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西陶寺遗址2012年春、秋季发掘新收获

发布时间:2012-12-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 “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流域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 课题所规定陶寺遗址专题相关任务要求,2010年秋至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联合连续对陶寺城址微观聚落形态中的城北大型夯土基址、城西南疑似手工业作坊区及宫殿区窑址进行了发掘。2012年春季继续城北夯土基址FJT1、沟西夯土基址FJT2及城垣Q7等的两个地点进行发掘;秋季发掘是重点揭露沟西夯土基址FJT2,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对于陶寺都邑聚落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北夯土基址ⅣFJT1位于陶寺城址北城墙Q2外以北约200米,现在铁厂以东,南河与中梁沟两条冲沟之间。2012年春发掘主要揭露了ⅣFJT1的东北拐角部分,经过发掘基本确定该基址平面形状为圆角方形,部分为中梁沟所破坏,北边缘东西残长28米,东北拐角明显,南北残宽至少48米,方向为北偏西45度左右,与城墙及宫殿基址ⅠFJT3方向一致。基址同以往陶寺夯土建筑一样为板筑而成,现存夯土面上未见到柱洞及其它与建筑基址本身相关的遗迹。时代不晚于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偏晚阶段已废弃。城北FJT1是一处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结构特殊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值得注意的是,该建筑基址很可能是在陶寺早中期既已存在的夯土建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另外,还发现一些打破ⅣFJT1的陶寺晚期最晚阶段的小型墓葬、半地穴式房址及灰坑等。

 

 

ⅣFJT1


    2010年秋季在陶寺遗址沟西村的钻探中发现一道疑似城墙遗迹,编号Q7。2012春季的发掘确认了此道新城垣的存在, Q7位于遗址西南Ⅲ区陶寺大城南墙以北,ⅢFJT2以南并与之十分接近。呈东北-西南向,与中期大城南城墙Q6基本平行,宽约10米,已钻探长度60米,并向两侧延伸出去。城垣墙体已不存在,仅余基础部分,小板块夯筑而成,夯土板块与夯层明显,夯筑质量较好。年代应为陶寺文化中期,与陶寺大城同期,陶寺文化晚期时废弃。


    沟西ⅢFJT2位于陶寺城址大城内沟西村以北,经过春秋两季度的发掘,基本弄清FJT2的形制结构,其东南部被沟西沟破坏,西部、北部及西南角保留基础部分。据目前揭露面积看,平面亦为圆角方形,平面形状基本为“回“字形,南部西侧有缺口,东侧推测也应该对应存在缺口,可能是门道所在,方向亦为北偏西45度左右。南北最长约47米,东西残宽约28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板块夯筑而成,现存表面暂未发现柱洞,仅余基础部分,残余基础夯土深约3米~5米,考虑到承重,原基址之上应该存在建筑,北部应该为主体殿堂所在,两侧很可能是带墙的廊庑式建筑,尤其西侧目前夯土基址宽约8米左右。基址南侧正中发现一相对独立的夯土基础,长约7.8米,宽约6米,应与FJT2为一个整体,其两侧的生土缺口形成FJT2的两处南出入口(或言门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FJT2西侧廊庑基础夯土部分南部与Q7连在了一起,性质与功用值得深入思考。FJT2的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这一回字形大型夯土基址在陶寺遗址属于首次发现,在史前时期的其它大型聚落中目前也未见到,其位于手工业作坊区,应该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ⅢFJT2


    此外,在ⅢFJT2以北约50米处发现一处大型沟槽状堆积,2012年春季的发掘与解剖确认此沟槽状堆积实为夯土基槽堆积,据钻探长度已达700米,方向与Q7垂直, 而与ⅢFJT2却方向一致,很可能又是一道新墙垣,墙垣以东(内)发现大量密集的陶窑、石器加工面、房子、灰坑等重要遗迹,显然与手工业作坊有着一定关系,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

 

 

采集大厨刀


    总之,陶寺遗址2012年春、秋季的新发现意义重大,为陶寺都邑聚落考古提供了新资料,丰富了陶寺聚落的内涵,对陶寺都邑的聚落结构、布局、演变、功用及性质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执笔:高江涛  何努   王晓毅)

 

 

骨针

 

 

磨石

 

 

骨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创新项目

山西陶寺遗址2012年春、秋季发掘新收获

发布时间:2012-12-27

    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 “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流域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 课题所规定陶寺遗址专题相关任务要求,2010年秋至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联合连续对陶寺城址微观聚落形态中的城北大型夯土基址、城西南疑似手工业作坊区及宫殿区窑址进行了发掘。2012年春季继续城北夯土基址FJT1、沟西夯土基址FJT2及城垣Q7等的两个地点进行发掘;秋季发掘是重点揭露沟西夯土基址FJT2,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对于陶寺都邑聚落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北夯土基址ⅣFJT1位于陶寺城址北城墙Q2外以北约200米,现在铁厂以东,南河与中梁沟两条冲沟之间。2012年春发掘主要揭露了ⅣFJT1的东北拐角部分,经过发掘基本确定该基址平面形状为圆角方形,部分为中梁沟所破坏,北边缘东西残长28米,东北拐角明显,南北残宽至少48米,方向为北偏西45度左右,与城墙及宫殿基址ⅠFJT3方向一致。基址同以往陶寺夯土建筑一样为板筑而成,现存夯土面上未见到柱洞及其它与建筑基址本身相关的遗迹。时代不晚于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偏晚阶段已废弃。城北FJT1是一处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结构特殊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值得注意的是,该建筑基址很可能是在陶寺早中期既已存在的夯土建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另外,还发现一些打破ⅣFJT1的陶寺晚期最晚阶段的小型墓葬、半地穴式房址及灰坑等。

 

 

ⅣFJT1


    2010年秋季在陶寺遗址沟西村的钻探中发现一道疑似城墙遗迹,编号Q7。2012春季的发掘确认了此道新城垣的存在, Q7位于遗址西南Ⅲ区陶寺大城南墙以北,ⅢFJT2以南并与之十分接近。呈东北-西南向,与中期大城南城墙Q6基本平行,宽约10米,已钻探长度60米,并向两侧延伸出去。城垣墙体已不存在,仅余基础部分,小板块夯筑而成,夯土板块与夯层明显,夯筑质量较好。年代应为陶寺文化中期,与陶寺大城同期,陶寺文化晚期时废弃。


    沟西ⅢFJT2位于陶寺城址大城内沟西村以北,经过春秋两季度的发掘,基本弄清FJT2的形制结构,其东南部被沟西沟破坏,西部、北部及西南角保留基础部分。据目前揭露面积看,平面亦为圆角方形,平面形状基本为“回“字形,南部西侧有缺口,东侧推测也应该对应存在缺口,可能是门道所在,方向亦为北偏西45度左右。南北最长约47米,东西残宽约28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板块夯筑而成,现存表面暂未发现柱洞,仅余基础部分,残余基础夯土深约3米~5米,考虑到承重,原基址之上应该存在建筑,北部应该为主体殿堂所在,两侧很可能是带墙的廊庑式建筑,尤其西侧目前夯土基址宽约8米左右。基址南侧正中发现一相对独立的夯土基础,长约7.8米,宽约6米,应与FJT2为一个整体,其两侧的生土缺口形成FJT2的两处南出入口(或言门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FJT2西侧廊庑基础夯土部分南部与Q7连在了一起,性质与功用值得深入思考。FJT2的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这一回字形大型夯土基址在陶寺遗址属于首次发现,在史前时期的其它大型聚落中目前也未见到,其位于手工业作坊区,应该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ⅢFJT2


    此外,在ⅢFJT2以北约50米处发现一处大型沟槽状堆积,2012年春季的发掘与解剖确认此沟槽状堆积实为夯土基槽堆积,据钻探长度已达700米,方向与Q7垂直, 而与ⅢFJT2却方向一致,很可能又是一道新墙垣,墙垣以东(内)发现大量密集的陶窑、石器加工面、房子、灰坑等重要遗迹,显然与手工业作坊有着一定关系,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

 

 

采集大厨刀


    总之,陶寺遗址2012年春、秋季的新发现意义重大,为陶寺都邑聚落考古提供了新资料,丰富了陶寺聚落的内涵,对陶寺都邑的聚落结构、布局、演变、功用及性质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执笔:高江涛  何努   王晓毅)

 

 

骨针

 

 

磨石

 

 

骨器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