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巍

发布时间:2007-05-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情况

 

    1954年5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2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95年1月以《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一书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1996年7月,以《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7月,任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1997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考古》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东北历史与现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郑州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等。

 

 

   

  主要发掘、研究经历及学术贡献和获奖情况

 

    1982年3月至1987年6月,参加并参与主持北京郊区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和墓地的发掘。

    1988年至1990年,先后参加了日本奈良市平城京奈良时代贵族邸宅──长屋王邸宅、奈良县藤之木古坟和里山遗址、千叶县于下贝丘遗址等考古发掘。

    1996年至2000年,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克商”及“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课题中“琉璃河西周都城和墓葬的年代学研究”的专题研究。

    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前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被评为国家文物局优秀发掘工地二等奖。与同志们一道,在该商城中新发现了一座内城,将中国古代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制度上溯了数百年。该发现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考古学界一致认为,偃师商城的一系列新发现为夏商文化和年代分界提供了可靠的界标。该发现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0年,主持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宗庙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被评为国家文物局优秀发掘工地三等奖

2000年9月起,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古代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关系研究”。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多学科结合研究古代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2001年,主持院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2002年4月,被任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课题组长。

    王巍曾先后于1987年10月~1990年9月、1995年4月~1996年3月两次赴日本留学,共计四年:先后在日本奈良县立僵原考古研究所、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考古研究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作研修生、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在日本期间,参加过日本奈良县藤之木古坟、奈良平城京遗址等在日本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墓葬和都城的发掘。王巍在国际考古学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先后十余次应邀参加在德国、日本、韩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他还先后应邀在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的二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作过学术讲演,讲演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东亚地区古代王权与国家的形成过程、东亚地区史前时期环境的变迁与稻作、粟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商周时期的环境变化与北方部族的南下的关系、东亚地区古代文明重要载体的青铜器和铁器传播与交流等等。听众最多时达1000多人。国内外新闻媒体曾多次对他进行专访。

 

   

  主要研究方向

 

1、夏商周考古;

2、东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研究;

3、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近年,他顺应国际学术潮流,大力促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主持了对商代人骨进行遗传基因的分析和古代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王巍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近20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多篇成果曾分别获社科院和考古所的科研成果奖。他用日文撰写的学术专著--《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日本雄山阁出版社,1993年),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缜密分析,探讨了3~6世纪日本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反驳了日本学术界作为定论的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于七世纪的观点,指出:3~6世纪的日本,古代王权和国家已经形成并经历了初步发展的过程,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其背景、社会基础和动力。此书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九州大学为此破例授与他博士学位。此书还于1996年获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他的另一部专著──《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系统的论述了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冶铁术和铁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背景、契机及其历史意义。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东亚地区考古学界研究上的空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代表性学术论文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

(以下论文系用日文撰写)《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 

 

 

 

             
 

  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

    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

    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

    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

    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

    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

    8.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

    9. “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

   10.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

   11.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业余爱好:

    1、风光摄影

    2、声乐

    3、旅游

 

    目前致力于:

    1、考古研究所信息化建设

    2、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研究

    3、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

 

    愿望:

    1、考古研究所早日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

    2、考古所每一位同志都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作为考古所的领导,自己应给每一位同志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3、愿考古界能够消除门户之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促使中国考古学不断健康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应当得到的尊重与地位。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大众化。

 

    最敬重的人:我的母亲。生我养我,育我长大成人。

       最感谢的人: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得以上大学和出国深造。

       最难忘的时刻: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受到江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的接见。2002年7月16日与江总书记合影考古所出土文物精品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者风采

王巍

发布时间:2007-05-25

   

 

   
 

  

 

    

      基本情况

 

    1954年5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2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95年1月以《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一书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1996年7月,以《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7月,任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1997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考古》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东北历史与现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郑州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等。

 

 

   

  主要发掘、研究经历及学术贡献和获奖情况

 

    1982年3月至1987年6月,参加并参与主持北京郊区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和墓地的发掘。

    1988年至1990年,先后参加了日本奈良市平城京奈良时代贵族邸宅──长屋王邸宅、奈良县藤之木古坟和里山遗址、千叶县于下贝丘遗址等考古发掘。

    1996年至2000年,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克商”及“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课题中“琉璃河西周都城和墓葬的年代学研究”的专题研究。

    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前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被评为国家文物局优秀发掘工地二等奖。与同志们一道,在该商城中新发现了一座内城,将中国古代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制度上溯了数百年。该发现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考古学界一致认为,偃师商城的一系列新发现为夏商文化和年代分界提供了可靠的界标。该发现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0年,主持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宗庙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被评为国家文物局优秀发掘工地三等奖

2000年9月起,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古代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关系研究”。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多学科结合研究古代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2001年,主持院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2002年4月,被任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课题组长。

    王巍曾先后于1987年10月~1990年9月、1995年4月~1996年3月两次赴日本留学,共计四年:先后在日本奈良县立僵原考古研究所、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考古研究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作研修生、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在日本期间,参加过日本奈良县藤之木古坟、奈良平城京遗址等在日本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墓葬和都城的发掘。王巍在国际考古学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先后十余次应邀参加在德国、日本、韩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他还先后应邀在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的二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作过学术讲演,讲演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东亚地区古代王权与国家的形成过程、东亚地区史前时期环境的变迁与稻作、粟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商周时期的环境变化与北方部族的南下的关系、东亚地区古代文明重要载体的青铜器和铁器传播与交流等等。听众最多时达1000多人。国内外新闻媒体曾多次对他进行专访。

 

   

  主要研究方向

 

1、夏商周考古;

2、东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研究;

3、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近年,他顺应国际学术潮流,大力促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主持了对商代人骨进行遗传基因的分析和古代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王巍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近20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多篇成果曾分别获社科院和考古所的科研成果奖。他用日文撰写的学术专著--《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日本雄山阁出版社,1993年),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缜密分析,探讨了3~6世纪日本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反驳了日本学术界作为定论的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于七世纪的观点,指出:3~6世纪的日本,古代王权和国家已经形成并经历了初步发展的过程,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其背景、社会基础和动力。此书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九州大学为此破例授与他博士学位。此书还于1996年获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他的另一部专著──《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系统的论述了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冶铁术和铁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背景、契机及其历史意义。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东亚地区考古学界研究上的空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代表性学术论文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

(以下论文系用日文撰写)《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 

 

 

 

             
 

  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

    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

    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

    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

    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

    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

    8.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

    9. “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

   10.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

   11.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业余爱好:

    1、风光摄影

    2、声乐

    3、旅游

 

    目前致力于:

    1、考古研究所信息化建设

    2、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研究

    3、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

 

    愿望:

    1、考古研究所早日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

    2、考古所每一位同志都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作为考古所的领导,自己应给每一位同志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3、愿考古界能够消除门户之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促使中国考古学不断健康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应当得到的尊重与地位。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大众化。

 

    最敬重的人:我的母亲。生我养我,育我长大成人。

       最感谢的人: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得以上大学和出国深造。

       最难忘的时刻: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受到江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的接见。2002年7月16日与江总书记合影考古所出土文物精品展。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