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国网检索
哲学中国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19332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1秒)

  

1981年4月25日,81岁高龄的伽达默尔来到巴黎歌德学院,参加由索邦大学菲利普·福格特(Philippe Forget)教授组织的“文本与阐释”的专题讨论会。

在当天晚上的会议上,伽达默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本与阐释》(Text und Interpretation)[1]的论文,其中心思想是,文本(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写的)只有在与阐释的关系中并且从阐释出发,才表现为真正被给予的东西、要理解的......
广义论证研究已表明:论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活动,如果仅囿于既有的形式逻辑学视角,我们将会不可避免地忽略掉论证研究中主体性、社会文化性、目的性和语境依赖性等重要特征。为了将这些因素重新纳入研究视野,我们有必要先对当下论证□...




“哲学何为?”或“哲学是什么?”此乃“哲学”这个学科特有的历久常新的问题。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家张东荪就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哲学究竟是什么》。有意思的是,他首先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合法性”作了辩护。他说:

哲学的性质颇有些奇怪的地方。学科学的大学生虽然在第一年级未必能知道所学的那一门学科(例如物理学或化学或生物学)究竟是什么,然而等到学到......
  
 
道教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各种不同意见,我们采用较普遍的说法,即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其标志是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团体的出现,他们既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理论,如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教理枢要,“以善道教化天下”[1],又有具体的宗教活动,如多神崇拜,斋醮忏诵和符箓道法,以道功医术拯救苍生,赢得了民众的崇拜和信仰,既可以慰籍人心,也有稳定社会的作用。道......
  
无论“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本身是否被人们普遍认可,无论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曾遭到怎样的质疑与讨伐,无论在当下的汉语学界后马克思主义以何等“前沿”的姿态出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却是:在人类进入第二个千禧年之际,国外学界对于后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已经从一开始的激烈反应和争鸣过渡到较为平和、冷静和深入细致的学术探究。如果说,后马克思主义在1980年......
  
 
共产主义作为千百万人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长期以来一直附着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层面上,被设定为未来某一天可以跃上的平台。对共产主义的这种单一的实体性的理解,曾吸引人们去进行各种超前的实验,其中包括前苏联的“向共产主义过渡”和中国1958年的大跃进。类似实验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缘由不难看出,其直接原因是不理解共产主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的反思,都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状况。“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这一标题,从表面看,似乎属于宏大叙事类的选题,似乎要提供有关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形态、研究范式、解读模式、路径、理路等问题的概括和比较。然而,我在这里并不想在已有的各种概括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善居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
从形式上看,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同样的情况应当同样地对待。换言之,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
时间和空间被称为普遍的范畴。哲学家倾向于把时间和空间作为理性的基本参数;有时他们会把时间和空间说成是思想和理解之可能性的超验条件。如果时间和空间被看作这样的条件的话,那么它们就是不变的、恒定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时间的。但是这和人的经验并不完全相符。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设定为不变的范畴可以发生变化。我们涉及的是“变化的时间”;有时......
首页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