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唱作第一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因写歌出圈

发布时间:2022-06-01文章出处:红星新闻作者:乔雪阳

  5月30日中午,@央视文艺 发布了新一期央视综艺频道《为爱而歌》的预告——今晚(5月31日)19:30,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为考古百年创作的歌曲《一梦千年》,由男高音歌唱演员张英席倾情演唱。

  “细细的绳索,穿起厚重的竹简,那是岁月留下,记忆的碎片,拼起沉船里,青瓷的光晕,映照出大漠深处古道的荒烟……”这首歌由王巍作曲,著名词作家刘新圈作词(《套马杆》的词作者)。张英席唱这首歌前,王巍还亲自演唱了一首《百年心语》——同样是他自己创作的。

  这不是王巍第一次写歌了。不过,翻遍这位权威考古专家的履历,并无他曾在音乐学院进修的介绍。王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对音乐的爱好系自幼受家庭熏陶而起,后凭借极为有限的相关培训和自己的热爱,无意间坚持至今。

  从2020年致敬为抗疫工作而全情奉献的医护人员创作《白衣天使的心声》开始,到去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那首《我是中国考古人》,王巍的音乐创作逐渐出圈,不知不觉成为中国考古界的“首席音乐代表”。

  通过这一此前从未有考古专家尝试过的方式,在大众心目中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言写报告的考古工作,也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投身考古事业40年

  一幕幕难忘记忆烙印心中

  2021年10月,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简称“百年纪念大会”)。在会场上,一曲《我是中国考古人》被激情唱响:“我不是农民,却经常工作在田垄,我不是地质学家,却经常翻山越岭……我是一个父亲,却不能常伴家庭……舍小家为大家,要为中国考古贡献终生……我们砥砺前行,为了探索文明;风餐露宿,我们乐在其中;日晒雨淋,意志更坚定……”

  一首歌曲,唱尽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与荣光。直到今天,每次重温这首歌,王巍的眼前仍会浮现他投身考古事业40年来、烙印心中的一幕幕难忘记忆。

王巍

  出生于1954年的王巍,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87年秋,王巍受研究所派遣,作为考古专业首批外派专家赴日本研修,学习东亚考古学,同时从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研究。

  从1987年秋到1996年春,近十年时间里,王巍集中精力研究中日古代的王权和国家以及东亚古代文化交流,出了两本书,拿了中日两国的博士学位。1996年夏,回到国内的王巍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主任。

  同样是在1996年,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该项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要解决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问题。“在此之前,在国家层面上,从未有过对人文科学的重大问题给予如此大的支持。”王巍回忆道。

  1996-1998年,王巍带队赴河南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都城内的宫城遗址,为夏商王朝及其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接着,从1999年开始,他又带队赴陕西周原西周都城,首次发现一组西周宗庙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王巍在川西做遗址调查

  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多所大学的70多个单位,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分子生物学、遥感、天文学、地质学、冶金学、计算机科学等近20个一级学科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学科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研究古代文明的大型综合研究项目。

  王巍被任命为该项目首席专家。他带领全国顶尖的专家团队,围绕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探源工程冲破了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

  2013年2月,王巍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近三千位人大代表中唯一的考古学家,也是继夏鼐先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的第二位成为人大代表的考古学家。

  喜欢唱歌和拉二胡的考古学家

  为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写歌

  在王巍满满当当的考古工作中,音乐是如何生根发芽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据王巍回忆,这棵属于音乐的小苗,自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在家庭的影响下,悄然萌芽,并始终在他宝贵的业余时间里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我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一辈大学生,学的是生物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虽然她没有专门学音乐,但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唱歌,这一点我应该是遗传了她。”据王巍回忆,他们家早在1965年就买了一架风琴。“母亲会演奏风琴,我和我两个妹妹跟着一起唱歌,那真是非常欢乐的家庭时光,美好的音乐是实实在在会让人感觉到幸福的。”

  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长大的王巍,在自然而然间认识了简谱,唱歌发音也都很准。“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合唱,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领唱过《十送红军》。”上初中后,学生们流行参加文艺宣传队,王巍跟着一位学长学拉二胡,很快就可以独奏《赛马》《二泉映月》和《光明行》等经典曲目。

  这把二胡在王巍初中毕业去农村插队的日子里,成了他身边最忠实的伙伴,音乐陪伴他度过了思念家乡亲人、对自己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光。“后来我被抽调回到长春的工厂当了工人,市总工会给我们举办声乐培训班,一周上一次大课,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发音,什么腹式呼吸啊这些,我每节课都听得聚精会神,也学到了很多日后对我一直有帮助的专业乐理知识!”

  王巍还在收音机里听当时流行的节目,如“观众喜爱的歌”等,边听边揣摩、模仿歌唱家们的发音。“李双江、李光曦、胡松华等人,都是我很喜欢的歌唱家。”后来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后,攒下的第一笔工资,就立刻买了一架双卡录音机——用来听磁带。

王巍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做主旨演讲

  他去日本留学时,“当时日本的卡拉OK有着非常专业的练歌房,很适合我这样的爱好者练嗓子。”由于唱功基础好、音域高、模仿能力又强,迅速学会了许多日语歌曲的王巍,甚至比大部分日本考古同行都唱得好,令他们啧啧赞叹。

  王巍的音乐创作事业,最初始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感动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他,第一次在内心深处涌出为他们写歌的冲动。他写的第一首歌名叫《白衣天使》,“虽然我没专门学过作曲,但唱歌、拉二胡这么多年,也熟悉曲谱,凭感觉摸索出什么样的旋律好听、优美、自然,并不难。”王巍说。这首歌出炉后,中央广播电台联系他采访,还请他上节目唱过这首歌。

  在王巍看来,如果要算“正式”创作的话,应该是从2020年开始的,并且也是向抗疫的医护人员致敬。“我不是不知道,我们在与死神赛跑。我不是不知道,可能被病毒击倒。我不能退缩,我不能动摇……”王巍将这首歌曲命名为《白衣天使的心声》。“我写词比较偏爱用第一人称,将自己代入角色,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大概因为我自己也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吧。”

  这首歌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唱家雷洋和李振涛演唱,著名音乐制作人黄煦负责录制,王巍也录了一版自己演唱的。“录完歌的那天,刚好也是武汉解封的日子。四川、山东、辽宁、河南、甘肃等省的电视台都播出了这首歌曲,而令我激动的是,武汉电视台直接用了我唱的那个版本,在武汉市的七个电视台滚动播出了一周,他们说这个版本的效果更亲切。”

  “考古百年”之际迎来创作井喷

  他还为三星堆写了一首歌

  在百年纪念大会召开前,王巍回首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考古人艰辛付出和敬业奉献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令他感慨万千——远赴他乡的孤独、田野考古的艰辛,难以兼顾工作与家人的无奈……真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王巍说,“可我却发现考古人至今都没有一首能充分抒发心声的歌曲。那么既然自己有这个爱好和特长,为什么不为大家写歌呢?”

  在这样的心境下,除了《我是中国考古人》外,王巍还接连创作了《仰韶之光》和《百年心语》《一梦千年》《考古队员之歌》,其中他作词的三首半,五首都是他作曲——这个“考古大年”也成为了他音乐的创作高峰期。

  王巍一直有一个梦想:将来能办一场考古主题的晚会,唱出更多和考古有关的歌曲,让更多人通过这样一种“悦耳”的新途径,来接近和了解中国考古事业和考古人,感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魅力。这一梦想与他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想要建一座“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的建议,有着同样的初心。

  他正在为这个梦想创作更多的歌曲——比如给像三星堆和良渚这样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写“专属歌曲”。“希望将来各个古代遗址都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事实上,就在去年年底,王巍已经基本完成了他为三星堆创作的词曲。这是他投身考古事业40年来,“一次性看出土文物最多、最精彩”的古蜀文明遗址,一直令他心醉神迷。

  三星堆,三星堆,古蜀文明树丰碑。青铜神像世罕见,扶桑神树玄鸟飞。灿灿面具金光闪,鱼鸟金杖放光辉。祖先神灵勤祭拜,城池庙堂见权威。

  三星堆,三星堆,文明之风蜀地吹。良渚遗风琮与璧,夏朝钟鼓磬璋圭。商朝传来冶金术,尊罍神坛交映辉。吸收包容加创新,文明之花绽蓓蕾。

  三星堆,三星堆,神秘意境启心扉。考古文保并肩战,科学技术显神威。大棚方仓创纪元,学界媒体齐力推。期盼谜题早破解,拨开云雾劲风吹。

  中华文明五千载,连绵不断未式微。百川奔流归大海,汇聚包容众望归。人类文明多贡献,辉煌灿烂振心扉。中华儿女齐奋进 ,民族复兴立丰碑!

  ——《三星堆》歌词节选

  由于工作繁忙,王巍留给音乐创作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路上”的状态——“基本都是在飞机上、火车上写歌。想到好的歌词就写下来,然后试着找到合适的曲调哼唱,边唱边拿手机录音,回头听这些录音,许多段落都伴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

  尽管工作繁忙,王巍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正在同步进行——撰写自己从业40年来的回忆录。“我的经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了——从事考古40年,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也亲身见证了我国考古工作从最早的‘请进来’为主,到21世纪前10年‘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来以‘走出去’为主的转变。”近十年,王巍先后带队赴乌兹别克斯坦、中美洲洪都拉斯和埃及发掘古代城市高等级墓葬和神庙遗址。“以这一经历为主线,同时也会把这40年来我所见证的中国现代考古事业发展过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读者们分享。”他说。

王巍在埃及卡尔纳克神庙附近发掘孟图神庙

  5月13日,《鲁健访谈·对话王巍》在央视播出,王巍在采访中表示:考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也尽自己的心力,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最令他欣慰的是:虽然自己这一代考古人已经到了接近退出考古领域的年纪,但最近10年则是中国考古发展的黄金时期,“70后和80后已经成为考古战线的中坚力量,90后、00后正在快速成长。新的一代赶上了最好的时期,中国考古学也将代代薪火相传。”(图片来自受访者)

(图文转自:红星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人物专访

“考古唱作第一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因写歌出圈

发布时间:2022-06-01

  5月30日中午,@央视文艺 发布了新一期央视综艺频道《为爱而歌》的预告——今晚(5月31日)19:30,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为考古百年创作的歌曲《一梦千年》,由男高音歌唱演员张英席倾情演唱。

  “细细的绳索,穿起厚重的竹简,那是岁月留下,记忆的碎片,拼起沉船里,青瓷的光晕,映照出大漠深处古道的荒烟……”这首歌由王巍作曲,著名词作家刘新圈作词(《套马杆》的词作者)。张英席唱这首歌前,王巍还亲自演唱了一首《百年心语》——同样是他自己创作的。

  这不是王巍第一次写歌了。不过,翻遍这位权威考古专家的履历,并无他曾在音乐学院进修的介绍。王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对音乐的爱好系自幼受家庭熏陶而起,后凭借极为有限的相关培训和自己的热爱,无意间坚持至今。

  从2020年致敬为抗疫工作而全情奉献的医护人员创作《白衣天使的心声》开始,到去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那首《我是中国考古人》,王巍的音乐创作逐渐出圈,不知不觉成为中国考古界的“首席音乐代表”。

  通过这一此前从未有考古专家尝试过的方式,在大众心目中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言写报告的考古工作,也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投身考古事业40年

  一幕幕难忘记忆烙印心中

  2021年10月,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简称“百年纪念大会”)。在会场上,一曲《我是中国考古人》被激情唱响:“我不是农民,却经常工作在田垄,我不是地质学家,却经常翻山越岭……我是一个父亲,却不能常伴家庭……舍小家为大家,要为中国考古贡献终生……我们砥砺前行,为了探索文明;风餐露宿,我们乐在其中;日晒雨淋,意志更坚定……”

  一首歌曲,唱尽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与荣光。直到今天,每次重温这首歌,王巍的眼前仍会浮现他投身考古事业40年来、烙印心中的一幕幕难忘记忆。

王巍

  出生于1954年的王巍,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87年秋,王巍受研究所派遣,作为考古专业首批外派专家赴日本研修,学习东亚考古学,同时从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研究。

  从1987年秋到1996年春,近十年时间里,王巍集中精力研究中日古代的王权和国家以及东亚古代文化交流,出了两本书,拿了中日两国的博士学位。1996年夏,回到国内的王巍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主任。

  同样是在1996年,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该项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要解决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问题。“在此之前,在国家层面上,从未有过对人文科学的重大问题给予如此大的支持。”王巍回忆道。

  1996-1998年,王巍带队赴河南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都城内的宫城遗址,为夏商王朝及其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接着,从1999年开始,他又带队赴陕西周原西周都城,首次发现一组西周宗庙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王巍在川西做遗址调查

  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多所大学的70多个单位,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分子生物学、遥感、天文学、地质学、冶金学、计算机科学等近20个一级学科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学科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研究古代文明的大型综合研究项目。

  王巍被任命为该项目首席专家。他带领全国顶尖的专家团队,围绕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探源工程冲破了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等。

  2013年2月,王巍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近三千位人大代表中唯一的考古学家,也是继夏鼐先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的第二位成为人大代表的考古学家。

  喜欢唱歌和拉二胡的考古学家

  为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写歌

  在王巍满满当当的考古工作中,音乐是如何生根发芽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据王巍回忆,这棵属于音乐的小苗,自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在家庭的影响下,悄然萌芽,并始终在他宝贵的业余时间里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我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一辈大学生,学的是生物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虽然她没有专门学音乐,但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唱歌,这一点我应该是遗传了她。”据王巍回忆,他们家早在1965年就买了一架风琴。“母亲会演奏风琴,我和我两个妹妹跟着一起唱歌,那真是非常欢乐的家庭时光,美好的音乐是实实在在会让人感觉到幸福的。”

  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长大的王巍,在自然而然间认识了简谱,唱歌发音也都很准。“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合唱,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领唱过《十送红军》。”上初中后,学生们流行参加文艺宣传队,王巍跟着一位学长学拉二胡,很快就可以独奏《赛马》《二泉映月》和《光明行》等经典曲目。

  这把二胡在王巍初中毕业去农村插队的日子里,成了他身边最忠实的伙伴,音乐陪伴他度过了思念家乡亲人、对自己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光。“后来我被抽调回到长春的工厂当了工人,市总工会给我们举办声乐培训班,一周上一次大课,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发音,什么腹式呼吸啊这些,我每节课都听得聚精会神,也学到了很多日后对我一直有帮助的专业乐理知识!”

  王巍还在收音机里听当时流行的节目,如“观众喜爱的歌”等,边听边揣摩、模仿歌唱家们的发音。“李双江、李光曦、胡松华等人,都是我很喜欢的歌唱家。”后来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后,攒下的第一笔工资,就立刻买了一架双卡录音机——用来听磁带。

王巍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做主旨演讲

  他去日本留学时,“当时日本的卡拉OK有着非常专业的练歌房,很适合我这样的爱好者练嗓子。”由于唱功基础好、音域高、模仿能力又强,迅速学会了许多日语歌曲的王巍,甚至比大部分日本考古同行都唱得好,令他们啧啧赞叹。

  王巍的音乐创作事业,最初始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感动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他,第一次在内心深处涌出为他们写歌的冲动。他写的第一首歌名叫《白衣天使》,“虽然我没专门学过作曲,但唱歌、拉二胡这么多年,也熟悉曲谱,凭感觉摸索出什么样的旋律好听、优美、自然,并不难。”王巍说。这首歌出炉后,中央广播电台联系他采访,还请他上节目唱过这首歌。

  在王巍看来,如果要算“正式”创作的话,应该是从2020年开始的,并且也是向抗疫的医护人员致敬。“我不是不知道,我们在与死神赛跑。我不是不知道,可能被病毒击倒。我不能退缩,我不能动摇……”王巍将这首歌曲命名为《白衣天使的心声》。“我写词比较偏爱用第一人称,将自己代入角色,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大概因为我自己也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吧。”

  这首歌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唱家雷洋和李振涛演唱,著名音乐制作人黄煦负责录制,王巍也录了一版自己演唱的。“录完歌的那天,刚好也是武汉解封的日子。四川、山东、辽宁、河南、甘肃等省的电视台都播出了这首歌曲,而令我激动的是,武汉电视台直接用了我唱的那个版本,在武汉市的七个电视台滚动播出了一周,他们说这个版本的效果更亲切。”

  “考古百年”之际迎来创作井喷

  他还为三星堆写了一首歌

  在百年纪念大会召开前,王巍回首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考古人艰辛付出和敬业奉献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令他感慨万千——远赴他乡的孤独、田野考古的艰辛,难以兼顾工作与家人的无奈……真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王巍说,“可我却发现考古人至今都没有一首能充分抒发心声的歌曲。那么既然自己有这个爱好和特长,为什么不为大家写歌呢?”

  在这样的心境下,除了《我是中国考古人》外,王巍还接连创作了《仰韶之光》和《百年心语》《一梦千年》《考古队员之歌》,其中他作词的三首半,五首都是他作曲——这个“考古大年”也成为了他音乐的创作高峰期。

  王巍一直有一个梦想:将来能办一场考古主题的晚会,唱出更多和考古有关的歌曲,让更多人通过这样一种“悦耳”的新途径,来接近和了解中国考古事业和考古人,感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魅力。这一梦想与他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想要建一座“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的建议,有着同样的初心。

  他正在为这个梦想创作更多的歌曲——比如给像三星堆和良渚这样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写“专属歌曲”。“希望将来各个古代遗址都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事实上,就在去年年底,王巍已经基本完成了他为三星堆创作的词曲。这是他投身考古事业40年来,“一次性看出土文物最多、最精彩”的古蜀文明遗址,一直令他心醉神迷。

  三星堆,三星堆,古蜀文明树丰碑。青铜神像世罕见,扶桑神树玄鸟飞。灿灿面具金光闪,鱼鸟金杖放光辉。祖先神灵勤祭拜,城池庙堂见权威。

  三星堆,三星堆,文明之风蜀地吹。良渚遗风琮与璧,夏朝钟鼓磬璋圭。商朝传来冶金术,尊罍神坛交映辉。吸收包容加创新,文明之花绽蓓蕾。

  三星堆,三星堆,神秘意境启心扉。考古文保并肩战,科学技术显神威。大棚方仓创纪元,学界媒体齐力推。期盼谜题早破解,拨开云雾劲风吹。

  中华文明五千载,连绵不断未式微。百川奔流归大海,汇聚包容众望归。人类文明多贡献,辉煌灿烂振心扉。中华儿女齐奋进 ,民族复兴立丰碑!

  ——《三星堆》歌词节选

  由于工作繁忙,王巍留给音乐创作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路上”的状态——“基本都是在飞机上、火车上写歌。想到好的歌词就写下来,然后试着找到合适的曲调哼唱,边唱边拿手机录音,回头听这些录音,许多段落都伴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

  尽管工作繁忙,王巍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正在同步进行——撰写自己从业40年来的回忆录。“我的经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了——从事考古40年,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也亲身见证了我国考古工作从最早的‘请进来’为主,到21世纪前10年‘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来以‘走出去’为主的转变。”近十年,王巍先后带队赴乌兹别克斯坦、中美洲洪都拉斯和埃及发掘古代城市高等级墓葬和神庙遗址。“以这一经历为主线,同时也会把这40年来我所见证的中国现代考古事业发展过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读者们分享。”他说。

王巍在埃及卡尔纳克神庙附近发掘孟图神庙

  5月13日,《鲁健访谈·对话王巍》在央视播出,王巍在采访中表示:考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也尽自己的心力,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最令他欣慰的是:虽然自己这一代考古人已经到了接近退出考古领域的年纪,但最近10年则是中国考古发展的黄金时期,“70后和80后已经成为考古战线的中坚力量,90后、00后正在快速成长。新的一代赶上了最好的时期,中国考古学也将代代薪火相传。”(图片来自受访者)

(图文转自:红星新闻)

作者:乔雪阳

文章出处: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