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与古建“齐观”

发布时间:2018-06-11文章出处:三晋都市报作者:李尚鸿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一天里,全国包括山西省的文物系统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依然有精彩的主题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包括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举办的“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省图书馆联合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考古知识科普公益讲座”,山西博物院举办的文物修复线上直播活动,面向小学生举办的“呵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博物馆小课堂活动,以及山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在省民俗博物馆举办的“匠心·光影——镜头下的山西古建筑”摄影作品展等。

  瞬间穿越,百余公众走进晋阳古城

  6月9日一大早,100余位公众走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二号建筑基址,在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第一时间了解山西最新考古成果,揭秘身边的文化遗产——晋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信息,观摩出土文物和学习考古知识,收获满满。

  当大家踏上这片土地后,顿觉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站在了古晋阳城,看风起云涌、沧桑变化。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能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所证,来探究历史。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焚毁于北宋,曾连续使用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阳古城考古队领队韩炳华介绍说:“晋阳古城的价值是从北朝开始,直到五代时期,是这一时期中最为重要的一座北方都城,保存相对完整。从其完整性看,在我国的城市考古中具有重要价值。”

  晋阳古城遗址2001年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十一五”中国百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2010年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从2011年开始,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该遗址的考古工作由此启幕。本次开放的二号建筑基址群即其最新发现,它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部,是一座皇家寺庙遗址,始建于晚唐(距今1300年),毁于五代宋初,经历两次重建,整体布局较为完整,地上裸露出的寺院红墙经过千年的侵蚀依旧清晰可见,局部依然能看到被大火烧过的痕迹。

  根据柱础位置、排列规律判断,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殿前有檐廊。整个寺庙设南北中轴线,正殿位于中轴线北端,东西厢房左右对称。

  “这次考古发现的寺庙遗址,包括正殿、西厢房和东厢房,正殿建筑建于台明(台基露出地面部分,前面有台阶)之上。”站在遗址中央,韩炳华向四周的公众讲解道,“为何要说它是一座寺庙遗址,而不是办公的衙署所在呢?因为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金刚经》残碑,还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东西。”

  在这一寺庙基址群的二号殿址西,还出土了“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残碑。这个“武皇”并非武则天,而是指后唐武皇李克用。从该残碑推断,考古人员认为此处应是隋代晋阳宫所在区域。这对于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以及下一步的发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天,公众分批参观了“文物标本室”内的出土文物,包括脊头瓦、莲花纹瓦当、青瓷碗、铭刻有“兴和”与“天保”的空心砖以及神态各异的人物、神兽造像等。

  一眼千年,山西古建筑复现光影间

  勾栏、斗檐、梁枋,无不透着古人之智慧;彩画、雕塑、布局,处处可见古人之精神。山西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已内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心理地平线上的经典符号。山西古建筑现统计有28027处,数量居全国之最,并素以时代悠久、类型全面、内涵丰富、营造精巧而著称,是中国北方古建筑之缩影,是华夏精神文脉之传承。它们,总是吸引着八方来客,让今人不禁驻足,拿起手中的笔、镜头或工具,用文字、画面、影像以及模型,去记录、模仿、感悟和传承。

  6月9日,“匠心·光影——山西古建筑摄影大赛”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文庙)揭幕。该展由山西省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承办,定于7月9日闭展。

  上海博物馆作为山西的“老朋友”,对山西古代建筑充满敬重和挚爱之情,倡议发起并承办了本次摄影大赛,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面向公众征集作品,先后共征集作品上千件,得到全国文物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作者来自北京、上海、山西、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

  为了办好这项活动,上海博物馆还组织专门的队伍,拨出专项经费,开展了卓有成效和严谨专业的工作。最终,经摄影、文物、古建专家共同遴选、评定,确定了50幅优秀作品和92幅参展作品,在上海和太原两地展出。

  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赵曙光表示:“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文明守望工程,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开展文物的保护利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西省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路;与山西电视台联手推出‘文明守望’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在黄河电视台连续开播30期的‘走进文物’系列演播节目;联手大同市、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在得胜口长城遗址举办了‘让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的长城保护启动仪式;与省公安厅紧密协作,联手开展打击文物犯罪的鉴定和宣传展示教育活动。接下来,在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将加大文物的活化利用,加强对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研究和宣传,加快文物密集片区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结交八方朋友,让山西的文化遗产得到更精细的保护、更完整的传承和更为广泛的传播。”

  另悉,6月6日至6月23日,上海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匠心·光影——山西古建筑摄影优秀作品展”在上海举办。这是上海博物馆教育游艺项目首次以大赛的形式邀请公众一起参与展览活动,关注“地上山西”之美。在展出摄影作品的同时,还配套陈列有建筑艺术、摄影艺术以及山西考古相关书籍。

  文化遗产是祖先匠心和智慧的创造,传承优秀文化、光大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使中华民族期盼的“中国梦”更加绚丽多彩,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原文刊于《三晋都市报》2018年6月11日A5版)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考古与古建“齐观”

发布时间:2018-06-11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一天里,全国包括山西省的文物系统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依然有精彩的主题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包括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举办的“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省图书馆联合省考古研究所举办的“考古知识科普公益讲座”,山西博物院举办的文物修复线上直播活动,面向小学生举办的“呵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博物馆小课堂活动,以及山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在省民俗博物馆举办的“匠心·光影——镜头下的山西古建筑”摄影作品展等。

  瞬间穿越,百余公众走进晋阳古城

  6月9日一大早,100余位公众走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二号建筑基址,在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第一时间了解山西最新考古成果,揭秘身边的文化遗产——晋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信息,观摩出土文物和学习考古知识,收获满满。

  当大家踏上这片土地后,顿觉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站在了古晋阳城,看风起云涌、沧桑变化。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能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所证,来探究历史。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焚毁于北宋,曾连续使用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阳古城考古队领队韩炳华介绍说:“晋阳古城的价值是从北朝开始,直到五代时期,是这一时期中最为重要的一座北方都城,保存相对完整。从其完整性看,在我国的城市考古中具有重要价值。”

  晋阳古城遗址2001年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十一五”中国百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2010年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从2011年开始,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该遗址的考古工作由此启幕。本次开放的二号建筑基址群即其最新发现,它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部,是一座皇家寺庙遗址,始建于晚唐(距今1300年),毁于五代宋初,经历两次重建,整体布局较为完整,地上裸露出的寺院红墙经过千年的侵蚀依旧清晰可见,局部依然能看到被大火烧过的痕迹。

  根据柱础位置、排列规律判断,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殿前有檐廊。整个寺庙设南北中轴线,正殿位于中轴线北端,东西厢房左右对称。

  “这次考古发现的寺庙遗址,包括正殿、西厢房和东厢房,正殿建筑建于台明(台基露出地面部分,前面有台阶)之上。”站在遗址中央,韩炳华向四周的公众讲解道,“为何要说它是一座寺庙遗址,而不是办公的衙署所在呢?因为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金刚经》残碑,还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东西。”

  在这一寺庙基址群的二号殿址西,还出土了“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残碑。这个“武皇”并非武则天,而是指后唐武皇李克用。从该残碑推断,考古人员认为此处应是隋代晋阳宫所在区域。这对于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以及下一步的发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天,公众分批参观了“文物标本室”内的出土文物,包括脊头瓦、莲花纹瓦当、青瓷碗、铭刻有“兴和”与“天保”的空心砖以及神态各异的人物、神兽造像等。

  一眼千年,山西古建筑复现光影间

  勾栏、斗檐、梁枋,无不透着古人之智慧;彩画、雕塑、布局,处处可见古人之精神。山西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已内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心理地平线上的经典符号。山西古建筑现统计有28027处,数量居全国之最,并素以时代悠久、类型全面、内涵丰富、营造精巧而著称,是中国北方古建筑之缩影,是华夏精神文脉之传承。它们,总是吸引着八方来客,让今人不禁驻足,拿起手中的笔、镜头或工具,用文字、画面、影像以及模型,去记录、模仿、感悟和传承。

  6月9日,“匠心·光影——山西古建筑摄影大赛”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文庙)揭幕。该展由山西省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承办,定于7月9日闭展。

  上海博物馆作为山西的“老朋友”,对山西古代建筑充满敬重和挚爱之情,倡议发起并承办了本次摄影大赛,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面向公众征集作品,先后共征集作品上千件,得到全国文物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作者来自北京、上海、山西、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

  为了办好这项活动,上海博物馆还组织专门的队伍,拨出专项经费,开展了卓有成效和严谨专业的工作。最终,经摄影、文物、古建专家共同遴选、评定,确定了50幅优秀作品和92幅参展作品,在上海和太原两地展出。

  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赵曙光表示:“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文明守望工程,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开展文物的保护利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西省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路;与山西电视台联手推出‘文明守望’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在黄河电视台连续开播30期的‘走进文物’系列演播节目;联手大同市、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在得胜口长城遗址举办了‘让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的长城保护启动仪式;与省公安厅紧密协作,联手开展打击文物犯罪的鉴定和宣传展示教育活动。接下来,在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将加大文物的活化利用,加强对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研究和宣传,加快文物密集片区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结交八方朋友,让山西的文化遗产得到更精细的保护、更完整的传承和更为广泛的传播。”

  另悉,6月6日至6月23日,上海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匠心·光影——山西古建筑摄影优秀作品展”在上海举办。这是上海博物馆教育游艺项目首次以大赛的形式邀请公众一起参与展览活动,关注“地上山西”之美。在展出摄影作品的同时,还配套陈列有建筑艺术、摄影艺术以及山西考古相关书籍。

  文化遗产是祖先匠心和智慧的创造,传承优秀文化、光大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使中华民族期盼的“中国梦”更加绚丽多彩,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原文刊于《三晋都市报》2018年6月11日A5版)

责编:韩翰

作者:李尚鸿

文章出处: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