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江苏行——走进南通博物苑
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
12日下午,他首先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当地推进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
随后,习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南通博物苑初建于1905年,由清末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百年间它不断充盈、丰富,收获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博物苑初建之际共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展馆,他们连成一条南北中轴线,规划工整,在展馆轴线之外,还建有一些景观型建筑,如藤东水榭、迟虚亭、竹平安馆、风车、水塔等,穿行其间,有种走在江南古典园林的错觉。
2005年是南通博物苑建馆100周年,也正是在这一年,南通博物苑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新馆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规划和设计,博物苑总面积扩展为7万多平方米,新建现代化新展馆,建筑面积达6330平方米,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在设计中融入南通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潮流审美完美结合。
新馆馆藏极为丰富,现有藏品约5万件,分历史文物、民俗品物和自然标本,其中反映南通地方风土民情的民俗品物、百工器物也是颇有趣味。1973年出土的晚唐——五代时期南方越窑烧制的青瓷皮囊壶,为珍贵的秘色瓷,被视为镇馆之宝。
1976年前后,位于南通地区北边的海安青墩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将南通的历史前推至五千多年。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开创的“仿真绣”刺绣作品、反映南通地区近现代历史的革命文物史料也是博物苑的特色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苑的收藏品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赠。张謇先生多次将个人的收藏捐献南通博物苑,张謇孙辈秉承先人遗志,在博物苑建苑90周年之际,向博物苑捐赠书画127件。建馆百年来,向博物苑捐赠藏品的人数累计近千人。
南通博物苑新馆现分成《江海古韵》《馆珍遗韵》《巨鲸天韵》三大基本陈列,长年面向游客开放,通过一件件珍贵、新奇、有趣的藏品,向世人展示江海南通的历史风云、山川湖海。
张謇
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月后的今天,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关注?他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状元办厂,实业救国赤子心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到:“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
大兴实业,办好一流企业
在立志从商之后,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他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他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
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经历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纱厂已经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纺织产业始终是大生的根与魂。
言商向儒,“父教育而母实业”
在南通博物苑,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专门作了一副楹联,介绍办博物苑的初衷——“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副楹联至今仍然悬挂在博物苑南馆的月台上。
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不少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
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今天的南通仍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先贤。从博物苑北门进入,一座红色欧式建筑格外醒目,这便是张謇先生故居。
馆内设计规划基本恢复了张謇先生当年居室的模样,都说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走进故居,宽阔通达的楼梯、古色古香的书房、敞亮通明的厅堂...都是现代的年轻人没有见过的古老物件,当它们在眼前一一排开,仿佛经历了一次时空的穿越。
(图文转自:“大众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