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展出

发布时间:2017-11-2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域外文明频繁往来。作为联结中外文明重要纽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贯穿亚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海丝”都在国际贸易与文化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紧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9 月28日,由南京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共同承办的“CHINA 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了开幕式,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致辞。


  22 家文博机构、11 艘古代沉船、300 余件文物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8 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衰,吐蕃势盛,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绿洲丝绸之路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港埠日隆,货通万国。唐、宋、元、明各朝都曾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文化科技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西方的香料、宝石、宗教、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人类文明藉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是南京市博物总馆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后的首个大型原创展,展览以唐至清代的沉船和贸易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以航海造船与瓷器贸易为主线,分华风西尚跨越重洋、东方神瓷行销世界、牵星过洋铸创辉煌、中国风情舞动西方、华夏智慧共享全球五大主体单元,对中国古代海上交通、造船与航海技术、瓷器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进行阐释和展示,见物见人,讲述一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故事。

  瓷器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瓷器因此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英文中“CHINA”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国瓷器。以“CHINA 与世界”为展览命名,一语双关,既指代中国瓷器走向世界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又隐喻今天中国走向世界,在时间上既指古代,亦指当下。

  中国沿海海域沉船出水的瓷器与东南亚、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沉船发现的中国瓷器,不仅是中国瓷器行销海外地区的有力证据,也是再现古代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依据。为了与之前举办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相区别,彰显展览特色,此次展览在对以往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通过文物展示和辅助展示手段,对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瓷器贸易、造船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源自中国的瓷器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以及水下考古等进行阐释和展示。

  从1987 年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Ⅰ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出版多本水下考古研究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些都为展览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艘古代沉船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商船于1752 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 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 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 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 万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 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 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逐渐起步。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对国人而言,最熟悉的古代沉船应该是“南海Ⅰ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 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采用密闭隔舱技术,船长30.6 米,宽10 米左右,13 个船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出水文物包括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宋代名窑产品超过30 种。“南海Ⅰ号”创造性地采用整体打捞方案,是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历史“见证亲历者”,是我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创举。

  “黑石号”是一艘唐代沉船,于1998 年被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出水文物共6.7 万件,以长沙窑瓷器为主。“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大唐帝国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之间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辉煌画卷。展厅中这件长沙窑青釉椰枣纹模印贴花执壶,植物纹饰果实似葡萄,叶片状如椰树叶,称为“椰枣纹”。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沙漠中,果实似枣或槟榔。椰枣纹的流行说明长沙窑瓷器是中外文化因素碰撞与融合的结晶。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 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

  公元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号”商船上截获的,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 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而这批瓷器也大多被命名为“克拉克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此次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上展出的一批“万历号”出水瓷器中,有一件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瓷盘上的主题纹饰有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仙使用的道具法宝,俗称“暗八仙”,这种纹饰是克拉克瓷器上的特色典型纹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文化。

  广彩瓷“帕里斯审判图”小盘,图案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帕里斯的审判》,描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为将金苹果判决给爱神而得到美女海伦,导致爆发长达10 年的特洛伊战争。整个瓷盘画面充满了写实的欧洲油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风形成了鲜明反差。


 
  此次展览,南京市博物总馆通过自主设计、合作开发等方式共推出系列文创产品80 余款,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这些文创包括“郑和去哪儿”手绘地图、海丝系列胸针、航海主题飞行棋、帆船模型、笔记本、书签、小贴纸等。同时在现场还有真人版飞行棋,可以进行互动游戏,使整个文创区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自国庆前开展,至11 月中旬,一个半月的时间,展览已迎来近12 万观众。配合海丝展举办的真人航海棋对抗赛,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者,既有来自媒体的小记者团,也有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游戏中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也在游戏中增进了各个团队之间的友谊。南京市博物总馆筹划此次大展,旨在以全球视角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相对客观的解读,着眼互通互鉴,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过往与灿烂文化成就,助力海丝申遗,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并以史为鉴,提倡人类和平、包容、交流、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个展览是一个大规模的巡回展览。南京首展后,将在宁波和上海展出。

  11 月28 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支持,以“合作与分享”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国际馆长论坛”将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的大成殿隆重举行,同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与展览配套的图录也将在论坛期间面世。本次论坛将邀请来自新加坡、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的海外专家,与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国内十多家著名文博科研单位20 多位专家学者,就海上丝绸之路展开专题学术研讨。

  两千余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这一过程中,开放的中国与世界通好,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作为“CHINA 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的配套学术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国际馆长论坛”的举办,将充分挖掘南京与“海丝”的历史渊源,加强南京文博界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学术联系。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一带一路”时代命题的提出将为丝绸之路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继往开来。

  (原文标题:南京市博物总馆: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24日4版)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展出

发布时间:2017-11-29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域外文明频繁往来。作为联结中外文明重要纽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贯穿亚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海丝”都在国际贸易与文化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紧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9 月28日,由南京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共同承办的“CHINA 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了开幕式,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致辞。


  22 家文博机构、11 艘古代沉船、300 余件文物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8 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衰,吐蕃势盛,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绿洲丝绸之路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港埠日隆,货通万国。唐、宋、元、明各朝都曾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文化科技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西方的香料、宝石、宗教、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人类文明藉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是南京市博物总馆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后的首个大型原创展,展览以唐至清代的沉船和贸易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以航海造船与瓷器贸易为主线,分华风西尚跨越重洋、东方神瓷行销世界、牵星过洋铸创辉煌、中国风情舞动西方、华夏智慧共享全球五大主体单元,对中国古代海上交通、造船与航海技术、瓷器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进行阐释和展示,见物见人,讲述一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故事。

  瓷器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瓷器因此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英文中“CHINA”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国瓷器。以“CHINA 与世界”为展览命名,一语双关,既指代中国瓷器走向世界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又隐喻今天中国走向世界,在时间上既指古代,亦指当下。

  中国沿海海域沉船出水的瓷器与东南亚、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沉船发现的中国瓷器,不仅是中国瓷器行销海外地区的有力证据,也是再现古代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依据。为了与之前举办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相区别,彰显展览特色,此次展览在对以往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通过文物展示和辅助展示手段,对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瓷器贸易、造船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源自中国的瓷器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以及水下考古等进行阐释和展示。

  从1987 年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Ⅰ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出版多本水下考古研究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些都为展览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艘古代沉船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商船于1752 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 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 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 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 万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 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 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逐渐起步。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对国人而言,最熟悉的古代沉船应该是“南海Ⅰ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 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采用密闭隔舱技术,船长30.6 米,宽10 米左右,13 个船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出水文物包括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宋代名窑产品超过30 种。“南海Ⅰ号”创造性地采用整体打捞方案,是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历史“见证亲历者”,是我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创举。

  “黑石号”是一艘唐代沉船,于1998 年被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出水文物共6.7 万件,以长沙窑瓷器为主。“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大唐帝国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之间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辉煌画卷。展厅中这件长沙窑青釉椰枣纹模印贴花执壶,植物纹饰果实似葡萄,叶片状如椰树叶,称为“椰枣纹”。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沙漠中,果实似枣或槟榔。椰枣纹的流行说明长沙窑瓷器是中外文化因素碰撞与融合的结晶。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 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

  公元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号”商船上截获的,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 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而这批瓷器也大多被命名为“克拉克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此次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上展出的一批“万历号”出水瓷器中,有一件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瓷盘上的主题纹饰有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仙使用的道具法宝,俗称“暗八仙”,这种纹饰是克拉克瓷器上的特色典型纹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思想文化。

  广彩瓷“帕里斯审判图”小盘,图案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帕里斯的审判》,描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为将金苹果判决给爱神而得到美女海伦,导致爆发长达10 年的特洛伊战争。整个瓷盘画面充满了写实的欧洲油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风形成了鲜明反差。


 
  此次展览,南京市博物总馆通过自主设计、合作开发等方式共推出系列文创产品80 余款,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这些文创包括“郑和去哪儿”手绘地图、海丝系列胸针、航海主题飞行棋、帆船模型、笔记本、书签、小贴纸等。同时在现场还有真人版飞行棋,可以进行互动游戏,使整个文创区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自国庆前开展,至11 月中旬,一个半月的时间,展览已迎来近12 万观众。配合海丝展举办的真人航海棋对抗赛,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者,既有来自媒体的小记者团,也有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游戏中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也在游戏中增进了各个团队之间的友谊。南京市博物总馆筹划此次大展,旨在以全球视角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相对客观的解读,着眼互通互鉴,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过往与灿烂文化成就,助力海丝申遗,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并以史为鉴,提倡人类和平、包容、交流、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个展览是一个大规模的巡回展览。南京首展后,将在宁波和上海展出。

  11 月28 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支持,以“合作与分享”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国际馆长论坛”将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的大成殿隆重举行,同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与展览配套的图录也将在论坛期间面世。本次论坛将邀请来自新加坡、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的海外专家,与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国内十多家著名文博科研单位20 多位专家学者,就海上丝绸之路展开专题学术研讨。

  两千余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这一过程中,开放的中国与世界通好,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作为“CHINA 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的配套学术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国际馆长论坛”的举办,将充分挖掘南京与“海丝”的历史渊源,加强南京文博界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学术联系。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一带一路”时代命题的提出将为丝绸之路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继往开来。

  (原文标题:南京市博物总馆: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24日4版)

责编: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