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2024年7月文物上新赏析
玉钺
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出土地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陶寺早期贵族墓葬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石钺,这些玉石钺类型多样,形制特征颇具特色,是史前时期难得的玉器种类。出土的玉石钺凸显了军权与王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礼制的初步形成。这件玉钺出土于陶寺遗址3196号墓,呈褐色深浅相间,表面抛光,半透明。中间大孔周边有刻划圆圈纹和三组放射线条。刃部稍见使用痕迹。
玉钺
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出土地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玉钺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也是集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于一身的礼仪玉器。玉钺作为重要场合中显示权威的用具,以保持统治者的崇高尊严。这件玉钺出土于陶寺遗址3153号墓,呈淡绿间青色,抛光。另有四个散孔,均单面钻。一侧及刃部各有一个“异位”小穿孔,表明该钺可能由齐家文化大片联璜璧组件的玉璜残段改制而成。
三联玉璧
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出土地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多璜联璧是两节以上的多节璜形玉片通过其两端系孔联缀而形成的玉璧。一般由2~5节璜对合组成,故夏鼐先生称之为“复合璧”。又称“联环形玉器”“玉围圈”。这件三联玉璧出土于陶寺遗址3021号墓,套置在男性墓主右肱骨近肘部,由三节璜对成,内两节较大,每节占近半周,另一节较小。颜色为绿、褐相间,半透明,表面抛光。除一节璜有一端钻出两孔,其余皆一孔,均单面钻成。两节大璜原是由一片较厚的璜剖成,表面对应部位各有一道直线切割痕迹。从整体说,中孔近圆形,外周作不规则椭圆形。
三联玉璧
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出土地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多璜联璧主要发现于陶寺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石峁一类遗存中,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中罕见,可能是一种新的用玉习俗或装饰风尚。这件三联玉璧出土于陶寺遗址2011号墓,套置在男性墓主右肱骨上,原由两节璜对成,但其中一节断裂后又经钻孔缀合。呈豆绿色,半透明体,表面抛光。每节两端单面钻出一孔或二孔,又见个别残孔和未穿透的钻点。中孔及外周均近似圆形。
铜鼎
时代: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
出土地点: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铜鼎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仿自新石器时代的陶鼎,多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者,器身、耳、足等部位常见有饕餮纹等精美的纹饰,具有烹煮、宴享、祭祀等多种用途,商周时期盛行,并逐渐转化成为一种重要的青铜礼器。西周时代形成列鼎制度,在数量上与簋配合,标明等级。
这件铜鼎器口为规整的圆形。垂鼓腹,腹身较浅,腹最大径在器身下部,三足细短,作柱状。腹上部饰有一周纹饰,纹饰以云雷纹和列旗纹为地,以夔纹为主题。夔纹直身卷尾,两夔相对合成一组,组成一个兽面,这样的纹饰共有三组。器底有三角形铸缝,铸缝内又有三叉状的加强筋。器底烟炱浓重,为实用器皿。
铜 簋
时代: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
出土地点: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簋作为商周时期盛食器,多为陶质和铜质。一般形制为侈口、圆腹、圈足,铜簋器身等部位常见有精美的纹饰。始见于商代早期,多无耳或双耳,商代中晚期以后铜簋数量增多,西周时期出现了方座簋、带盖簋、三足簋等多种形式,成为列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件铜簋为侈口,卷沿,收颈,圆腹,腹最大径在器身下部,倾垂之势明显。平底。圈足较高,下裙外侈。上腹两侧有附耳,耳体扁平,耳孔长方形。全器无纹。器体由口到圈足自上而下有四道垂直的铸缝,它们恰好将器体分为四等分。由此可知铸造此簋器身使用了四块外范。另外在耳根部有一道横向的铸缝,可知耳部是单独使用了型范的。
石狮子(一对)
时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出土地点:北京元大都遗址
现藏地:中国考古博物馆
简介:狮子在古代写为“师子”,狮子形象的描述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师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中国古代狮子造型主要出现在宫廷建筑、佛窟、塔寺、墓葬以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建筑物中的石狮雕塑是其主要艺术表现方式。随着历代石狮造型艺术的演变,到了元代,石狮的形象威猛霸气,更加写实且世俗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工艺技术的发展,石狮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五先堂文市榷酤》
(明)袁子让撰,明万历刻本
简介:该书为明朝万历年间学者袁子让所著政论文集,共四卷一〇八篇。“五先堂”为袁氏书斋名。“文市”乃将学问比作市场,“榷酤”系指酒类专卖,自谓探古索真,独见可居;内容讲述了封建社会君臣之道、治国之术,主张尊法重势、崇正祛邪,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制度与思想的宝贵史料。
《御纂朱子全书》
(清)李光地等编,清康熙刻本
简介:该书为清初康熙皇帝敕命李光地等儒臣纂辑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文集、语录的汇编之作,共六十六卷,分为十九门。所选文字主要来源于《朱子语类》《晦庵集》等文献,以类排比,用“御纂”名义颁行全国。朱熹,谥文,又称“朱文公”,是公认的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
资料整理:明月 立泽
原文编辑:千载
审核:赵明辉 辛爱罡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