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者建议:加强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数据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30文章出处:新华网作者:汪永基
  一些历史学、人类学及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建议,扩大民族生物基因研究成果,进而梳理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使其更客观地表述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建中华文明格局的话语体系。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十余家专业学术领域的三十余位学者,日前聚会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遗址,探讨评估拓跋鲜卑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掘和遗产保护园区的创建。
 
  蒙古族源项目研究首席专家、著名蒙古民族史学者孟松林指出,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深远和突出贡献的民族,其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及其草原多民族地区,开创华夏汉文化和民族认同局面,开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代。
 
  孟松林介绍,近年来快速影响考古学领域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许多民族体质DNA系统的精确发现,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显现中华民族生物基因轮廓。这些与时俱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民族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他认为,对北方边疆民族展开人文基因的数据积累与研究意义重大:进一步实施针对历史上拓跋鲜卑从草原到中原历史足迹的人文研究,针对蒙古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人文生态观察与数据积累,可以厘清民族融合、“血浓于水”与“和而不同”的历史必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授指出,内蒙古鄂伦春拓跋鲜卑祖先嘎仙洞遗址的考古学术地位非常重要,包括东北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态、宗教人文等学术课题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对嘎仙洞遗址适当进行科学与新技术的考古发掘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新闻

学者建议:加强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数据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30

  一些历史学、人类学及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建议,扩大民族生物基因研究成果,进而梳理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使其更客观地表述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建中华文明格局的话语体系。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十余家专业学术领域的三十余位学者,日前聚会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遗址,探讨评估拓跋鲜卑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掘和遗产保护园区的创建。
 
  蒙古族源项目研究首席专家、著名蒙古民族史学者孟松林指出,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深远和突出贡献的民族,其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及其草原多民族地区,开创华夏汉文化和民族认同局面,开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代。
 
  孟松林介绍,近年来快速影响考古学领域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许多民族体质DNA系统的精确发现,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显现中华民族生物基因轮廓。这些与时俱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民族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他认为,对北方边疆民族展开人文基因的数据积累与研究意义重大:进一步实施针对历史上拓跋鲜卑从草原到中原历史足迹的人文研究,针对蒙古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人文生态观察与数据积累,可以厘清民族融合、“血浓于水”与“和而不同”的历史必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授指出,内蒙古鄂伦春拓跋鲜卑祖先嘎仙洞遗址的考古学术地位非常重要,包括东北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态、宗教人文等学术课题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对嘎仙洞遗址适当进行科学与新技术的考古发掘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作者:汪永基

文章出处: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