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添新馆引入特展人气攀升

发布时间:2019-02-28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作者:宋若虹

  展览首次系统展现盘龙城遗址发现、研究历程,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力图真实还原3500年前长江流域辉煌璀璨的青铜文明。作为一处纯粹的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览着重于对展项内容的诠释与解读,在保持专业性和准确度的基础上,兼顾展览的可看性和通俗性,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提升展览内容解读的时效性与易读性,并加入大量的物理互动的装置,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具有较强的知识趣味。

“庞贝出土文物特展”中穿长袍的女性雕像

  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手法,盘龙城遗址基本陈列大胆尝试“开放式”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打破固有边界,增强展项与展厅的联动、展厅与遗址的联动、观众与展览的联动,展陈空间通透、开阔,展览体验新颖、有趣。

  为增强对专业性考古展览的理解,在展陈内容中,特别设计了以盘龙城先民为主题的卡通动漫形象,丰富了展览内容的趣味与活跃,尽可能地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像表达。

  “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作为新馆引入的第一个特展,亮相以来,人气不断攀升。展览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支持以及武汉海关部门协助下,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携手金沙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广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联合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共同举办。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0件套文物集中亮相,展出壁画、大理石雕像、石膏铸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是两座千年古城——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与距今2600多年的庞贝古城,跨越时空与国度的一次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展览分为“地中海上的庞贝”“庞贝的城市景观”“庞贝的日常生活”“庞贝景观:维苏威”“庞贝重现”“述说庞贝”六个单元,通过文物展示与多媒体视频、3D建模等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庞贝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商业贸易等,再现庞贝古城昔日的繁荣与文明。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年代距今3500年,是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2016年8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依托考古遗址而建,集中展示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添新馆引入特展人气攀升

发布时间:2019-02-28

  展览首次系统展现盘龙城遗址发现、研究历程,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力图真实还原3500年前长江流域辉煌璀璨的青铜文明。作为一处纯粹的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览着重于对展项内容的诠释与解读,在保持专业性和准确度的基础上,兼顾展览的可看性和通俗性,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提升展览内容解读的时效性与易读性,并加入大量的物理互动的装置,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具有较强的知识趣味。

“庞贝出土文物特展”中穿长袍的女性雕像

  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手法,盘龙城遗址基本陈列大胆尝试“开放式”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打破固有边界,增强展项与展厅的联动、展厅与遗址的联动、观众与展览的联动,展陈空间通透、开阔,展览体验新颖、有趣。

  为增强对专业性考古展览的理解,在展陈内容中,特别设计了以盘龙城先民为主题的卡通动漫形象,丰富了展览内容的趣味与活跃,尽可能地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像表达。

  “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作为新馆引入的第一个特展,亮相以来,人气不断攀升。展览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支持以及武汉海关部门协助下,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携手金沙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广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联合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共同举办。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0件套文物集中亮相,展出壁画、大理石雕像、石膏铸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是两座千年古城——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与距今2600多年的庞贝古城,跨越时空与国度的一次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展览分为“地中海上的庞贝”“庞贝的城市景观”“庞贝的日常生活”“庞贝景观:维苏威”“庞贝重现”“述说庞贝”六个单元,通过文物展示与多媒体视频、3D建模等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庞贝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商业贸易等,再现庞贝古城昔日的繁荣与文明。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年代距今3500年,是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2016年8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依托考古遗址而建,集中展示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责编:韩翰

作者:宋若虹

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