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科研院所的展览之路探索

发布时间:2018-05-0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邓新波
  作为以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为首要任务的各级考古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存在拥有巨大的文物藏品数量和文物利用率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总要求,同时也指明了以后的工作方向。在全社会大兴“让文物活起来”的氛围下,考古科研院所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博物馆所没有的特长,开拓创新,在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文物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列中去,在“文物活起来”的大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作为和担当。考古科研院所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命题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此仅就展览的相关问题做粗浅探讨。
 
  坚持贯彻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则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最大的一项惠民政策。从2008年起,除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外,全国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大势所趋。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与文明宣传的窗口,肩负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历史责任。考古科研院所也属于公共文化机构范畴,有着一定的公益性质,这决定了其举办展览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则。
 
  哈密市是河南省的对口援疆城市,在哈密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一场是河南省确定的洛阳市对口支援单位。为进一步加深洛哈两地的文化交流,将文化援疆引向深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顺势而为,积极参与文化援疆活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分别于2015年在红星一场场史馆和2017年在哈密市博物馆举办了“东方吹来河洛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特展”和“丝路唐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展览期间,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文物,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还到哈密举办以文物鉴赏、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渊源、最新考古发现研究为题举办讲座。展览的举办不仅为当地带来一次文化盛宴,而且展现了中国古文化以及中原和西域的源远流长,考古科研院所将自身文物优势转变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就是对文化援疆的最好阐释。
 
  积极倡导整合资源
 
  合作办展的工作方法
 
  考古科研院所囿于其单位职责,一般没有专门的文物展厅,有的只有兼顾文物整理间性质的小型陈展室,有的只是稍作摆设的陈展库房或硬件环境较好的精品文物库房,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数量可观的文物可用于展示。如何破解此难题,最佳的方法无疑是联合同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办展,采取“你搭台我唱戏”的模式。考古科研院所从馆藏的众多文物中,通过科学的研究,选取合适的主题,形成专题展览,然后与文物资源相对贫瘠或考古科研院所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博物馆进行合作办展,从而达到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实现共赢的同时文物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例,自2013年以来,通过整合馆藏文物资源,精心策划,先后组织了“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釉光溢彩——洛阳唐三彩文物展”“玄宫秘彩——洛阳古代壁画、彩绘文物展”“翰墨书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及文物展”等多个专题展览。这些专题展览在北京、荆州、舟山、厦门、泉州、镇江、淮安、常州、扬州等地博物馆相继展出,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加强了与兄弟文博单位的沟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向外推送举办临时展览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策划在外地博物馆设立较为长期和固定的“洛阳精品文物展厅”。如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景区运河谷仓博物馆合作,在馆内设立“洛阳精品文物展厅”,对外展出“唐风华韵——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此举是文物行业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的探索。通过设立专门的展厅,不仅可以让外地市民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外展,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创新、交流和碰撞,补充了文物在地域上的差异性,丰富了博物馆的展品,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深入挖掘馆藏文物
 
  遗址墓葬的价值意义
 
  固然,各级文物考古科研院所有着数量庞大的藏品,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藏品都可以直接作为展品。藏品转化为展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藏品本身的已知信息。只有对藏品进行一定的研究,了解其本体信息(包括形状、材质、色彩、尺寸、重量、纹饰等)和外延信息(时代、地点、主人、组合、用途、工艺、事件等)后,才能用其进行展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研究的收藏都是无效的收藏。在筹备展览阶段,对拟展的文物、展览主题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展览策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精美的文物在一次展览中比作珍珠的话,那么对藏品、学科、相关问题、脚本等的研究就是串起珍珠的线索。只有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讲好文物带给人们的故事,才能创办出好的展览。
 
  以“釉光溢彩——洛阳唐三彩文物展”为例。在经过对藏品的总体把握确定展览主题后,就需要对展览大纲进行细化,解决如何利用几十件(套)文物较为完整地讲好唐三彩的故事。这就需要对三彩的发现过程、制作工艺、三彩文物的个性化描述、唐三彩在中国陶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相关研究。具体到某一件文物,不仅要研究文物本体,还要去追溯其来源、在墓葬内的摆放位置、同出器物的组合、同类器物的比较等。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的文物信息,展览策划人员要从不同角度提炼文物内涵,仅以侍女发髻这一个出发点,就有丫髻、双丫髻、惊鹄髻、朝天髻、螺髻、盘桓髻、回纥椎髻、高髻、反绾髻等多种。可以说,对文物的研究是否深入是能否办好一个展览的基础,一个好的展览,绝不仅仅是珍贵文物的简单排列摆放,而是通过对主题、相关文物的研究,讲好所要表达的故事,给观众展示、表达古代人类文明的精彩片段。
 
  开拓创新考古现场
 
  文物修复的参观模式
 
  考古科研院所与博物馆虽都属于公共文化机构,但两者在主要职责、内部设置、工作侧重点均有较大区别。虽都是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但文物组成结构、存放方式、研究角度均存在差异。单就举办展览来说,博物馆的展品是以相对完整和精美的文物为主要部分,而考古科研机构出土的那些不是那么相对完整和精美的文物并不是很受博物馆的欢迎。但考古科研院所具有博物馆无法比拟的一些先天优势,那就是考古工作现场、考古实验工场和文物医院。没有固定的展馆,不能举办常规意义上的展览,但可以将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室当成另一种形式的场馆,现场的遗址、墓葬及整理、修复场景就是别具一格的“展品”。
 
  考古科研院所的展览可以通过慎重考虑,选择适宜观众(现阶段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考古志愿者)参观考古项目工地现场,这也是公众考古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正确引导,使观众了解考古的真实面貌,了解考古的意义并不在文物本身,并不是挖掘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宝藏和盆罐杯盏,而在于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或对人类文明的解读和传续。考古实验工场作为室内实验室考古工作的场地,并不是简单将发掘对象搬迁至室内进行清理,而是尽可能运用更多科技手段和设备进行精细考古发掘、样本检测、变化监测、加固保护的的一体化过程。将部分考古实验工场用透明的玻璃墙体,在操作间周围一定距离设置参观廊道向公众展示,使公众能够大致看到实验室考古工作的情况。游客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部分进入实验室内部进行零距离的参观体验。文物医院和考古实验工场一样,观众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内部,参观专业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在零距离体验区域,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体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感触厚重的中华文明底蕴。这种集文物保护、展示于一体的参观模式,既能增加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又可以和其他博物馆形成互补。从考古角度讲述历史的方式,以科研和展示结合的全新业态,解读中国的考古史和最新考古发现。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考古科研院所的成果在逐年扩大,更多惊世文物出现,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可以说考古是一个证经补史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新事物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改变文物资源闲置情况较为严重的现实,采取得力措施让文物活起来,积极探索以展览的形式将考古成果展示出来,既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向社会的一次集中汇报,也是为广大市民精心准备的一道文化大餐,更能通过考古讲述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考古科研院所的展览之路探索

发布时间:2018-05-07

  作为以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为首要任务的各级考古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存在拥有巨大的文物藏品数量和文物利用率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总要求,同时也指明了以后的工作方向。在全社会大兴“让文物活起来”的氛围下,考古科研院所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博物馆所没有的特长,开拓创新,在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文物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列中去,在“文物活起来”的大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作为和担当。考古科研院所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命题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此仅就展览的相关问题做粗浅探讨。
 
  坚持贯彻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则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最大的一项惠民政策。从2008年起,除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外,全国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大势所趋。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与文明宣传的窗口,肩负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历史责任。考古科研院所也属于公共文化机构范畴,有着一定的公益性质,这决定了其举办展览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则。
 
  哈密市是河南省的对口援疆城市,在哈密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一场是河南省确定的洛阳市对口支援单位。为进一步加深洛哈两地的文化交流,将文化援疆引向深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顺势而为,积极参与文化援疆活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分别于2015年在红星一场场史馆和2017年在哈密市博物馆举办了“东方吹来河洛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特展”和“丝路唐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展览期间,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文物,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还到哈密举办以文物鉴赏、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渊源、最新考古发现研究为题举办讲座。展览的举办不仅为当地带来一次文化盛宴,而且展现了中国古文化以及中原和西域的源远流长,考古科研院所将自身文物优势转变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就是对文化援疆的最好阐释。
 
  积极倡导整合资源
 
  合作办展的工作方法
 
  考古科研院所囿于其单位职责,一般没有专门的文物展厅,有的只有兼顾文物整理间性质的小型陈展室,有的只是稍作摆设的陈展库房或硬件环境较好的精品文物库房,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数量可观的文物可用于展示。如何破解此难题,最佳的方法无疑是联合同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办展,采取“你搭台我唱戏”的模式。考古科研院所从馆藏的众多文物中,通过科学的研究,选取合适的主题,形成专题展览,然后与文物资源相对贫瘠或考古科研院所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博物馆进行合作办展,从而达到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实现共赢的同时文物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例,自2013年以来,通过整合馆藏文物资源,精心策划,先后组织了“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釉光溢彩——洛阳唐三彩文物展”“玄宫秘彩——洛阳古代壁画、彩绘文物展”“翰墨书香——洛阳古代碑志拓片及文物展”等多个专题展览。这些专题展览在北京、荆州、舟山、厦门、泉州、镇江、淮安、常州、扬州等地博物馆相继展出,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加强了与兄弟文博单位的沟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向外推送举办临时展览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策划在外地博物馆设立较为长期和固定的“洛阳精品文物展厅”。如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景区运河谷仓博物馆合作,在馆内设立“洛阳精品文物展厅”,对外展出“唐风华韵——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此举是文物行业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的探索。通过设立专门的展厅,不仅可以让外地市民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外展,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创新、交流和碰撞,补充了文物在地域上的差异性,丰富了博物馆的展品,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深入挖掘馆藏文物
 
  遗址墓葬的价值意义
 
  固然,各级文物考古科研院所有着数量庞大的藏品,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藏品都可以直接作为展品。藏品转化为展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藏品本身的已知信息。只有对藏品进行一定的研究,了解其本体信息(包括形状、材质、色彩、尺寸、重量、纹饰等)和外延信息(时代、地点、主人、组合、用途、工艺、事件等)后,才能用其进行展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研究的收藏都是无效的收藏。在筹备展览阶段,对拟展的文物、展览主题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展览策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精美的文物在一次展览中比作珍珠的话,那么对藏品、学科、相关问题、脚本等的研究就是串起珍珠的线索。只有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讲好文物带给人们的故事,才能创办出好的展览。
 
  以“釉光溢彩——洛阳唐三彩文物展”为例。在经过对藏品的总体把握确定展览主题后,就需要对展览大纲进行细化,解决如何利用几十件(套)文物较为完整地讲好唐三彩的故事。这就需要对三彩的发现过程、制作工艺、三彩文物的个性化描述、唐三彩在中国陶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相关研究。具体到某一件文物,不仅要研究文物本体,还要去追溯其来源、在墓葬内的摆放位置、同出器物的组合、同类器物的比较等。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的文物信息,展览策划人员要从不同角度提炼文物内涵,仅以侍女发髻这一个出发点,就有丫髻、双丫髻、惊鹄髻、朝天髻、螺髻、盘桓髻、回纥椎髻、高髻、反绾髻等多种。可以说,对文物的研究是否深入是能否办好一个展览的基础,一个好的展览,绝不仅仅是珍贵文物的简单排列摆放,而是通过对主题、相关文物的研究,讲好所要表达的故事,给观众展示、表达古代人类文明的精彩片段。
 
  开拓创新考古现场
 
  文物修复的参观模式
 
  考古科研院所与博物馆虽都属于公共文化机构,但两者在主要职责、内部设置、工作侧重点均有较大区别。虽都是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但文物组成结构、存放方式、研究角度均存在差异。单就举办展览来说,博物馆的展品是以相对完整和精美的文物为主要部分,而考古科研机构出土的那些不是那么相对完整和精美的文物并不是很受博物馆的欢迎。但考古科研院所具有博物馆无法比拟的一些先天优势,那就是考古工作现场、考古实验工场和文物医院。没有固定的展馆,不能举办常规意义上的展览,但可以将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室当成另一种形式的场馆,现场的遗址、墓葬及整理、修复场景就是别具一格的“展品”。
 
  考古科研院所的展览可以通过慎重考虑,选择适宜观众(现阶段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考古志愿者)参观考古项目工地现场,这也是公众考古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正确引导,使观众了解考古的真实面貌,了解考古的意义并不在文物本身,并不是挖掘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宝藏和盆罐杯盏,而在于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或对人类文明的解读和传续。考古实验工场作为室内实验室考古工作的场地,并不是简单将发掘对象搬迁至室内进行清理,而是尽可能运用更多科技手段和设备进行精细考古发掘、样本检测、变化监测、加固保护的的一体化过程。将部分考古实验工场用透明的玻璃墙体,在操作间周围一定距离设置参观廊道向公众展示,使公众能够大致看到实验室考古工作的情况。游客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部分进入实验室内部进行零距离的参观体验。文物医院和考古实验工场一样,观众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内部,参观专业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在零距离体验区域,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体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感触厚重的中华文明底蕴。这种集文物保护、展示于一体的参观模式,既能增加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又可以和其他博物馆形成互补。从考古角度讲述历史的方式,以科研和展示结合的全新业态,解读中国的考古史和最新考古发现。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考古科研院所的成果在逐年扩大,更多惊世文物出现,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可以说考古是一个证经补史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新事物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改变文物资源闲置情况较为严重的现实,采取得力措施让文物活起来,积极探索以展览的形式将考古成果展示出来,既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向社会的一次集中汇报,也是为广大市民精心准备的一道文化大餐,更能通过考古讲述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编:荼荼

作者:邓新波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