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培养实践公共考古的生力军

发布时间:2019-02-0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张礼艳

  “公共考古学”是美国学者查尔斯·麦吉姆西(Charles McGimsey)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倡导公众、管理机构和考古学者通过合作来保护历史资源。强调考古学的公益性,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公共考古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公共考古教育展开。实施和推行公共考古需要考古学者、管理机构和公众三方合作参与,不是考古学者一方的事情。考古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让大众享受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推行公共考古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呼吁,获得政府支持并吸引大众参与。目前,中国的考古学界已经逐渐重视推行公共考古,2016年5月于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主题之一便是公共考古,一些省份的考古发掘部门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也逐渐尝试推行公共考古活动,实时向公众介绍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组织参观发掘现场。部分博物馆还组织了模拟考古活动,吸引青少年参加。

  然而,现阶段在中国实践公共考古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公众对于考古资料的兴趣远没有想象中高,对于考古学相关知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不足。可以说,中国目前开展公共考古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自觉的行为,取决于公众自身的兴趣和责任意识,不能强求和硬性规定。而公众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多年来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因而“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注重考古学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提高公众对考古学基础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是普遍提高公众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的可行途径。而在这条可行的途径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中小学历史教师本身考古学基础知识的匮乏。目前全国的中小学历史教师整体上对于考古学知识的掌握十分有限,甚至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考古资料的解读尚且存在一定困难。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教授在接受中国学者的访谈时曾经提到,目前中国的公共考古“在大学和老百姓之间还有一些缺环,中间最能起作用的就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如果我们能够让他们传递考古知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尽管我们只接触一个中学老师,但这个老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级、甚至一所中学里的学生,这样的传递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近年来面向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举办考古培训班,为中学历史教师讲授考古学课程,丰富中小学教师的考古学知识。这无疑不失为很好的补救方法,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看,参加考古培训班的中学历史教师数量毕竟有限,何况与其“后天补救”,不如“先天培养”。在培养中小学历史教师阶段,便注重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便已具有相对扎实、丰富的考古学知识素养,应该是更有效的措施。

  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培养具有相对深厚的考古学基础知识的中小学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普遍开设《考古学通论》或《考古学概论》课程,并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2到3门考古学相关课程的选修课。课程应尽量由考古专业出身的教师来承担,以保证对相关知识的讲授达到专业程度。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的《考古学通论》或《考古学概论》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有别于考古学专业。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强调考古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在构建历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新认识;重点讲解考古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今考古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以及考古研究中使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则可简单介绍。二是在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师范类院校中,免费师范生在本科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两年后再回校攻读教育硕士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对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考古资料进行解读的题目或者与乡土教材开发有关的题目,由考古专业的教师来指导撰写。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在职中小学历史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考古学知识的理解,而对乡土文化遗产资源的总结和梳理,则可激发中小学教师对家乡文化遗产的热爱,从而将这种热爱在讲课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小便对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三是师范类院校中具备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资格的单位,可拓宽思路,适当招收本科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这种培养链条下可以培养出一批既有历史专业知识储备,又有考古文博专业知识储备的师范生,就业时不必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相关行业,而是从事中小学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传播和普及考古学知识。

  注重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使“准教师”们成为实践公共考古的生力军,是在中国实践公共考古的关键环节,对于普遍提高公众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情,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需要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的共同参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培养实践公共考古的生力军

发布时间:2019-02-01

  “公共考古学”是美国学者查尔斯·麦吉姆西(Charles McGimsey)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倡导公众、管理机构和考古学者通过合作来保护历史资源。强调考古学的公益性,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公共考古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公共考古教育展开。实施和推行公共考古需要考古学者、管理机构和公众三方合作参与,不是考古学者一方的事情。考古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让大众享受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推行公共考古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呼吁,获得政府支持并吸引大众参与。目前,中国的考古学界已经逐渐重视推行公共考古,2016年5月于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主题之一便是公共考古,一些省份的考古发掘部门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也逐渐尝试推行公共考古活动,实时向公众介绍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组织参观发掘现场。部分博物馆还组织了模拟考古活动,吸引青少年参加。

  然而,现阶段在中国实践公共考古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公众对于考古资料的兴趣远没有想象中高,对于考古学相关知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不足。可以说,中国目前开展公共考古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自觉的行为,取决于公众自身的兴趣和责任意识,不能强求和硬性规定。而公众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多年来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因而“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注重考古学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提高公众对考古学基础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是普遍提高公众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的可行途径。而在这条可行的途径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中小学历史教师本身考古学基础知识的匮乏。目前全国的中小学历史教师整体上对于考古学知识的掌握十分有限,甚至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考古资料的解读尚且存在一定困难。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教授在接受中国学者的访谈时曾经提到,目前中国的公共考古“在大学和老百姓之间还有一些缺环,中间最能起作用的就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老师,如果我们能够让他们传递考古知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尽管我们只接触一个中学老师,但这个老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级、甚至一所中学里的学生,这样的传递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近年来面向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举办考古培训班,为中学历史教师讲授考古学课程,丰富中小学教师的考古学知识。这无疑不失为很好的补救方法,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看,参加考古培训班的中学历史教师数量毕竟有限,何况与其“后天补救”,不如“先天培养”。在培养中小学历史教师阶段,便注重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便已具有相对扎实、丰富的考古学知识素养,应该是更有效的措施。

  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培养具有相对深厚的考古学基础知识的中小学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普遍开设《考古学通论》或《考古学概论》课程,并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2到3门考古学相关课程的选修课。课程应尽量由考古专业出身的教师来承担,以保证对相关知识的讲授达到专业程度。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的《考古学通论》或《考古学概论》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有别于考古学专业。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强调考古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在构建历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新认识;重点讲解考古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今考古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以及考古研究中使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则可简单介绍。二是在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师范类院校中,免费师范生在本科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两年后再回校攻读教育硕士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对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考古资料进行解读的题目或者与乡土教材开发有关的题目,由考古专业的教师来指导撰写。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在职中小学历史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考古学知识的理解,而对乡土文化遗产资源的总结和梳理,则可激发中小学教师对家乡文化遗产的热爱,从而将这种热爱在讲课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小便对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三是师范类院校中具备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资格的单位,可拓宽思路,适当招收本科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这种培养链条下可以培养出一批既有历史专业知识储备,又有考古文博专业知识储备的师范生,就业时不必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相关行业,而是从事中小学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传播和普及考古学知识。

  注重加强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考古学知识的讲授,使“准教师”们成为实践公共考古的生力军,是在中国实践公共考古的关键环节,对于普遍提高公众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情,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需要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的共同参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韩翰

 

 

作者:张礼艳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