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乃诚访谈:“考古中华”展览现场讲解

发布时间:2010-11-12文章出处:中国文物网作者:

 
    一、考古成果展览的意义及考古所工作概况

    朱乃诚主任:感谢大家和各位媒体对这个展览的关心,我们这个展览的名称叫“考古中华”。它的展览从内容角度讲有两个主线,第一个主线是他全面的反映考古学学科的一些研究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我们这个展览的16个大的课题方面;另外一个主线就是体现我们考古研究所,作为中央级的一个研究机构,承担着全国许多地区的一些考古研究任务,体现我们所60年来在考古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

    这个展览展出的文物是431件,不同于其他的文物展览的是以课题的形势来展示研究的,除了这四百多件文物之外还有将近六万字的文字说明,还有将近280幅的图片。那么这个要结合起来才能看的清楚,才能够了解这个展览的整体内容。之所以叫“考古中华”,是因为我们所这60年来在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和特区中我们进行工作的有32个,其中除了台湾和上海市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之外其他地方我们都进行了、开展了相关的工作,所取得考古的精华,这是一个含义。另外一个含义是我们所的工作在79年以前基本上是对全国的工作都是有领头羊的作用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几乎是引领全国考古工作的,另外全国的考古研究人员的能力和培养也是50年代开始我们着手进行的。这60年当中我们所里面还形成一批知名的学者。

    二、沧桑巨变

    朱乃诚主任:第一部分是沧桑巨变,人类的社会从200万年一直发展到一万多年的时候因为随着全新式的来临,以及在狩猎采集当中经历的为获取食物等各方面的经验能力,还有人类体制的变化,那时古人已经很聪明了。在一万多年前,全球范围人类事物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变化体现在考古学研究或者文化方面上,除了人类体制的变化、气侯条件变化之外,考古文化方面,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以前人们都是打制石器作为工具进行狩猎、采集活动,那么磨光时期是工具史上一个重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项。第二项是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陶器的产生,那时的人已经开始吃熟的食物,以往的熟食是烤着吃的,那么陶器的出现就开始了煮食物。第三项就是定居,出现村落,以往的人类住在山洞里面,平原没法抗拒野兽的袭击,是不能够生存的,所以住在洞穴里面。但是到了这时候他们要寻找更多的生存条件采取更多的食物,就要往平原扩展,渐渐地久出现了村落这是第三个方面的变化。那么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变化就是农业的产生,家畜饲养。目前考古学研究通过这五个方面来探索这个时代变化是怎么样发生的,或者发生过程当中有什么特点,所以这部分我们所取得题目就是沧桑巨变。

    三、谷豕是飨

    朱乃诚主任:第二个课题谷豕是飨,讲的是农业、家畜起源的状况。前面我们讲陶器、磨制石器,按照传统的理论,那么应该说有了陶器、有了磨制石器就应该是有了农业了,那么农业是不是会达到1500年呢,这是从考古学角度讲还解决不了,因为农业产生应该要跟全新式的到来有关系的,那么全新式是地质年代,这个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同的说法,最初根据欧洲的一个地点,认为新式年代是距今1万年左右,但是学术界,就是地质学界,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全新式到来目前有五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有1万年左右,一种看法认为是8千年左右,还有一种看法是1万2千年左右,还有一种1万3千年或到1万5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全新式到来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条件,很可能产生人类栽培农作物蓄养动物的条件,农业产生的家畜也就出来了。那么在中国是怎么状况呢?中国的气侯从一级、二级、三级,从青藏高原的一级,到大兴安岭、到太行山,这个是二级,到东边是三级。而且它是一个喇叭形口,从河南的渑池往西是喇叭形的嘴。那么这种地形决定了在中国地区全新式到来不是一个年代模式,应该说他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到青藏高原之后全新式到来很可能是在8千年以后,而广东、福建这片全新式的到来很可能是1200年或更早。那么根据不同的区域,农业的产生应该也是有所区别的。目前我们根据全新式到来以及考古发现的状况看,中国农业的产生,或者是农作物的产生很可能是在1200年左右,但是北方地区可能要更晚一些。那么这部分以往看的农业起源或者栽培农作物的起源或者家属起源的都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研究考古学的有没有房子或者跟农业有关的迹象,但最近一二十年之后我们就引入了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就是从古植物和古动物的角度来分析当时我们发现的植物是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因为栽培稻和野生稻,或者栽培的小米、野生的小米它在形态上面是有区别的,这部分主要是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从世界范围讲,我们农业起源或者家畜起源大概有四个中心,中国应该说是有两个,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有七个中心。目前我们发现长江流域的稻的最早的年代,一般来讲是12000年,当然也有争议的。这个稻谷是在浙江上山发现的,它的年代标的是10000年左右,估计在9000年前,从形态上看,它应该说是人工栽培的,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发现量比较多,大都在陶片里面,或者烧土里面,它作为一种介质材料,作为一种材料来使用,量很大,说明那时已经有了农业了。

    四、家园变迁

    朱乃诚主任:刚才讲到人类在社会沧桑剧变之后,从磨光时期到农业、制陶、还有定居,这就是家园变迁。是从中国范围内的定局村落的出现以及这种村落的变化的情况,这一个就是目前我们发现的遗址,那么这个遗址上面呢,但并没有发现房子,目前能够确认房子的或形态的早期的在黄河流域和辽西地区都有,这是在辽西地区赤峰新龙洼遗址,发掘的三万多平方米,从83、84年开始发掘,后来一直到91、92、93年继续发掘。一个聚落的一小部分,旁边有一圈围沟,围沟外面也有房子,这个房子由几个时期形成,最早第一期形成是围沟里面的一套房子,房子成排的,将近有一百多套房子,那么这种房子的布局以及他有围沟防御系统,也是界定的范围,同时也作为防止野兽的入侵,这种聚落的出现,表明人类的定居生活已经相当的成熟,他分屋的建造,并不是很随意的,一排一排的,这是村落的一个规划。这种聚落形态得七八千年在辽西地区,在黄河流域已经相当的普遍了,这种定居生活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就是磨制、磨盘,碾磨农作物的,这是粗放型农业。还有就是生活用具了。

    聚落发展,房屋建设发展,发展到五千多年以后,开始有了突变了,这表现建筑形态上面。这座房子我们在湖北找下雕龙碑发现了一座房子,这个房子是田字形的,里面有好几间,五间还是七间房屋,有四面都有门,最主要的特点是第一,房屋等于是成套的;第二个特点,房屋的地面强度很坚硬,我们墙上面还能看出墙里的柱洞,柱洞就是柱子,它的屋顶复原成这样子;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它是一个在门的地方有槽,这个槽不仅在门上面有,一直到了门里面也有,这个槽的存在表明什么呢,表明他是一个推拉的门,这个推拉门是从门的这一边一直推到里面来,那这种推拉门应该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奇迹,现在像日本的这种房屋建筑,他都是推拉的,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推拉门,这是房屋建筑的问题。

    五、文明曙光

    朱乃诚主任: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涉及到中国的文明的起源问题。以往根据文献的记载,就是说文献的传输记载,黄帝造字,从这个角度推测,中国的文明应该有5000年,但考古学家推测,实际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前面我们老所长的研究,在上世纪八零年前后的研究到二里头文化,当时认为是在距今3900年前后,现在看来他的年代在3700多年,那么从83年85年以后,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个探索文明起源的高潮,因为这个高潮通过一些媒体的传播,因为它的很多研究都突破了原来一些认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文明起源研究,后来从两千年开始进行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现在进行的第三阶段,一直在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这边这个展厅我们着重介绍我们工作研究的一些成果跟说明文明起源的一些有关现象。这是一张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的分布区域范围,那么从这个图我们看出,在5500年以前,到6000年前后,在中国大地上,东到山东,西边到青海,北边到河套,南边到过长江,这么一个区域里面都出现了一种彩陶纹饰,这种纹饰的出现的,中西区域应该是到河南的西部到关中区域。但它涉及面很大,那么这种涉及面那么宽的现象也表明了这种文化的辐射,这种文化的辐射也同时表明了一种文化的认同,各个区域认同文化,接受文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似乎也表明了中国文明曙光的出现,这是我们在庙底沟遗址中心区域的彩画纹样。这类彩画纹样东边可以到山东,北到河套,西边到青海的民和,南边过长江。这个年代是在5500年到6000年前后的。

    彩陶之外还出现比较大的房子,有100平方米的房子,这种房子面积有240个平方,我们后面还发现了更大的房子。这个房子的特点,第一他中间是个大住洞,直径很大,根据这个大的直径可以看出他的住址有多粗,要制定的屋顶有多大。第二点,他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它的墙在平面上面挖下去一部分,在上面之后,在这里凹进去一块,再起墙,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有的在这个房子上面还有朱砂痕迹。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研究五千到六千年社会的时候还很落后。说明他的建筑的水平很高,另外说明社会居住使用这个大房子的人可能是当时的权力中心,这个权利是一个什么样的权利,我们还正在探索当中。

    下面这一部分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这个陶寺遗址原来写着一个尧舜之都,实际上漏了一个符号。应该再加一个问号,尧舜区的时候我们正在探索,那么通过这一个遗址我们就发现这个线索,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定论。这些器形的发现对探索这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极其有突破性的意义的。

   六、王朝崛起

    朱乃诚主任:刚才一部分讲的是文明曙光,这部分就是王朝的崛起,因为从王朝角度讲中国的王朝应该是从夏王朝开始的,这一部分我们就从探索夏王朝开始。那目前我们这里展出的是有夏王朝有关的地点,一个地点是河南新密市的新砦遗址,它的年代可以推测道距今3850年,他最主要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座城,在城的中心部位发现大型建筑上千平米。这种大型建筑的出现,应该说跟当时社会的高层次阶层的出现是有联系的,这个建筑是干什么用的,第一它可能没有屋顶,推测它可能跟祭祀活动有关系的,那么这些器形不是表现它这个石器的档次多高,而是表明这种器形和后面的遗址器形文化的联系。后面这个遗址是解决二里头遗址,我们从59年进行探索。河南夏文化可能在河南西部和山西的南部,重点在河南西部,走到了河南二里头,二里以外的地方或者二里以内的地方叫二里头。这遗址发现很多陶坯,就预测这里应该是早期的一个都会形聚落,这个预测被后来发掘所证实。也就是我们在六几年开始进行发掘,一直发掘在现在已经快五十年,那么发现了宫殿区。目前我们保存知道的二里头遗址的范围,经过这五十年探索,目前认识到最大的收获第一,发现了围宫城的道路和宫墙,有10万平方米多一点。第二,宫城里面发现了不少于8座以上的宫殿遗址,有的是同时期的,有的是分几个再另外再建一个。另外我们在宫城的里面,发现祭祀区,在他的南边有这一些,这种区域应该说都是跟当时的王室的一些活动有关系。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批贵族墓葬,还发现了一些马路的一些路途的痕迹,而且发现路面有好几层,这说明这道路使用时间很长,还发现了他的两个轮子经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一些贵族墓,贵族墓里面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器物。这些铜器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容器,这器形可以看出还是比较简洁的,但已经完全是具有中国的特征,这种器形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文明所固有的青铜容器。这些器形也应该是礼器的一部分。有斝、有盉、有角,这个器形应该是代表中国早期的青铜器的集中体现。铜器和陶器有什么关系呢,像陶盉和铜盉器形基本是相同的,应该说他是一个演变过程。这个铜牌出来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他就象征着龙,开始以为是虎,或者是狗。这个铜牌式以前发现贵族墓当中也在腰部有一个铜铃,到04年把这个龙形器搞清楚之后,恍然大悟,这种铜牌式都是这个龙形器演变过来的,下面是个铜片,这个上面镶嵌绿松石。这个绿松石龙形器下面不是铜,下面可能是有机物,可能是木,还没有探索清楚,但是有机物上面它进行了镶嵌绿松石,嵌两千多片,龙的形态身子上面有脊椎,有十二个菱形纹,尾巴是卷曲的,这种形态完全跟正常龙的形态是一样的,这点事没有疑问了。这个就跟铜牌式演变联系上了。跟后面的演变也能接上。

    七、辉煌殷商

    朱乃诚主任:这个展厅展示主要是商王朝的一些现象,应该说商王朝是一个相当辉煌灿烂的一个文明,这主要是1928年开始对于殷墟的发掘。讲个题外话,殷墟是怎么发现的呢,因为在1899年的时候发现了甲骨文,中药店里面买的很多,就药材上面有刻划文字或者是解读它,解读它之后就通过了搜集甲骨,认识到这些甲骨文含义当中有三代王的名称,或者三代先王,先故名称。这些三代王,新故的名称跟司马迁记载的《史记》当中,商王朝时期是一致的,这个现象就说明了这些甲骨是出自商王室。后来打听到这些甲骨出自于安阳的小屯。当时有一位学者,也是清代的遗少罗振玉。他就意识到安阳小屯可能是商代的王都,他就到那里去大量地搜集甲骨文,搜集了大概十万片左右,把所有的甲骨拓片编成四本书。最后出来了应该是商代的王都,但是这仅仅从甲骨文的研究,这个研究成果是撞开了商史大门,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可靠,同时也创立了甲骨学,这个是由王国维创立的。这两项研究成果使得学术界要进一步探索安阳的殷墟。所以在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了一个历史研究所,傅斯年就在这个所里面设了一个考古组,目的就要发觉殷墟,是证实商王都的存在,1928年就开启了殷墟的发觉,后来因为到了37年七七事变时候就中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从50年就开始发掘,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没中断。这个展区主要展示这几年我们对殷墟发掘的重要成果。

    八、礼乐大成

    朱乃诚主任:这个览厅主要讲的是西周,我们探索夏王朝,探索商,我们又探索周。夏商周并存就是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我们从79年开始就开始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周在中国的封建制度当中它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它有很小的创新,周人怎么起源,周文化怎么起源。于是我们就根据文献记载就探索周文化的起源,这部分就是长武碾子坡遗址。我们就是探索商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在1996年开始我们掌握了夏商周断代的工程。它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解决武王伐纣的这个课题,就是武王伐纣年代的问题。这个操作就是我们在分析发掘灰坑,这灰坑里面发现了好几层地层。最下面底层和最上面底层出土的陶器风格不一样,下面具有先周的风格,上面具有周早期的风格,同时也确定了灰坑里面不同层面的年代,测定了年代正好相当于武王伐纣这个年代石器,于是根据这个坑的发掘,第一判断武王伐纣年代的范围,第二确认了武王伐纣年代的此前的陶器风格和之后的陶器的风格,利用这个陶器的风格我们判定,早于这些陶器的先周文化的特征,这个考古学家探索那么一种推动,这些都是有关系的。西周进行分,分了好多地方,我们这里就展出两个,一个就是前掌大,山东滕州前掌大的这个墓地。另外一个就是赵公分燕,就是燕国在什么地方。我们配了这个课题就发掘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九、巍巍帝都

    朱乃诚主任:这个展示主要是巍巍帝都,巍巍帝都主要展示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都城的演变。就是说一个社会文化体现的最集中的是它的都城。研究这个社会首先研究它的都城,所以我们考古学家发掘研究重点是研究它的都城。我们从咸阳到长安城,一直到最后的元大都,就现在明清北京城。对这些都城我们进行系列的探索。关于都城的演变,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城的演变有两条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看宫城,第二个线索看的里坊制度。汉代的都城就是汉长安城,城里面主要是宫城,未央宫,长乐宫。未央宫是朝政地位,长乐宫,北宫,桂宫是王后、妃子们住的。后面还有两个室。就整个长安城基本上已宫城占据了绝大部分。都城的演变到了隋唐时期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存实了它的宫城,宫城有了皇城,宫城外面有皇城。另外里坊的产生,唐长安城它新建了好像108坊。每个坊四周是有墙四面有一个门,出入里坊。这种里坊制度都有管理的,这也是封建社会到了鼎盛时期的一个象征。唐代这种里坊制度形成到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了?打破里坊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转折,这种打破是在宋代以后开始逐渐变化的。唐代还有另外一个城叫扬州城,扬州城是沿河而建。扬州城市的规划跟唐朝的规划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它是个贸易城市,也是海外交流做瓷器生意的,它为了交通便利要运输,运输就是沿河流,这种沿河流而建同时还开了商铺,这是扬州城的城市规划制度。后来直接影响到了宋代的东京开封城,我们这里没有开封城。开封城到了元代。元代的城市就是现在北京明清的前身,它就延续了宋代东京开封城的特点,该是开放里坊制度,以纵接横向制度,现在的胡同就是从元代开始形成的。从东直门一直往东头条,一条,二条,十条都按条,这些条都是那时候产生的。所以现在从北京市城市规划当中,这几个条是不能动的。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城市演变制度最重要的证据。也是表现了封建社会怎样发展,集中到了鼎盛,然后到了里坊制度的突破开放,走向商业城市。这个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系列性的突破。我们如果单独看一座座城可能看不清楚的。这是元大都,元大都在西直门城墙的时候,我们考古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包在瓮城里面的一座城门,这个当时是县城,这是元大都的城。元大都的城分宫城,皇城,外城这三重城,是纵接横向。这是关于我们巍巍帝都的一个演变情况。

    十、幽幽陵寝

    朱乃诚主任:下面是陵寝,陵寝我们展示了大概三、四个单元内容,一个就是满城汉墓。196年发掘了一个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就是中山靖王,就是刘备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也”,那么中山靖王是谁呢?就是这座墓的主人。当时他在位了几十年,应该说在他之后几个靖王就是比较衰落一些。我们做了一个模型,他后面有出马出行的,它是一个山,穿山为陵,这是汉代王埋葬的一个特点。在汉代之后穿山为陵就没有了。到了曹魏时期就是东汉之后,国力衰弱就进行了节葬,不允许大规模建造陵墓了,汉代陵墓是这样。在徐州发现的王也是王陵,还有洛阳安的邙山也发现很多王陵。这个王陵可以看出倒是没被盗,出土了大量的一些金器,还有一些玉器,还有一些玉衣,玉衣服是用2498片玉片,用金丝穿起来的玉片。我们在1988年前后又发掘了一个北朝的一种墓,这墓本身是老百姓,这墓口是破了,弓形的,下面有水,老百姓以为是水井,所以长年累月在打水喝的,做饭,洗衣。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是一座墓,从墓口下去把水抽干了,发现已经被盗了。但是这些陶俑全部保留,上百件的仪仗俑正式保留下来。另外它墓室里面有相当丰富的壁画,于是推测它的墓道里面应该有壁画,墓道是被水淹,清理了墓室后又发掘了墓道,墓道一共是60米长。整个墓道石壁上面是鲜红的牡丹花,像个大的地图,两面全是出行图,画了很多仪仗。这是目前北朝时期最完整的、最珍贵的一个壁画,是绘画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些骑马俑和上面的越俑那也表现出当时的一种分歧。北朝时期战争相当频繁,三国时期就打仗,到北朝时期战争更厉害,从考古上发现的表现战争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三国时期打仗时穿铠甲,到了北朝时期不仅人穿铠甲马也穿铠甲,这是马穿铠甲的一个俑。

    十一、佛教繁盛

    朱乃诚主任:这个单元展示的是佛教的繁盛,主要是从北魏到北朝时期的。永宁寺是北魏的皇家寺院,它落成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多年,二十多年后来因为一把火烧掉就毁掉了。这个寺院《洛阳伽蓝记》这本书里面对它记载很高,百里之外还能遥见这个永宁寺,说明它有百丈之高,到底有多高,尚不清楚。永宁寺因为是皇家的寺院,它上面一些塑像都是进行精心制作,带有典型的标准性的。由全国各地的一些地址和塑像的头像,都要模仿永宁寺的。所以永宁寺地位很高,这是一个方面指塑像。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服饰。汉代的服饰是保守型的,比较把人裹得严严实实,唐代的服饰是开放型的是袒胸露臂的。这种中国封建社会这种服饰的由汉代到唐代的演变发生在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服饰我们不知道,流传的也没有,这几件器形就展示了北朝时期的服饰。因为佛教的繁盛不同时期,佛像或者菩萨像它是有时代的特征,北魏时期的佛像的衣服都比较保守,衣服很宽大,而且很宽大的带子叫做薄衣薄带。但是到了东魏北朝时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是体现在什么呢?就是它的衣服变得很薄,很清,能够看出他的体形来了。用专业术语说它有出水,像洗完澡刚出来的形态感觉。北魏佛像的形态,你看不出它的身体的形态,这就是研究佛像中看佛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看一个佛像若不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时候,就看它的形态,看它的服饰。

    十二、科技之力

    朱乃诚主任:这一个部分我们展示的科技考古,考古学界研究的利用的手段应该是用科技的方法,研究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在以往的二三十年代,考古研究用罗盘、一些勘探方、工具、测量坐标等都是理科的这一套,文科它是根据文献研究。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用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发挥很重大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科技考古的重大作用。现在我们进行科技考古,我们所配备了一些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我们到一个野外去,另外也定位全站仪,到野外知道一些我们这个遗址所出的一些经纬度。还配备了其它一些内容,开展了一些人骨的研究。刚才讲了我们科技考古中用到了很多更现代化的一些手段,比如说我们这个是卫星定位系统还有前瞻系统。我们还有利用遥感,利用遥感航拍片来研究地下文物的埋藏现象。这就是安阳殷墟进行遥感研究的一个结果,就是上面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颜色上面代表着不同遗迹的成分。这个就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通过河流以及遗址的分布状况来研究当时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环境条件下面适合于人类居住,于是可以到那下面考察发现遗址。如果说遗址密度很大的话,再通过它研究有没有大型的聚落,或者是档次更高的城市,都要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另外一个就是物理的勘探技术,以往我们研究通过手工钻探,通过发掘来了解地下的无误埋葬情况,这个通过一些科技物理勘探,这是在新疆地区做了两个勘探,这个墓的勘探结果是这个颜色,红的表示土已经扰乱了。黑的是土没扰乱过的,勘探结果发现这个墓已经被盗的,盗洞是从这里过去的,土从这里填进去,这个墓是被盗的墓。这一个墓土的颜色中间黑的是完整的,就是说这个墓是没有被盗的。通过电波,高度电波勘探的结果。另外还有对瓷一些的探测。

    朱乃诚主任:后面就是一些公众考古了,就是面向大众的我们近几年搞了一些公众考古的活动,可能过一段时间这里还要搞一次活动。我们学术研究也正在走象牙塔的一面。有人说考古就应该钻象牙塔,但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给观众,回馈社会,这就是我们公众考古的内容。办这个展览,实际也是公共考古的一个方式。展览内容大家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人物简介: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1977年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中国考古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暨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在湖北、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同时因工作的需要,还涉及中国考古学通论。

    已出版《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考古学史话》、《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合著)等三部专著,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1998年开始为研究生讲授中国史前考古学。

    处女作是《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运用》(《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力图从研究方法上探出一条新路。

    新近的作品将是《苏秉琦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尚待研究证实的两个问题——苏秉琦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之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物专访

朱乃诚访谈:“考古中华”展览现场讲解

发布时间:2010-11-12

 
    一、考古成果展览的意义及考古所工作概况

    朱乃诚主任:感谢大家和各位媒体对这个展览的关心,我们这个展览的名称叫“考古中华”。它的展览从内容角度讲有两个主线,第一个主线是他全面的反映考古学学科的一些研究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我们这个展览的16个大的课题方面;另外一个主线就是体现我们考古研究所,作为中央级的一个研究机构,承担着全国许多地区的一些考古研究任务,体现我们所60年来在考古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

    这个展览展出的文物是431件,不同于其他的文物展览的是以课题的形势来展示研究的,除了这四百多件文物之外还有将近六万字的文字说明,还有将近280幅的图片。那么这个要结合起来才能看的清楚,才能够了解这个展览的整体内容。之所以叫“考古中华”,是因为我们所这60年来在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和特区中我们进行工作的有32个,其中除了台湾和上海市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之外其他地方我们都进行了、开展了相关的工作,所取得考古的精华,这是一个含义。另外一个含义是我们所的工作在79年以前基本上是对全国的工作都是有领头羊的作用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几乎是引领全国考古工作的,另外全国的考古研究人员的能力和培养也是50年代开始我们着手进行的。这60年当中我们所里面还形成一批知名的学者。

    二、沧桑巨变

    朱乃诚主任:第一部分是沧桑巨变,人类的社会从200万年一直发展到一万多年的时候因为随着全新式的来临,以及在狩猎采集当中经历的为获取食物等各方面的经验能力,还有人类体制的变化,那时古人已经很聪明了。在一万多年前,全球范围人类事物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变化体现在考古学研究或者文化方面上,除了人类体制的变化、气侯条件变化之外,考古文化方面,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以前人们都是打制石器作为工具进行狩猎、采集活动,那么磨光时期是工具史上一个重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项。第二项是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陶器的产生,那时的人已经开始吃熟的食物,以往的熟食是烤着吃的,那么陶器的出现就开始了煮食物。第三项就是定居,出现村落,以往的人类住在山洞里面,平原没法抗拒野兽的袭击,是不能够生存的,所以住在洞穴里面。但是到了这时候他们要寻找更多的生存条件采取更多的食物,就要往平原扩展,渐渐地久出现了村落这是第三个方面的变化。那么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变化就是农业的产生,家畜饲养。目前考古学研究通过这五个方面来探索这个时代变化是怎么样发生的,或者发生过程当中有什么特点,所以这部分我们所取得题目就是沧桑巨变。

    三、谷豕是飨

    朱乃诚主任:第二个课题谷豕是飨,讲的是农业、家畜起源的状况。前面我们讲陶器、磨制石器,按照传统的理论,那么应该说有了陶器、有了磨制石器就应该是有了农业了,那么农业是不是会达到1500年呢,这是从考古学角度讲还解决不了,因为农业产生应该要跟全新式的到来有关系的,那么全新式是地质年代,这个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同的说法,最初根据欧洲的一个地点,认为新式年代是距今1万年左右,但是学术界,就是地质学界,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全新式到来目前有五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有1万年左右,一种看法认为是8千年左右,还有一种看法是1万2千年左右,还有一种1万3千年或到1万5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全新式到来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条件,很可能产生人类栽培农作物蓄养动物的条件,农业产生的家畜也就出来了。那么在中国是怎么状况呢?中国的气侯从一级、二级、三级,从青藏高原的一级,到大兴安岭、到太行山,这个是二级,到东边是三级。而且它是一个喇叭形口,从河南的渑池往西是喇叭形的嘴。那么这种地形决定了在中国地区全新式到来不是一个年代模式,应该说他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到青藏高原之后全新式到来很可能是在8千年以后,而广东、福建这片全新式的到来很可能是1200年或更早。那么根据不同的区域,农业的产生应该也是有所区别的。目前我们根据全新式到来以及考古发现的状况看,中国农业的产生,或者是农作物的产生很可能是在1200年左右,但是北方地区可能要更晚一些。那么这部分以往看的农业起源或者栽培农作物的起源或者家属起源的都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研究考古学的有没有房子或者跟农业有关的迹象,但最近一二十年之后我们就引入了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就是从古植物和古动物的角度来分析当时我们发现的植物是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因为栽培稻和野生稻,或者栽培的小米、野生的小米它在形态上面是有区别的,这部分主要是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从世界范围讲,我们农业起源或者家畜起源大概有四个中心,中国应该说是有两个,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有七个中心。目前我们发现长江流域的稻的最早的年代,一般来讲是12000年,当然也有争议的。这个稻谷是在浙江上山发现的,它的年代标的是10000年左右,估计在9000年前,从形态上看,它应该说是人工栽培的,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发现量比较多,大都在陶片里面,或者烧土里面,它作为一种介质材料,作为一种材料来使用,量很大,说明那时已经有了农业了。

    四、家园变迁

    朱乃诚主任:刚才讲到人类在社会沧桑剧变之后,从磨光时期到农业、制陶、还有定居,这就是家园变迁。是从中国范围内的定局村落的出现以及这种村落的变化的情况,这一个就是目前我们发现的遗址,那么这个遗址上面呢,但并没有发现房子,目前能够确认房子的或形态的早期的在黄河流域和辽西地区都有,这是在辽西地区赤峰新龙洼遗址,发掘的三万多平方米,从83、84年开始发掘,后来一直到91、92、93年继续发掘。一个聚落的一小部分,旁边有一圈围沟,围沟外面也有房子,这个房子由几个时期形成,最早第一期形成是围沟里面的一套房子,房子成排的,将近有一百多套房子,那么这种房子的布局以及他有围沟防御系统,也是界定的范围,同时也作为防止野兽的入侵,这种聚落的出现,表明人类的定居生活已经相当的成熟,他分屋的建造,并不是很随意的,一排一排的,这是村落的一个规划。这种聚落形态得七八千年在辽西地区,在黄河流域已经相当的普遍了,这种定居生活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就是磨制、磨盘,碾磨农作物的,这是粗放型农业。还有就是生活用具了。

    聚落发展,房屋建设发展,发展到五千多年以后,开始有了突变了,这表现建筑形态上面。这座房子我们在湖北找下雕龙碑发现了一座房子,这个房子是田字形的,里面有好几间,五间还是七间房屋,有四面都有门,最主要的特点是第一,房屋等于是成套的;第二个特点,房屋的地面强度很坚硬,我们墙上面还能看出墙里的柱洞,柱洞就是柱子,它的屋顶复原成这样子;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它是一个在门的地方有槽,这个槽不仅在门上面有,一直到了门里面也有,这个槽的存在表明什么呢,表明他是一个推拉的门,这个推拉门是从门的这一边一直推到里面来,那这种推拉门应该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奇迹,现在像日本的这种房屋建筑,他都是推拉的,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推拉门,这是房屋建筑的问题。

    五、文明曙光

    朱乃诚主任: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涉及到中国的文明的起源问题。以往根据文献的记载,就是说文献的传输记载,黄帝造字,从这个角度推测,中国的文明应该有5000年,但考古学家推测,实际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前面我们老所长的研究,在上世纪八零年前后的研究到二里头文化,当时认为是在距今3900年前后,现在看来他的年代在3700多年,那么从83年85年以后,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个探索文明起源的高潮,因为这个高潮通过一些媒体的传播,因为它的很多研究都突破了原来一些认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文明起源研究,后来从两千年开始进行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现在进行的第三阶段,一直在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这边这个展厅我们着重介绍我们工作研究的一些成果跟说明文明起源的一些有关现象。这是一张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的分布区域范围,那么从这个图我们看出,在5500年以前,到6000年前后,在中国大地上,东到山东,西边到青海,北边到河套,南边到过长江,这么一个区域里面都出现了一种彩陶纹饰,这种纹饰的出现的,中西区域应该是到河南的西部到关中区域。但它涉及面很大,那么这种涉及面那么宽的现象也表明了这种文化的辐射,这种文化的辐射也同时表明了一种文化的认同,各个区域认同文化,接受文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似乎也表明了中国文明曙光的出现,这是我们在庙底沟遗址中心区域的彩画纹样。这类彩画纹样东边可以到山东,北到河套,西边到青海的民和,南边过长江。这个年代是在5500年到6000年前后的。

    彩陶之外还出现比较大的房子,有100平方米的房子,这种房子面积有240个平方,我们后面还发现了更大的房子。这个房子的特点,第一他中间是个大住洞,直径很大,根据这个大的直径可以看出他的住址有多粗,要制定的屋顶有多大。第二点,他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它的墙在平面上面挖下去一部分,在上面之后,在这里凹进去一块,再起墙,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有的在这个房子上面还有朱砂痕迹。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研究五千到六千年社会的时候还很落后。说明他的建筑的水平很高,另外说明社会居住使用这个大房子的人可能是当时的权力中心,这个权利是一个什么样的权利,我们还正在探索当中。

    下面这一部分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这个陶寺遗址原来写着一个尧舜之都,实际上漏了一个符号。应该再加一个问号,尧舜区的时候我们正在探索,那么通过这一个遗址我们就发现这个线索,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定论。这些器形的发现对探索这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极其有突破性的意义的。

   六、王朝崛起

    朱乃诚主任:刚才一部分讲的是文明曙光,这部分就是王朝的崛起,因为从王朝角度讲中国的王朝应该是从夏王朝开始的,这一部分我们就从探索夏王朝开始。那目前我们这里展出的是有夏王朝有关的地点,一个地点是河南新密市的新砦遗址,它的年代可以推测道距今3850年,他最主要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座城,在城的中心部位发现大型建筑上千平米。这种大型建筑的出现,应该说跟当时社会的高层次阶层的出现是有联系的,这个建筑是干什么用的,第一它可能没有屋顶,推测它可能跟祭祀活动有关系的,那么这些器形不是表现它这个石器的档次多高,而是表明这种器形和后面的遗址器形文化的联系。后面这个遗址是解决二里头遗址,我们从59年进行探索。河南夏文化可能在河南西部和山西的南部,重点在河南西部,走到了河南二里头,二里以外的地方或者二里以内的地方叫二里头。这遗址发现很多陶坯,就预测这里应该是早期的一个都会形聚落,这个预测被后来发掘所证实。也就是我们在六几年开始进行发掘,一直发掘在现在已经快五十年,那么发现了宫殿区。目前我们保存知道的二里头遗址的范围,经过这五十年探索,目前认识到最大的收获第一,发现了围宫城的道路和宫墙,有10万平方米多一点。第二,宫城里面发现了不少于8座以上的宫殿遗址,有的是同时期的,有的是分几个再另外再建一个。另外我们在宫城的里面,发现祭祀区,在他的南边有这一些,这种区域应该说都是跟当时的王室的一些活动有关系。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批贵族墓葬,还发现了一些马路的一些路途的痕迹,而且发现路面有好几层,这说明这道路使用时间很长,还发现了他的两个轮子经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一些贵族墓,贵族墓里面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器物。这些铜器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容器,这器形可以看出还是比较简洁的,但已经完全是具有中国的特征,这种器形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文明所固有的青铜容器。这些器形也应该是礼器的一部分。有斝、有盉、有角,这个器形应该是代表中国早期的青铜器的集中体现。铜器和陶器有什么关系呢,像陶盉和铜盉器形基本是相同的,应该说他是一个演变过程。这个铜牌出来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他就象征着龙,开始以为是虎,或者是狗。这个铜牌式以前发现贵族墓当中也在腰部有一个铜铃,到04年把这个龙形器搞清楚之后,恍然大悟,这种铜牌式都是这个龙形器演变过来的,下面是个铜片,这个上面镶嵌绿松石。这个绿松石龙形器下面不是铜,下面可能是有机物,可能是木,还没有探索清楚,但是有机物上面它进行了镶嵌绿松石,嵌两千多片,龙的形态身子上面有脊椎,有十二个菱形纹,尾巴是卷曲的,这种形态完全跟正常龙的形态是一样的,这点事没有疑问了。这个就跟铜牌式演变联系上了。跟后面的演变也能接上。

    七、辉煌殷商

    朱乃诚主任:这个展厅展示主要是商王朝的一些现象,应该说商王朝是一个相当辉煌灿烂的一个文明,这主要是1928年开始对于殷墟的发掘。讲个题外话,殷墟是怎么发现的呢,因为在1899年的时候发现了甲骨文,中药店里面买的很多,就药材上面有刻划文字或者是解读它,解读它之后就通过了搜集甲骨,认识到这些甲骨文含义当中有三代王的名称,或者三代先王,先故名称。这些三代王,新故的名称跟司马迁记载的《史记》当中,商王朝时期是一致的,这个现象就说明了这些甲骨是出自商王室。后来打听到这些甲骨出自于安阳的小屯。当时有一位学者,也是清代的遗少罗振玉。他就意识到安阳小屯可能是商代的王都,他就到那里去大量地搜集甲骨文,搜集了大概十万片左右,把所有的甲骨拓片编成四本书。最后出来了应该是商代的王都,但是这仅仅从甲骨文的研究,这个研究成果是撞开了商史大门,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可靠,同时也创立了甲骨学,这个是由王国维创立的。这两项研究成果使得学术界要进一步探索安阳的殷墟。所以在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了一个历史研究所,傅斯年就在这个所里面设了一个考古组,目的就要发觉殷墟,是证实商王都的存在,1928年就开启了殷墟的发觉,后来因为到了37年七七事变时候就中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从50年就开始发掘,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没中断。这个展区主要展示这几年我们对殷墟发掘的重要成果。

    八、礼乐大成

    朱乃诚主任:这个览厅主要讲的是西周,我们探索夏王朝,探索商,我们又探索周。夏商周并存就是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我们从79年开始就开始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周在中国的封建制度当中它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它有很小的创新,周人怎么起源,周文化怎么起源。于是我们就根据文献记载就探索周文化的起源,这部分就是长武碾子坡遗址。我们就是探索商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在1996年开始我们掌握了夏商周断代的工程。它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解决武王伐纣的这个课题,就是武王伐纣年代的问题。这个操作就是我们在分析发掘灰坑,这灰坑里面发现了好几层地层。最下面底层和最上面底层出土的陶器风格不一样,下面具有先周的风格,上面具有周早期的风格,同时也确定了灰坑里面不同层面的年代,测定了年代正好相当于武王伐纣这个年代石器,于是根据这个坑的发掘,第一判断武王伐纣年代的范围,第二确认了武王伐纣年代的此前的陶器风格和之后的陶器的风格,利用这个陶器的风格我们判定,早于这些陶器的先周文化的特征,这个考古学家探索那么一种推动,这些都是有关系的。西周进行分,分了好多地方,我们这里就展出两个,一个就是前掌大,山东滕州前掌大的这个墓地。另外一个就是赵公分燕,就是燕国在什么地方。我们配了这个课题就发掘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九、巍巍帝都

    朱乃诚主任:这个展示主要是巍巍帝都,巍巍帝都主要展示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都城的演变。就是说一个社会文化体现的最集中的是它的都城。研究这个社会首先研究它的都城,所以我们考古学家发掘研究重点是研究它的都城。我们从咸阳到长安城,一直到最后的元大都,就现在明清北京城。对这些都城我们进行系列的探索。关于都城的演变,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城的演变有两条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看宫城,第二个线索看的里坊制度。汉代的都城就是汉长安城,城里面主要是宫城,未央宫,长乐宫。未央宫是朝政地位,长乐宫,北宫,桂宫是王后、妃子们住的。后面还有两个室。就整个长安城基本上已宫城占据了绝大部分。都城的演变到了隋唐时期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存实了它的宫城,宫城有了皇城,宫城外面有皇城。另外里坊的产生,唐长安城它新建了好像108坊。每个坊四周是有墙四面有一个门,出入里坊。这种里坊制度都有管理的,这也是封建社会到了鼎盛时期的一个象征。唐代这种里坊制度形成到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了?打破里坊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转折,这种打破是在宋代以后开始逐渐变化的。唐代还有另外一个城叫扬州城,扬州城是沿河而建。扬州城市的规划跟唐朝的规划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它是个贸易城市,也是海外交流做瓷器生意的,它为了交通便利要运输,运输就是沿河流,这种沿河流而建同时还开了商铺,这是扬州城的城市规划制度。后来直接影响到了宋代的东京开封城,我们这里没有开封城。开封城到了元代。元代的城市就是现在北京明清的前身,它就延续了宋代东京开封城的特点,该是开放里坊制度,以纵接横向制度,现在的胡同就是从元代开始形成的。从东直门一直往东头条,一条,二条,十条都按条,这些条都是那时候产生的。所以现在从北京市城市规划当中,这几个条是不能动的。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城市演变制度最重要的证据。也是表现了封建社会怎样发展,集中到了鼎盛,然后到了里坊制度的突破开放,走向商业城市。这个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系列性的突破。我们如果单独看一座座城可能看不清楚的。这是元大都,元大都在西直门城墙的时候,我们考古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包在瓮城里面的一座城门,这个当时是县城,这是元大都的城。元大都的城分宫城,皇城,外城这三重城,是纵接横向。这是关于我们巍巍帝都的一个演变情况。

    十、幽幽陵寝

    朱乃诚主任:下面是陵寝,陵寝我们展示了大概三、四个单元内容,一个就是满城汉墓。196年发掘了一个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就是中山靖王,就是刘备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也”,那么中山靖王是谁呢?就是这座墓的主人。当时他在位了几十年,应该说在他之后几个靖王就是比较衰落一些。我们做了一个模型,他后面有出马出行的,它是一个山,穿山为陵,这是汉代王埋葬的一个特点。在汉代之后穿山为陵就没有了。到了曹魏时期就是东汉之后,国力衰弱就进行了节葬,不允许大规模建造陵墓了,汉代陵墓是这样。在徐州发现的王也是王陵,还有洛阳安的邙山也发现很多王陵。这个王陵可以看出倒是没被盗,出土了大量的一些金器,还有一些玉器,还有一些玉衣,玉衣服是用2498片玉片,用金丝穿起来的玉片。我们在1988年前后又发掘了一个北朝的一种墓,这墓本身是老百姓,这墓口是破了,弓形的,下面有水,老百姓以为是水井,所以长年累月在打水喝的,做饭,洗衣。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是一座墓,从墓口下去把水抽干了,发现已经被盗了。但是这些陶俑全部保留,上百件的仪仗俑正式保留下来。另外它墓室里面有相当丰富的壁画,于是推测它的墓道里面应该有壁画,墓道是被水淹,清理了墓室后又发掘了墓道,墓道一共是60米长。整个墓道石壁上面是鲜红的牡丹花,像个大的地图,两面全是出行图,画了很多仪仗。这是目前北朝时期最完整的、最珍贵的一个壁画,是绘画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些骑马俑和上面的越俑那也表现出当时的一种分歧。北朝时期战争相当频繁,三国时期就打仗,到北朝时期战争更厉害,从考古上发现的表现战争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三国时期打仗时穿铠甲,到了北朝时期不仅人穿铠甲马也穿铠甲,这是马穿铠甲的一个俑。

    十一、佛教繁盛

    朱乃诚主任:这个单元展示的是佛教的繁盛,主要是从北魏到北朝时期的。永宁寺是北魏的皇家寺院,它落成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多年,二十多年后来因为一把火烧掉就毁掉了。这个寺院《洛阳伽蓝记》这本书里面对它记载很高,百里之外还能遥见这个永宁寺,说明它有百丈之高,到底有多高,尚不清楚。永宁寺因为是皇家的寺院,它上面一些塑像都是进行精心制作,带有典型的标准性的。由全国各地的一些地址和塑像的头像,都要模仿永宁寺的。所以永宁寺地位很高,这是一个方面指塑像。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服饰。汉代的服饰是保守型的,比较把人裹得严严实实,唐代的服饰是开放型的是袒胸露臂的。这种中国封建社会这种服饰的由汉代到唐代的演变发生在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服饰我们不知道,流传的也没有,这几件器形就展示了北朝时期的服饰。因为佛教的繁盛不同时期,佛像或者菩萨像它是有时代的特征,北魏时期的佛像的衣服都比较保守,衣服很宽大,而且很宽大的带子叫做薄衣薄带。但是到了东魏北朝时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是体现在什么呢?就是它的衣服变得很薄,很清,能够看出他的体形来了。用专业术语说它有出水,像洗完澡刚出来的形态感觉。北魏佛像的形态,你看不出它的身体的形态,这就是研究佛像中看佛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看一个佛像若不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时候,就看它的形态,看它的服饰。

    十二、科技之力

    朱乃诚主任:这一个部分我们展示的科技考古,考古学界研究的利用的手段应该是用科技的方法,研究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在以往的二三十年代,考古研究用罗盘、一些勘探方、工具、测量坐标等都是理科的这一套,文科它是根据文献研究。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用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发挥很重大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科技考古的重大作用。现在我们进行科技考古,我们所配备了一些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我们到一个野外去,另外也定位全站仪,到野外知道一些我们这个遗址所出的一些经纬度。还配备了其它一些内容,开展了一些人骨的研究。刚才讲了我们科技考古中用到了很多更现代化的一些手段,比如说我们这个是卫星定位系统还有前瞻系统。我们还有利用遥感,利用遥感航拍片来研究地下文物的埋藏现象。这就是安阳殷墟进行遥感研究的一个结果,就是上面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颜色上面代表着不同遗迹的成分。这个就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通过河流以及遗址的分布状况来研究当时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环境条件下面适合于人类居住,于是可以到那下面考察发现遗址。如果说遗址密度很大的话,再通过它研究有没有大型的聚落,或者是档次更高的城市,都要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另外一个就是物理的勘探技术,以往我们研究通过手工钻探,通过发掘来了解地下的无误埋葬情况,这个通过一些科技物理勘探,这是在新疆地区做了两个勘探,这个墓的勘探结果是这个颜色,红的表示土已经扰乱了。黑的是土没扰乱过的,勘探结果发现这个墓已经被盗的,盗洞是从这里过去的,土从这里填进去,这个墓是被盗的墓。这一个墓土的颜色中间黑的是完整的,就是说这个墓是没有被盗的。通过电波,高度电波勘探的结果。另外还有对瓷一些的探测。

    朱乃诚主任:后面就是一些公众考古了,就是面向大众的我们近几年搞了一些公众考古的活动,可能过一段时间这里还要搞一次活动。我们学术研究也正在走象牙塔的一面。有人说考古就应该钻象牙塔,但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给观众,回馈社会,这就是我们公众考古的内容。办这个展览,实际也是公共考古的一个方式。展览内容大家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人物简介: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1977年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中国考古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暨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在湖北、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同时因工作的需要,还涉及中国考古学通论。

    已出版《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考古学史话》、《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合著)等三部专著,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1998年开始为研究生讲授中国史前考古学。

    处女作是《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运用》(《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力图从研究方法上探出一条新路。

    新近的作品将是《苏秉琦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尚待研究证实的两个问题——苏秉琦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之六》。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