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形势下考古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洛阳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4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张翠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更大的历史使命。这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文物保护工作重大的利好。

  如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十分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过去几十年来,考古学科成就硕果累累,发展迅速,除了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外,最主要还是得益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和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目前,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出现明显拐点,过去围绕基本建设被动发掘的考古工作将逐渐告别,代之而起的是开展带有明显学术目的课题研究。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文物工作新任务,文物工作者如何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前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走出“深闺”服务大众;让考古发现亮起来,敞开怀抱惠及民生;让考古成果成为提振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呢?

  洛阳作为文物大市,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考古工作者更是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洛地区集文物调查、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一体的文物科研单位,这些年来,围绕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并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提升当地人民群众区域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洛地区的考古科研单位之一,主要工作范围集中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揭示河洛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中华民族复兴战略是洛阳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导下,考古科研工作立足伊洛,依托中原,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这条主线,深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核心及根文化内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人类的起源、洛阳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融合三大方向为支撑,编制《科研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工作路径,谋划科研项目,拓展研究途径,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的工作模式,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为今后数十年洛阳地区考古工作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仍然是一项发现并保护文物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服务意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大胆解放思想,换位思考,创新举措,化解矛盾。着力拓宽、健全与建设单位的沟通渠道,建立沟通平台,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征询建设单位的意见,汇百家之言,集众人之思,优化工作思路,服务洛阳经济建设大局。

  考古成果服务社会 惠及民众

  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实现保护与利用共赢,如何靠发展保护、为发展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掘洛阳的文物资源优势,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原址保护展示,让每一个遗址点保护展示就像一个个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一样镶嵌在河洛大地上,让考古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豪感。目前正在筹建的有三国大将军曹休墓博物馆、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原址保护展示、洛阳六中隋唐城宫城保护与展示、定鼎北路唐代砖瓦窑展示。

  加强宣传 秉持考古工作开放理念

  着力让考古学走出 “象牙塔”,走向民众,吸引民众,让民众更加关注文化遗产,更好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媒体开展互动,介绍洛阳的考古新发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使普通观众了解古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与中央电视台、凤凰网、英国BBC、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者等国内外媒体、学者合作,去年一年仅央视纪录频道一家就对洛阳文化遗产进行了连续7期的报道,拍摄、宣传洛阳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建立微信平台,发布工作动态,做好现场宣传展示,制作院讯和考古年报,创办专业期刊《洛阳考古》,将考古成果及时发布公开。

  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

  自2012年成立以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与洛阳晚报、电视台等媒体合作,举办的“走近考古,触摸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开展公共考古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通过《洛阳晚报》先期宣传,面向社会招收考古志愿者。一时间,各行各业的热心群众踊跃报名,从初一学生到退休的老干部均有报名参加。围绕重要的考古发现,举办了多次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活动已经实现常态化。例如:北魏考古行、偃师古迹行、运河一号古沉船现场搬迁直播、“重走南北崤函道,寻觅古今人文情”活动、“走进宁仁坊、天街”,走进隋唐大型粮仓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80506A1

  最近两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更是打造出公众考古沙龙、“我是小小考古家”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公众考古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相关考古专家经常义务去校园里给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上课,其中以中、小学为主。从考古的角度讲述洛阳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并且让学生去考古发掘工地体验考古工作,考古勘探、亲历“洛阳铲”,体验文物修复等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致力于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在2017年度获得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提名奖。“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活动更是引发社会热点,去年的活动由洛阳市市委宣传部主办,上百名经过公开选拔的优秀小学生走进洛阳的各个考古工地,到访栾川孙家洞遗址,探寻伊川陆浑戎墓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连续举办公益大讲堂活动,面向市民展示最新考古成果,讲述洛阳相关历史知识。举办《华夏文明的早期印记》《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等“公益大讲堂”,结合市民关心的历史问题进行讲座。公众考古沙龙主要是邀请国内考古界“大咖”到洛阳,对考古发现或社会关注的考古问题进行专家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普通百姓能够与顶级专家面对面探讨问题。如:学术沙龙之三国系列的洛阳地区曹魏大墓重要考古新发现、曹操与洛阳、“三国杀”、早期中国从洛阳出发、“海昏侯”对话“陆浑戎”、论道邙山陵墓对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影响、蒙古草原重大考古发现与草原丝绸之路等学术沙龙。

 

20180506A2

  让藏在“深闺”中的文物活起来

  我们把揭示河洛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中华民族复兴战略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立足伊洛,依托中原,面向全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示洛阳文化遗产、展现洛阳城市魅力。陆续在北京恭王府、首都博物馆、杭州谷仓博物馆、舟山博物馆、淮安博物馆、新疆哈密博物馆等多地文博单位举办洛阳文物专题展览。年均举办展览6次,其中东方吹来河洛风——文物特展更是作为河南文化援疆项目,使两地民众获得了交流,增进了友谊。

20180506A3

  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在围绕新形势下开展考古工作进行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工作中的困惑,尤其是在原址保护展示上仍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立项和资金等方面,例如曹休墓博物馆的建设、龙盛小学壁画墓的展示等,土地、立项等问题成为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努力思考和探索的。(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报》2018年6月1日7版)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新形势下考古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洛阳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更大的历史使命。这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文物保护工作重大的利好。

  如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十分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过去几十年来,考古学科成就硕果累累,发展迅速,除了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外,最主要还是得益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和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目前,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出现明显拐点,过去围绕基本建设被动发掘的考古工作将逐渐告别,代之而起的是开展带有明显学术目的课题研究。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文物工作新任务,文物工作者如何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前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走出“深闺”服务大众;让考古发现亮起来,敞开怀抱惠及民生;让考古成果成为提振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呢?

  洛阳作为文物大市,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考古工作者更是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洛地区集文物调查、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一体的文物科研单位,这些年来,围绕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并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提升当地人民群众区域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河洛地区的考古科研单位之一,主要工作范围集中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揭示河洛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中华民族复兴战略是洛阳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导下,考古科研工作立足伊洛,依托中原,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这条主线,深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核心及根文化内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人类的起源、洛阳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融合三大方向为支撑,编制《科研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工作路径,谋划科研项目,拓展研究途径,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的工作模式,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为今后数十年洛阳地区考古工作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仍然是一项发现并保护文物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服务意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大胆解放思想,换位思考,创新举措,化解矛盾。着力拓宽、健全与建设单位的沟通渠道,建立沟通平台,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征询建设单位的意见,汇百家之言,集众人之思,优化工作思路,服务洛阳经济建设大局。

  考古成果服务社会 惠及民众

  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实现保护与利用共赢,如何靠发展保护、为发展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掘洛阳的文物资源优势,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原址保护展示,让每一个遗址点保护展示就像一个个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一样镶嵌在河洛大地上,让考古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豪感。目前正在筹建的有三国大将军曹休墓博物馆、龙盛小学五代壁画墓原址保护展示、洛阳六中隋唐城宫城保护与展示、定鼎北路唐代砖瓦窑展示。

  加强宣传 秉持考古工作开放理念

  着力让考古学走出 “象牙塔”,走向民众,吸引民众,让民众更加关注文化遗产,更好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媒体开展互动,介绍洛阳的考古新发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使普通观众了解古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与中央电视台、凤凰网、英国BBC、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者等国内外媒体、学者合作,去年一年仅央视纪录频道一家就对洛阳文化遗产进行了连续7期的报道,拍摄、宣传洛阳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建立微信平台,发布工作动态,做好现场宣传展示,制作院讯和考古年报,创办专业期刊《洛阳考古》,将考古成果及时发布公开。

  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

  自2012年成立以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与洛阳晚报、电视台等媒体合作,举办的“走近考古,触摸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开展公共考古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通过《洛阳晚报》先期宣传,面向社会招收考古志愿者。一时间,各行各业的热心群众踊跃报名,从初一学生到退休的老干部均有报名参加。围绕重要的考古发现,举办了多次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活动已经实现常态化。例如:北魏考古行、偃师古迹行、运河一号古沉船现场搬迁直播、“重走南北崤函道,寻觅古今人文情”活动、“走进宁仁坊、天街”,走进隋唐大型粮仓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80506A1

  最近两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更是打造出公众考古沙龙、“我是小小考古家”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公众考古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相关考古专家经常义务去校园里给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上课,其中以中、小学为主。从考古的角度讲述洛阳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并且让学生去考古发掘工地体验考古工作,考古勘探、亲历“洛阳铲”,体验文物修复等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致力于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在2017年度获得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提名奖。“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活动更是引发社会热点,去年的活动由洛阳市市委宣传部主办,上百名经过公开选拔的优秀小学生走进洛阳的各个考古工地,到访栾川孙家洞遗址,探寻伊川陆浑戎墓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连续举办公益大讲堂活动,面向市民展示最新考古成果,讲述洛阳相关历史知识。举办《华夏文明的早期印记》《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等“公益大讲堂”,结合市民关心的历史问题进行讲座。公众考古沙龙主要是邀请国内考古界“大咖”到洛阳,对考古发现或社会关注的考古问题进行专家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普通百姓能够与顶级专家面对面探讨问题。如:学术沙龙之三国系列的洛阳地区曹魏大墓重要考古新发现、曹操与洛阳、“三国杀”、早期中国从洛阳出发、“海昏侯”对话“陆浑戎”、论道邙山陵墓对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影响、蒙古草原重大考古发现与草原丝绸之路等学术沙龙。

 

20180506A2

  让藏在“深闺”中的文物活起来

  我们把揭示河洛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服务中华民族复兴战略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立足伊洛,依托中原,面向全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示洛阳文化遗产、展现洛阳城市魅力。陆续在北京恭王府、首都博物馆、杭州谷仓博物馆、舟山博物馆、淮安博物馆、新疆哈密博物馆等多地文博单位举办洛阳文物专题展览。年均举办展览6次,其中东方吹来河洛风——文物特展更是作为河南文化援疆项目,使两地民众获得了交流,增进了友谊。

20180506A3

  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在围绕新形势下开展考古工作进行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工作中的困惑,尤其是在原址保护展示上仍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立项和资金等方面,例如曹休墓博物馆的建设、龙盛小学壁画墓的展示等,土地、立项等问题成为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努力思考和探索的。(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报》2018年6月1日7版)

责编:韩翰

作者:张翠玲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