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十一”假期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感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5-10-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作者:秉进等

  金秋十月,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内人流如织。恰逢国庆、中秋双节,众多对中华文明满怀热忱的观众专程前来。“十一”假期,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展陈、深度的学术讲座和精彩的纪录片展播,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成为这个假期兼具知识性与体验感的热门文化打卡地。

国庆假期中的中国考古博物馆

  步入一层展厅,一条长长的“历史大道”便成为观众的参观起点。中国考古博物馆在一层展厅同步提供定点公众讲解服务,配合全新升级、内容更丰富的PPT图文,为观众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讲解员以“历史大道”的时间序列为背景,借助图文并茂的演示,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宏大叙事娓娓道来。清晰的讲解框架与精美的文物影像相互印证,帮助观众在进入各层展厅前,先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认知框架。

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定点讲解服务

生动的讲解深受观众欢迎

  “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所指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凸显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展览覆盖博物馆一至三层,通过调整展陈结构、增设专题展厅、丰富文物展示、提升数字化叙事比重,进一步构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中华文明体系化发展脉络。

  步入一层“百万年人类史”展厅,河北泥河湾遗址群马圈沟遗址发掘现场的展板前聚集着不少观众。展板上详实的考古记录与展柜中陈列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互为注解,悄然搭建起一道穿越时空的通道,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马圈沟遗址的先民们捕猎草原猛犸象成功后共享猎获的场景。有观众轻声感慨考古的神奇,竟能让百万年前的历史变得如此鲜活可感。

 

观众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百万年人类史”展厅

  在参观二层展厅的人群中,一位背着书包的学生正手持历史课本,对照展品认真拍照。她分享道:“以往,课本里的彩绘龙纹陶盘、朱书文字陶扁壶总让我觉得与现实存在距离,今天能亲眼见到实物,还能一次性欣赏到如此多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课本中的历史瞬间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寻找教科书中的文物”成为观众参观新体验

 

观众分享现实版教科书中的文物

  二层公区新增的六个展柜,集中陈列了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考古新成果——马家窑文化彩陶,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广受好评。

中国考古博物馆二层公区新增马家窑文化彩陶,深受观众喜爱

寺洼遗址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

  在三层展厅镇馆之宝之一的绿松石龙形器前,围满专注观赏的观众;而在旁边的展柜中,同样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陶盉,也有着颇高的研究价值。据受邀参加中国考古博物馆国庆讲座专场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特聘教授赵志军介绍,这几件陶盉的“流”(即器物上用于倾倒液体的部件)设计十分独特,呈直立向上之态。据此推测,它们或许并非用于倾倒液体,而可能与祭祀有关。这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深入思考。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二里头遗址出土陶盉

  “陶片触摸区”人气高涨。观众轻触来自代表性重要遗址的陶片,用指尖细细感受先民手工制作留下的纹路,以及器物沉淀的岁月温度。在家长的耐心引导下,小朋友们更是专注地比对不同遗址陶片的纹理差异,在触摸与观察中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制陶技艺的演变。

小朋友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陶片触摸区”体验

  四层展厅更新后的智慧互动屏,成为观众探索知识的新载体。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及泥塑罗汉像展柜的互动展项进行了全面升级,观众可通过触屏放大,细细端详展品细节,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体验“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智慧互动屏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四层展厅听公益讲解

  “十一”假期期间,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长安二千三百里 ——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持续对外开放,使不少观众更加感受到不虚此行。展厅内,观众围拢在讲解员身旁,聆听每件展品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感受古州城遗址的文化底蕴。作为集中呈现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最新发掘成果的重要平台,本次展览亮点纷呈,其中9号、10号龙首展品更是凭借稀缺性与完整性,成为全场焦点。唐代陶质龙首存世量极为稀少,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此次展出的这两件唐代陶质龙首,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参观观众感言:“这个展览兼顾专业与通俗,既彰显了考古成果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观众理解。”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听专场讲解

唐代陶质龙首吸引众多观众

  “十一”假期里,中国考古博物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节日气息,两场精心策划的国庆讲座专场在此成功举办。活动特邀两位考古领域知名学者: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以青铜编钟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古代礼制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特聘教授赵志军,则聚焦五谷考古发现,引领观众追溯先民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探寻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中有多次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忠实听众,有专程从周边城市赶来的考古爱好者,更有大量首次接触考古讲座的新观众。讲座结束后,一位观众感慨:“从前总觉得考古神秘遥远,今天最大的收获更在于理解这是一份需要极大耐心与细心的工作,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考古人的坚守。”

10月4日上午,张闻捷教授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主讲《青铜编钟与中国古代礼制文明》

10月7日上午,赵志军教授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主讲《“五谷丰登,社稷安宁”——五谷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座

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每天下午的优秀考古专题纪录片展播活动同样座无虚席,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推出《文明曙光——牛河梁遗址》《圣地良渚》《石家河古国》纪录片展播,完整呈现了牛河梁、良渚、石家河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历程,从前期勘探到文物出土,再到后期研究,清晰还原了考古工作的全貌。活动的举办让大众从“了解考古”到“理解文明”有了直观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副制片人耿哲、导演果永亮受邀莅临中国考古博物馆,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心得

中国考古博物馆纪录片展播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展示中华文明溯源年代序列最完整、展品内容最丰富、展陈手段最具科技感的国家级平台和窗口,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6家考古文博机构,始终致力于系统性地向观众呈现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这个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我们见证了历史与当下的交融,感受到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感。展望未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全体同仁将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服务回馈观众,推动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明温度,共同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图文提供:秉进 天涵 文竹

  图文编辑:千载

  审核:赵明辉 关昕 陈春婷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公共考古

“十一”假期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感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5-10-10

  金秋十月,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内人流如织。恰逢国庆、中秋双节,众多对中华文明满怀热忱的观众专程前来。“十一”假期,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展陈、深度的学术讲座和精彩的纪录片展播,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成为这个假期兼具知识性与体验感的热门文化打卡地。

国庆假期中的中国考古博物馆

  步入一层展厅,一条长长的“历史大道”便成为观众的参观起点。中国考古博物馆在一层展厅同步提供定点公众讲解服务,配合全新升级、内容更丰富的PPT图文,为观众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讲解员以“历史大道”的时间序列为背景,借助图文并茂的演示,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宏大叙事娓娓道来。清晰的讲解框架与精美的文物影像相互印证,帮助观众在进入各层展厅前,先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认知框架。

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定点讲解服务

生动的讲解深受观众欢迎

  “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所指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凸显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展览覆盖博物馆一至三层,通过调整展陈结构、增设专题展厅、丰富文物展示、提升数字化叙事比重,进一步构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中华文明体系化发展脉络。

  步入一层“百万年人类史”展厅,河北泥河湾遗址群马圈沟遗址发掘现场的展板前聚集着不少观众。展板上详实的考古记录与展柜中陈列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互为注解,悄然搭建起一道穿越时空的通道,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马圈沟遗址的先民们捕猎草原猛犸象成功后共享猎获的场景。有观众轻声感慨考古的神奇,竟能让百万年前的历史变得如此鲜活可感。

 

观众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百万年人类史”展厅

  在参观二层展厅的人群中,一位背着书包的学生正手持历史课本,对照展品认真拍照。她分享道:“以往,课本里的彩绘龙纹陶盘、朱书文字陶扁壶总让我觉得与现实存在距离,今天能亲眼见到实物,还能一次性欣赏到如此多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课本中的历史瞬间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寻找教科书中的文物”成为观众参观新体验

 

观众分享现实版教科书中的文物

  二层公区新增的六个展柜,集中陈列了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考古新成果——马家窑文化彩陶,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广受好评。

中国考古博物馆二层公区新增马家窑文化彩陶,深受观众喜爱

寺洼遗址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

  在三层展厅镇馆之宝之一的绿松石龙形器前,围满专注观赏的观众;而在旁边的展柜中,同样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陶盉,也有着颇高的研究价值。据受邀参加中国考古博物馆国庆讲座专场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特聘教授赵志军介绍,这几件陶盉的“流”(即器物上用于倾倒液体的部件)设计十分独特,呈直立向上之态。据此推测,它们或许并非用于倾倒液体,而可能与祭祀有关。这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深入思考。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二里头遗址出土陶盉

  “陶片触摸区”人气高涨。观众轻触来自代表性重要遗址的陶片,用指尖细细感受先民手工制作留下的纹路,以及器物沉淀的岁月温度。在家长的耐心引导下,小朋友们更是专注地比对不同遗址陶片的纹理差异,在触摸与观察中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制陶技艺的演变。

小朋友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陶片触摸区”体验

  四层展厅更新后的智慧互动屏,成为观众探索知识的新载体。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及泥塑罗汉像展柜的互动展项进行了全面升级,观众可通过触屏放大,细细端详展品细节,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体验“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智慧互动屏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四层展厅听公益讲解

  “十一”假期期间,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长安二千三百里 ——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持续对外开放,使不少观众更加感受到不虚此行。展厅内,观众围拢在讲解员身旁,聆听每件展品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感受古州城遗址的文化底蕴。作为集中呈现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最新发掘成果的重要平台,本次展览亮点纷呈,其中9号、10号龙首展品更是凭借稀缺性与完整性,成为全场焦点。唐代陶质龙首存世量极为稀少,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此次展出的这两件唐代陶质龙首,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参观观众感言:“这个展览兼顾专业与通俗,既彰显了考古成果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观众理解。”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听专场讲解

唐代陶质龙首吸引众多观众

  “十一”假期里,中国考古博物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节日气息,两场精心策划的国庆讲座专场在此成功举办。活动特邀两位考古领域知名学者: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以青铜编钟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古代礼制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特聘教授赵志军,则聚焦五谷考古发现,引领观众追溯先民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探寻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中有多次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忠实听众,有专程从周边城市赶来的考古爱好者,更有大量首次接触考古讲座的新观众。讲座结束后,一位观众感慨:“从前总觉得考古神秘遥远,今天最大的收获更在于理解这是一份需要极大耐心与细心的工作,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考古人的坚守。”

10月4日上午,张闻捷教授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主讲《青铜编钟与中国古代礼制文明》

10月7日上午,赵志军教授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主讲《“五谷丰登,社稷安宁”——五谷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座

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每天下午的优秀考古专题纪录片展播活动同样座无虚席,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推出《文明曙光——牛河梁遗址》《圣地良渚》《石家河古国》纪录片展播,完整呈现了牛河梁、良渚、石家河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历程,从前期勘探到文物出土,再到后期研究,清晰还原了考古工作的全貌。活动的举办让大众从“了解考古”到“理解文明”有了直观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副制片人耿哲、导演果永亮受邀莅临中国考古博物馆,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心得

中国考古博物馆纪录片展播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展示中华文明溯源年代序列最完整、展品内容最丰富、展陈手段最具科技感的国家级平台和窗口,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6家考古文博机构,始终致力于系统性地向观众呈现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这个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我们见证了历史与当下的交融,感受到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感。展望未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全体同仁将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服务回馈观众,推动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明温度,共同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图文提供:秉进 天涵 文竹

  图文编辑:千载

  审核:赵明辉 关昕 陈春婷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作者:秉进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