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中发现何以中国:严文明先生访谈
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干超为纪录片总导演。
干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中,舜到尧那儿去,叫“至中国”, 也就是说从洛阳这边到陶唐氏那个地方去,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儿八经就有“中国”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中心。
严文明先生
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比较早的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后面就是齐、鲁,齐是大国了。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此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很发达。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
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单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欧洲是“一盘散沙”,美洲是个大平原,它的文化发展得很慢。西方的几大文明,比如说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这个古印度河文明,还有后面晚一点的希腊、罗马文明,它们闪光一段时间后就完了,就没有继续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
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
干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
严文明:对对对。比较明确的,就是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距今大概8000多年,裴李岗文化后面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有几个时期,一个是比较早的半坡期,在陕西渭河流域。然后是庙底沟期,庙底沟那就大了,差不多整个华北地区。仰韶文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还有个庙底沟二期,那时候开始向龙山转变了。最后就是龙山时代,龙山时代在山东,是龙山文化,在中原地区就是中原龙山文化。这样后面下来,那就是夏商周了。中国这个历史它就没断,而且中心主体也没有变化。夏商周,到后面的秦汉、唐,再依次下来,这就是中国。
干超:如果讲中原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心,引领全中国的发展的话,大家讲夏商周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往前推,中原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是在什么阶段呢?
严文明:那就是仰韶文化后,到龙山时代的陶寺,陶寺是很明确的中心。
干超:因为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以及在后来漫长历史进程中发生交融的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
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灌溉,水多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开发太平洋上的小岛,那是与南面的百越民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去。
干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就在探索这个命题?
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
严文明先生与干超导演
干超:严先生您曾经讲过,中国文明的特点就是八个字:“多元一体、持续发展”。您能不能跟我们进一步讲讲多元一体的含义?
严文明:你说的很对,中国文明就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因为多元,各有特点,就有竞争,还要相互补充。同时又是一体,他又不散,又有主体,这样就能够持续发展。或者我再多讲一句话,可以说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还是以汉族为主体有56个民族,还是一个多元一体。欧洲那么一个地方,没有中心,也没有主体。一个个国家相互竞争,相互打来打去,欧洲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历史。中国的地理,一个黄河、一个长江,他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
干超:为什么您会选择做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
严文明:选择新石器,我当时是有想法的。我学过一些旧石器考古,这里面当时的社会怎么样啊?你很难说了。商周以后有古文字,你要把那古文字说通,也很不容易。秦汉后的历史已经很清楚了,考古最多做一点补充。所以考古最能够发挥研究历史的作用,就在新石器。而且研究新石器,你还得懂一点人类学、民族学。你不懂人类学,那些个遗址你很难解释。所以,我就觉得对新石器考古研究最有兴趣。
干超:您在做新石器考古的过程当中,哪个遗址或哪项研究,您今天想起来是最有感情的、印象最深的?
严文明:这很难说了,我是主要研究新石器,但实际上我在商周考古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比如我挖陕西的周原遗址,我们最早做出来一个很完整的宫殿建筑(凤雏一号宫殿基址)。在庄白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窖藏坑,这是西北大学刘士莪他们挖的。坑里看到很多青铜器,他就把这些铜器一个一个地捞出来了。我一看有个盘,好像有可能有字。我拿一个钳子慢慢剔,就出现了“曰古文王”,我说这是写历史啊,从文王讲起,然后在下面“初戾和于政”,整个是一篇文章。剔着剔着,一个上午我把史墙盘剔出来了,那是西周考古发现的最长的一篇文章,它把西周的历史都讲得很清楚。
湖北的纪南城,我挖的是30号台基。纪南城是楚国的首都,30号台基没有出土什么器物,那个地面好像是很宽的地基,一片瓦也没有,大家都说不清楚。我就慢慢划拉划拉,结果发现它还是一个很严密的结构,而且它的北面发现有很多一块块的磉墩,那很明显,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建筑,那就是楚国的宫殿嘛。我挖了西周的宫殿,又挖了楚国的宫殿。所以我对商周的历史还是很熟悉的,也很有兴趣。而新石器到商周这一段弄清楚以后,中国的历史下面怎么发展,那其实就很清楚了。所以有的人说是他为考古而考古,我不是,我是研究中国历史,而且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研究考古,过去叫做“古为今用”,我就是“为今用”。
干超:严先生您刚才讲到,您的研究是从新石器一直贯穿到商周,这当中有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夏,是当中连接的一个关键点。
严文明:对。
干超:中国古史系统里,三代是从夏开始来进行历史叙事的,那么您觉得从考古上来说,我们找到这个夏有多重要呢?您怎么评价二里头?
严文明:二里头,最早是徐先生发现那是个很大的遗址,后来考古所就决定发掘二里头,发现还真厉害,有宫殿,还有绿松石和玉器。后面就讨论得很激烈,邹衡主张那就是夏,应该就是夏都。但是考古所的一些年轻一点的,也是邹衡的学生吧,就不同意,他们打嘴仗,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来二里头越挖越大,结果发现它还不止一个宫殿,还有好几个宫殿。但是考古就是这样子,你要一下子说得很清楚,跟历史上挂钩不太容易,那你先把它做清楚吧。你不做清楚,你就说不清楚。
但是二里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它有发现车辙,车子的车辙。历史上传说有“奚仲造车”,奚仲就是夏代的,这不是跟夏代连在一起了吗?所以二里头是夏代,这个问题不太大,但是这个结论也不一定就下死了,你还可以接着再做工作嘛。考古就是这样子,有点像做侦探,一步一步探索,当然是越探索越清楚一点,再探索,再清楚一点,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很清楚了。
严文明先生工作台
干超:针对文明溯源中重要的考古探索,比如红山、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等,想听听您的想法,它们在中华文明创生的时期,分别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严文明:红山文化主要是牛河梁遗址,牛河梁发现了好多玉器。第一个特点,就是陶塑做的人像,我开玩笑,跟现在的蒙古人一样身强体壮。后面有个兴隆沟,整个人坐在那儿,好像是在祈祷什么。这陶塑只有东北地区有,南面没有。当然红山也出来很多玉器,这个玉器跟良渚的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后面发现安徽的凌家滩,它的玉器有的就跟红山的玉器差不多,所以我就觉得他们之间可能有联系。良渚很明显是从凌家滩发展出来的。这样就形成另一个概念,就是在原始社会,一般的聚落之间,人员的往来不可能很远,他们只能跟周边发生一些关系,这从陶器可以看得出来。但是玉器是高档品,上层人物都想追求,所以它可以传得很远。红山玉器跟凌家滩玉器相互之间,就很可能有传递的关系。其实后面的社会也是这样,一般的农村、乡村之间,不可能有很远的交往;城市里等级比较高的人,他就会跟外面有很远的交往。
干超:您怎么看石峁?
严文明:石峁很怪了,陕北那这个地方,他怎么有这么高档的一个一个遗址,山头上还出了很多玉器和打制的石器。最厉害的就是那一米多高的石头,雕出一个人来,他只能石头雕石头,那太不容易了。石峁还雕了鱼、龙,出土了好多小人头,后面我才想到草原民族里面也有石人,石峁跟那个很像。石峁已经是陕北了,跟草原民族也有关系。所以考古,一个是你要认真把握它的一些特点;第二,你要连把周围联系起来看,否则你看不太清楚。
干超:嗯,再请您讲讲石家河。
严文明:石家河也是一个大城,我们挖了肖家屋脊地点,出了好多玉器,又挖了谭家岭。后来我就让赵辉跟张弛两个人转了一转,转着转着就发现这个古城了,他们就用步子,用步子测量,画出来一个石家河的古城,现在看来基本上差不多。有了一个城圈,那么,哪个地方是中心,哪个地方是外围,就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了。
严文明先生为《何以中国》题写的片名
干超:现在很多考古工作者,是以您为老师的。那么对您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谁?
严文明:最重要的老师,当然是苏秉琦了。苏秉琦愿意思考,所以我很尊敬他。虽然他是我的老师,但是他的很多观点我并不同意,比如说他发表的区系类型,把中国划为六个区系,我会有不同意见。但是我没有一篇文章去驳斥,对老师不尊敬的,我绝对不会那样做。
干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
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
(图文转自:“纪录片何以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