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专家孙机——从文物社会功能透见鲜活历史
著名文物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孙机近日离开了我们。
由孙机绘制的出廓璧(河北满城1号汉墓出土)线描图。选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
“一心向学,成就非凡”,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研究人员霍宏伟等人的话,说出了很多考古文博人的心声。孙机1979年调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考古部工作,1990年退休。但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终身研究馆员,大家经常会在馆里见到他。很多学者非常珍惜、享受和他一起在食堂餐桌上的谈话时间,从只言片语中管窥学问之道。他认为,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多数曾是古人日常生活用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从文物社会功能的视角,可以看到鲜活的历史画面。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以及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这一重建常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也贯穿到孙机的著作和所策划的各种展览中。
在学术方面,孙机受沈从文、宿白两位名师悉心指导,并将平生所学传授给扬之水、葛承雍等学生。2022年7月,“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在国博召开,孙机做主旨发言谈到将服饰与文学作品相关描写相互印证,这既是古代服饰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成果的概括。
孙机在文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影响力。他曾多次为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把关论证,87岁高龄仍坚持为一线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人员现场授课。无论是文物出境展览还是追索流失文物,孙机都给予了非常多的学术支持。比如他多次为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助力献策,促成流失英国的青铜虎鎣、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文物回归祖国。
晚年的孙机主要想做两件事,一是办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展,二是整理出版自己的文集。2021年2月,91岁高龄的他作为策展人,为国博策划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迅速掀起观展热。展出文物的精美自不用说,更令人难忘的是各种辅助展品和饱含知识的线描图。他指导北京服装学院团队复原制作的15尊古代人物雕塑及服饰,完整再现了古人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成为古代衣冠配饰的范本。他还多次到展厅亲自讲解,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令人折服。
202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庆祝考古专业成立百年,为樊锦诗、孙机等杰出校友颁发了“考古文博学院杰出院友奖”,这是他看重的。
如今,八卷本的《孙机文集》,经过他多次校改,校样已全部修改完成,即将出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回忆起1998年前后读到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时的激动,“每一篇文章都特别扎实、论说有据,让你不忍放下,仿佛一座丰富的宝藏”“他的结论就是你的起点,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更远的航行”。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是孙机的代表作,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在这本书里,古器物和古文献“打成一片”,如一部汉代大百科全书。全书涉及两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汉的考古发现几乎尽皆网罗在内,虽考校一器一物却不限于一器一物,征引宏富,论据严密,笔锋所到,总能纵横捭阖。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办法为各种古器物定名,并且在此过程中揭示出人与物的关系,进而见出两汉社会的种种历史风貌,这种研究方法令很多学者茅塞顿开,也引领很多人走上研究之路。
孙机著作中严整精细的线描图,均是他亲手绘制。绘图的时间,常常数倍于写作,他为每本书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家人回忆,有的时候,他吃完晚饭就坐下来开始画,等画完了,抬头一看,天都亮了。现在印刷条件好了,很多考古、文物图书都直接采用照片而不用线描图了。但孙机认为,线描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把要表现的细节刻画得更清楚。
孙机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汉代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发明创造不计其数,从天文数学到农田水利,从烧砖制瓦到驾车造船,到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不用说丝织、造纸、冶金、制瓷等世人普受其惠的诸多贡献了,这些成就均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这种信念应该促使今天的中国人有信心更好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新生活。”
孙机的另一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同样影响深远。这本书具备了教科书般的通俗晓畅,不但获评2014“中国好书”,而且一再加印,并被译为外文出版,可谓流布遐迩、惠泽学林。很多人是看着孙机的书爱上中国历史的。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那些常读常新的著作会不断拥有新的读者。
(图文转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2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