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度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4-01-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裕群 陈凌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西南距高昌故城10余公里。洞窟开凿在吐峪沟南段东西两侧的断崖上,约有百余座。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左右,一直延续到唐西州(7-8世纪)。
 
  吐峪沟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石窟寺,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东传路线上关键节点。2006年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了配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危岩加固工程,从2010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吐鲁番研究院等组成考古队,对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沟东区和沟西区北部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获得了重大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吐峪沟沟西中部塔殿遗址



吐峪沟沟西中部高台北侧佛塔
 
  按照年度计划,2013年春季,沟西区中部高台北侧区域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一组洞窟,包括佛塔、塔殿窟和禅窟。佛塔位于该区最北侧,为一座方形基座圆形覆钵式塔。塔基用片石砌筑,边长4米,高0.4米。覆钵直径3.6米,用土坯垒砌,现仅残存西部一半,为三层土坯。佛塔之南为塔殿窟,也为土坯垒砌,具有前后室。前室前有台阶,前室后壁为窟门,主室中部稍偏北为中心柱,方形基座,柱体四壁开龛。中心柱虽然破坏严重,但出土数量较多的壁画残块和泥塑龛楣残件。壁画有非常精美的菩萨头像、菩萨身躯。塔殿之西南新发现一座禅窟,正壁开一禅室,左右壁各开三个禅室,其中东北一个禅室内发现汉文“禅”并有回鹘文题记。



吐峪沟沟西中部塔殿发现的菩萨壁画
 
  本年度的发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沟西区的年代、形制、组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1、新发现的方形基座圆形覆钵式塔,是吐鲁番地区仅见的实例。这种形制在新疆属于早期佛塔样式,主要流行于公元3-4世纪。吐峪沟的此种佛塔或许稍晚些(约5世纪),但说明这种样式的佛塔向东影响到了吐鲁番地区。2、中心塔殿窟出土的菩萨像壁画残块,与龟兹石窟早期壁画十分相似,表明龟兹画风影响到了吐鲁番地区。该窟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5、6世纪。这表明沟西区中部北侧洞窟的建造年代稍早,以后逐步向南扩展。3、禅窟的发现,表明:沟西区中部北侧洞窟也具有明显的洞窟组合形式。即由塔殿、禅窟和僧房殿组合形式。这与沟东区早期洞窟组合是一脉相承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创新项目

2013年度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4-01-15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西南距高昌故城10余公里。洞窟开凿在吐峪沟南段东西两侧的断崖上,约有百余座。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左右,一直延续到唐西州(7-8世纪)。
 
  吐峪沟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石窟寺,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东传路线上关键节点。2006年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了配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危岩加固工程,从2010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吐鲁番研究院等组成考古队,对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沟东区和沟西区北部进行了保护性发掘,获得了重大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吐峪沟沟西中部塔殿遗址



吐峪沟沟西中部高台北侧佛塔
 
  按照年度计划,2013年春季,沟西区中部高台北侧区域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一组洞窟,包括佛塔、塔殿窟和禅窟。佛塔位于该区最北侧,为一座方形基座圆形覆钵式塔。塔基用片石砌筑,边长4米,高0.4米。覆钵直径3.6米,用土坯垒砌,现仅残存西部一半,为三层土坯。佛塔之南为塔殿窟,也为土坯垒砌,具有前后室。前室前有台阶,前室后壁为窟门,主室中部稍偏北为中心柱,方形基座,柱体四壁开龛。中心柱虽然破坏严重,但出土数量较多的壁画残块和泥塑龛楣残件。壁画有非常精美的菩萨头像、菩萨身躯。塔殿之西南新发现一座禅窟,正壁开一禅室,左右壁各开三个禅室,其中东北一个禅室内发现汉文“禅”并有回鹘文题记。



吐峪沟沟西中部塔殿发现的菩萨壁画
 
  本年度的发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沟西区的年代、形制、组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1、新发现的方形基座圆形覆钵式塔,是吐鲁番地区仅见的实例。这种形制在新疆属于早期佛塔样式,主要流行于公元3-4世纪。吐峪沟的此种佛塔或许稍晚些(约5世纪),但说明这种样式的佛塔向东影响到了吐鲁番地区。2、中心塔殿窟出土的菩萨像壁画残块,与龟兹石窟早期壁画十分相似,表明龟兹画风影响到了吐鲁番地区。该窟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5、6世纪。这表明沟西区中部北侧洞窟的建造年代稍早,以后逐步向南扩展。3、禅窟的发现,表明:沟西区中部北侧洞窟也具有明显的洞窟组合形式。即由塔殿、禅窟和僧房殿组合形式。这与沟东区早期洞窟组合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李裕群 陈凌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