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学网检索
中国民族文学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14957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101秒)
文学与城市工业化进程一直在意义的互渗同构中同频共振。文章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工业化语境下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简要梳理,对其文本特征、叙事策略及其实践意义等进行解读分析,力求寻找最能凸显这一创作群落的优势与限度,以此揭示在后现代跨族群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身分、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及其文本探索的当代意义。...
廉惇是元代显宦廉希宪第六子,《全元诗》据《永乐大典》及《诗渊》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三首。由此呈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域诗人形象。文章通过廉惇诗歌,考其生平交游、仕宦经历,探讨多民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
在彝族的神话、史诗、传说和故事中,存在着大量的描述支嘎阿鲁事迹的内容,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神性英雄人物。然而,通过对众多文献的研究发现,支嘎阿鲁不仅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而且是有着多重身分和功绩的复合式英雄;也是神人同体的神性与人性兼具的彝族君王;同时也是拥有完美与不完美两种形象的多面人物。究其原因,这是箭垛效应堆积的结果:古代相似人类的集体存在,彝......
苏轼自评儋州三年是他三大功业之一。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
  无文字民族的口头叙事,其特有的叙事范式和叙事态度,传达出一个民族固有的象征传统、价值传统和文化模式。贵州省三都县排烧大寨苗族与自然有关的口头叙事文本中,涉及动物的种类较多,如山羊、猴子、猪、蛇、竹鼠、松鼠、狗、乌鸦、蚯蚓等。排烧苗族口头传统中所展现的人类与动物多重矛盾关系,是苗族先民人与自然、生与死、斗与和的二元性对立结构文化模式的形象体现。
 ......
  布洛陀史诗是对流传在壮族民间、以布洛陀为主要神祇的史诗的统称。史诗中常以“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之句强调布洛陀及其配偶神麽渌甲的非凡智慧与力量,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他们的无限崇敬。掌握布洛陀史诗的人通常为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神职人员“布麽”, 他们通过耳传口授和手抄经书两种方式传承布洛陀史诗。手抄本的经书使用了成熟于唐宋时期的壮族古壮字,这种文......
  “大词”(large word)是民俗学家约翰·米尔斯·弗里从帕里与南斯拉夫歌手穆若·库库如佐维奇谈到一个词“re”(词)中引发思考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是这样下定义的:歌手库库如佐维奇是将一个“词”看作一个表达的单元。这个单元在南斯拉夫口头史诗中起到结构性作用。对他以及其他所有的歌手而言,最小的“词”便是整个诗行。较大的“词”也同样是表达的单元:它们或者是一通......
元西域文家的散文创作是元代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之一。西域文家散文文献大多散佚,文集只有马祖常、余阙二家传世,《全元文》虽各有辑佚,但遗漏尚见。其散文整体风貌体现在三个方面:稽古穷经,一根于儒,又释道兼收并蓄;质朴平实,不尚虚华,又感情真挚动人;慷慨多气,豪迈雄浑,多体现西北民族性格。...
  人类的知识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而口头传承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一些民族而言,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信仰传承、文艺创造等大都保存在口头传承之中。可以说,文化既保存在文字中,也保存在口头上。人类文明的赓续须臾离不开口头文化在代际和族群之间生生...
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空间,壮族先民借助神话想象将陌生的荒蛮之地,转变成“文化圣地”,生成“天、地、神、人”和谐共居的神圣空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立足于壮族各区域的信仰传统,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
首页  上一页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