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

发布时间:2014-12-31文章出处:考古团学作者:
  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承办的《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于12月11日至2015年3月10日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展出。此次参展的120件(套)精品玉器,均来自良渚博物院,这些文物精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良渚古文明的神圣与精致。[i]
 
  内圆外方的玉琮
  展现古人“天圆地方”世界观
  
  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这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由于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玉琮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渠道,“内圆外方”又被理解为“天圆地方”,为古代中国人奉行几千年的世界观注入文化基因。
  
  仔细观察,玉琮上刻着一个图案:瞪着双眼,戴着羽冠的男人,骑在一只野兽身上,他伸出手臂钳住兽身,疾驰而来。这就是良渚文化上著名的“神面兽首”图。专家介绍,在太湖流域遍布着的良渚文明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上都有这图案。这说明,5000年前,苏、锡、常,上海、浙北,居住着一群拥有共同信仰的部落。
 
  细若发丝的纹饰
  正应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从上世纪30年代发现良渚文明至今,即使出土了无数件精美玉器,但考古学家仍无法确认,在没有出现金属冶炼的新石器时代,良渚人是如何雕刻玉器的。不过几类比较靠谱的猜想已经获得认可。首先是“绳锯”,也就是通过细麻绳,在玉石表面摩擦,同时掺着细砂清水,将纹饰线形,打磨出来。而香港中文大学曾进行试验考古,一个工人使用“绳锯”法,花了50个小时,才将2厘米厚的玉料“锯”断。考虑到良渚古国的玉器都是为执掌神、政、军大权的人物所使用,象征国家最高统治权,那么投入再多人力物力也不奇怪。
  
  此外,就是硬度更高的石英石质地的石器。《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在记录原始玉器雕刻的方法,而《诗经》中的另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工匠雕刻玉器的画面。
 
  注: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ii]
    
  此外不少学者认为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玉,这种意见的主要根据是《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理由是“璧圆象天,琮方象地”。
 
  也有学者认为:
  
  死者生前双手秉握玉琮进行奉祭,说明玉琮具有祈祷神灵保佑的功能,应是一种法器。而死者人葬时仍作双手秉握玉琮进行虔诚奉祭的姿势,这在“灵魂不死”的史前时代,显然也是在祈求神灵保佑,具有攘灾祈福、镇墓压胜的功能。赵陵山M77的玉琼放置在死者手部,更是直接说明了持琮的姿势,表现出玉琮具有法器的用途和功能。[iii]
 
  [i]摘自南京市博物馆官网。
  [ii]摘自中国文物网。
  [iii]段渝良诸文化玉琼的功能和象征系统考古2007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

发布时间:2014-12-31

  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承办的《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于12月11日至2015年3月10日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展出。此次参展的120件(套)精品玉器,均来自良渚博物院,这些文物精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良渚古文明的神圣与精致。[i]
 
  内圆外方的玉琮
  展现古人“天圆地方”世界观
  
  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这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由于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玉琮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渠道,“内圆外方”又被理解为“天圆地方”,为古代中国人奉行几千年的世界观注入文化基因。
  
  仔细观察,玉琮上刻着一个图案:瞪着双眼,戴着羽冠的男人,骑在一只野兽身上,他伸出手臂钳住兽身,疾驰而来。这就是良渚文化上著名的“神面兽首”图。专家介绍,在太湖流域遍布着的良渚文明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上都有这图案。这说明,5000年前,苏、锡、常,上海、浙北,居住着一群拥有共同信仰的部落。
 
  细若发丝的纹饰
  正应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从上世纪30年代发现良渚文明至今,即使出土了无数件精美玉器,但考古学家仍无法确认,在没有出现金属冶炼的新石器时代,良渚人是如何雕刻玉器的。不过几类比较靠谱的猜想已经获得认可。首先是“绳锯”,也就是通过细麻绳,在玉石表面摩擦,同时掺着细砂清水,将纹饰线形,打磨出来。而香港中文大学曾进行试验考古,一个工人使用“绳锯”法,花了50个小时,才将2厘米厚的玉料“锯”断。考虑到良渚古国的玉器都是为执掌神、政、军大权的人物所使用,象征国家最高统治权,那么投入再多人力物力也不奇怪。
  
  此外,就是硬度更高的石英石质地的石器。《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在记录原始玉器雕刻的方法,而《诗经》中的另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工匠雕刻玉器的画面。
 
  注: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ii]
    
  此外不少学者认为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玉,这种意见的主要根据是《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理由是“璧圆象天,琮方象地”。
 
  也有学者认为:
  
  死者生前双手秉握玉琮进行奉祭,说明玉琮具有祈祷神灵保佑的功能,应是一种法器。而死者人葬时仍作双手秉握玉琮进行虔诚奉祭的姿势,这在“灵魂不死”的史前时代,显然也是在祈求神灵保佑,具有攘灾祈福、镇墓压胜的功能。赵陵山M77的玉琼放置在死者手部,更是直接说明了持琮的姿势,表现出玉琮具有法器的用途和功能。[iii]
 
  [i]摘自南京市博物馆官网。
  [ii]摘自中国文物网。
  [iii]段渝良诸文化玉琼的功能和象征系统考古2007年第12期。

 
 

作者:

文章出处:考古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