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92)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55)庄丽娜:一万年文化史-来自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的讲述

发布时间:2025-09-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作者:秉 进等

  为推动中国考古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 讲 人

  庄丽娜

  时 间

  2025年9月20日(周六) 10:00

  地 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展馆三层演讲互动区

  讲座概要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在农牧经济交错带上。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第1地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发掘多年,是一处重要史前聚落遗址。

  该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可以分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距今11600-10300年)、裕民文化阶段(距今8700-7100年)、镇江营一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阶段(距今7100-6000年)、圆坑墓阶段(距今5800-5200年)四个时期。

  在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结束后,兴隆遗址上就开始有先民生活。在遗址南部冲沟底部发现了火塘等人类遗存,属于生活方式移动性较高狩猎采集人群的遗存。在裕民文化时期,遗址上先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建造房屋定居下来,从事渔猎采集生产活动同时,并栽培驯化的黍、粟,驯化了狗,这种多元化的生业模式是兴隆先民因地制宜的产物,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遗址发现的裕民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揭露50余座房址,房内设灶、个别还有窖穴等设施,并发现三人合葬墓,出土了包括玉串饰、骨雕等在内的一批精美随葬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距今7000年以后,遗址进入的衰退期,房址骤减,直到圆坑墓时期,再未发现同期房址,仅见室外地面灶,可能代表了生业方式不同的人群。遗址直到辽金元时期都有人类活动。

  兴隆遗址生动展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定居社会转变的过程;构建起坝上高原史前文化序列,实证了中国北方地区一万年的文化史,为研究中国北方旧-新石器过渡、旱作农业起源等课题提供了关键实证。

  主讲人简介

  庄丽娜,女,1982年出生,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曾经主持国家博物馆在安徽、江苏、海南等地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现为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的项目负责人,该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选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负责人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工作。出版专著1部,撰写考古简报及学术论文20余篇。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海报制作:秉 进

  编 辑:凯 乐

  校 对:晨 听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92)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55)庄丽娜:一万年文化史-来自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的讲述

发布时间:2025-09-22

  为推动中国考古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 讲 人

  庄丽娜

  时 间

  2025年9月20日(周六) 10:00

  地 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主展馆三层演讲互动区

  讲座概要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在农牧经济交错带上。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第1地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发掘多年,是一处重要史前聚落遗址。

  该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可以分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距今11600-10300年)、裕民文化阶段(距今8700-7100年)、镇江营一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阶段(距今7100-6000年)、圆坑墓阶段(距今5800-5200年)四个时期。

  在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结束后,兴隆遗址上就开始有先民生活。在遗址南部冲沟底部发现了火塘等人类遗存,属于生活方式移动性较高狩猎采集人群的遗存。在裕民文化时期,遗址上先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建造房屋定居下来,从事渔猎采集生产活动同时,并栽培驯化的黍、粟,驯化了狗,这种多元化的生业模式是兴隆先民因地制宜的产物,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遗址发现的裕民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揭露50余座房址,房内设灶、个别还有窖穴等设施,并发现三人合葬墓,出土了包括玉串饰、骨雕等在内的一批精美随葬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距今7000年以后,遗址进入的衰退期,房址骤减,直到圆坑墓时期,再未发现同期房址,仅见室外地面灶,可能代表了生业方式不同的人群。遗址直到辽金元时期都有人类活动。

  兴隆遗址生动展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定居社会转变的过程;构建起坝上高原史前文化序列,实证了中国北方地区一万年的文化史,为研究中国北方旧-新石器过渡、旱作农业起源等课题提供了关键实证。

  主讲人简介

  庄丽娜,女,1982年出生,研究馆员,考古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曾经主持国家博物馆在安徽、江苏、海南等地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现为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的项目负责人,该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选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负责人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工作。出版专著1部,撰写考古简报及学术论文20余篇。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海报制作:秉 进

  编 辑:凯 乐

  校 对:晨 听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作者:秉 进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