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学研究网检索
国际中国学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1573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1.108秒)
    在中法文学关系史上,较早对中国进行想象性描写的是18世纪法国作家托马-西蒙·格莱特(Thomas-Simon Gueulette,1683-1766),其代表作是《达官冯皇的奇遇——中国故事》(Les Adventures merveilleuses du Mandarin Fum-Hoam,Conteschinois,1723)。得益于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史学家史景迁教授上世纪80年代末来北大讲学的提示和宋征时博士的协助,我前......
    170年前的一个冬日,纽约某博物馆。正在举办一个文化展。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女子坐在大厅当中,她身穿丝绸绣花宽松式旗袍,时而用筷子夹菜,时而拨弄算盘,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那双小脚。这位16岁的中国女子名叫梅阿芳(音译),她是现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美国的中国妇女。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她去年出版的新著《美国华人》一书中讲述了这段历史,书中还附有一张梅阿芳的画像......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实质性交流应始于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入华,荷兰当代汉学家许理和认为这是中西文化之间最纯粹的一次文化交流。胡适则认为“17世纪耶稣会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就是文化间一见钟情的好例子”。胡适说得不错,徐光启第一次见到圣母的西洋油画时,久久凝视而不离去;晚明大儒冯应京读到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时,爱不释手,马上翻刻;李卓吾曾几次和利玛窦见面......
    近期有两本关于中国的书出版,威尔·赫顿的《不祥之兆:21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和裴文睿的《中国现代化:是对西方的威胁还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威尔·赫顿的新书《不祥之兆:21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中国所处的境况。同其他人一样,他发现许多东西应该被批评。英国需要改变,美国需要改变,的确,中国也需要改变。如果这看起来像是蔑视一切,那并......
    时下关于汉学的研究似乎颇显热闹,在不太景气的人文学术中虽然谈不上一枝独秀,然而追捧者确实有日渐增多的势头。只要看看坊间出版的各种海外汉学研究著述,瞧瞧不断创刊的多种与汉学有关的刊物和丛书,还有院校当中那许多投标命中的汉学课题,都足以证明这一学科在当下有那么一点牛市的味道。回想“文革”刚收场不久,钱钟书先生在数个国际会议上慨叹国人对海外......
    内容提要 目前的中国学界把“国际中国学”定位为“学术性的工具”的观念,往往是建立在对我国人文“特定学术价值”的“自我认定”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基础上的。这在事实上可能导致对“国际中国学”作为一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学术的本体”缺乏更有效的和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以“日本中国学”研究为例......
    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一系列海外汉学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一批研究海外汉学的学术著作问世。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深入“意味着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认识愈来愈深;……或许可以说,这是20年来我国人文科学的学术观念的最重要的转变与最重大的提升的标志之一”[1......
  提要:在中西文学交流史上,《诗经》在西方的流传一直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汉学家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诗经》的多视角研究建立起两种文学通过理论的移植而形成的比较关系,这是西方诗经学上的一大重要特色,而对《诗经》阐释史的深入探讨又是其一大焦点,对这两方面的系列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考察其得失,借鉴其成果,有助于我们在既有对话的基础上延续中西之间的有效对话......
     【摘要】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研究的视角改变了以往把中国视为在现代化道路上落伍的后进国家的看法,转换了审视新中国的眼光。21世纪前半叶日本汉学理想的研究视角应当是:我们怎样在认识中国时,把欧洲的现代与社会主义加以相对化?怎样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确立认识中国的座标。就开放世界中的中国研究来讲,我们还希望把视野扩大到中国之外,展开一种超越哲学、思想和思......
本文的主题是揭示叔本华如何使一个不可能的自然意志论成为可能。在简要地评析了他所提出的哲学—逻辑学以及语言学的证明或证据之后,重点研究了他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援引,并借助他与朱熹的遭逢比较了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同与异。其中对国内哲学家冯友兰、李泽厚等关于宋明理学的某些说法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关 键 词】叔本华/自然意志/朱熹/天地之心
......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