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第27期)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预告(7)|刘国祥:红山与凌家滩——史前南北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作者:中国考古博物馆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讲人

刘国祥

时 间

2024年8月10日(周六) 10:00

地 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展馆三层演讲互动区

  讲座概要

  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南北两大区域之间存在着交流、交往、交融关系,其背后蕴含有深刻的寓意,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借鉴、互有影响的互动式关系。两个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南北两个文化集团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相互认同或祭祀礼仪体系的相近性,从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过程中玉器发挥的核心作用及呈现的文明图景,值得深入探讨。

  主讲人简介

  刘国祥,1968年10月生,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6~2007年)。发表考古简报、论文80余篇,100余万字。主要著作(独著、合著或合编)有《红山文化研究》《玉器起源探索》《东北文物考古论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名家论玉》《玉根国脉》《东北新石器时代》《东北与北方青铜时代》等。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海报制作:秉进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第27期)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预告(7)|刘国祥:红山与凌家滩——史前南北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9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讲人

刘国祥

时 间

2024年8月10日(周六) 10:00

地 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展馆三层演讲互动区

  讲座概要

  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南北两大区域之间存在着交流、交往、交融关系,其背后蕴含有深刻的寓意,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借鉴、互有影响的互动式关系。两个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南北两个文化集团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相互认同或祭祀礼仪体系的相近性,从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过程中玉器发挥的核心作用及呈现的文明图景,值得深入探讨。

  主讲人简介

  刘国祥,1968年10月生,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6~2007年)。发表考古简报、论文80余篇,100余万字。主要著作(独著、合著或合编)有《红山文化研究》《玉器起源探索》《东北文物考古论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名家论玉》《玉根国脉》《东北新石器时代》《东北与北方青铜时代》等。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海报制作:秉进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国考古博物馆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