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1年新疆考古工作的惠民实践

发布时间:2012-06-1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杨 静

    新疆是我国文物大省之一,历史文化璀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物考古研究价值重大。几十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一些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影响了公众对考古的认知了解,也较少体现出考古工作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对新疆的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和兴趣与日俱增。很多人由最初的猎奇和好奇,逐渐上升到探究参与、传播知识的层面。2011年12月10日,新疆首堂面向公众的科普系列市民讲座——“新疆文物文化公开课”正式开讲。“新疆文物文化公开课”的开办主旨,即在于采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接受的方式,利用新疆大量弥足珍贵的出土文物、考古新发现,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通俗的图片和讲述,向公众进行党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新疆百姓对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最新考古动态和考古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神秘的考古文化知识走出书本和纸张,步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

    首次讲座现场5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巫新华,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文瑛等与普通市民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小河美女”的祖先具有东西方人种的混合基因;在丝绸之路之前,新疆就已经存在彩陶之路和青铜之路;达玛沟遗址出土了数万件世界顶级佛教文物与大丝路背景文物……公开课上展现的一个个最新考古发现让在场市民们连连惊叹。

    考古专家的精彩讲述,赢得赞誉声一片。“太精彩了!以后一定要多来听听,多了解一下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珍宝。”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和静县察呼查汗水库“定居兴牧”工程结束后,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考古工作情况,扩大文物考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积极促进该工程的建设,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合作,在县文化科技中心举办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展览,通过对229座墓葬形制、葬俗,400余件珍贵文物中的标本的展示,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介绍宣传了自治区文化惠民工程和考古发掘新收获。此次展览是“让公众走进考古,让考古走进公众”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8日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2011年新疆考古工作的惠民实践

发布时间:2012-06-11

    新疆是我国文物大省之一,历史文化璀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物考古研究价值重大。几十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一些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影响了公众对考古的认知了解,也较少体现出考古工作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对新疆的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和兴趣与日俱增。很多人由最初的猎奇和好奇,逐渐上升到探究参与、传播知识的层面。2011年12月10日,新疆首堂面向公众的科普系列市民讲座——“新疆文物文化公开课”正式开讲。“新疆文物文化公开课”的开办主旨,即在于采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接受的方式,利用新疆大量弥足珍贵的出土文物、考古新发现,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通俗的图片和讲述,向公众进行党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新疆百姓对这片古老大地上的最新考古动态和考古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神秘的考古文化知识走出书本和纸张,步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

    首次讲座现场5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巫新华,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文瑛等与普通市民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小河美女”的祖先具有东西方人种的混合基因;在丝绸之路之前,新疆就已经存在彩陶之路和青铜之路;达玛沟遗址出土了数万件世界顶级佛教文物与大丝路背景文物……公开课上展现的一个个最新考古发现让在场市民们连连惊叹。

    考古专家的精彩讲述,赢得赞誉声一片。“太精彩了!以后一定要多来听听,多了解一下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珍宝。”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和静县察呼查汗水库“定居兴牧”工程结束后,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考古工作情况,扩大文物考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积极促进该工程的建设,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合作,在县文化科技中心举办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展览,通过对229座墓葬形制、葬俗,400余件珍贵文物中的标本的展示,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介绍宣传了自治区文化惠民工程和考古发掘新收获。此次展览是“让公众走进考古,让考古走进公众”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中国文物报》2012年6月8日3版)

作者:杨 静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