近代中国研究检索
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32834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148秒)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使命下新思想的引入,尤以严复为代表。作为思想...




 
    1904年美国“会议货币专使”精琪向清政府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主张导入金汇兑本位制。在银价暴跌带来的严重财政危机之下,清政府存在接受精琪方案的客观“诱因”,但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清政府最终废弃了这一方案。究其原因,除了反对精琪方案中所含的一些帝国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外,“货币发行地方化”这一历史现象也值得重视。对各省督抚们来说,独立的......
 
         中美两国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谈判交涉,在1946年11月4日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本文试图对《中美商约》的酝酿和谈判过程作一客观评述。
    一、《中美商约》的酝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之间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合作,为美国贯彻推行其传统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提供了有利之机。从1942年起,美国驻华使馆就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既有坚持抗战的一面,又有对日妥协谋和的一面,表现出复杂和时有变化的情况。通过对《敌乎?友乎?》、《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抗战过程应有的基本认识》、《不降必胜的道理》等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蒋介石当时对日政策的真相。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对日谋略、政策、策略,史学界作了很多研究,披露......




 
           对于参战案的探讨,以往较多集中于府院之争、派系之争、南北之争上,对参战一事颇多贬斥。从外交史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实有必要。欧战爆发之初,北京政府宣布中立。这一政策看似稳妥,但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境况下却蕴藏着危机。虽曾有人提出对德采取积极进取政策的建议,惜未被采纳。1915年末,北京政府暗中与协约国有接洽之举,但在日本的反对下退......
 
        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的对日方针由妥协退让逐步转趋强硬,并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之际实行了对日作战。这一重大转变具有深刻的经济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339页。】。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
 
        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揭开了晚清改革的序幕。从“更法”,即变更旧制、整顿旧法开始,在新形势下又转向“借法”,即学习和取法西方。学习、借法西方从上、下两个层面展开,从而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自强运动。鸦片战争前后的改革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从“更法”开始,又从“更法”转向“借法”,揭开了晚清改革的序幕,初现近代中国改革的新......

      
     摘要:帝国主义侵藏史不仅是藏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来,该领域各方面论题均有所涉及。具体而言,1949年~1976年之间的帝国主义侵藏史研究,在1949年至1965年期间的著述较多,而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影响,相关论文不多,专著阙略;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领域......
朱信泉

  男,江苏南通人,1929年10月24日生。1959年秋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研究班研究生毕业,同年9月到近代史研究所。特约编审。曾任民国史研究室副主任。专业研究方向为民国历史与人物。

 

 
编纂
  1.《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3卷)(主编),100千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
  2.《民国人物传》(第3卷)(主编),258千字,中华书局,1981年8月。
  3.......
 
  
  内容提要: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师出征。因北伐所经之地必然遇到的如何对待外侨、外国使节、外国公司、教堂、租界等的问题,开始具体地介入对外事务的处理,思考有关外交问题,对重大外交事务与外交交涉发表意见,并逐渐与武汉国民党中央发生了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斗争。至四一二政变之前,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首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