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地社区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29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作者:宁琦

  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公众考古已经成为整个考古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考古工作需要遗址所在地的支持,同时考古工作者也需要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回馈社区群众,在这其中,在遗址现场开展考古教育活动是最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对在地社区中小学生和群众进行考古普及宣传可以帮助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难得的实际接触考古科学、拓展学校教育的机会。

  2020年10-12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在郑州市中牟县业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期间组织了针对当地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教育活动。本文拟结合几次考古活动,对社区考古教育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公众考古教育活动的开展

  发掘期间,我们共举办了两次社区考古教育活动。第一场活动于11月25日举办,我们走进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黄店一中”),先开展公众考古课程,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四十余名学生,主讲人为业王遗址考古领队王涛老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厘清考古和盗墓的区别、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以及首师大考古学系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

  课程结束后,学校又选拔16位同学到遗址现场参观。我们在现场通过手绘展板介绍了遗址概况、什么是考古、考古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随后,还带学生到探方里观察地层,体验刮面,给学生展示出土的陶片、兽骨等遗物。中牟县电视台和郑州教育电视台做了相关报道。

  11月30日,中牟县文物保护所又邀请我们在中牟县第六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中牟六中”)举办主题考古讲座。此次校方提出要求,一是要与历史课本结合,作为课堂知识的扩充;二是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分享大学生活,鼓励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的讲座分为两部分,首先由中牟籍的秦昱同学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首师大考古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本校考古研学实践活动,讲述如何在首师大爱上考古。王怡然同学做了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报告,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考古工作方法和意义,以及考古与公众的关系、过去之于现在的意义等。相较于第一次活动,本次讲座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但受人数和交通的限制,学生未能到现场参观。

  活动的反馈与评估

  第一次活动结束后,黄店一中的学生每人写作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也向到场的16位同学和11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第二次中牟六中的活动由于人数较多,主要以问卷形式收集师生反馈,共收集问卷66份。以下综合两次受众的反馈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从问卷来看,两校师生对活动非常满意。学生们普遍表示增长了考古知识,了解了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对所见动物骨骼、陶片等遗物印象深刻,很多孩子都认识到考古不是盗墓以及要保护文化遗产。

  调查显示,考古现场参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相比于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更喜欢直观具体的东西。黄店一中的孩子们表示他们从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发掘现场看到了工作人员测量、航拍、绘图,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下到探方里观察地层、触摸陶片、参观遗迹以及亲自拿起手铲亲自体验。

  中牟六中的问卷显示,关于考古学,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通过遗迹遗物解读过去,其次是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或早期中国的知识,第三是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最后是考古工作的意义。关于业王遗址,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遗址的年代和当时人的生活,其次是业王遗址有什么发现,第三是遗址的价值,最后是业王遗址和我们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对有关过去历史的知识更有兴趣,而考古学家真实的工作过程等则未能引起较多人关注。

  关于本次讲座的收获,让学生们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依次为:第一,学到了考古知识;第二,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第三,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第四,发现家门口的考古遗址,为家乡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第五,对选择将来学习方向有所帮助;第六,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

  问卷显示,中牟六中的同学对遗物和遗迹的年代和背后的历史信息最感兴趣,但我们的讲座却对学生帮助甚微。想来其中的缘由大概有两点:第一,考古学研究时段往往集中于史前和历史时期早期,业王遗址主体是新石器时代,相关内容在历史课本中比重过少,学生缺乏基础概念。第二,我们在设置授课内容时过于偏重于解释考古是怎样的工作,对遗址本身和文物的介绍较少。前者想要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后者我们会在今后的授课中注意调整。当然,中牟六中的同学没有参观发掘现场,所以对考古工作缺乏直观的了解。

  作文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收集反馈的形式,因为没有过多限制,孩子们畅所欲言,一些内容超出我们的预想。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看到四米深的探方时内心非常震撼,层累的地层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这种形象且有深度的表述让人倍感惊喜。一位同学说,自己以往对考古的想象是寻找金银财宝的探险活动,除了宝藏也总能发现重大历史事件,但是现在发现考古没有想象的美好,跟普通工作没有什么两样。话语虽然朴实,但确是对考古工作不偏不倚的认识。

  从作文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们对“人”的感受非常敏感,工作人员对待学生的和蔼态度会让他们更亲近这个学科,甚至考古队员之间的氛围也会影响学生们对这个群体的判断。例如,一位学生说他从我们的师门关系中“体会到了考古学科氛围中的传承感”,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更加深刻且珍贵,这也是超出我们最初预设目标的答案。正是这些让人惊喜的作文,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潜力,也更加肯定了在社区开展公众考古教育、让更多学生们现场参观的意义所在。

  思考与认识

  根据以上学生的反馈,我对于社区考古教育也有了一些认识:

  首先,公众考古早就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好的问题。做好对学生的科普工作就要真正了解并尊重学生,掌握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平时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难度。在传播内容方面既要响应学生的兴趣也要加以科学引导,要与学生课本知识产生联动;在形式上要以更活泼的方式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其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人格的感染;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两次活动的主要讲解人都是年轻的在校研究生,在孩子心中很有亲和力,也正是如此,才有相对较好的教育成果。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很强,甚至能从我们内部的相处氛围中感受到这个学科的气质。我们要做好榜样,也要发现孩子的能力,平等交流。

  再次,对于学生和学校而言,考古教育是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辅助历史学习,开阔学生眼界。由于历史课本以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时期为主,较少提及在考古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史前遗址,孩子们对此缺乏基础,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解释遥远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彰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就成了一个难题。我想在这里提出两方面解决方案,一是适当增加历史课本中史前时期的内容比重;第二是在既有教材教授中,教师适当强调史前和历史时期的联系,同时通过到博物馆参观史前实物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的连续性和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必须强调考古学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过去的重要作用,考古学对于历史的证实、补充、纠正甚至重新书写历史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特殊价值。

  最后,社区考古教育虽然有效,但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进行。在地社区学生易于接触缺乏保护的遗址,是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树立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进行考古知识普及提高学生素养是让他们能够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当然,这种知识普及主要是激发兴趣式的而不是系统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可以培养情怀和探索过去的意识,不过这对学生基础、地方历史、教育者本人的水平等条件都有要求,是在地社区公众考古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的特色,也是不必强求的加分项。上述三个层次,可以针对具体对象,分清主次逐项开展,才会获得更好效果。

  让考古走进中小学是传播考古成果、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方式,我们从中牟业王遗址的考古教育实践出发,积跬步至千里,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考古的种子,让孩子们逐渐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希望在此基础上,让更多公众关注考古、关心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 手绘图来自王怡然)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21年1月29日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在地社区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29

  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公众考古已经成为整个考古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考古工作需要遗址所在地的支持,同时考古工作者也需要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回馈社区群众,在这其中,在遗址现场开展考古教育活动是最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对在地社区中小学生和群众进行考古普及宣传可以帮助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难得的实际接触考古科学、拓展学校教育的机会。

  2020年10-12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在郑州市中牟县业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期间组织了针对当地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教育活动。本文拟结合几次考古活动,对社区考古教育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公众考古教育活动的开展

  发掘期间,我们共举办了两次社区考古教育活动。第一场活动于11月25日举办,我们走进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黄店一中”),先开展公众考古课程,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四十余名学生,主讲人为业王遗址考古领队王涛老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厘清考古和盗墓的区别、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以及首师大考古学系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

  课程结束后,学校又选拔16位同学到遗址现场参观。我们在现场通过手绘展板介绍了遗址概况、什么是考古、考古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随后,还带学生到探方里观察地层,体验刮面,给学生展示出土的陶片、兽骨等遗物。中牟县电视台和郑州教育电视台做了相关报道。

  11月30日,中牟县文物保护所又邀请我们在中牟县第六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中牟六中”)举办主题考古讲座。此次校方提出要求,一是要与历史课本结合,作为课堂知识的扩充;二是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分享大学生活,鼓励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的讲座分为两部分,首先由中牟籍的秦昱同学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首师大考古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本校考古研学实践活动,讲述如何在首师大爱上考古。王怡然同学做了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报告,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考古工作方法和意义,以及考古与公众的关系、过去之于现在的意义等。相较于第一次活动,本次讲座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但受人数和交通的限制,学生未能到现场参观。

  活动的反馈与评估

  第一次活动结束后,黄店一中的学生每人写作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也向到场的16位同学和11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第二次中牟六中的活动由于人数较多,主要以问卷形式收集师生反馈,共收集问卷66份。以下综合两次受众的反馈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从问卷来看,两校师生对活动非常满意。学生们普遍表示增长了考古知识,了解了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对所见动物骨骼、陶片等遗物印象深刻,很多孩子都认识到考古不是盗墓以及要保护文化遗产。

  调查显示,考古现场参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相比于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更喜欢直观具体的东西。黄店一中的孩子们表示他们从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发掘现场看到了工作人员测量、航拍、绘图,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下到探方里观察地层、触摸陶片、参观遗迹以及亲自拿起手铲亲自体验。

  中牟六中的问卷显示,关于考古学,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通过遗迹遗物解读过去,其次是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或早期中国的知识,第三是考古学家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最后是考古工作的意义。关于业王遗址,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遗址的年代和当时人的生活,其次是业王遗址有什么发现,第三是遗址的价值,最后是业王遗址和我们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对有关过去历史的知识更有兴趣,而考古学家真实的工作过程等则未能引起较多人关注。

  关于本次讲座的收获,让学生们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依次为:第一,学到了考古知识;第二,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第三,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第四,发现家门口的考古遗址,为家乡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第五,对选择将来学习方向有所帮助;第六,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

  问卷显示,中牟六中的同学对遗物和遗迹的年代和背后的历史信息最感兴趣,但我们的讲座却对学生帮助甚微。想来其中的缘由大概有两点:第一,考古学研究时段往往集中于史前和历史时期早期,业王遗址主体是新石器时代,相关内容在历史课本中比重过少,学生缺乏基础概念。第二,我们在设置授课内容时过于偏重于解释考古是怎样的工作,对遗址本身和文物的介绍较少。前者想要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后者我们会在今后的授课中注意调整。当然,中牟六中的同学没有参观发掘现场,所以对考古工作缺乏直观的了解。

  作文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收集反馈的形式,因为没有过多限制,孩子们畅所欲言,一些内容超出我们的预想。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看到四米深的探方时内心非常震撼,层累的地层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这种形象且有深度的表述让人倍感惊喜。一位同学说,自己以往对考古的想象是寻找金银财宝的探险活动,除了宝藏也总能发现重大历史事件,但是现在发现考古没有想象的美好,跟普通工作没有什么两样。话语虽然朴实,但确是对考古工作不偏不倚的认识。

  从作文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们对“人”的感受非常敏感,工作人员对待学生的和蔼态度会让他们更亲近这个学科,甚至考古队员之间的氛围也会影响学生们对这个群体的判断。例如,一位学生说他从我们的师门关系中“体会到了考古学科氛围中的传承感”,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更加深刻且珍贵,这也是超出我们最初预设目标的答案。正是这些让人惊喜的作文,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潜力,也更加肯定了在社区开展公众考古教育、让更多学生们现场参观的意义所在。

  思考与认识

  根据以上学生的反馈,我对于社区考古教育也有了一些认识:

  首先,公众考古早就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好的问题。做好对学生的科普工作就要真正了解并尊重学生,掌握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平时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难度。在传播内容方面既要响应学生的兴趣也要加以科学引导,要与学生课本知识产生联动;在形式上要以更活泼的方式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其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人格的感染;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两次活动的主要讲解人都是年轻的在校研究生,在孩子心中很有亲和力,也正是如此,才有相对较好的教育成果。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很强,甚至能从我们内部的相处氛围中感受到这个学科的气质。我们要做好榜样,也要发现孩子的能力,平等交流。

  再次,对于学生和学校而言,考古教育是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辅助历史学习,开阔学生眼界。由于历史课本以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时期为主,较少提及在考古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史前遗址,孩子们对此缺乏基础,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解释遥远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彰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就成了一个难题。我想在这里提出两方面解决方案,一是适当增加历史课本中史前时期的内容比重;第二是在既有教材教授中,教师适当强调史前和历史时期的联系,同时通过到博物馆参观史前实物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的连续性和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必须强调考古学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过去的重要作用,考古学对于历史的证实、补充、纠正甚至重新书写历史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特殊价值。

  最后,社区考古教育虽然有效,但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进行。在地社区学生易于接触缺乏保护的遗址,是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树立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进行考古知识普及提高学生素养是让他们能够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当然,这种知识普及主要是激发兴趣式的而不是系统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可以培养情怀和探索过去的意识,不过这对学生基础、地方历史、教育者本人的水平等条件都有要求,是在地社区公众考古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的特色,也是不必强求的加分项。上述三个层次,可以针对具体对象,分清主次逐项开展,才会获得更好效果。

  让考古走进中小学是传播考古成果、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方式,我们从中牟业王遗址的考古教育实践出发,积跬步至千里,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考古的种子,让孩子们逐渐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希望在此基础上,让更多公众关注考古、关心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 手绘图来自王怡然)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21年1月29日7版)

作者:宁琦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