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新伟

发布时间:2008-12-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最后更新日期:2013年6月5日

 

在考古所内蒙队赤峰工作站仓库观摩文物

 

学习经历:

2012年1-11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访问学者
2007-2008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访问学者
2000-2003年:考古学博士,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考古系   
    (Archaeology Program, 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European Studies, La Trobe University, VIC, Australia)。
1993-1996年:  考古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6-1990年:  考古学学士,北京大学考古系。

 

工作经历:

    2009年至今:研究员,史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96-1999年: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90-1993年: 助理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

 

田野工作:

    1992年至1999年,参加过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山东日照尧王城、安徽蒙城尉迟寺、广西邕宁顶蛳山、香港东湾仔等重要遗址的发掘。

    2004年开始参与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田野工作,在2004年的发掘中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特大房址,该年度发掘因此荣获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当年冬季,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钻探,发现聚落南北壕沟和墓地。2005和2006年对墓地进行发掘,确认其为庙底沟类型偏晚时期墓地,这是在庙底沟类型的核心地带首次发现其墓地,因此,2006年度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魏家窝铺遗址

 

2011年8-12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7年4-6月:主持河南灵宝铸鼎塬地区考古调查。
2007年1-4月:参加香港东湾仔遗址发掘简报的整理。
2006年3-6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5年3-6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4年10-12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钻探。
2004年4-7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1年5-6月:主持内蒙古敖汉旗田野调查。
1999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9年4-5月:参加河南灵宝市田野调查。
1998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7年10-12月:参加香港东湾仔遗址发掘。
1997年4-7月:参加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6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江流域调查。
1995年4-5月:参加安徽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掘。
1993年7-10月:参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
1993年5-6月:参加山东日照市尧王城遗址发掘。
1992年7-11月:参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
1989年9-10月:参加北京镇江营遗址发掘。
1988年9-12月:参加山西侯马市曲村遗址发掘。

 

参予主持的主要课题:
   

2013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
2010年至2012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子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聚落形态研究”负责人;子课题“陶器研究”负责人。
2006至2008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子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聚落形态研究”负责人。
2005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子课题“西坡遗址聚落考古”负责人。
2005至2008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评述”子课题“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学成果”负责人。
2004至2006年,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1997年至1998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考古学》多卷本第三卷“长江中下游”部分的编写。
1996至1997年,参加并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兴隆洼遗址发掘报告》“石器”部分的编写。
 

研究兴趣:

复杂社会演进和文明起源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聚落考古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研究,陶器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辽祖陵参观

 

所受奖励:
2011年:《灵宝西坡墓地》被评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主持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主持发掘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0-2003年获澳大利亚国际研究生研究奖学金(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2000-2003年获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研究生研究奖学金( La Trobe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2001年获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研究生研究基金( Postgraduate Research Grant of La Trobe University)
1997年参加的香港东湾仔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7年参加的广西顶蛳山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5年参加的安徽尉迟寺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5年参加的安徽尉迟寺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1993年参加的内蒙兴隆洼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3年参加的内蒙兴隆洼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1988年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论文竞赛二等奖。
 
 
专著:
2010年:《灵宝西坡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合著,主编)
2008: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Liaoxi Area, Northeast China.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821, Archaeopress, Oxford, England.     
 
 
学术论文:
2013年:《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红山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4期
2012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构建的心路历程》,《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2012年:《重建中国的史前基础》,《“早期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2011年:《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华夏考古》2011年1期,126-138页。
2011年:《中原地区史前陶器制作工艺的演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55-164页,合著,第一作者。
2011年:《中原文明形成时期多个遗址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77-202页,合著。
2011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陶器的科技研究》,《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203-212页,合著。
2011年:《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黑色陶衣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7期,906-912页,合著。
2010年:《中国考古学》第三卷“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部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p.451-495, 673-965
2010年:《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人类学学报》2010年5月,29卷2期,197-207页,合著
2009年:《我国史前有槽箭杆整直器》,《考古》6,62-71页。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6,58-68页。
2008年:《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1期,3-13页,合著。
200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袁复礼》,《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增刊,2007年5月,56-65页。
2007年:《再论史前弃屋居室葬》,《考古》2007年5期,50-56页。
2007年:《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6年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考古》2007年第二期,3-6页,合著。
2007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仰韶墓地发掘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3000字。
2006年:《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2006年:《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71-75页。合著
2005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的特大房址F106》,《考古》2005年第3期,3-6页。
2005年:《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7-20页。
2004:  “Ritual and Residential – surveys in the Bang River and Laohushan River valleys, Aohan Banner,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 China.”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4, pp. 103-112.
2004年:“我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东南文化》3,66-72页。。
1999 年:“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考古》12,1-15页,合著  
1999年:“良渚文化的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2辑,223-245页。
1999年:“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考古求知集》,131-13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1,11-33页,合著。 
1998年:“Context方法浅谈”《东南文化》4,45-47页。
1997年:“1996年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0,15-35页,合著。
1995年:“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考古》9,831-834页,合著,第一作者。
 
 
其他文章:
2012:《中原之中》,《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3期。
2012:《文明的中国标签》,《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2012:《西坡大墓》,《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0期。
2011:《青青子衿——邵望平先生访谈录》,《南方文物》,2011年3期,16-21页。
2010:《中华文明探源成为美国科学周刊5943期主题》,《中国文物报》2009年9月4日第7版
2010:《灵宝西坡遗址的发现与思考》,报道,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日第14版
2006:《西北科学考查团故事》,《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3期,78-90页
 

主要代表作简介:

    2008年: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Liaoxi Area, Northeast China,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821, Archaeopress, Oxford, England.
    由英国Archaeopress出版社出版的博士论文,借鉴西方关于复杂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理论,系统描述了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至小河沿文化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提出中国史前各主要文化区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误区是将各地区糅合为一,当做一场大戏看,然后评价各地区扮演的角色。如果对各个文化区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历史性”的个案研究,可能会引发对早期国家在中原地区兴起的事实的崭新解读。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2008年6期,58-68页。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目的在于探讨早期劳动分工和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问题。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分析了南台子和白音长汗两处兴隆洼文化遗址内遗物在房址的分布情况,提出兴隆洼文化时期可能已经出现初级的、受核心家庭控制的专业化生产。

    200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袁复礼》,《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增刊,2007年5月,56-65页。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评述》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对袁复礼在考查团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2007年:《再论史前弃屋居室葬》,《考古》2007年5期,50-56页。
    提出喇家遗址房址内的死者不是地震或洪水的牺牲品,而是被有意安葬在房屋内。

    2006年:《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344-354页。
    重申红山文化玉器放映的原始宇宙观,着重讨论红山社会上层制作承载宇宙观的玉器的社会背景。

    2004年: “Ritual and Residential”, IPPA Bulletin Vol.24, 2004,pp.103-112.
    讨论红山文化居住性聚落与仪式性地点分离的特征。


    2004年:“我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东南文化》3,66-72页。(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讨论了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的关系。对凌家滩文化刻纹玉版、胸佩八角星纹、双翅为猪首的玉鹰和红山文化龟形和枭形勾云形器的含义提出了新的解释。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密切联系,提出距今5300年左右“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形成。

    1999年:“良渚文化的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2辑,223-245页。
    硕士论文,主要依据陶器的类型学研究对良渚文化进行了分期。

    1999年:“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考古求知集》,131-13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比较全面地列举了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提出一些被判断为毁于火灾或外敌入侵的房屋可能是其居民在废弃时有意烧毁的。

    1998年:“Context方法浅谈”《东南文化》4,45-47页。
    讨论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实践中流行的context概念。

    1995年:“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考古》9,831-834页。
    在制定明晰的分组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在姜寨一期聚落可以被分为六组而不是五组。

 

参加的学术组织:
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会员

 

 

内蒙草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者风采

李新伟

发布时间:2008-12-26

 

最后更新日期:2013年6月5日

 

在考古所内蒙队赤峰工作站仓库观摩文物

 

学习经历:

2012年1-11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访问学者
2007-2008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访问学者
2000-2003年:考古学博士,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考古系   
    (Archaeology Program, 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European Studies, La Trobe University, VIC, Australia)。
1993-1996年:  考古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6-1990年:  考古学学士,北京大学考古系。

 

工作经历:

    2009年至今:研究员,史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96-1999年: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90-1993年: 助理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

 

田野工作:

    1992年至1999年,参加过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山东日照尧王城、安徽蒙城尉迟寺、广西邕宁顶蛳山、香港东湾仔等重要遗址的发掘。

    2004年开始参与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田野工作,在2004年的发掘中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特大房址,该年度发掘因此荣获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当年冬季,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钻探,发现聚落南北壕沟和墓地。2005和2006年对墓地进行发掘,确认其为庙底沟类型偏晚时期墓地,这是在庙底沟类型的核心地带首次发现其墓地,因此,2006年度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魏家窝铺遗址

 

2011年8-12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7年4-6月:主持河南灵宝铸鼎塬地区考古调查。
2007年1-4月:参加香港东湾仔遗址发掘简报的整理。
2006年3-6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5年3-6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4年10-12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钻探。
2004年4-7月:主持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
2001年5-6月:主持内蒙古敖汉旗田野调查。
1999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9年4-5月:参加河南灵宝市田野调查。
1998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7年10-12月:参加香港东湾仔遗址发掘。
1997年4-7月:参加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发掘。
1996年10-12月:参加广西邕江流域调查。
1995年4-5月:参加安徽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掘。
1993年7-10月:参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
1993年5-6月:参加山东日照市尧王城遗址发掘。
1992年7-11月:参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
1989年9-10月:参加北京镇江营遗址发掘。
1988年9-12月:参加山西侯马市曲村遗址发掘。

 

参予主持的主要课题:
   

2013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
2010年至2012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子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聚落形态研究”负责人;子课题“陶器研究”负责人。
2006至2008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子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聚落形态研究”负责人。
2005年,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子课题“西坡遗址聚落考古”负责人。
2005至2008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评述”子课题“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学成果”负责人。
2004至2006年,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1997年至1998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考古学》多卷本第三卷“长江中下游”部分的编写。
1996至1997年,参加并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兴隆洼遗址发掘报告》“石器”部分的编写。
 

研究兴趣:

复杂社会演进和文明起源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聚落考古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研究,陶器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辽祖陵参观

 

所受奖励:
2011年:《灵宝西坡墓地》被评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主持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主持发掘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0-2003年获澳大利亚国际研究生研究奖学金(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2000-2003年获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研究生研究奖学金( La Trobe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2001年获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研究生研究基金( Postgraduate Research Grant of La Trobe University)
1997年参加的香港东湾仔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7年参加的广西顶蛳山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5年参加的安徽尉迟寺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5年参加的安徽尉迟寺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1993年参加的内蒙兴隆洼发掘被评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
1993年参加的内蒙兴隆洼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1988年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论文竞赛二等奖。
 
 
专著:
2010年:《灵宝西坡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合著,主编)
2008: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Liaoxi Area, Northeast China.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821, Archaeopress, Oxford, England.     
 
 
学术论文:
2013年:《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红山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4期
2012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构建的心路历程》,《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2012年:《重建中国的史前基础》,《“早期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2011年:《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华夏考古》2011年1期,126-138页。
2011年:《中原地区史前陶器制作工艺的演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55-164页,合著,第一作者。
2011年:《中原文明形成时期多个遗址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177-202页,合著。
2011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陶器的科技研究》,《科技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203-212页,合著。
2011年:《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黑色陶衣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7期,906-912页,合著。
2010年:《中国考古学》第三卷“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部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p.451-495, 673-965
2010年:《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人类学学报》2010年5月,29卷2期,197-207页,合著
2009年:《我国史前有槽箭杆整直器》,《考古》6,62-71页。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6,58-68页。
2008年:《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1期,3-13页,合著。
200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袁复礼》,《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增刊,2007年5月,56-65页。
2007年:《再论史前弃屋居室葬》,《考古》2007年5期,50-56页。
2007年:《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6年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考古》2007年第二期,3-6页,合著。
2007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仰韶墓地发掘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3000字。
2006年:《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2006年:《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71-75页。合著
2005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的特大房址F106》,《考古》2005年第3期,3-6页。
2005年:《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3期,7-20页。
2004:  “Ritual and Residential – surveys in the Bang River and Laohushan River valleys, Aohan Banner,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 China.”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4, pp. 103-112.
2004年:“我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东南文化》3,66-72页。。
1999 年:“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考古》12,1-15页,合著  
1999年:“良渚文化的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2辑,223-245页。
1999年:“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考古求知集》,131-13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1,11-33页,合著。 
1998年:“Context方法浅谈”《东南文化》4,45-47页。
1997年:“1996年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0,15-35页,合著。
1995年:“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考古》9,831-834页,合著,第一作者。
 
 
其他文章:
2012:《中原之中》,《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3期。
2012:《文明的中国标签》,《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2012:《西坡大墓》,《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0期。
2011:《青青子衿——邵望平先生访谈录》,《南方文物》,2011年3期,16-21页。
2010:《中华文明探源成为美国科学周刊5943期主题》,《中国文物报》2009年9月4日第7版
2010:《灵宝西坡遗址的发现与思考》,报道,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日第14版
2006:《西北科学考查团故事》,《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3期,78-90页
 

主要代表作简介:

    2008年: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Liaoxi Area, Northeast China,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821, Archaeopress, Oxford, England.
    由英国Archaeopress出版社出版的博士论文,借鉴西方关于复杂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理论,系统描述了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至小河沿文化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提出中国史前各主要文化区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误区是将各地区糅合为一,当做一场大戏看,然后评价各地区扮演的角色。如果对各个文化区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历史性”的个案研究,可能会引发对早期国家在中原地区兴起的事实的崭新解读。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2008年6期,58-68页。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目的在于探讨早期劳动分工和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问题。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分析了南台子和白音长汗两处兴隆洼文化遗址内遗物在房址的分布情况,提出兴隆洼文化时期可能已经出现初级的、受核心家庭控制的专业化生产。

    200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袁复礼》,《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增刊,2007年5月,56-65页。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课题《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评述》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对袁复礼在考查团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2007年:《再论史前弃屋居室葬》,《考古》2007年5期,50-56页。
    提出喇家遗址房址内的死者不是地震或洪水的牺牲品,而是被有意安葬在房屋内。

    2006年:《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344-354页。
    重申红山文化玉器放映的原始宇宙观,着重讨论红山社会上层制作承载宇宙观的玉器的社会背景。

    2004年: “Ritual and Residential”, IPPA Bulletin Vol.24, 2004,pp.103-112.
    讨论红山文化居住性聚落与仪式性地点分离的特征。


    2004年:“我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东南文化》3,66-72页。(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讨论了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的关系。对凌家滩文化刻纹玉版、胸佩八角星纹、双翅为猪首的玉鹰和红山文化龟形和枭形勾云形器的含义提出了新的解释。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密切联系,提出距今5300年左右“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形成。

    1999年:“良渚文化的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2辑,223-245页。
    硕士论文,主要依据陶器的类型学研究对良渚文化进行了分期。

    1999年:“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考古求知集》,131-13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比较全面地列举了我国史前房屋的废弃习俗,提出一些被判断为毁于火灾或外敌入侵的房屋可能是其居民在废弃时有意烧毁的。

    1998年:“Context方法浅谈”《东南文化》4,45-47页。
    讨论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实践中流行的context概念。

    1995年:“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考古》9,831-834页。
    在制定明晰的分组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在姜寨一期聚落可以被分为六组而不是五组。

 

参加的学术组织:
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会员

 

 

内蒙草原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