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8-07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作者:巩 文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按照党中央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要求,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自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至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2019年12月下旬,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将考古发掘出土物以遗址、遗迹单位为中心密集式陈列,古籍、档案阵列式展出。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强有力的领导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国考古学20世纪初在金石学基础上,受到西方考古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历经百年,逐步建立起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研究手段不断丰富,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考古工作者有义务将经过田野考古科学调查、发掘出来的遗物从库房里解放出来,将生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积极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普及科学的文物考古知识,让百年考古学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努力使考古学这一生僻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为主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社会形态变迁为基本脉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续不断裂的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程为展陈主线,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立足点,以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标本精品和古代史、近代史研究所的文献精华、专题档案为主要展品,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东方欲晓”五个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呈现我们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

  考古博物馆应以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田野考古的典型遗址、墓葬和发掘出土的实物标本,用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将专业语言进行大众化解读。我们认为严肃的思想性引领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因此,展览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贡献、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关照、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几个方面着力思考,以期为观众带来新的观感。

  “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基本陈列是几代学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展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策划之初,中国历史研究院集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边疆研究所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几十位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为展览出谋划策,大纲精研十稿,文案反复修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甲骨文、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与体系等都是几代学者们几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积累。此外,对于丝绸之路、南岛语族、海疆等问题,近年来社科院学者也在不断进行学术前沿探索。

  与展线结合,展览适时嵌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史学、考古学方面贡献卓著的十余位学术大师的介绍,致敬他们的学养造诣与学术成就。不仅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对近20多年来,国家支持的这两项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展线上予以介绍,向观众推介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

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 摄影/李成龙

  考古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研究是整体地考察一定时间内、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即按照考古学文化来研究,着重于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而不是孤立地、鉴赏式研究单个器物。这样的学科特点从根本要求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展厅中仓储式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种仓储式陈列是考古博物馆的学科特色表达。

  博物馆是特殊的文化场所,需要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沉浸式体验是我们在展陈策划中努力去实现的目标。2019年8月,考古博物馆还在施工中,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冒着酷暑来工地视察,提出“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指导思想。

  在策划中,我们努力调动多种手段,营造恢宏的历史氛围,试图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等手段使观众自主参与,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在当下的氛围中让观众体验历史,产生情感共鸣,希望将观众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努力进行沉浸式的共情代入尝试。

  建设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极限挑战。我们正在致力打造展示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充分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讲好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精彩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考古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8-07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按照党中央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要求,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自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至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2019年12月下旬,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将考古发掘出土物以遗址、遗迹单位为中心密集式陈列,古籍、档案阵列式展出。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强有力的领导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国考古学20世纪初在金石学基础上,受到西方考古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历经百年,逐步建立起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研究手段不断丰富,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考古工作者有义务将经过田野考古科学调查、发掘出来的遗物从库房里解放出来,将生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积极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普及科学的文物考古知识,让百年考古学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努力使考古学这一生僻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为主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社会形态变迁为基本脉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续不断裂的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程为展陈主线,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立足点,以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标本精品和古代史、近代史研究所的文献精华、专题档案为主要展品,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东方欲晓”五个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呈现我们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

  考古博物馆应以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田野考古的典型遗址、墓葬和发掘出土的实物标本,用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将专业语言进行大众化解读。我们认为严肃的思想性引领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因此,展览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贡献、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关照、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几个方面着力思考,以期为观众带来新的观感。

  “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基本陈列是几代学者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展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策划之初,中国历史研究院集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边疆研究所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几十位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为展览出谋划策,大纲精研十稿,文案反复修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甲骨文、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与体系等都是几代学者们几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积累。此外,对于丝绸之路、南岛语族、海疆等问题,近年来社科院学者也在不断进行学术前沿探索。

  与展线结合,展览适时嵌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史学、考古学方面贡献卓著的十余位学术大师的介绍,致敬他们的学养造诣与学术成就。不仅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对近20多年来,国家支持的这两项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展线上予以介绍,向观众推介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

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景 摄影/李成龙

  考古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研究是整体地考察一定时间内、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即按照考古学文化来研究,着重于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而不是孤立地、鉴赏式研究单个器物。这样的学科特点从根本要求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展厅中仓储式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种仓储式陈列是考古博物馆的学科特色表达。

  博物馆是特殊的文化场所,需要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沉浸式体验是我们在展陈策划中努力去实现的目标。2019年8月,考古博物馆还在施工中,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冒着酷暑来工地视察,提出“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指导思想。

  在策划中,我们努力调动多种手段,营造恢宏的历史氛围,试图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等手段使观众自主参与,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在当下的氛围中让观众体验历史,产生情感共鸣,希望将观众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努力进行沉浸式的共情代入尝试。

  建设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极限挑战。我们正在致力打造展示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充分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讲好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精彩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巩 文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