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创新工程工作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08-20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

 

记者 朱高磊/摄

 

同志们:

  我代表党组作会议总结和工作部署,讲五个问题。

  一、会议的成效

  为期3天的创新工程工作交流会即将结束。3天来,大家分别听取了李扬、李秋芳同志就有关问题所作的报告,18个试点单位关于创新工程的经验介绍,科研局、人事局、财计局、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创新工程中的科研、人事、财务、期刊统一印制发行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所作的说明。围绕创新工程的成绩、经验和做法,科研、人事、财务、期刊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及创新工程下一步的任务和重点,大家进行了两次分组交流讨论。分组交流讨论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相关单位的代表对本单位创新工程的进展情况作了介绍;二是对创新工程实施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全面估价,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4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汇报了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从党组成员参加分组讨论的感受、大会小组交流发言以及会议简报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次工作交流会开得圆满成功,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会议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进一步提高了对创新工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这次会议主要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经验。实际上,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动员会,一次鼓劲会,一次再统一思想、再提高认识的会。通过这次会议,特别是听了18个试点单位的经验介绍和小组会广泛的经验交流,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对创新工程的认识越发深刻了,创新工程的绩效越发明显,气氛越发浓厚,面貌越发焕新。

  第二,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创新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会议和去年会议相比,同志们对实施创新工程的信心增强了,决心加大了,士气更加鼓起来了。在开幕式动员讲话中,我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点小牢骚难以避免,但不能“太盛”,最要紧的是应当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全局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和实干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是善于以战略眼光、全局胸怀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光辉典范。他在和尼克松进行历史性会晤时,挥洒自如地驾驭着整个会谈。毛泽东讲宏观,讲《离骚》,讲小球推动大球。在尼克松谈到许多具体的国际问题时,毛泽东同志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摆脱一切坛坛罐罐的束缚,始终围绕重大战略目标运筹帷幄。毛泽东同志指导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向敌人的心脏地区插进一刀,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步高棋。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为了实现主要战略目的,扔掉许多重型武器装备,轻装前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不与小股敌人纠缠,不争一时一事的小胜,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与陈(毅)粟(裕)兵团、陈(赓)谢(富治)兵团,构成品字形格局,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意图。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他从来都是从大局着眼看问题,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贯穿于他的全部思想以至工作部署之中,想问题、办事情,无不以大局为重,以全局为先,真可谓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比如,解决香港问题,他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50年不变。他说:“你光讲长期香港人还是不放心,什么叫长期,一年也是长期,两年也是长期,五年也是长期,20年也是长期,我们干脆定它半个世纪、50年吧,这样香港人就放心。”他讲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能变。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是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三步走”战略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全局设想逐步得到实现。

  之所以讲这些,就是希望同志们能从大局、从全局、从战略上、从根本的方向上看问题,看创新工程,少在细节上纠缠。细节问题、不如意的地方肯定存在,但这些都是创新工程发展过程中的“坛坛罐罐”。如果大家的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这里,就会忽略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同志们提出的细节问题、具体要求,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放在宏观推进过程中来解决,等创新工程的大局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我们工作也要做细,不能粗。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央领导重要批示,都明确了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体现在党组关于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报告中。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有了更深刻、更明确的认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可以看出,不少研究所的创新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在开始阶段,有的试点单位的书记、所长希望全所人员都进创新工程,认为一部分进创新岗位、一部分不进不好办,会闹矛盾。通过试点,大家的认识转变了。认为规定退出机制的额度比例,对于推进创新工程建立竞争和退出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只要院属单位坚决执行党组的决定,公开竞聘,严格条件,创新工程不会造成不平衡,不会带来不可解决的矛盾,反而会加大动力,有助于竞争,有助于调动积极性。

  第四,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工程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党组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对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制度改革、原则要求、实施步骤等作了明确规定。说到底,创新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科研、人事、资源配置等方面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多出精品成果,多出拔尖人才,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更好地实现中央“三个定位”要求。通过这次会议,同志们更加明确了党组的决策精神,方向更明确了,目标更清晰了,干劲更足了。

  二、创新工程的进展

  2011年以来,我院按照“先行试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稳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工程。截至目前,我院已有29家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其中,2011年首批进入12家(首批试点单位语言与言语重点实验室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方案已分别并入2012年语言所和哲学所2家创新工程扩大试点方案),2012年第一批进入10家,第二批进入7家(含文学所扩大试点1家)。另外,已收到42家单位的2013年创新工程申报方案。2012年,全院共设置1046个创新岗位,2013年拟设置1944个创新岗位。正在实施的创新项目共计220项(不含专项申报),2013年拟申报项目为447项(不含专项申报)。估计到2014年,绝大多数单位都能进入创新工程。整体而言,我院创新工程稳步推进、运转顺利,总体感觉比较理想。一年来,党组主要抓了8件事。

  第一,狠抓了思想发动工作。思想对头,思路才能对头;思路对头,方案才能对头;方案对头,措施才能对头;措施对头,行动才能对头;行动对头,才会有成效。进行思想发动,是创新工程必须要做、反复要做的第一位的工作。我们党有一个光荣传统,就是每次重大行动前都要进行思想发动。7月23—24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实质上就是为召开党的十八大对主要领导干部做的一次思想动员。我院要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院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发表理论文章,发出社科院的声音,组织好学习宣传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每次战役前,从上级指挥机关到军、师、团、营、连,直到班,都要进行战前动员。我院创新工程一共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思想发动工作。第一次是2011年3月的院工作会议,围绕创新工程实施思路和启动意见展开,主要明确了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保障制度、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第二次是去年北戴河暑期专题会议,党组部署全面启动创新工程,全院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为什么搞创新工程”、“什么是创新工程”、“怎样搞创新工程”三个基本问题上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第三次是今年5、6月在密云举办的所局级干部读书班,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就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听取各创新试点单位对改进创新工程各种配套制度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家用哲学思维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工程的方式方法问题,全院上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创新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把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关键环节。

  第二,完成了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根据中央精神,党组从整体、长远和战略高度出发,缜密考虑,确定制度,制定措施,搞好顶层设计,制定了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提出整体构想、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以及具体的目标、原则、政策、步骤、办法。去年年底,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同志分别对我院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出批示,认为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周密,制度考虑细致、科学,推进稳妥、积极、有成效。

  第三,出台了整体配套的制度办法。党组直接领导创新工程工作,研究决定创新工程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用半年多时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及实施细则,并根据实际推进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规则。目前,已经出台47项制度,两次汇编成册,印发给了大家。即将印发的还有10项,正在调研当中的有10项。为了制定这些规章制度,有时候,每周要开三次院长办公会,讨论修改文件,有些文件反复修改过十多次。事实证明,有了这套制度和办法,才有今天创新工程的稳步推进。当然,这些制度和办法有的还要根据情况加以修改完善。

  第四,推进了三批试点工作。去年北戴河专题会议后,院里决定先让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科网、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进行创新试点,再加上一批研究所,共有12家单位进入创新工程试点。去年年底,第二批单位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目前,已有29家试点单位实施创新项目。各创新试点单位根据签约时确定的任务,按照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办法,积极推进创新项目的实施,保证了试点工作有序扎实地进行。

  第五,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一是在发挥马克思主义阵地功能方面。世界社会主义中心组织的重大题材系列政论片《居安思危》在思想舆论界产生积极影响。2011年,中心编发的内刊《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出刊88期,被中央领导和部委领导批复率和转载率超过40%。截至6月底,2012年《动态》已出刊65期,目前的批复率和转载率超过20%。作为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试点任务,《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已完成一大半,同时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译文、报告、综述合计20多篇。

  二是在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殿堂、积极推进具有传统优势的人文基础学科创新方面。考古所重点安排了新疆田野考古,在博尔塔拉州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确认距今3000年前的新疆青铜器时代早期居址和墓地。在西藏发现了古象雄国都城遗址。民文所参加少数民族口头传承音影图文档案库试点项目的人员,带着保护可能失传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危机感,一批人走进少数民族乡村,买个睡袋,住进老乡柴房,挨着蚊子叮咬,帮着老乡做饭,调动民间艺人的情绪,录制他们的说唱。在2011年度,民文所对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共计形成录音160多个小时,录像资料近120个小时,图片资料800余幅,文档资料约100余万字。在2012年,进一步加强了对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苗族、壮族、彝族、傣族、黎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影图文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工作,积极进行资料著录标准的研发和电子管理平台的搭建。

  三是在建设创新型科研组织,努力向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所转变方面。金融所确定了所内各项资源向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做好金融领域的“思想库”、“智囊团”角色等方面集中的配置原则,尤其以加快青年科研骨干培养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向,科研资源和财务资源重点向他们倾斜,已经涌现了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青年科研领军人物10人左右。欧洲所在创新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积极推广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中广泛使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先进方法,提出了整体规划、模块运行的创新工程项目方案,对本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简报》—《参考》—《欧洲研究》由内而外、由点到面,从对策建议到理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链。社会学所通过创新工程进一步提高大型学术调查的执行和管理能力。国外著名的学术调查机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NORC(全美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执安大学的SRC(调查研究中心)都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社会学所制作的问卷设计更贴近中国现实,调查管控细致而严格。2012年,法学所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项目组已有5篇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的批示,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美国所充分调动中青年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半年内各项目组共报送信息专报等要报稿件20多篇,完成论文17篇、专著3部,编写《战略研究简报》2期,完成研究报告15篇。这其中,由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要报类稿件在18篇以上、论文12篇以上、研究报告11篇以上,均占各类成果的绝大多数。其他研究所也按照各自创新工程方案设计,稳步实施创新工程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六,加强了研究传播平台建设。在创新工程实施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短短三年内办成具有相当影响的理论学术大报,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创造了学术报刊史上的“社科速度”和“社科奇迹”。《中国社会科学报》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读者所欢迎的良师益友。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中国社会科学网迅速发展起来,而且还将有更大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的思路,正在建设全院统一的海量数据库。院加大投入,建设了科技考古、语音实验等一批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学信息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方法的重要创新,也是理论学术传播平台的重要建设。

  第七,组建了新型的科研机构。根据陈奎元同志亲自提议,党组作出决定,组建了财经战略研究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等四个新型研究院,凸显我院作为党和国家智库的功能,为加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战略研究、前瞻研究、建设学术型智库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保证。

  第八,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强院,是我院兴院强院的一大法宝。抓创新工程,不抓管理不行。在抓创新工程管理的工作中,书记所长、局长主任们的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都在想管理的事情,琢磨管理的环节,落实管理的要求。这充分说明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强院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我院创新工程带来了八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压力与动力加大了。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是为全院科研工作和各项工作注入了可持续的内在推动力。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压力。书记和所长感到压力大了,科研人员、工作人员也都深感压力大了、动力足了。

  二是认识提高了。会议期间,无论是分组讨论会上,还是会下休息时间,不少同志谈到自己有这样一种切身感受:在院党组正式部署创新工程试点之前,对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施创新工程没有多少思考,即便是有点认识,也只能算作一知半解。在开始试点之后,虽然历经院里多次的思想动员和统一认识,文件也学习了不少,但还不能说掌握了创新工程的精髓。一些试点单位在论证和编制自己的方案时,有“临时抱佛脚”和“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有人甚至认为,实施创新工程就是搭个架子、找个由头,多争取一些钱,多提高一些待遇。可等到真的进了试点的圈子才发现,创新工程原来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目标大而不当不行,任务不具体不行,措施不得力不行,经费使用不合规不行,成果不过关不行,管理不严不行,而且还要全程接受许多制度性规定的约束和相关部门的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在编制方案时,尽可能地把申请支持的经费数额往高里抬,可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不实的部分被砍了下去,一些经费还被分类归口管理,到不了自己的手上,拨到自己手上的钱又不能随意乱花。因此,一些同志难免感到纠结。经过一年多的“磨合”、“磨炼”,大家深深地体会到,进入创新工程不易,搞好创新工程更难:创新目标要合乎实际,而且要有阶段性;创新任务要具体,要实实在在,能够按时完成;保障措施要有力,要切实可行;经费使用要合理合规,经得起相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成果要称得上精品力作,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创新工程成功不成功,关键是看我们是不是推出了比过去更多的精品成果,是不是推出了比过去更多的拔尖人才,是不是在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方面有比过去更大的作为。总而言之,大家对创新工程的认识更深刻了,思想更统一了。

  三是紧迫感增强了。大家深刻认识到,创新工程不抓,科研工作就不能大发展,社科院就要落后。全院上下必须不断加倍努力,抓住机遇,不能松劲。大家都感到,推进创新工程以来,我院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科研工作明显推进。

  四是积极性增加了。创新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调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家普遍感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上来了。

  五是条件改善了。通过创新工程,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办公条件大幅改善了,科研设备设施也有大幅改善。在创新工程资金支持下,言语与语音重点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的设备水平与技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总体达到与国际比肩、在国内领先的水平。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科网不断加大投入。档案大楼明年底可望竣工。东坝拆迁工作即将结束。贡院东街项目已经进入艰苦卓绝的“最后一战”。院在研究生院投入1000万进行校园绿化,研究生院二期工程党校、职工宿舍、学生二食堂等基建项目,建设资金都已落实,正在努力推进。

  六是体制机制转变了。我院现有的变化都与体制机制转变创新有关系。体制机制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科研的推动作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创新工程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新转换。

  七是管理工作加强了。在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各试点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制定的一系列创新管理制度,继续深入推进科研、人事、财务等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狠抓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全院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创新工程的稳步运行和顺利推进。

  八是科研成果增多了。这部分内容,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了。

  成绩是主要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办公厅将对本次会议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由职能部门给予解答,能解决的一并解决,不能解决的将意见反馈给相关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相应解决。问题与意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和改革中来解决。第二类是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应立即着手解决。第三类属于还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当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所处环境、看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也不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合理的,也可能现在是合理的将来是不合理的,也有从本单位看是合理的但从全局看是不合理的。对这些不合理的意见,要靠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来解决。

  三、对创新工程的新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创新工程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工程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本人对创新工程的认识,也力求随着创新工程的进展而不断深化。我谈几点看法,请同志们考虑。

  第一,创新工程是一次稍纵即逝、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十年来,我院有两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机遇是2004年,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国社科院汇报。这次机遇,对我院工作是一次推动。第二次机遇就是这次。中央作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部署,写进“十二五”发展规划,作出重要决定,即六中全会决定,中央领导同志对我院关于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作出批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中纪委、监察部等部委都对我院给予支持。这次机遇稍纵即逝,机不再来,时不待我。对于个人来讲,这是出成果、出成绩的最好机会;对于全院、各所、各个学部来说,是千金难买的发展机遇。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机遇意识。

  第二,创新工程是一场攀登理论学术高峰的艰难爬坡。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格言,是警句。对我们中国社科院来说,是鞭策,亦是指南。中国社科院要攀登的高峰,是中央“三个定位”的高峰,是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我们要为实现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要求而努力,必须勇攀创新工程的高峰。然而,在攀峰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不进则退、不上则下,困难、问题、矛盾会很多,要逐一加以克服,要提倡一种百折不挠的爬坡精神。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爬坡意识。

  第三,创新工程是一项逐渐完善的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新生事物一开始都不是完善的,还存在着很多毛病。但任何新生事物都代表正确的发展方向,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对待新生事物,不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肯定主流、肯定方向。毛泽东同志强调两点论,强调重点论。两点就是多方面看问题,然而两点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看创新工程,一定要看主流、主方向,看准了,就要大胆地向前闯。有些不能马上解决的枝节问题,就暂时放下,在推进过程中逐步解决。幻想一夜之间解决创新工程的所有问题,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新生事物,就要允许试、允许改、允许逐步完善。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辩证意识。

  第四,创新工程是一轮解放思想的改革创新。创新工程是理论学术观点的创新,是科研组织、科研手段的创新,是学术人才的创新,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而要创新,就要大力解放思想。要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措施,才能解决今天新的问题。不能照老套套、老框子办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当然,对于过去好的做法要继承,不合适的办法要改。不创新,不改革,就不是创新工程。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创新意识。

  第五,创新工程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好春天。经过春天的辛勤耕耘播种,到秋天一定能结下丰硕的果实。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年一前进,三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年一跃进,我坚信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的高素质人才、高质量成果会大大产出,我院的影响力、话语权会大大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会有大跃进。全院上下都要树立信心,下定决心,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往前推进。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不出岔子,不闹别扭,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干上十年,创新工程一定会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好明天。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信心意识。

  四、推进创新工程的工作着力点

  大家要认真研究创新工程,要采取推进的有力措施。主要在四个方面的工作上下功夫。

  第一,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创新工程,就存在不断统一思想、不断提高认识的需求。这次会议结束后,各单位要进行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再动员。要召集骨干,召开一次轻松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思想动员会,总结经验,交流做法,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传达好会议精神。要不厌其烦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统一思想工作,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决定和指示上来,把认识提高到党组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一系列部署和决定上来。所长特别是党委书记要针对创新工程中出现的思想情况,善于做好思想工作。同志们开传达会、动员会,不能“大姑娘上轿现扎耳朵眼”,一定要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书记讲什么,所长讲什么,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提前想清楚,做好准备。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什么叫过细,就是要做到如果某个人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有个研究院曾经发生过一起干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摩擦,党委书记和院长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处理得比较妥当,化解了可能引起更大纠纷的矛盾。希望所有的书记和所长都要学会做思想工作,把思想发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要只见文稿,不见人;只见开会讲话,不见面对面的谈心解惑。

  第二,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创新工程成功的基本保障。我们的创新主要点,一是体制机制层面创新,一是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层面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在大锅饭的体制下,一个研究所如果有捣乱的人,这个所就不得安宁。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彻底改变和转变,创新工程是无法顺利推开的。

  我院体制机制创新有三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报偿制度,这是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科研活动本身是一种劳动付出,是智力劳动的付出,科研经费支出就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成本支出,我们设计成智力报偿、创新报偿。过去是靠报小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造成虚假报销,“逼良为娼”,有失科研人员尊严,说到底是不尊重、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当然,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实。新的报偿制度充分肯定了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强调了激励多干的、干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承认智力报偿成本支出,同时又严格了报销制度,开前门堵后门,对反腐倡廉、加强道德建设、严格经费管理也是有意义的。报偿制度的探索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肯定。报偿制度最重要的是和工作绩效相联系,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干劲,这种激发干劲作用又和公开竞聘、严格退出制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制度创新。

  第二个亮点是退出制度,这是创新工程又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没有退出制度,报偿制度仍然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报偿制度起不到激励作用。党组下决心,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人进入创新岗,少部分人不进创新岗,即使进入创新岗也是采取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循序渐进的办法,先少数人进入创新岗,目的是摸索经验,稳定队伍。为什么要少数人先进创新岗位?好处一是多数没进,整体人员心态好平衡;二是可以从容地制定配套制度和办法,万一失败了,还可以纠正。这就是逐步推进试点。少数人不进创新岗是退出制度的关键。少数人不进创新岗,就要有一个比例的杠杠,也是个标准。当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进岗的比例杠杆也不是死的,也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论怎样调整,必须有退出机制。严格竞聘上岗,严格退出。今年进创新岗,明年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退出;今年没有进创新岗,如果符合条件,通过竞聘,明年也可以进。这就把死水变成活水。这项改革必须注意保持“两个稳定”,即未进岗人(包括现在全院尚未进岗人员和将来少数不进岗人员)的稳定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稳定。目前,从院领导到所有院职能部门都没进创新工程,研究所也有很多没有进的。进创新岗、调整智力报偿,是采取“添灯油”的办法来解决的。什么是“添灯油”办法呢?就是一步一步地加大进岗人数,一步一步地调整智力报偿。为什么要这么逐步地进行呢?因为制度有个逐步完善配套的过程,党组和各级领导干部也有一个对创新工程的认识过程,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没进创新岗人员还有一个心态逐步平衡的过程。通过逐步调整智力报偿,没有进岗的人们心态也会慢慢平衡了。为了保持未进岗人的稳定,院里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出版资助、研究成果后期资助的力度,调动非创新岗位在编人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以激励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研究报告等;二是吸纳他们参加创新项目,支付一定的劳务费;三是可以用横向课题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未进岗不是永久的,有进有退,永远是流动的,对未进岗的人也保持一种吸引、激励的态势。再就是稳定离退休人员队伍。老同志是我院的宝贵财富,他们对社科院、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有深厚感情的,相信老同志们是支持、拥护和赞同创新工程的。我们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给老同志提供一些方便的条件和照顾。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离退休人员科研基金,吸收一些老同志参加创新工程,增加班车补贴,加大“长征基金”资助力度,允许创新岗位聘任离退休人员。但创新工程不是解决全员待遇问题,尤其不可能动用工程经费给全院老同志发放补贴。同志们回去后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保持稳定,不能影响创新工程的大局。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所长要积极配合,把思想工作做好。

  第三个亮点是进人制度,这也是创新工程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进人制度的创新关键点是以引进成熟人才为主,适当引进应届毕业生。什么叫成熟人才?就是已经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要大胆引进这样的人才,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国外著名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凡成熟的、可用的人才都可以直接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济济,相当一部分是引进人才的结果,在我院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引进人才,一次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时,把全国许多最有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调进来,文史哲学科调入人才最多,郭沫若先生亲任历史所所长,范文澜任近代史所所长。哲学所更是群英荟萃,很多都是调进来的。胡乔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第二次大量调入人才。大量引进成熟人才,这是成功的经验。当然,当时也引进一批助手和应届毕业生,因为有大家传帮带,助手和毕业生进来后成长也很快,这些人现在都是我院的骨干人才。一定要树立信心,加大引进力度,出台各种措施,把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引进到社科院来。怎样引进创新人才,创新工程采取的第一办法就是提高引进人才的门槛。当然,为了形成队伍建设的梯队,对年轻人也要适当引进,充实新鲜血液。现在我院科研一线上的领军人物很多都是自己培养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说明引进毕业生也是需要的。当然,直接引进应届毕业生、引进其他人员,由于把关不严,也带来一些问题,我院确实积累了一部分不干事的人。据有的所长告诉我,进了研究所什么也不干、闲了一辈子的大有人在。所以,引进应届毕业生要采取适当慎重的办法,具体措施是,严格进人条件和审批程序。这也是进人创新的一个办法。如果没什么审批程序,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进人就会有大的漏洞。其实,严格程序、规则,对领导干部是一种保护。然而,严格进人制度,门槛再高,制度再严,总会进来少数不合适的,但问题也不大。严格条件和程序,总体上不会沉积那么多不干事的人。已经沉积下来的,通过创新工程来逐步消化解决。希望书记、所长在报偿制度、退出制度、进人制度实施上跟党组一条心,大胆改革,真正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我院调动积极性最关键的是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书记、所长的积极性;一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究所是科研组织的主体,书记、所长的积极性可以归结为解决好所级自主权问题,这一点院创新工程还要加大力度。当然,创新工程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主动权。如,建立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建立年度经费总额拨付制度,扩大所长经费支配权限;院只管少量院课题,大部分课题由所来管……总之,院里给出条件、规定、办法,具体决策、举措由所里根据各所具体情况来办。“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院对所,一方面严格管理、严格规定,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程序、办法,要求所不能破规矩,按制度办;另一方面又充分放手,让所里自主地、主动地决定事、去干事。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所的积极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在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建设创新上下功夫。现在科研成果多了,但是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检验。人进了一些,但是否是人才,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必须在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建设创新上见成效。

  第四,在管理强院上下功夫。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是我院兴院强院的三大战略,管理强院是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的保证。人才的成长,科研成果的产出,全院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管理。当前,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应当以管理强院战略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与五年前相比,书记、所长对管理强院的认识和体会有很大提高。要把管理强院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健康、顺利地推进创新工程,我再强调几个问题,请同志们关注。

  第一,一定要注意把握准入条件,严格进入和退出。我院对单位和个人进创新工程,分别做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创新单位的准入条件,一是院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单项结项率当年内没有达到90%的,研究所课题结项率没有达到90%的,研究室课题结项率没有达到90%的,不能进创新工程,已经进入创新工程的,如果上述结项率没有达到要求,也要退出创新工程;二是要完成学科当年新进展综述及需要本年度完成的三年一次的学科前沿研究报告;三是未出现单位负领导责任的政治违纪及其他违纪问题;四是未被国家审计署认定为存在单位负有责任且被处理的“小金库”问题;五是未发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严重学术不端问题;六是完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报刊发表理论文章任务等。同时,还规定了个人进入创新岗位的准入条件,一共是六个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个人不能进创新岗,待相关条件成熟后再申请进入。明年有很多单位申报进入创新工程,回去后要好好对照检查一下,看看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任务还没有完成,哪些条件不具备,抓紧解决,创造条件。要向科研人员、工作人员讲明条件,把准入条件交给群众,坚持标准进入。否则,到明年无法进入创新工程。院里不会放宽条件、网开一面的。什么时候达到条件了,什么时候进创新工程,严格按条件和规定执行,严格管理。要教育申报进创新岗位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来要求自己。

  第二,一定要吃透文件精神,坚决按制度办事。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出台的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是党组的决定,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是党组经过全面考虑、统筹兼顾才出台的。就拿这次《关于2012年创新报偿的调整方案》来说,为出台这个方案,开了三次院长办公会议,还开了若干次讨论会。其他各项制度,也是深度调研、反复推敲制定的。比如,出台创新工程期刊管理办法,是因为期刊编辑人员要进入创新工程,要加大期刊资助力度,要把期刊建设成为名刊。就单拿加大对期刊的经费支持力度来说,必须把期刊的经费使用情况搞清楚,否则资助多少钱合适呢?胸中无数,决心大、力度大,不见得起正效应。这次初步审计了10家期刊,发现大有文章。待审计完所有期刊,然后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期刊经费管理办法,再推进期刊进创新工程的工作。期刊要按照“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来管理。在经费管理上,要实行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收益递解返还制度、统一支出标准制度、经费年度审计制度。在期刊管理中,各种费用支出五花八门,不同编辑部差距很大。期刊如何管理,这是创新工程管理的空白点。连期刊经费情况都搞不清楚,怎么搞期刊创新工程,加大多少投入为好?否则,容易出现像笨婆娘和面蒸点心那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蒸出硕大的废物点心一个,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在情况没有摸清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40万到账后,原来院里资助的15万、20万暂时停止拨付。否则,可能会越搞越乱。要利用进入创新工程这个机会,把期刊管理规范起来。期刊要上档次,首先要把人财物问题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激励制度。对期刊要分类对待,分别政策管理。管理很好的期刊,院里会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一定要克服畏难、埋怨情绪,坚定地按党组要求办事。怕困难、怕矛盾、怕得罪人、有畏难情绪,是无所作为的。还有的同志怨天尤人,牢骚太盛,也不利于工作。要采取积极态度努力把工作往前推进。有些意见,院里、职能部门不是一下子就能满足要求的;有些意见即便是合理的,也要有一个统筹兼顾、反复斟酌、多方协调的过程。即使是院里和职能部门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要给院里、职能部门一些时间。要从大局、从全局、从长远着眼,坚决按照党组精神积极向前推进。

  第四,一定要构建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精心搞好年度考核。这是今年下半年的重要任务。科研局要尽快拿出综合性的科研评价体系,人事局要拿出年度岗位考核办法。尽快建立对创新单位、创新个人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年底前,必须精心组织好创新工程的年度考评。

  第五,一定要保持和谐稳定的改革创新环境,耐心细致地做好多方面工作。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开好党的十八大。为了开好十八大,我院与党中央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全院一定要保持高度稳定和谐。推进创新工程,要注意方方面面的思想动态,调整好各方关系,不要摁下葫芦浮起瓢,拆了东墙补西墙。这次创新报偿调整工作,一定要做好方方面面工作。要做思想工作,要统筹兼顾,把各方面的稳定工作和思想工作做好。

  第六,一定要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推进创新工程,领导是关键,责任最重要。这两点加在一起决定了主要领导的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有没有责任心,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希望书记所长、局长主任们认真负起责任来,认认真真传达会议精神,认认真真阅读文件,认认真真作思想工作,认认真真推进创新工程。回去后,一是要组织传达好会议精神,首先传达到骨干,然后传达到干部群众。一定把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二是科研局、人事局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要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后,尽快印发各单位。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研读文件,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逐字逐句看文件,有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有关部门。四是按照本单位情况,根据院里指示精神,对创新工程工作加以研究,提出举措,努力推进。五是把期刊创新提上议事日程,尽快调研和考虑期刊进创新工程事宜,待期刊经费使用审计完成后,院再进一步出台相关细则,加以推进。六是办公厅尽快把意见建议梳理出来,提交有关部门研究解决。(2012年7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2012年08月0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创新动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创新工程工作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08-20

 

记者 朱高磊/摄

 

同志们:

  我代表党组作会议总结和工作部署,讲五个问题。

  一、会议的成效

  为期3天的创新工程工作交流会即将结束。3天来,大家分别听取了李扬、李秋芳同志就有关问题所作的报告,18个试点单位关于创新工程的经验介绍,科研局、人事局、财计局、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创新工程中的科研、人事、财务、期刊统一印制发行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所作的说明。围绕创新工程的成绩、经验和做法,科研、人事、财务、期刊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及创新工程下一步的任务和重点,大家进行了两次分组交流讨论。分组交流讨论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相关单位的代表对本单位创新工程的进展情况作了介绍;二是对创新工程实施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全面估价,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4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汇报了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从党组成员参加分组讨论的感受、大会小组交流发言以及会议简报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次工作交流会开得圆满成功,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会议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进一步提高了对创新工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这次会议主要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经验。实际上,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动员会,一次鼓劲会,一次再统一思想、再提高认识的会。通过这次会议,特别是听了18个试点单位的经验介绍和小组会广泛的经验交流,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对创新工程的认识越发深刻了,创新工程的绩效越发明显,气氛越发浓厚,面貌越发焕新。

  第二,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创新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会议和去年会议相比,同志们对实施创新工程的信心增强了,决心加大了,士气更加鼓起来了。在开幕式动员讲话中,我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点小牢骚难以避免,但不能“太盛”,最要紧的是应当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全局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和实干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是善于以战略眼光、全局胸怀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光辉典范。他在和尼克松进行历史性会晤时,挥洒自如地驾驭着整个会谈。毛泽东讲宏观,讲《离骚》,讲小球推动大球。在尼克松谈到许多具体的国际问题时,毛泽东同志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摆脱一切坛坛罐罐的束缚,始终围绕重大战略目标运筹帷幄。毛泽东同志指导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向敌人的心脏地区插进一刀,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步高棋。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为了实现主要战略目的,扔掉许多重型武器装备,轻装前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不与小股敌人纠缠,不争一时一事的小胜,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与陈(毅)粟(裕)兵团、陈(赓)谢(富治)兵团,构成品字形格局,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意图。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他从来都是从大局着眼看问题,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贯穿于他的全部思想以至工作部署之中,想问题、办事情,无不以大局为重,以全局为先,真可谓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比如,解决香港问题,他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50年不变。他说:“你光讲长期香港人还是不放心,什么叫长期,一年也是长期,两年也是长期,五年也是长期,20年也是长期,我们干脆定它半个世纪、50年吧,这样香港人就放心。”他讲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能变。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是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三步走”战略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全局设想逐步得到实现。

  之所以讲这些,就是希望同志们能从大局、从全局、从战略上、从根本的方向上看问题,看创新工程,少在细节上纠缠。细节问题、不如意的地方肯定存在,但这些都是创新工程发展过程中的“坛坛罐罐”。如果大家的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这里,就会忽略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同志们提出的细节问题、具体要求,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放在宏观推进过程中来解决,等创新工程的大局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我们工作也要做细,不能粗。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央领导重要批示,都明确了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体现在党组关于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报告中。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有了更深刻、更明确的认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可以看出,不少研究所的创新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在开始阶段,有的试点单位的书记、所长希望全所人员都进创新工程,认为一部分进创新岗位、一部分不进不好办,会闹矛盾。通过试点,大家的认识转变了。认为规定退出机制的额度比例,对于推进创新工程建立竞争和退出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只要院属单位坚决执行党组的决定,公开竞聘,严格条件,创新工程不会造成不平衡,不会带来不可解决的矛盾,反而会加大动力,有助于竞争,有助于调动积极性。

  第四,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工程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党组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对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制度改革、原则要求、实施步骤等作了明确规定。说到底,创新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科研、人事、资源配置等方面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多出精品成果,多出拔尖人才,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更好地实现中央“三个定位”要求。通过这次会议,同志们更加明确了党组的决策精神,方向更明确了,目标更清晰了,干劲更足了。

  二、创新工程的进展

  2011年以来,我院按照“先行试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稳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工程。截至目前,我院已有29家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其中,2011年首批进入12家(首批试点单位语言与言语重点实验室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方案已分别并入2012年语言所和哲学所2家创新工程扩大试点方案),2012年第一批进入10家,第二批进入7家(含文学所扩大试点1家)。另外,已收到42家单位的2013年创新工程申报方案。2012年,全院共设置1046个创新岗位,2013年拟设置1944个创新岗位。正在实施的创新项目共计220项(不含专项申报),2013年拟申报项目为447项(不含专项申报)。估计到2014年,绝大多数单位都能进入创新工程。整体而言,我院创新工程稳步推进、运转顺利,总体感觉比较理想。一年来,党组主要抓了8件事。

  第一,狠抓了思想发动工作。思想对头,思路才能对头;思路对头,方案才能对头;方案对头,措施才能对头;措施对头,行动才能对头;行动对头,才会有成效。进行思想发动,是创新工程必须要做、反复要做的第一位的工作。我们党有一个光荣传统,就是每次重大行动前都要进行思想发动。7月23—24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实质上就是为召开党的十八大对主要领导干部做的一次思想动员。我院要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院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发表理论文章,发出社科院的声音,组织好学习宣传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每次战役前,从上级指挥机关到军、师、团、营、连,直到班,都要进行战前动员。我院创新工程一共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思想发动工作。第一次是2011年3月的院工作会议,围绕创新工程实施思路和启动意见展开,主要明确了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保障制度、实施步骤和组织领导。第二次是去年北戴河暑期专题会议,党组部署全面启动创新工程,全院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为什么搞创新工程”、“什么是创新工程”、“怎样搞创新工程”三个基本问题上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第三次是今年5、6月在密云举办的所局级干部读书班,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就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听取各创新试点单位对改进创新工程各种配套制度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家用哲学思维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工程的方式方法问题,全院上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创新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把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关键环节。

  第二,完成了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根据中央精神,党组从整体、长远和战略高度出发,缜密考虑,确定制度,制定措施,搞好顶层设计,制定了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提出整体构想、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以及具体的目标、原则、政策、步骤、办法。去年年底,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同志分别对我院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出批示,认为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周密,制度考虑细致、科学,推进稳妥、积极、有成效。

  第三,出台了整体配套的制度办法。党组直接领导创新工程工作,研究决定创新工程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用半年多时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及实施细则,并根据实际推进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规则。目前,已经出台47项制度,两次汇编成册,印发给了大家。即将印发的还有10项,正在调研当中的有10项。为了制定这些规章制度,有时候,每周要开三次院长办公会,讨论修改文件,有些文件反复修改过十多次。事实证明,有了这套制度和办法,才有今天创新工程的稳步推进。当然,这些制度和办法有的还要根据情况加以修改完善。

  第四,推进了三批试点工作。去年北戴河专题会议后,院里决定先让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科网、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进行创新试点,再加上一批研究所,共有12家单位进入创新工程试点。去年年底,第二批单位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目前,已有29家试点单位实施创新项目。各创新试点单位根据签约时确定的任务,按照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办法,积极推进创新项目的实施,保证了试点工作有序扎实地进行。

  第五,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一是在发挥马克思主义阵地功能方面。世界社会主义中心组织的重大题材系列政论片《居安思危》在思想舆论界产生积极影响。2011年,中心编发的内刊《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出刊88期,被中央领导和部委领导批复率和转载率超过40%。截至6月底,2012年《动态》已出刊65期,目前的批复率和转载率超过20%。作为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试点任务,《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已完成一大半,同时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译文、报告、综述合计20多篇。

  二是在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殿堂、积极推进具有传统优势的人文基础学科创新方面。考古所重点安排了新疆田野考古,在博尔塔拉州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确认距今3000年前的新疆青铜器时代早期居址和墓地。在西藏发现了古象雄国都城遗址。民文所参加少数民族口头传承音影图文档案库试点项目的人员,带着保护可能失传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危机感,一批人走进少数民族乡村,买个睡袋,住进老乡柴房,挨着蚊子叮咬,帮着老乡做饭,调动民间艺人的情绪,录制他们的说唱。在2011年度,民文所对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共计形成录音160多个小时,录像资料近120个小时,图片资料800余幅,文档资料约100余万字。在2012年,进一步加强了对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苗族、壮族、彝族、傣族、黎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影图文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工作,积极进行资料著录标准的研发和电子管理平台的搭建。

  三是在建设创新型科研组织,努力向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所转变方面。金融所确定了所内各项资源向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做好金融领域的“思想库”、“智囊团”角色等方面集中的配置原则,尤其以加快青年科研骨干培养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向,科研资源和财务资源重点向他们倾斜,已经涌现了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青年科研领军人物10人左右。欧洲所在创新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积极推广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中广泛使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先进方法,提出了整体规划、模块运行的创新工程项目方案,对本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简报》—《参考》—《欧洲研究》由内而外、由点到面,从对策建议到理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链。社会学所通过创新工程进一步提高大型学术调查的执行和管理能力。国外著名的学术调查机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NORC(全美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执安大学的SRC(调查研究中心)都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社会学所制作的问卷设计更贴近中国现实,调查管控细致而严格。2012年,法学所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项目组已有5篇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的批示,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美国所充分调动中青年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半年内各项目组共报送信息专报等要报稿件20多篇,完成论文17篇、专著3部,编写《战略研究简报》2期,完成研究报告15篇。这其中,由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要报类稿件在18篇以上、论文12篇以上、研究报告11篇以上,均占各类成果的绝大多数。其他研究所也按照各自创新工程方案设计,稳步实施创新工程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六,加强了研究传播平台建设。在创新工程实施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短短三年内办成具有相当影响的理论学术大报,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创造了学术报刊史上的“社科速度”和“社科奇迹”。《中国社会科学报》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读者所欢迎的良师益友。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中国社会科学网迅速发展起来,而且还将有更大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的思路,正在建设全院统一的海量数据库。院加大投入,建设了科技考古、语音实验等一批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学信息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方法的重要创新,也是理论学术传播平台的重要建设。

  第七,组建了新型的科研机构。根据陈奎元同志亲自提议,党组作出决定,组建了财经战略研究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等四个新型研究院,凸显我院作为党和国家智库的功能,为加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战略研究、前瞻研究、建设学术型智库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保证。

  第八,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强院,是我院兴院强院的一大法宝。抓创新工程,不抓管理不行。在抓创新工程管理的工作中,书记所长、局长主任们的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都在想管理的事情,琢磨管理的环节,落实管理的要求。这充分说明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强院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我院创新工程带来了八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压力与动力加大了。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是为全院科研工作和各项工作注入了可持续的内在推动力。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压力。书记和所长感到压力大了,科研人员、工作人员也都深感压力大了、动力足了。

  二是认识提高了。会议期间,无论是分组讨论会上,还是会下休息时间,不少同志谈到自己有这样一种切身感受:在院党组正式部署创新工程试点之前,对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施创新工程没有多少思考,即便是有点认识,也只能算作一知半解。在开始试点之后,虽然历经院里多次的思想动员和统一认识,文件也学习了不少,但还不能说掌握了创新工程的精髓。一些试点单位在论证和编制自己的方案时,有“临时抱佛脚”和“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有人甚至认为,实施创新工程就是搭个架子、找个由头,多争取一些钱,多提高一些待遇。可等到真的进了试点的圈子才发现,创新工程原来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目标大而不当不行,任务不具体不行,措施不得力不行,经费使用不合规不行,成果不过关不行,管理不严不行,而且还要全程接受许多制度性规定的约束和相关部门的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在编制方案时,尽可能地把申请支持的经费数额往高里抬,可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不实的部分被砍了下去,一些经费还被分类归口管理,到不了自己的手上,拨到自己手上的钱又不能随意乱花。因此,一些同志难免感到纠结。经过一年多的“磨合”、“磨炼”,大家深深地体会到,进入创新工程不易,搞好创新工程更难:创新目标要合乎实际,而且要有阶段性;创新任务要具体,要实实在在,能够按时完成;保障措施要有力,要切实可行;经费使用要合理合规,经得起相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成果要称得上精品力作,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创新工程成功不成功,关键是看我们是不是推出了比过去更多的精品成果,是不是推出了比过去更多的拔尖人才,是不是在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方面有比过去更大的作为。总而言之,大家对创新工程的认识更深刻了,思想更统一了。

  三是紧迫感增强了。大家深刻认识到,创新工程不抓,科研工作就不能大发展,社科院就要落后。全院上下必须不断加倍努力,抓住机遇,不能松劲。大家都感到,推进创新工程以来,我院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科研工作明显推进。

  四是积极性增加了。创新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调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家普遍感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上来了。

  五是条件改善了。通过创新工程,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办公条件大幅改善了,科研设备设施也有大幅改善。在创新工程资金支持下,言语与语音重点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的设备水平与技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总体达到与国际比肩、在国内领先的水平。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科网不断加大投入。档案大楼明年底可望竣工。东坝拆迁工作即将结束。贡院东街项目已经进入艰苦卓绝的“最后一战”。院在研究生院投入1000万进行校园绿化,研究生院二期工程党校、职工宿舍、学生二食堂等基建项目,建设资金都已落实,正在努力推进。

  六是体制机制转变了。我院现有的变化都与体制机制转变创新有关系。体制机制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科研的推动作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创新工程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新转换。

  七是管理工作加强了。在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各试点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制定的一系列创新管理制度,继续深入推进科研、人事、财务等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狠抓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全院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创新工程的稳步运行和顺利推进。

  八是科研成果增多了。这部分内容,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了。

  成绩是主要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办公厅将对本次会议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由职能部门给予解答,能解决的一并解决,不能解决的将意见反馈给相关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相应解决。问题与意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和改革中来解决。第二类是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应立即着手解决。第三类属于还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当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所处环境、看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也不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合理的,也可能现在是合理的将来是不合理的,也有从本单位看是合理的但从全局看是不合理的。对这些不合理的意见,要靠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来解决。

  三、对创新工程的新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创新工程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工程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本人对创新工程的认识,也力求随着创新工程的进展而不断深化。我谈几点看法,请同志们考虑。

  第一,创新工程是一次稍纵即逝、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十年来,我院有两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机遇是2004年,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国社科院汇报。这次机遇,对我院工作是一次推动。第二次机遇就是这次。中央作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部署,写进“十二五”发展规划,作出重要决定,即六中全会决定,中央领导同志对我院关于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作出批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中纪委、监察部等部委都对我院给予支持。这次机遇稍纵即逝,机不再来,时不待我。对于个人来讲,这是出成果、出成绩的最好机会;对于全院、各所、各个学部来说,是千金难买的发展机遇。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机遇意识。

  第二,创新工程是一场攀登理论学术高峰的艰难爬坡。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格言,是警句。对我们中国社科院来说,是鞭策,亦是指南。中国社科院要攀登的高峰,是中央“三个定位”的高峰,是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我们要为实现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要求而努力,必须勇攀创新工程的高峰。然而,在攀峰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不进则退、不上则下,困难、问题、矛盾会很多,要逐一加以克服,要提倡一种百折不挠的爬坡精神。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爬坡意识。

  第三,创新工程是一项逐渐完善的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新生事物一开始都不是完善的,还存在着很多毛病。但任何新生事物都代表正确的发展方向,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对待新生事物,不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肯定主流、肯定方向。毛泽东同志强调两点论,强调重点论。两点就是多方面看问题,然而两点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看创新工程,一定要看主流、主方向,看准了,就要大胆地向前闯。有些不能马上解决的枝节问题,就暂时放下,在推进过程中逐步解决。幻想一夜之间解决创新工程的所有问题,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新生事物,就要允许试、允许改、允许逐步完善。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辩证意识。

  第四,创新工程是一轮解放思想的改革创新。创新工程是理论学术观点的创新,是科研组织、科研手段的创新,是学术人才的创新,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而要创新,就要大力解放思想。要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措施,才能解决今天新的问题。不能照老套套、老框子办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当然,对于过去好的做法要继承,不合适的办法要改。不创新,不改革,就不是创新工程。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创新意识。

  第五,创新工程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好春天。经过春天的辛勤耕耘播种,到秋天一定能结下丰硕的果实。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年一前进,三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年一跃进,我坚信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的高素质人才、高质量成果会大大产出,我院的影响力、话语权会大大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会有大跃进。全院上下都要树立信心,下定决心,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往前推进。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不出岔子,不闹别扭,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干上十年,创新工程一定会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好明天。推进创新工程,要树立信心意识。

  四、推进创新工程的工作着力点

  大家要认真研究创新工程,要采取推进的有力措施。主要在四个方面的工作上下功夫。

  第一,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创新工程,就存在不断统一思想、不断提高认识的需求。这次会议结束后,各单位要进行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再动员。要召集骨干,召开一次轻松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思想动员会,总结经验,交流做法,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传达好会议精神。要不厌其烦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统一思想工作,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决定和指示上来,把认识提高到党组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一系列部署和决定上来。所长特别是党委书记要针对创新工程中出现的思想情况,善于做好思想工作。同志们开传达会、动员会,不能“大姑娘上轿现扎耳朵眼”,一定要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书记讲什么,所长讲什么,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提前想清楚,做好准备。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什么叫过细,就是要做到如果某个人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有个研究院曾经发生过一起干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摩擦,党委书记和院长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处理得比较妥当,化解了可能引起更大纠纷的矛盾。希望所有的书记和所长都要学会做思想工作,把思想发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要只见文稿,不见人;只见开会讲话,不见面对面的谈心解惑。

  第二,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创新工程成功的基本保障。我们的创新主要点,一是体制机制层面创新,一是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层面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在大锅饭的体制下,一个研究所如果有捣乱的人,这个所就不得安宁。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彻底改变和转变,创新工程是无法顺利推开的。

  我院体制机制创新有三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报偿制度,这是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科研活动本身是一种劳动付出,是智力劳动的付出,科研经费支出就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成本支出,我们设计成智力报偿、创新报偿。过去是靠报小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造成虚假报销,“逼良为娼”,有失科研人员尊严,说到底是不尊重、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当然,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实。新的报偿制度充分肯定了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强调了激励多干的、干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承认智力报偿成本支出,同时又严格了报销制度,开前门堵后门,对反腐倡廉、加强道德建设、严格经费管理也是有意义的。报偿制度的探索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肯定。报偿制度最重要的是和工作绩效相联系,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干劲,这种激发干劲作用又和公开竞聘、严格退出制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制度创新。

  第二个亮点是退出制度,这是创新工程又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没有退出制度,报偿制度仍然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报偿制度起不到激励作用。党组下决心,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人进入创新岗,少部分人不进创新岗,即使进入创新岗也是采取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循序渐进的办法,先少数人进入创新岗,目的是摸索经验,稳定队伍。为什么要少数人先进创新岗位?好处一是多数没进,整体人员心态好平衡;二是可以从容地制定配套制度和办法,万一失败了,还可以纠正。这就是逐步推进试点。少数人不进创新岗是退出制度的关键。少数人不进创新岗,就要有一个比例的杠杠,也是个标准。当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进岗的比例杠杆也不是死的,也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论怎样调整,必须有退出机制。严格竞聘上岗,严格退出。今年进创新岗,明年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退出;今年没有进创新岗,如果符合条件,通过竞聘,明年也可以进。这就把死水变成活水。这项改革必须注意保持“两个稳定”,即未进岗人(包括现在全院尚未进岗人员和将来少数不进岗人员)的稳定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稳定。目前,从院领导到所有院职能部门都没进创新工程,研究所也有很多没有进的。进创新岗、调整智力报偿,是采取“添灯油”的办法来解决的。什么是“添灯油”办法呢?就是一步一步地加大进岗人数,一步一步地调整智力报偿。为什么要这么逐步地进行呢?因为制度有个逐步完善配套的过程,党组和各级领导干部也有一个对创新工程的认识过程,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没进创新岗人员还有一个心态逐步平衡的过程。通过逐步调整智力报偿,没有进岗的人们心态也会慢慢平衡了。为了保持未进岗人的稳定,院里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出版资助、研究成果后期资助的力度,调动非创新岗位在编人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以激励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研究报告等;二是吸纳他们参加创新项目,支付一定的劳务费;三是可以用横向课题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未进岗不是永久的,有进有退,永远是流动的,对未进岗的人也保持一种吸引、激励的态势。再就是稳定离退休人员队伍。老同志是我院的宝贵财富,他们对社科院、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有深厚感情的,相信老同志们是支持、拥护和赞同创新工程的。我们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给老同志提供一些方便的条件和照顾。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离退休人员科研基金,吸收一些老同志参加创新工程,增加班车补贴,加大“长征基金”资助力度,允许创新岗位聘任离退休人员。但创新工程不是解决全员待遇问题,尤其不可能动用工程经费给全院老同志发放补贴。同志们回去后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保持稳定,不能影响创新工程的大局。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所长要积极配合,把思想工作做好。

  第三个亮点是进人制度,这也是创新工程一个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点。进人制度的创新关键点是以引进成熟人才为主,适当引进应届毕业生。什么叫成熟人才?就是已经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要大胆引进这样的人才,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国外著名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凡成熟的、可用的人才都可以直接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济济,相当一部分是引进人才的结果,在我院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引进人才,一次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时,把全国许多最有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调进来,文史哲学科调入人才最多,郭沫若先生亲任历史所所长,范文澜任近代史所所长。哲学所更是群英荟萃,很多都是调进来的。胡乔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第二次大量调入人才。大量引进成熟人才,这是成功的经验。当然,当时也引进一批助手和应届毕业生,因为有大家传帮带,助手和毕业生进来后成长也很快,这些人现在都是我院的骨干人才。一定要树立信心,加大引进力度,出台各种措施,把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引进到社科院来。怎样引进创新人才,创新工程采取的第一办法就是提高引进人才的门槛。当然,为了形成队伍建设的梯队,对年轻人也要适当引进,充实新鲜血液。现在我院科研一线上的领军人物很多都是自己培养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说明引进毕业生也是需要的。当然,直接引进应届毕业生、引进其他人员,由于把关不严,也带来一些问题,我院确实积累了一部分不干事的人。据有的所长告诉我,进了研究所什么也不干、闲了一辈子的大有人在。所以,引进应届毕业生要采取适当慎重的办法,具体措施是,严格进人条件和审批程序。这也是进人创新的一个办法。如果没什么审批程序,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进人就会有大的漏洞。其实,严格程序、规则,对领导干部是一种保护。然而,严格进人制度,门槛再高,制度再严,总会进来少数不合适的,但问题也不大。严格条件和程序,总体上不会沉积那么多不干事的人。已经沉积下来的,通过创新工程来逐步消化解决。希望书记、所长在报偿制度、退出制度、进人制度实施上跟党组一条心,大胆改革,真正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我院调动积极性最关键的是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书记、所长的积极性;一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究所是科研组织的主体,书记、所长的积极性可以归结为解决好所级自主权问题,这一点院创新工程还要加大力度。当然,创新工程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主动权。如,建立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建立年度经费总额拨付制度,扩大所长经费支配权限;院只管少量院课题,大部分课题由所来管……总之,院里给出条件、规定、办法,具体决策、举措由所里根据各所具体情况来办。“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院对所,一方面严格管理、严格规定,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程序、办法,要求所不能破规矩,按制度办;另一方面又充分放手,让所里自主地、主动地决定事、去干事。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所的积极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在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建设创新上下功夫。现在科研成果多了,但是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检验。人进了一些,但是否是人才,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必须在理论学术观点和人才建设创新上见成效。

  第四,在管理强院上下功夫。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是我院兴院强院的三大战略,管理强院是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的保证。人才的成长,科研成果的产出,全院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管理。当前,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应当以管理强院战略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与五年前相比,书记、所长对管理强院的认识和体会有很大提高。要把管理强院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健康、顺利地推进创新工程,我再强调几个问题,请同志们关注。

  第一,一定要注意把握准入条件,严格进入和退出。我院对单位和个人进创新工程,分别做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创新单位的准入条件,一是院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单项结项率当年内没有达到90%的,研究所课题结项率没有达到90%的,研究室课题结项率没有达到90%的,不能进创新工程,已经进入创新工程的,如果上述结项率没有达到要求,也要退出创新工程;二是要完成学科当年新进展综述及需要本年度完成的三年一次的学科前沿研究报告;三是未出现单位负领导责任的政治违纪及其他违纪问题;四是未被国家审计署认定为存在单位负有责任且被处理的“小金库”问题;五是未发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严重学术不端问题;六是完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报刊发表理论文章任务等。同时,还规定了个人进入创新岗位的准入条件,一共是六个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个人不能进创新岗,待相关条件成熟后再申请进入。明年有很多单位申报进入创新工程,回去后要好好对照检查一下,看看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任务还没有完成,哪些条件不具备,抓紧解决,创造条件。要向科研人员、工作人员讲明条件,把准入条件交给群众,坚持标准进入。否则,到明年无法进入创新工程。院里不会放宽条件、网开一面的。什么时候达到条件了,什么时候进创新工程,严格按条件和规定执行,严格管理。要教育申报进创新岗位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来要求自己。

  第二,一定要吃透文件精神,坚决按制度办事。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出台的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是党组的决定,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是党组经过全面考虑、统筹兼顾才出台的。就拿这次《关于2012年创新报偿的调整方案》来说,为出台这个方案,开了三次院长办公会议,还开了若干次讨论会。其他各项制度,也是深度调研、反复推敲制定的。比如,出台创新工程期刊管理办法,是因为期刊编辑人员要进入创新工程,要加大期刊资助力度,要把期刊建设成为名刊。就单拿加大对期刊的经费支持力度来说,必须把期刊的经费使用情况搞清楚,否则资助多少钱合适呢?胸中无数,决心大、力度大,不见得起正效应。这次初步审计了10家期刊,发现大有文章。待审计完所有期刊,然后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期刊经费管理办法,再推进期刊进创新工程的工作。期刊要按照“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来管理。在经费管理上,要实行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收益递解返还制度、统一支出标准制度、经费年度审计制度。在期刊管理中,各种费用支出五花八门,不同编辑部差距很大。期刊如何管理,这是创新工程管理的空白点。连期刊经费情况都搞不清楚,怎么搞期刊创新工程,加大多少投入为好?否则,容易出现像笨婆娘和面蒸点心那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蒸出硕大的废物点心一个,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在情况没有摸清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40万到账后,原来院里资助的15万、20万暂时停止拨付。否则,可能会越搞越乱。要利用进入创新工程这个机会,把期刊管理规范起来。期刊要上档次,首先要把人财物问题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激励制度。对期刊要分类对待,分别政策管理。管理很好的期刊,院里会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一定要克服畏难、埋怨情绪,坚定地按党组要求办事。怕困难、怕矛盾、怕得罪人、有畏难情绪,是无所作为的。还有的同志怨天尤人,牢骚太盛,也不利于工作。要采取积极态度努力把工作往前推进。有些意见,院里、职能部门不是一下子就能满足要求的;有些意见即便是合理的,也要有一个统筹兼顾、反复斟酌、多方协调的过程。即使是院里和职能部门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要给院里、职能部门一些时间。要从大局、从全局、从长远着眼,坚决按照党组精神积极向前推进。

  第四,一定要构建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精心搞好年度考核。这是今年下半年的重要任务。科研局要尽快拿出综合性的科研评价体系,人事局要拿出年度岗位考核办法。尽快建立对创新单位、创新个人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年底前,必须精心组织好创新工程的年度考评。

  第五,一定要保持和谐稳定的改革创新环境,耐心细致地做好多方面工作。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开好党的十八大。为了开好十八大,我院与党中央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全院一定要保持高度稳定和谐。推进创新工程,要注意方方面面的思想动态,调整好各方关系,不要摁下葫芦浮起瓢,拆了东墙补西墙。这次创新报偿调整工作,一定要做好方方面面工作。要做思想工作,要统筹兼顾,把各方面的稳定工作和思想工作做好。

  第六,一定要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推进创新工程,领导是关键,责任最重要。这两点加在一起决定了主要领导的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有没有责任心,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希望书记所长、局长主任们认真负起责任来,认认真真传达会议精神,认认真真阅读文件,认认真真作思想工作,认认真真推进创新工程。回去后,一是要组织传达好会议精神,首先传达到骨干,然后传达到干部群众。一定把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二是科研局、人事局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要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后,尽快印发各单位。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研读文件,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逐字逐句看文件,有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有关部门。四是按照本单位情况,根据院里指示精神,对创新工程工作加以研究,提出举措,努力推进。五是把期刊创新提上议事日程,尽快调研和考虑期刊进创新工程事宜,待期刊经费使用审计完成后,院再进一步出台相关细则,加以推进。六是办公厅尽快把意见建议梳理出来,提交有关部门研究解决。(2012年7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2012年08月0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