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星灿: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主根

发布时间:2015-08-01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张杰 张清俐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主根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仰韶文化的持续年代、地域分布和典型遗址,学界存有争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主流的观点。
 
  陈星灿:现在一般的看法,大致认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后延续了约两千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个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湖北甚至四川等临近中原的省区也有分布。仰韶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从“仰韶文化”到“仰韶文化群”的变化过程,原来被称为仰韶文化的遗址,现在也可能被划入不同的文化,给予不同的命名,比如仰韶文化中心区所在的关中—晋南—豫西地区,被分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中心区之外的仰韶文化,则被给予更多的文化命名,如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大河村文化,南阳盆地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下王岗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等,不一而足。原来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现在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名字各自不同的仰韶文化群。但学者间的认识差别很大,主张“大仰韶文化”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时间最长,认识相对来说也最充分。在仰韶文化或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分割为不同文化的仰韶文化群的分布范围内,有数以千计的遗址被发现,数以百计的遗址被发掘,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很多,比如渑池仰韶、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宝鸡北首岭、郑州大河村、华县元君庙、洛阳王湾、安阳大司空、秦安大地湾、华县泉护村、临潼姜寨、夏县西阴村、西乡何家湾、芮城西王村、荥阳秦王寨、郧县大寺、磁县下潘旺、濮阳西水坡、邓州八里岗等,均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有发掘报告或者简报出版。
 
  生命力最强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仰韶文化的研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其他史前文化相比较,仰韶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应该如何定位仰韶文化?其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星灿:仰韶文化是1921年时任中国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它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即被称为“中华远古之文化”或“早期中国文化”。后来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前后延续近两千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或四个不同的时期。不管是作为仰韶文化看,还是把每个地区作为仰韶文化群或仰韶文化圈的一个独立文化看,仰韶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它分布在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内,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在它的早中期,对黄河上下游及南北临近地区诸文化都施加了强烈的影响,但同时又吸收了周围诸文化的许多因素,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
 
  比较而言,仰韶文化是生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来源不同,去向也不一样,这也是它们被学者分别命名为不同文化的一个原因。但总体看,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后,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当年安特生把仰韶文化称为“早期中国文化”,虽然他的立论基础在技术上有点问题(他把龙山文化的地层与仰韶文化地层混为一谈,把龙山文化的遗物也当成仰韶文化的遗物),但他却看到了仰韶文化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联系。所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仰韶文化的关键所在。
 
  形成于文化的不断交互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圏的庙底沟文化曾向周围地区施以强烈影响,形成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地区的第一次“冲击波”,您如何看待仰韶文化与其他“层级”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陈星灿: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可以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处在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的确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史前文化。庙底沟文化以弧边三角形为特征的花瓣图案彩陶,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它的影响,向西远抵青海,西南则深入川西北,向北越过河套,东南则进入苏北,范围之大,差不多遍及半个中国,是任何中国史前文化所不及的。中国史前文化有多个文化圈,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圈只是其中一个,它和四周的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就规模和程度而言,庙底沟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许是最大、最深入的,说它是一次仰韶文化的“冲击波”也不错。当然,这种交往不是单向的,周围地区的史前文化也对中原地区施加了影响。庙底沟文化之后的晚期仰韶文化,即是一个相对弱势的文化,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等,都对中原地区施加了很大影响,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甚至远达豫西和晋东南地区,可见规模也不小。
 
  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中国相互作用圈里面的几个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个文化圈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趋同,另一方面社会却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分层。龙山文化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文化交互作用中慢慢产生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在这样不断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出现的。庙底沟文化的冲击波,为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伟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记者 张杰 张清俐)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1日第779期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物专访

陈星灿: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主根

发布时间:2015-08-01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主根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仰韶文化的持续年代、地域分布和典型遗址,学界存有争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主流的观点。
 
  陈星灿:现在一般的看法,大致认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后延续了约两千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个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湖北甚至四川等临近中原的省区也有分布。仰韶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从“仰韶文化”到“仰韶文化群”的变化过程,原来被称为仰韶文化的遗址,现在也可能被划入不同的文化,给予不同的命名,比如仰韶文化中心区所在的关中—晋南—豫西地区,被分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中心区之外的仰韶文化,则被给予更多的文化命名,如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大河村文化,南阳盆地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下王岗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等,不一而足。原来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现在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名字各自不同的仰韶文化群。但学者间的认识差别很大,主张“大仰韶文化”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时间最长,认识相对来说也最充分。在仰韶文化或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分割为不同文化的仰韶文化群的分布范围内,有数以千计的遗址被发现,数以百计的遗址被发掘,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很多,比如渑池仰韶、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宝鸡北首岭、郑州大河村、华县元君庙、洛阳王湾、安阳大司空、秦安大地湾、华县泉护村、临潼姜寨、夏县西阴村、西乡何家湾、芮城西王村、荥阳秦王寨、郧县大寺、磁县下潘旺、濮阳西水坡、邓州八里岗等,均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有发掘报告或者简报出版。
 
  生命力最强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仰韶文化的研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其他史前文化相比较,仰韶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应该如何定位仰韶文化?其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星灿:仰韶文化是1921年时任中国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它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即被称为“中华远古之文化”或“早期中国文化”。后来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前后延续近两千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或四个不同的时期。不管是作为仰韶文化看,还是把每个地区作为仰韶文化群或仰韶文化圈的一个独立文化看,仰韶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它分布在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内,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在它的早中期,对黄河上下游及南北临近地区诸文化都施加了强烈的影响,但同时又吸收了周围诸文化的许多因素,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
 
  比较而言,仰韶文化是生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来源不同,去向也不一样,这也是它们被学者分别命名为不同文化的一个原因。但总体看,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后,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当年安特生把仰韶文化称为“早期中国文化”,虽然他的立论基础在技术上有点问题(他把龙山文化的地层与仰韶文化地层混为一谈,把龙山文化的遗物也当成仰韶文化的遗物),但他却看到了仰韶文化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联系。所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仰韶文化的关键所在。
 
  形成于文化的不断交互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指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圏的庙底沟文化曾向周围地区施以强烈影响,形成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地区的第一次“冲击波”,您如何看待仰韶文化与其他“层级”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陈星灿: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可以大致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处在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的确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史前文化。庙底沟文化以弧边三角形为特征的花瓣图案彩陶,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它的影响,向西远抵青海,西南则深入川西北,向北越过河套,东南则进入苏北,范围之大,差不多遍及半个中国,是任何中国史前文化所不及的。中国史前文化有多个文化圈,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圈只是其中一个,它和四周的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就规模和程度而言,庙底沟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许是最大、最深入的,说它是一次仰韶文化的“冲击波”也不错。当然,这种交往不是单向的,周围地区的史前文化也对中原地区施加了影响。庙底沟文化之后的晚期仰韶文化,即是一个相对弱势的文化,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等,都对中原地区施加了很大影响,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甚至远达豫西和晋东南地区,可见规模也不小。
 
  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中国相互作用圈里面的几个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个文化圈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趋同,另一方面社会却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分层。龙山文化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文化交互作用中慢慢产生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在这样不断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出现的。庙底沟文化的冲击波,为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伟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记者 张杰 张清俐)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1日第779期 )
 
 

作者:张杰 张清俐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