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瑞:精准推进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发布时间:2020-09-25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华夏 曾江 廖丽

  圣水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约4公里的沱江岸边,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近年来对圣水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和文物保护工作。就圣水寺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文保工作等问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馆员刘瑞近日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

圣水寺鸟瞰图 通讯员/供图

圣水寺十二圆觉造像 通讯员/供图

圣水寺药师殿造像之一 通讯员/供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业务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工作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圣水寺的形成历史。

  刘瑞:圣水寺是内江市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禅林建筑群,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宋大中祥符二年进行过增修,明末遭兵燹毁损,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同时,圣水寺内高僧大德辈出,有明朝的丈雪和尚、清朝的可拙和尚、20世纪的清德和尚等,他们对于传扬佛法、研究佛教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圣水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圣水寺也享有“中川第一禅林”的美誉。

  中国社会科学网:圣水寺文物包括哪些部分?

  刘瑞:圣水寺文物本体包含文物建筑群和石质文物两部分。圣水寺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类型丰富,寺内保存有东汉崖墓、宋代经幢、明代石桥和石牌坊、清代建筑群,从这些文物及遗存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圣水寺各个时代风格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内江佛教建筑的重要实例。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内江圣水寺文物的艺术价值。

  刘瑞:圣水寺内大量的石刻碑文、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圣水寺的石刻碑文年代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寺内最早的题刻是唐乾宁三年题记,为楷体。寺内晚唐时期千手观音造像为现在存世不多的男相观音,造像体量大保存较好。圆觉楼内的十二圆觉是典型的宋代雕刻,时代特征明显。圣水寺的书法,特别是明代“名相大儒”赵贞吉所书“圣水寺”和“书圣水岩”,豪情奔放,飘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圣水寺建筑群及寺内保存的摩崖造像等,题材丰富,对于了解当时当地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对于内江圣水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什么样的保护规划?

  刘瑞:为了对圣水寺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文物保护及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对圣水寺的管理,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内江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委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规划》,为文物保护、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资料支持,是文物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规划于2020年2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规划》是如何进行编制的?

  刘瑞: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现场调研,主要根据地形图及文物的“四有”档案等现存资料进行实地踏勘调研、核对资料、梳理信息。第二阶段为文本的编写,根据现有资料和现场调研成果对文物的价值进行提炼,划出文物保护范围,制定文物具体保护措施等。第三阶段成果递交,进行评审。

  此次保护规划的编制,加入了文物三维扫描数据信息,使得文物在图纸的表现和表达以及对文物现状的分析都更加清晰、准确。三维扫描所储存的资料,可以随时云端浏览,为今后文物的多媒体展示也留有端口。保护的同时,更利于文化遗产今后的研究和展示。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内江圣水寺的现场调研工作有些什么难点以及采取了怎样的技术手段?

  刘瑞:由于圣水寺的文物类型多样,现场调研有一定的难度。摩崖造像部分基本上都在崖壁上,有些窟龛位置较高,且位于山洞中,加之风化作用,很难看清其面貌;有些造像后期重妆过度,人为修改造像,混淆其原貌。例如圆觉楼后方的造像,均在山洞内,光线极弱;千手观音所在的观音殿是圣水寺内佛事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建筑,后期被重妆的现象很严重,现在殿内幔帐厚重、光线较差,拍照难度很大。现场调研阶段,除了采取拍照、手工测量、走访、踏查等传统手段外,我们还针对上面提及的调研难度较大的项目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和建模技术,全面记录文物信息,为后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打牢调研根基。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刘瑞:精准推进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发布时间:2020-09-25

  圣水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约4公里的沱江岸边,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近年来对圣水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和文物保护工作。就圣水寺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文保工作等问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馆员刘瑞近日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

圣水寺鸟瞰图 通讯员/供图

圣水寺十二圆觉造像 通讯员/供图

圣水寺药师殿造像之一 通讯员/供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业务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工作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圣水寺的形成历史。

  刘瑞:圣水寺是内江市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禅林建筑群,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宋大中祥符二年进行过增修,明末遭兵燹毁损,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同时,圣水寺内高僧大德辈出,有明朝的丈雪和尚、清朝的可拙和尚、20世纪的清德和尚等,他们对于传扬佛法、研究佛教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圣水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圣水寺也享有“中川第一禅林”的美誉。

  中国社会科学网:圣水寺文物包括哪些部分?

  刘瑞:圣水寺文物本体包含文物建筑群和石质文物两部分。圣水寺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类型丰富,寺内保存有东汉崖墓、宋代经幢、明代石桥和石牌坊、清代建筑群,从这些文物及遗存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圣水寺各个时代风格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内江佛教建筑的重要实例。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内江圣水寺文物的艺术价值。

  刘瑞:圣水寺内大量的石刻碑文、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圣水寺的石刻碑文年代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寺内最早的题刻是唐乾宁三年题记,为楷体。寺内晚唐时期千手观音造像为现在存世不多的男相观音,造像体量大保存较好。圆觉楼内的十二圆觉是典型的宋代雕刻,时代特征明显。圣水寺的书法,特别是明代“名相大儒”赵贞吉所书“圣水寺”和“书圣水岩”,豪情奔放,飘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圣水寺建筑群及寺内保存的摩崖造像等,题材丰富,对于了解当时当地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对于内江圣水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什么样的保护规划?

  刘瑞:为了对圣水寺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文物保护及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对圣水寺的管理,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内江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委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规划》,为文物保护、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资料支持,是文物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规划于2020年2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规划》是如何进行编制的?

  刘瑞: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现场调研,主要根据地形图及文物的“四有”档案等现存资料进行实地踏勘调研、核对资料、梳理信息。第二阶段为文本的编写,根据现有资料和现场调研成果对文物的价值进行提炼,划出文物保护范围,制定文物具体保护措施等。第三阶段成果递交,进行评审。

  此次保护规划的编制,加入了文物三维扫描数据信息,使得文物在图纸的表现和表达以及对文物现状的分析都更加清晰、准确。三维扫描所储存的资料,可以随时云端浏览,为今后文物的多媒体展示也留有端口。保护的同时,更利于文化遗产今后的研究和展示。

  中国社会科网:请问内江圣水寺的现场调研工作有些什么难点以及采取了怎样的技术手段?

  刘瑞:由于圣水寺的文物类型多样,现场调研有一定的难度。摩崖造像部分基本上都在崖壁上,有些窟龛位置较高,且位于山洞中,加之风化作用,很难看清其面貌;有些造像后期重妆过度,人为修改造像,混淆其原貌。例如圆觉楼后方的造像,均在山洞内,光线极弱;千手观音所在的观音殿是圣水寺内佛事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建筑,后期被重妆的现象很严重,现在殿内幔帐厚重、光线较差,拍照难度很大。现场调研阶段,除了采取拍照、手工测量、走访、踏查等传统手段外,我们还针对上面提及的调研难度较大的项目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和建模技术,全面记录文物信息,为后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打牢调研根基。

责编:韩翰

  

作者:华夏 曾江 廖丽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