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续写八千年小米种植的辉煌史—第四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在赤峰召开

发布时间:2017-09-27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齐泽垚 杨阳
  9月21日,第四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开幕,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工作站于开幕式当天揭牌。来自考古学、历史学、农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约200人共同参与本次会议,探究世界小米起源,共话中国小米未来的发展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地区被学界誉为“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考古发掘表明,早在8000年前,敖汉地区就形成了与当地地形、气候等相适应的旱作农业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辛的努力在敖汉地区先后发现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而建立起了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而推动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东北亚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研究。


 会场 齐泽垚/摄

  2003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余粒碳化黍粟的标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碳化黍粟距今约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实证。

  与此同时,通过对敖汉地区古人类遗骨标本的检测分析,距今约8000年,敖汉地区古人类的食物来源粟和黍占到60%—80%,表明当时粟和黍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专家由此推断,敖汉旗兴隆洼地区是黍、粟这两种谷物和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齐泽垚/摄

  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碳化粟颗粒吸引了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教授的研究团队,马丁·琼斯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敖汉地区发现的碳化黍粟颗粒是迄今为止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碳化粟米颗粒,并且存在着从东向西传播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多年从事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他在发言中指出,赤峰地区史前文化举世瞩目,是考古学研究的圣地。2012年5月23日,敖汉地区的兴隆沟遗址出土了一尊完整陶人形象,通高55厘米,带冠,形态逼真,上身写实,下身写意,这是迄今为止能够复原最早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像。初步认定,该陶人具有王者和巫者的双重身份,很可能和祈雨有关。所以,该陶人的发现和敖汉地区旱作农业起源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种植黍粟的碳化颗粒为基础,敖汉地区是种植黍粟最悠久的地区。这一结论成为推动赤峰市敖汉地区小米产业发展的重要考古文化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巫新华研究员多年从事新疆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他从世界文明起源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分析了农业起源与传播的相关问题。他分析认为,欧亚大陆早期文明有两个农业核心,一个是中国,大概一万年前左右开始的,农业核心的内容是粟黍和猪、狗驯养;另一个是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在西亚开始的,其农业核心的内容是小麦、大麦种植与黄牛驯养。两大农业文明产生以后存在着东西向相互传播的历史过程。这一文明过程大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完成的时间不迟于公元前1500年,分别起源于东亚、西亚的黍、粟和大麦、小麦的分布范围已经覆盖了整片欧亚大陆。从饮食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会场 齐泽垚/摄

  近年来,作为世界小米起源地的敖汉旗当地政府,在深入发掘小米深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传统小米产业优势,进一步主动吸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敖汉小米产业的升级改造。太空育种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农户+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模式,改善了小米产业结构,延伸了小米产业链,从而使敖汉小米踏上了大踏步前进的新征程。

  “小米香天下,唯有我不同。”敖汉地区的小米正逐步成为世人瞩目的品牌。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命名敖汉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敖汉小米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会议主题演讲 齐泽垚/摄

  敖汉旗旗委书记邱文博指出,敖汉旗是人类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境内有多个考古学史前文化,填补了中华文明考古学编年文化的诸多空白。敖汉旗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摇篮。多年来,敖汉旗委、旗政府,承接历史轨迹,延续万年薪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了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强了“敖汉小米”品牌。


 会议合影 齐泽垚/摄

  赤峰市敖汉旗旗长于宝君介绍说,近年来敖汉旗举全旗之力发展谷子产业,谷子种植面积已由2012年的40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90万亩,形成了敖汉旗南部优质谷子种植带和中北部优质谷子种植区,让农牧民更多地分享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新闻

续写八千年小米种植的辉煌史—第四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在赤峰召开

发布时间:2017-09-27

  9月21日,第四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开幕,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工作站于开幕式当天揭牌。来自考古学、历史学、农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约200人共同参与本次会议,探究世界小米起源,共话中国小米未来的发展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地区被学界誉为“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考古发掘表明,早在8000年前,敖汉地区就形成了与当地地形、气候等相适应的旱作农业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辛的努力在敖汉地区先后发现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而建立起了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而推动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东北亚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研究。


 会场 齐泽垚/摄

  2003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余粒碳化黍粟的标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碳化黍粟距今约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实证。

  与此同时,通过对敖汉地区古人类遗骨标本的检测分析,距今约8000年,敖汉地区古人类的食物来源粟和黍占到60%—80%,表明当时粟和黍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专家由此推断,敖汉旗兴隆洼地区是黍、粟这两种谷物和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齐泽垚/摄

  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碳化粟颗粒吸引了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教授的研究团队,马丁·琼斯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敖汉地区发现的碳化黍粟颗粒是迄今为止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碳化粟米颗粒,并且存在着从东向西传播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多年从事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他在发言中指出,赤峰地区史前文化举世瞩目,是考古学研究的圣地。2012年5月23日,敖汉地区的兴隆沟遗址出土了一尊完整陶人形象,通高55厘米,带冠,形态逼真,上身写实,下身写意,这是迄今为止能够复原最早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像。初步认定,该陶人具有王者和巫者的双重身份,很可能和祈雨有关。所以,该陶人的发现和敖汉地区旱作农业起源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种植黍粟的碳化颗粒为基础,敖汉地区是种植黍粟最悠久的地区。这一结论成为推动赤峰市敖汉地区小米产业发展的重要考古文化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巫新华研究员多年从事新疆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他从世界文明起源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分析了农业起源与传播的相关问题。他分析认为,欧亚大陆早期文明有两个农业核心,一个是中国,大概一万年前左右开始的,农业核心的内容是粟黍和猪、狗驯养;另一个是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在西亚开始的,其农业核心的内容是小麦、大麦种植与黄牛驯养。两大农业文明产生以后存在着东西向相互传播的历史过程。这一文明过程大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完成的时间不迟于公元前1500年,分别起源于东亚、西亚的黍、粟和大麦、小麦的分布范围已经覆盖了整片欧亚大陆。从饮食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会场 齐泽垚/摄

  近年来,作为世界小米起源地的敖汉旗当地政府,在深入发掘小米深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传统小米产业优势,进一步主动吸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敖汉小米产业的升级改造。太空育种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农户+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模式,改善了小米产业结构,延伸了小米产业链,从而使敖汉小米踏上了大踏步前进的新征程。

  “小米香天下,唯有我不同。”敖汉地区的小米正逐步成为世人瞩目的品牌。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命名敖汉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敖汉小米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会议主题演讲 齐泽垚/摄

  敖汉旗旗委书记邱文博指出,敖汉旗是人类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境内有多个考古学史前文化,填补了中华文明考古学编年文化的诸多空白。敖汉旗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摇篮。多年来,敖汉旗委、旗政府,承接历史轨迹,延续万年薪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了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强了“敖汉小米”品牌。


 会议合影 齐泽垚/摄

  赤峰市敖汉旗旗长于宝君介绍说,近年来敖汉旗举全旗之力发展谷子产业,谷子种植面积已由2012年的40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90万亩,形成了敖汉旗南部优质谷子种植带和中北部优质谷子种植区,让农牧民更多地分享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作者:齐泽垚 杨阳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