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之“公共考古论坛:公众视野中的早期中国”

发布时间:2009-09-0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考
    2009年8月30日下午,作为“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偃师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公共考古论坛:公众视野中的早期中国”在河南省偃师市举行。论坛邀请了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博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策划解如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分别做了有关公共考古的发言,同时论坛还邀请了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文物保护者、村民代表郭振亚先生就自己的护宝故事、二里头遗址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发言,并组织参加本次公共考古活动的公众就早期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交流讨论。论坛由刘国祥、许宏研究员主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考古网、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电视台、洛阳广播电台、偃师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对论坛进行了现场采访。
 
 
 
论坛现场
 
 
 
陈万雄博士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陈万雄博士,他的题目为《考古与公众历史教育的世界视野——中华文明史出版三十年体会》。发言开始,陈万雄博士介绍了作为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并就历史与社会大众畅谈了自己的认识,他指出历史是“训练人们了解人类发展的学科”,是重要的一门学科。但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不受中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背诵教育”。那么,如何让历史知识更有趣、更动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陈万雄博士主张历史教育应该随时增加新发现、新探索、新观念、新见解,从而“赋予历史无穷乐趣的生命力”。随后,他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为出发点,重点讲解了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中华文明传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发现敦煌》等书,指出考古遗存遗物“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现象最具体的呈现,形象而容易理解”,因此考古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他提出应拓宽大众视野和科学基础历史知识、重构中华民族的中国文明史、建设走进世界的历史研究和教育、加强古为今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
 
 
 
解如光先生发言
 
    解如光先生以“公共考古”之词汇为开篇,指出“公共考古”的出现是公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考古学已经走进“大众的考古学”的新时代。接着,解如光先生讲述了三峡地区一位农民与文物保护的故事,从中解析了农民保护文物的艰难性和公共考古的必要性,并认为公共考古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在此基础上,解如光先生指出公共考古之表达方式尤为关键,他认为专家学者应该改变对大众的方式,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坐下来跟大众聊天”,应该把考古变为大众喜欢看的一门学科。最后,解如光先生对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展望。
 
 
 
刘国祥研究员发言
 
    刘国祥研究员首先解释了公共考古之涵义,指出公共考古的内容不仅仅是普及文物知识,而更多是用精准的学术引领健康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公众的文化内涵;而且公共考古一个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带动社会文化的传播。他讲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但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缺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尤其对于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缺少宣传,因此借助不同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加深入的说明情况,刘国祥研究员结合近年自己的研究体会举例道,传统玉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质,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最后,他进一步解析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性,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专家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众的责任。
 
 
 
郭振亚先生发言
 
    郭振亚先生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一位普通农民,数十年来,他以厚重的责任感和对遗址的热爱向二里头考古工作队上交了许多在农田中发现的文物、提供了众多有关文物发现的线索。在发言中,郭振亚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结下的不解之缘,讲述了自己对于二里头遗址的热爱之情、文物发现时的场景以及农村建设与二里头遗址保护之间关系的见解。他说每次看到二里头遗址的遗迹遗物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遭到无意破坏时,他总觉很痛心,身上感觉沉甸甸的。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应该更加深入的普及考古、文物知识,加强对二里头遗址上农田基本建设的监督;同时应该对遗址进行开发,在保护的同时造福一方百姓。
 
 
 
论坛现场
 
 
 
公众参与讨论
 
 
 
公众参与讨论
 
 
 
与会嘉宾为郭振亚先生保护文物的事迹鼓掌
 
    上述发言结束后,论坛组织参加本次公共考古活动的公众就早期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公众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发现、二里头人的体质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位公众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邑的选址极为科学,农业灌溉、生活用水都很便利,而且城市排水设施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高度发达;一些公众认为本次活动将一个不同于现代中国的“中国”展现给大家,增强了自己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有的公众对郭振亚的护宝事迹颇为感动,表示要向他学习,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的公众建议对于二里头遗址“不应为考古而考古”,应让全世界感受二里头,社会团体、企业应该共同建设,提高全国精神文化品味,让二里头走向全国、全世界;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一位官员认为,公共考古应该吸收更多对考古有深情的人参加,从而扩大影响;有嘉宾认为这次活动很特别,考古成果与社会相结合,借鉴意义重大;一位台湾的公众表示,回去后要宣传考古,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香港的一位学生讲道,这次活动增加了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甚至有公众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增加了自己的考古知识,希望今后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有的公众对公共考古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些公众说道,这次活动使自己更了解中国、了解社会,更理解历史、更理解中国……。
 
 
 
许宏研究员作总结发言
 
    最后,许宏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大家参加本次论坛、关注二里头、关注早期中国表示感谢,他说在以后的发掘、研究中会更加注意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展现给社会,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到早期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新闻

“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之“公共考古论坛:公众视野中的早期中国”

发布时间:2009-09-01

    2009年8月30日下午,作为“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偃师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公共考古论坛:公众视野中的早期中国”在河南省偃师市举行。论坛邀请了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博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策划解如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分别做了有关公共考古的发言,同时论坛还邀请了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文物保护者、村民代表郭振亚先生就自己的护宝故事、二里头遗址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发言,并组织参加本次公共考古活动的公众就早期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交流讨论。论坛由刘国祥、许宏研究员主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考古网、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电视台、洛阳广播电台、偃师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对论坛进行了现场采访。
 
 
 
论坛现场
 
 
 
陈万雄博士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陈万雄博士,他的题目为《考古与公众历史教育的世界视野——中华文明史出版三十年体会》。发言开始,陈万雄博士介绍了作为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并就历史与社会大众畅谈了自己的认识,他指出历史是“训练人们了解人类发展的学科”,是重要的一门学科。但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不受中学生的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背诵教育”。那么,如何让历史知识更有趣、更动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陈万雄博士主张历史教育应该随时增加新发现、新探索、新观念、新见解,从而“赋予历史无穷乐趣的生命力”。随后,他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为出发点,重点讲解了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中华文明传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发现敦煌》等书,指出考古遗存遗物“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现象最具体的呈现,形象而容易理解”,因此考古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他提出应拓宽大众视野和科学基础历史知识、重构中华民族的中国文明史、建设走进世界的历史研究和教育、加强古为今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
 
 
 
解如光先生发言
 
    解如光先生以“公共考古”之词汇为开篇,指出“公共考古”的出现是公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考古学已经走进“大众的考古学”的新时代。接着,解如光先生讲述了三峡地区一位农民与文物保护的故事,从中解析了农民保护文物的艰难性和公共考古的必要性,并认为公共考古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在此基础上,解如光先生指出公共考古之表达方式尤为关键,他认为专家学者应该改变对大众的方式,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坐下来跟大众聊天”,应该把考古变为大众喜欢看的一门学科。最后,解如光先生对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展望。
 
 
 
刘国祥研究员发言
 
    刘国祥研究员首先解释了公共考古之涵义,指出公共考古的内容不仅仅是普及文物知识,而更多是用精准的学术引领健康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公众的文化内涵;而且公共考古一个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带动社会文化的传播。他讲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但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缺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尤其对于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缺少宣传,因此借助不同渠道,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加深入的说明情况,刘国祥研究员结合近年自己的研究体会举例道,传统玉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质,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最后,他进一步解析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性,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专家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众的责任。
 
 
 
郭振亚先生发言
 
    郭振亚先生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一位普通农民,数十年来,他以厚重的责任感和对遗址的热爱向二里头考古工作队上交了许多在农田中发现的文物、提供了众多有关文物发现的线索。在发言中,郭振亚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结下的不解之缘,讲述了自己对于二里头遗址的热爱之情、文物发现时的场景以及农村建设与二里头遗址保护之间关系的见解。他说每次看到二里头遗址的遗迹遗物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遭到无意破坏时,他总觉很痛心,身上感觉沉甸甸的。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应该更加深入的普及考古、文物知识,加强对二里头遗址上农田基本建设的监督;同时应该对遗址进行开发,在保护的同时造福一方百姓。
 
 
 
论坛现场
 
 
 
公众参与讨论
 
 
 
公众参与讨论
 
 
 
与会嘉宾为郭振亚先生保护文物的事迹鼓掌
 
    上述发言结束后,论坛组织参加本次公共考古活动的公众就早期中国、公共考古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公众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发现、二里头人的体质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位公众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出二里头遗址作为都邑的选址极为科学,农业灌溉、生活用水都很便利,而且城市排水设施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高度发达;一些公众认为本次活动将一个不同于现代中国的“中国”展现给大家,增强了自己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有的公众对郭振亚的护宝事迹颇为感动,表示要向他学习,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的公众建议对于二里头遗址“不应为考古而考古”,应让全世界感受二里头,社会团体、企业应该共同建设,提高全国精神文化品味,让二里头走向全国、全世界;二里头遗址所在地的一位官员认为,公共考古应该吸收更多对考古有深情的人参加,从而扩大影响;有嘉宾认为这次活动很特别,考古成果与社会相结合,借鉴意义重大;一位台湾的公众表示,回去后要宣传考古,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香港的一位学生讲道,这次活动增加了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甚至有公众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增加了自己的考古知识,希望今后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有的公众对公共考古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些公众说道,这次活动使自己更了解中国、了解社会,更理解历史、更理解中国……。
 
 
 
许宏研究员作总结发言
 
    最后,许宏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大家参加本次论坛、关注二里头、关注早期中国表示感谢,他说在以后的发掘、研究中会更加注意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展现给社会,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到早期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考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