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何说上海已有6000年历史? 上海考古大展为您解答

发布时间:2014-06-09文章出处:新民晚报作者: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很多人的眼中,它只是在近100多年间才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新城市。然而,申城六千多平方公里地域上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上海的悠久历史已经有6000年。
 
  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馆本年度最具规模大展“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开幕,利用在上海出土的文物精品为公众直观地构建出上海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和历史上的辉煌,进而理解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形成的历史之源。
 
穿越历史
 
  本次展览汇集了上海地区历年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元代的金器、明清时期的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汇聚了60年来的考古成果。这些文物犹如历史的碎片,勾勒出老上海的历史样貌,串联起6000年上海的发展轨迹。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强调,上博非常罕见地动用了一楼、二楼、四楼三座临时展厅,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展览最系统的上海考古展,值得每一位上海人前来参观。
 
  上博考古部主任宋建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2006年,经过近50年的田野工作,上海建立了自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的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时间大约从距今6000年至距今3000年。
 
  展览为参观者建立起了有关上海城镇发展的时空框架———从周汉时期的广富林城镇雏形、经吴淞江边青龙镇的繁荣,走到黄浦江畔上海城的兴盛。
 
文明之光
 
  走入第一展厅文明之光,犹如进入了考古现场,进门处就是2004年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人头骨,代表“上海第一人”。这些上海最早的先民在此定居以后,开始开垦土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揭开了上海地区文明史的序幕,这也是上海人类活动的开端。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出土于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权贵墓,利用整根象牙剖磨而成,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它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首次完整清理并有效保存的象牙器。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明的高峰,在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已经发现2处良渚文化权贵墓地,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象牙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以崧泽遗址所命名的“崧泽文化”代表了距今6000~5400年之间的该地区文化,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阶段。以广富林遗址而命名的“广富林文化”,则是代表了该地区最早移民的特色,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人群迁徙至此,与当地文化因素逐渐融合构成了新的区域文化。以马桥遗址而命名的“马桥文化”则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时代相当,距今3900~3200年左右,它是吴越文化的先驱。
 
城镇之路
 
  青砖、灰瓦、白墙……第二展厅就像一户江南人家的庭院,广富林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地砖、瓦当等大型建筑的构件,透露出上海最早期的城镇形态,考古发现表明,周、汉时期的上海已经产生了城镇的萌芽。
 
  青龙镇是上海唐宋时期主要的港口市镇。近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铸造作坊、房屋建筑、水井等遗迹,也出土了大量来自各地的陶瓷器,证明了青龙镇当时的繁盛。出土自青龙镇遗址的唐代褐釉腰鼓,腰鼓广口,两端粗圆,中间细长,釉面光洁肥厚,有系列纹,反映出当时的演奏方式。
 
  普陀区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位于上海市区的一个重要遗址,它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和吴淞江变迁的重要证据。元代以后,上海地区逐渐发展成东南之都会,展品中的明代金银首饰、文房用品等精美的文物,即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侧面。
 
“古塔遗珍”
 
  四楼的展厅精美小巧,观众入内,犹如进入了一座环形的塔身。展厅的展品主要来自上海至今尚保存唐宋元明清古塔13座,这些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塔是上海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经过修缮发掘,在兴圣教寺塔、李塔、法华塔、西林塔等古塔地宫、天宫中发现了佛造像、佛塔、舍利子、玉石、玛瑙、水晶、珊瑚、石刻等文物1000多件,使宝塔增辉添彩。展览选择上海古塔中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使观众能在塔影秘宝佛光中领悟城镇兴起过程中的文化升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为何说上海已有6000年历史? 上海考古大展为您解答

发布时间:2014-06-09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很多人的眼中,它只是在近100多年间才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新城市。然而,申城六千多平方公里地域上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上海的悠久历史已经有6000年。
 
  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馆本年度最具规模大展“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开幕,利用在上海出土的文物精品为公众直观地构建出上海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和历史上的辉煌,进而理解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形成的历史之源。
 
穿越历史
 
  本次展览汇集了上海地区历年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元代的金器、明清时期的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汇聚了60年来的考古成果。这些文物犹如历史的碎片,勾勒出老上海的历史样貌,串联起6000年上海的发展轨迹。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强调,上博非常罕见地动用了一楼、二楼、四楼三座临时展厅,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展览最系统的上海考古展,值得每一位上海人前来参观。
 
  上博考古部主任宋建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2006年,经过近50年的田野工作,上海建立了自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的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时间大约从距今6000年至距今3000年。
 
  展览为参观者建立起了有关上海城镇发展的时空框架———从周汉时期的广富林城镇雏形、经吴淞江边青龙镇的繁荣,走到黄浦江畔上海城的兴盛。
 
文明之光
 
  走入第一展厅文明之光,犹如进入了考古现场,进门处就是2004年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人头骨,代表“上海第一人”。这些上海最早的先民在此定居以后,开始开垦土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揭开了上海地区文明史的序幕,这也是上海人类活动的开端。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出土于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权贵墓,利用整根象牙剖磨而成,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它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首次完整清理并有效保存的象牙器。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明的高峰,在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已经发现2处良渚文化权贵墓地,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象牙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以崧泽遗址所命名的“崧泽文化”代表了距今6000~5400年之间的该地区文化,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阶段。以广富林遗址而命名的“广富林文化”,则是代表了该地区最早移民的特色,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人群迁徙至此,与当地文化因素逐渐融合构成了新的区域文化。以马桥遗址而命名的“马桥文化”则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时代相当,距今3900~3200年左右,它是吴越文化的先驱。
 
城镇之路
 
  青砖、灰瓦、白墙……第二展厅就像一户江南人家的庭院,广富林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地砖、瓦当等大型建筑的构件,透露出上海最早期的城镇形态,考古发现表明,周、汉时期的上海已经产生了城镇的萌芽。
 
  青龙镇是上海唐宋时期主要的港口市镇。近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铸造作坊、房屋建筑、水井等遗迹,也出土了大量来自各地的陶瓷器,证明了青龙镇当时的繁盛。出土自青龙镇遗址的唐代褐釉腰鼓,腰鼓广口,两端粗圆,中间细长,釉面光洁肥厚,有系列纹,反映出当时的演奏方式。
 
  普陀区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位于上海市区的一个重要遗址,它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和吴淞江变迁的重要证据。元代以后,上海地区逐渐发展成东南之都会,展品中的明代金银首饰、文房用品等精美的文物,即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侧面。
 
“古塔遗珍”
 
  四楼的展厅精美小巧,观众入内,犹如进入了一座环形的塔身。展厅的展品主要来自上海至今尚保存唐宋元明清古塔13座,这些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塔是上海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经过修缮发掘,在兴圣教寺塔、李塔、法华塔、西林塔等古塔地宫、天宫中发现了佛造像、佛塔、舍利子、玉石、玛瑙、水晶、珊瑚、石刻等文物1000多件,使宝塔增辉添彩。展览选择上海古塔中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使观众能在塔影秘宝佛光中领悟城镇兴起过程中的文化升华。
  
 

作者: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