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系列专题研讨课之一:关于考古学的认知──从都城与陵墓来看

发布时间:2013-03-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邓玲玲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庆柱先生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给各专业学生讲授了《关于考古学的认知--从都城与陵墓来看》的课程。

 


    本次授课时间共两个半小时,刘老师以都城和陵墓为切入点深入的讨论了关于考古学认知方面的问题。刘庆柱研究员从都城动态发展,都城、宫城平面方形的认识,都城、宫城的“基点”与“轴线”的关系,“左祖右社”与“中”之关系认知,陵墓封土,帝陵陪葬墓与国家政治变化的考古学认识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怎么认知考古资料。

 

    都城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皆非“一次性”建成。刘庆柱研究员以汉长安城为例,介绍了它经过数代皇帝的不断增建和修补的过程。现今的考古发现表明都城、宫城、重要建筑的平面皆为方形,刘庆柱研究员认为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理念在都城及帝陵建筑平面上的反映。大朝正殿为宫城、“都城”之“基点”,“基点”决定了都城的“轴线”,刘庆柱研究员结合明清北京城的形成来阐述都城、宫城的“基点”与“轴线”的关系。《周礼•考工记》中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的记载。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刘庆柱研究员推测先秦时代的宫城设置是“左庙”与“右殿”的形式,而非左祖右社的模式,直到汉长安城的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宗庙与社稷才相对未央宫前殿第一次形成“左祖右社”的布局形式。三代时皆“墓而不坟”,战国起则“大作丘垄”,从“地下”到“地上”;从“看不见”到“让人看”。封土的有无和大小同样体现不同朝代对于皇权的看法。刘庆柱研究员介绍了汉唐时期数位皇帝的墓葬及陪葬墓,说明通过陪葬人可以看出一个皇帝创造的功绩和那个朝代的特征。

 

 


    刘庆柱研究员最后总结道:“墓葬是一种“夸大”的文化,墓葬中体现的现象未必是真实的。通过研究墓葬,可以了解过去社会不假,然而,在利用材料上定要分外小心。”此次讲座给学生们带来极大启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培养方案

系列专题研讨课之一:关于考古学的认知──从都城与陵墓来看

发布时间:2013-03-29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庆柱先生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给各专业学生讲授了《关于考古学的认知--从都城与陵墓来看》的课程。

 


    本次授课时间共两个半小时,刘老师以都城和陵墓为切入点深入的讨论了关于考古学认知方面的问题。刘庆柱研究员从都城动态发展,都城、宫城平面方形的认识,都城、宫城的“基点”与“轴线”的关系,“左祖右社”与“中”之关系认知,陵墓封土,帝陵陪葬墓与国家政治变化的考古学认识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怎么认知考古资料。

 

    都城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皆非“一次性”建成。刘庆柱研究员以汉长安城为例,介绍了它经过数代皇帝的不断增建和修补的过程。现今的考古发现表明都城、宫城、重要建筑的平面皆为方形,刘庆柱研究员认为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理念在都城及帝陵建筑平面上的反映。大朝正殿为宫城、“都城”之“基点”,“基点”决定了都城的“轴线”,刘庆柱研究员结合明清北京城的形成来阐述都城、宫城的“基点”与“轴线”的关系。《周礼•考工记》中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的记载。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刘庆柱研究员推测先秦时代的宫城设置是“左庙”与“右殿”的形式,而非左祖右社的模式,直到汉长安城的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宗庙与社稷才相对未央宫前殿第一次形成“左祖右社”的布局形式。三代时皆“墓而不坟”,战国起则“大作丘垄”,从“地下”到“地上”;从“看不见”到“让人看”。封土的有无和大小同样体现不同朝代对于皇权的看法。刘庆柱研究员介绍了汉唐时期数位皇帝的墓葬及陪葬墓,说明通过陪葬人可以看出一个皇帝创造的功绩和那个朝代的特征。

 

 


    刘庆柱研究员最后总结道:“墓葬是一种“夸大”的文化,墓葬中体现的现象未必是真实的。通过研究墓葬,可以了解过去社会不假,然而,在利用材料上定要分外小心。”此次讲座给学生们带来极大启发。

作者:邓玲玲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