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湖南孙家岗遗址2018公众考古侧记

发布时间:2018-12-21文章出处:湖南考古作者:赵亚锋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公众考古是要促进考古成果及相应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民与社会共享。但对我们这支正在孙家岗遗址开展田野发掘工作的考古队而言,那些世代居住遗址上或附近周边的村民们,就是我们具体、直接而鲜活的“公众”。

  孙家岗遗址2018年度考古发掘,我们在发掘现场,考古探方的边上设立了“孙家岗遗址考古成果图片展”。主要是挑选一批遗址以往出土的精品文物,制成图片展示给受好奇心驱使而前来观望的当地村民们。以图片形式同时展示出的,还有孙家岗遗址的整体概况、价值意义、以及用系列考古作照所呈现出墓葬考古发掘过程等。(图一至图四)

  

图一 孙家岗遗址2018年发掘现场的图片展

  图二 图片展之一

  图三 图片展之二

  图四 图片展之三

  下面是我们图片展导览的原文。

  “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在距今3800—4200年间。当时的洞庭湖畔,城头山的雄城、鸡叫城的河网都已走向废弃,而在北方遥远的中原大地上,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正在孕育诞生。王气南渐,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延续千余年传统文化面貌骤然改变。各类精美玉器的流行是这一改变最显眼的标志,陶器中广肩斜腹小平底的带领罐与浅盘高柄的盛食器豆,更是彼时中原文化南下的标示物。其背后或许正是“禹征三苗”的上古传说事件。

  我们探索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因为它涉及湖湘地区从苗蛮边地向中华内陆转变的初始进程,也事关早期华夏认同文化圈的构建与形成。孙家岗遗址属于这一时期的十余万平米生产生活废弃堆积和数百座墓葬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历史信息。我们挖掘、探索、释读这些信息的同时,也乐意并希望与社会大众共享这些信息。兹择取以往发掘出土文物制成图版,与我们的考古工作现场一起,展示与公众!

  欢迎大家参观!

  注:文明参观,勿影响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

  这些语句读起来是不是有些学术化而脱离群众的感觉?其实整个图片展我们想传达给当地村民的信息只有两个:一,你们脚下这个遗址很宝贵,有能上升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价值与意义;二,我们不是挖宝的,我们在做的是非常高大上的考古学术研究。

  孙家岗遗址今年的田野发掘现场不出意外的又吸引了众多当地老乡们呼朋唤友的围观。而当围观人群驻足于发掘现场保护棚之外的图版前时,客观上便减少了进入发掘现场近距离围观对正常发掘工作的不利影响。(图五、六)

图五 围观的村民与讲解的考古队员

图六 开放的临时修复工作间

  其实作为公众考古的一部分,我们的发掘现场,包括位于驻地的临时修复工作间,都是对外开放的。但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现场很多时候真不适合参观者进入。可能很多田野考古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刮好的发掘面,也划好了层位线,一转身,多出了两行刺目的脚印,甚至是带深窝的高跟鞋印。另外还有四处散落的零食果壳瓜子皮,以及四处飘扬的香烟灰(污染用以测年的碳14样品等)等。如果你阻止人家进入,遇见脾气不好的,经常还会招来一些经典神怼,“我又不拿你的,看一下都不行?”“这还能踩坏?”等等。然后你就得停下手头的工作,好一通解释。今年我们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在需要阻止参观者进入工作面时,一般会指指发掘区外面,“那有个图片展,很多修好的宝贝,好看,先去那看看吧!”

  事实上,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公众考古活动,正常考古工作中那些严谨而专业的场景,如俯身探方内对每一个堆积单位的细致辨析、对每一件遗物出土位置与状态的精细测绘、对墓葬下葬方式的观察与讨论等等,都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围观者对考古的认知,尤其是天天跟着考古队一起干活那些当地工人对考古这份工作的认知。而通过这些工人进而便可以扩散影响整个遗址附近区域的民众。

  某天,工地中间休息的时候,听到一个工人接电话,“在考古这边挑土呢!……啥宝贝值不值钱的,他们主要是在做研究……”然后我们考古队的小张就在一边赞道:“李伯,您这觉悟真高!”

  考古常驻乡间,晚饭后大家习惯散步绕遗址走上一圈。而现在的农村,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小孩,考古队一群青壮从其间走过,便显得十分扎眼。从三年前第一次进入该遗址开展工作,散步时便常听到身后有老乡们互相通消息,“他们是挖宝的!”而前些天一次晚间散步,在村道边碰到一个常到工地上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与几个陌生面孔聊天,互相打声招呼后走过,便听身后有人问:“这是在你们这挖宝的?”然后便听到一个回答,“他们不是挖宝的,他们是考古的!”

  那一瞬间,心甚悦之。这么多年,我们这群“挖宝的”终于在当地民众眼里恢复了我们的真正身份,考古的!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湖南孙家岗遗址2018公众考古侧记

发布时间:2018-12-21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公众考古是要促进考古成果及相应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民与社会共享。但对我们这支正在孙家岗遗址开展田野发掘工作的考古队而言,那些世代居住遗址上或附近周边的村民们,就是我们具体、直接而鲜活的“公众”。

  孙家岗遗址2018年度考古发掘,我们在发掘现场,考古探方的边上设立了“孙家岗遗址考古成果图片展”。主要是挑选一批遗址以往出土的精品文物,制成图片展示给受好奇心驱使而前来观望的当地村民们。以图片形式同时展示出的,还有孙家岗遗址的整体概况、价值意义、以及用系列考古作照所呈现出墓葬考古发掘过程等。(图一至图四)

  

图一 孙家岗遗址2018年发掘现场的图片展

  图二 图片展之一

  图三 图片展之二

  图四 图片展之三

  下面是我们图片展导览的原文。

  “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在距今3800—4200年间。当时的洞庭湖畔,城头山的雄城、鸡叫城的河网都已走向废弃,而在北方遥远的中原大地上,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正在孕育诞生。王气南渐,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延续千余年传统文化面貌骤然改变。各类精美玉器的流行是这一改变最显眼的标志,陶器中广肩斜腹小平底的带领罐与浅盘高柄的盛食器豆,更是彼时中原文化南下的标示物。其背后或许正是“禹征三苗”的上古传说事件。

  我们探索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因为它涉及湖湘地区从苗蛮边地向中华内陆转变的初始进程,也事关早期华夏认同文化圈的构建与形成。孙家岗遗址属于这一时期的十余万平米生产生活废弃堆积和数百座墓葬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历史信息。我们挖掘、探索、释读这些信息的同时,也乐意并希望与社会大众共享这些信息。兹择取以往发掘出土文物制成图版,与我们的考古工作现场一起,展示与公众!

  欢迎大家参观!

  注:文明参观,勿影响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

  这些语句读起来是不是有些学术化而脱离群众的感觉?其实整个图片展我们想传达给当地村民的信息只有两个:一,你们脚下这个遗址很宝贵,有能上升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价值与意义;二,我们不是挖宝的,我们在做的是非常高大上的考古学术研究。

  孙家岗遗址今年的田野发掘现场不出意外的又吸引了众多当地老乡们呼朋唤友的围观。而当围观人群驻足于发掘现场保护棚之外的图版前时,客观上便减少了进入发掘现场近距离围观对正常发掘工作的不利影响。(图五、六)

图五 围观的村民与讲解的考古队员

图六 开放的临时修复工作间

  其实作为公众考古的一部分,我们的发掘现场,包括位于驻地的临时修复工作间,都是对外开放的。但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现场很多时候真不适合参观者进入。可能很多田野考古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刮好的发掘面,也划好了层位线,一转身,多出了两行刺目的脚印,甚至是带深窝的高跟鞋印。另外还有四处散落的零食果壳瓜子皮,以及四处飘扬的香烟灰(污染用以测年的碳14样品等)等。如果你阻止人家进入,遇见脾气不好的,经常还会招来一些经典神怼,“我又不拿你的,看一下都不行?”“这还能踩坏?”等等。然后你就得停下手头的工作,好一通解释。今年我们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在需要阻止参观者进入工作面时,一般会指指发掘区外面,“那有个图片展,很多修好的宝贝,好看,先去那看看吧!”

  事实上,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公众考古活动,正常考古工作中那些严谨而专业的场景,如俯身探方内对每一个堆积单位的细致辨析、对每一件遗物出土位置与状态的精细测绘、对墓葬下葬方式的观察与讨论等等,都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围观者对考古的认知,尤其是天天跟着考古队一起干活那些当地工人对考古这份工作的认知。而通过这些工人进而便可以扩散影响整个遗址附近区域的民众。

  某天,工地中间休息的时候,听到一个工人接电话,“在考古这边挑土呢!……啥宝贝值不值钱的,他们主要是在做研究……”然后我们考古队的小张就在一边赞道:“李伯,您这觉悟真高!”

  考古常驻乡间,晚饭后大家习惯散步绕遗址走上一圈。而现在的农村,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小孩,考古队一群青壮从其间走过,便显得十分扎眼。从三年前第一次进入该遗址开展工作,散步时便常听到身后有老乡们互相通消息,“他们是挖宝的!”而前些天一次晚间散步,在村道边碰到一个常到工地上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与几个陌生面孔聊天,互相打声招呼后走过,便听身后有人问:“这是在你们这挖宝的?”然后便听到一个回答,“他们不是挖宝的,他们是考古的!”

  那一瞬间,心甚悦之。这么多年,我们这群“挖宝的”终于在当地民众眼里恢复了我们的真正身份,考古的!

责编:韩翰

作者:赵亚锋

文章出处:湖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