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7-02-2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雷然
  考古系概况
 
  考古系依托考古所办学,是目前国内考古学界方向最齐全的院系。考古研究所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利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与前沿科学技术手段等,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因此田野考古实习课是我系的特色课程,也是每位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目前,考古系共有14个招生方向,分别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古文字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遥感考古、科学测年、冶金考古、人类体质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佛教考古、美术考古(此方向只招收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考古系在职招生的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3人。大部分导师为国内考古学界知名专家。考古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具有我所考古系特色的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史、历史文献、史学理论与前沿、考古百家谈、科技考古、天文考古等通识课,皆由我所各专业方向的一线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力量教师授课,传授给学生的是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学术成果,最新最前沿的考古即时发掘信息,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开设专门考古课程。
 
  学科体系和优势
 
  1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家齐聚
 
  近年来,考古系充分利用考古所的资源和优势,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力量逐渐壮大。其中,我系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均为全国相关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担任了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由他们主编的各类教材,也为国内相关高校参考使用。与此同时,各研究室的中青年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也逐渐崭露头角,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力量。这些专家学者长期在中国考古的第一线,不仅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考古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巍、陈星灿、许宏、朱岩石、杜金鹏、李裕群、赵志军等几位先生便是目前在职师资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王巍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该项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并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0年,王巍主持了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的宗庙。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该项目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003-2004年,作为总领队,领导数十位考古学家、上百名技工和在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进行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铸铜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殷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对商代晚期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该项目因发掘工作的高质量而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王巍迄今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著作有《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等。
 
  陈星灿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时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近期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研究、中国家养水牛的起源研究等。参加或主持过河南临汝李楼、灵宝北阳平、西坡、偃师灰嘴的发掘及伊洛河区域系统调查,发表专著、研究报告和论文多种。自1993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拉楚布大学等西方学术机构访问研究。2007年2-3月份赴加拿大赛门•弗雷泽大学做水牛的DNA提取实验;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社会与文化课题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Duckworth, London, 2003 (Co-author).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2期(合著);《申论中国史前的龟甲响器》,《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等。
 
  许宏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队队长。他长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众考古,思维活跃,授课语言生动活泼,深受青年考古学生的尊敬与喜爱。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市研究,文明、礼制与国家形成,以及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等。主要的著作成果有《二里头(1999-2006)》(主编,合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夏王朝”考古:学术史•新动向•新思考》,《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5 The Erlitou Culture”, Anne P. Underhill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  Wiley-Blackwell, Oxford UK, 2013.《大都无城——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早期形态》,《文物》2013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4年第3期收载。《宫室建筑与中原国家文明的形成》,《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朱岩石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曾经参加或主持了北京市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地、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磁县磁州窑遗址、磁县北朝墓群及湾漳北朝壁画墓、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遗址以及日本东京都北区丰岛马场遗址、东京都北区上中里贝丘遗址等调查发掘项目。主持发掘的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获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元祜墓发掘获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磁县北朝墓群M63、M003发掘项目获国家田野考古发掘二等奖。目前主持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主要著作有《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
 
  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参与和主持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遗址考古工作,并参加过北京琉璃河遗址和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发掘。1982-1995年,在著名的夏代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从事考古工作,是此间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掘者之一。2003年,参与组织安阳孝民屯遗址考古发掘。主持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期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持人,对夏商周考古学学科建设投入大量精力。从课题设置,到人才培养,从组织活动,到成果刊布,做了大量工作。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总体目标下,采取若干具体措施,为把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战斗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科研集体做出了贡献。著有学术专著、论文集、知识读物等共13部,发表考古简报等学术资料15篇、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有《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偃师商城遗址研究》、《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三代考古》、《文化遗产研究》、《莱州文史要览》等书刊。
 
  李裕群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与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1985年以来,曾先后考察了宁夏须弥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1998年,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担了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组织、指导的“拯救吴哥计划”在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田野考古发掘工作。2003-2004年,作为国际交流的访问学者,赴韩国从事5-8世纪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寺院的研究。在科研教学工作中,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考古学》多卷本有关宗教考古方面的章节。2000年以来,为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美术考古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博士生开设中国石窟寺考古课程。2006年,被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的指导教授,具体指导该校博士生的石窟寺考察、论文的撰写工作。代表作有《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天龙山石窟》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丛书》、《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关于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几个问题》、《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隋唐时代的扬州城》、《试论成都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吴哥遗迹周萨神庙考古报告》等。
 
  赵志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植物考古学。由社科院考古所承担的或与其他单位合作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中,绝大多数已经进行了或正在开展系统的浮选工作,涉及到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址20余处,已浮选的土样累计多达3000余份,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植物遗存。对这些植物遗存的分类和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但仅根据初步结果已经就许多重要学术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目前与王巍副所长共同主持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生态环境的变迁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他正在研究的课题还包括: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经济形态的变迁、山东龙山文化农耕经济的特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经济、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发展过程,等等。主要论文有《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季节性的增强与栽培稻的起源》,《甑皮岩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及分析报告》等。
 
 
  2 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考古系在打造精品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田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学术前沿项目的田野发掘、报告整理,掌握最新的科技考古方法,锻炼出坚实的田野工作能力。我系已成功举办两届高校考古学论坛,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考古学会议。


2014年中加学生在安阳考古工地现场实习考察课


2012年我系主办的“高校学生考古学论坛”现场
 
  3 学术刊物众多
 
  考古系图书资源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考古研究所,在校园区同学们可以使用研究生院图书馆浏览、借阅,考古所内亦有图书馆向学生开放。图书馆藏书刊已有60余年的积累,馆藏图书35余万册,期刊近百种,以考古学、金石学文献为主,兼收古代历史、科技史、经济史、艺术史、交通史、地方志、相关参考工具书,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等文献;与美、日、英,法、德、瑞典等七十余个国外学术机构保持着稳定的书刊交换关系,是中国收藏中外文考古与文物类书刊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 
 
  考古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考古系免费定期发放《考古》及《考古学报》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学术动态。


我系主办的“高校学生考古学论坛”师生合影


考古系学生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师生交流学习


考古系学生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师生交流学习
 
  4 联系方式
 
  联系人:雷老师;办公电话:010-85116476;邮箱:Leiran@cass.org.cn
                                                     
考古系雷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招生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简介

发布时间:2017-02-21

  考古系概况
 
  考古系依托考古所办学,是目前国内考古学界方向最齐全的院系。考古研究所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利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与前沿科学技术手段等,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因此田野考古实习课是我系的特色课程,也是每位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目前,考古系共有14个招生方向,分别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古文字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遥感考古、科学测年、冶金考古、人类体质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佛教考古、美术考古(此方向只招收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考古系在职招生的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3人。大部分导师为国内考古学界知名专家。考古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具有我所考古系特色的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史、历史文献、史学理论与前沿、考古百家谈、科技考古、天文考古等通识课,皆由我所各专业方向的一线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力量教师授课,传授给学生的是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学术成果,最新最前沿的考古即时发掘信息,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开设专门考古课程。
 
  学科体系和优势
 
  1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家齐聚
 
  近年来,考古系充分利用考古所的资源和优势,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力量逐渐壮大。其中,我系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均为全国相关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担任了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由他们主编的各类教材,也为国内相关高校参考使用。与此同时,各研究室的中青年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也逐渐崭露头角,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力量。这些专家学者长期在中国考古的第一线,不仅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考古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巍、陈星灿、许宏、朱岩石、杜金鹏、李裕群、赵志军等几位先生便是目前在职师资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王巍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1996年~1998年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该项发掘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并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0年,王巍主持了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的宗庙。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该项目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003-2004年,作为总领队,领导数十位考古学家、上百名技工和在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进行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村落、铸铜作坊、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殷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对商代晚期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该项目因发掘工作的高质量而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王巍迄今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著作有《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等。
 
  陈星灿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时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近期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研究、中国家养水牛的起源研究等。参加或主持过河南临汝李楼、灵宝北阳平、西坡、偃师灰嘴的发掘及伊洛河区域系统调查,发表专著、研究报告和论文多种。自1993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拉楚布大学等西方学术机构访问研究。2007年2-3月份赴加拿大赛门•弗雷泽大学做水牛的DNA提取实验;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社会与文化课题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Duckworth, London, 2003 (Co-author).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2期(合著);《申论中国史前的龟甲响器》,《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等。
 
  许宏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队队长。他长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众考古,思维活跃,授课语言生动活泼,深受青年考古学生的尊敬与喜爱。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市研究,文明、礼制与国家形成,以及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等。主要的著作成果有《二里头(1999-2006)》(主编,合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夏王朝”考古:学术史•新动向•新思考》,《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5 The Erlitou Culture”, Anne P. Underhill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  Wiley-Blackwell, Oxford UK, 2013.《大都无城——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早期形态》,《文物》2013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4年第3期收载。《宫室建筑与中原国家文明的形成》,《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朱岩石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曾经参加或主持了北京市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地、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磁县磁州窑遗址、磁县北朝墓群及湾漳北朝壁画墓、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遗址以及日本东京都北区丰岛马场遗址、东京都北区上中里贝丘遗址等调查发掘项目。主持发掘的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获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元祜墓发掘获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磁县北朝墓群M63、M003发掘项目获国家田野考古发掘二等奖。目前主持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主要著作有《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
 
  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参与和主持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遗址考古工作,并参加过北京琉璃河遗址和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发掘。1982-1995年,在著名的夏代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从事考古工作,是此间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掘者之一。2003年,参与组织安阳孝民屯遗址考古发掘。主持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期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持人,对夏商周考古学学科建设投入大量精力。从课题设置,到人才培养,从组织活动,到成果刊布,做了大量工作。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总体目标下,采取若干具体措施,为把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战斗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科研集体做出了贡献。著有学术专著、论文集、知识读物等共13部,发表考古简报等学术资料15篇、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有《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偃师商城遗址研究》、《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三代考古》、《文化遗产研究》、《莱州文史要览》等书刊。
 
  李裕群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与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1985年以来,曾先后考察了宁夏须弥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1998年,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担了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组织、指导的“拯救吴哥计划”在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田野考古发掘工作。2003-2004年,作为国际交流的访问学者,赴韩国从事5-8世纪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寺院的研究。在科研教学工作中,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考古学》多卷本有关宗教考古方面的章节。2000年以来,为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美术考古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博士生开设中国石窟寺考古课程。2006年,被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的指导教授,具体指导该校博士生的石窟寺考察、论文的撰写工作。代表作有《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天龙山石窟》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丛书》、《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关于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几个问题》、《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隋唐时代的扬州城》、《试论成都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吴哥遗迹周萨神庙考古报告》等。
 
  赵志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植物考古学。由社科院考古所承担的或与其他单位合作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中,绝大多数已经进行了或正在开展系统的浮选工作,涉及到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址20余处,已浮选的土样累计多达3000余份,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植物遗存。对这些植物遗存的分类和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但仅根据初步结果已经就许多重要学术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目前与王巍副所长共同主持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生态环境的变迁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他正在研究的课题还包括: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经济形态的变迁、山东龙山文化农耕经济的特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经济、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发展过程,等等。主要论文有《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季节性的增强与栽培稻的起源》,《甑皮岩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及分析报告》等。
 
 
  2 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考古系在打造精品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田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学术前沿项目的田野发掘、报告整理,掌握最新的科技考古方法,锻炼出坚实的田野工作能力。我系已成功举办两届高校考古学论坛,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考古学会议。


2014年中加学生在安阳考古工地现场实习考察课


2012年我系主办的“高校学生考古学论坛”现场
 
  3 学术刊物众多
 
  考古系图书资源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考古研究所,在校园区同学们可以使用研究生院图书馆浏览、借阅,考古所内亦有图书馆向学生开放。图书馆藏书刊已有60余年的积累,馆藏图书35余万册,期刊近百种,以考古学、金石学文献为主,兼收古代历史、科技史、经济史、艺术史、交通史、地方志、相关参考工具书,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等文献;与美、日、英,法、德、瑞典等七十余个国外学术机构保持着稳定的书刊交换关系,是中国收藏中外文考古与文物类书刊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 
 
  考古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考古系免费定期发放《考古》及《考古学报》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学术动态。


我系主办的“高校学生考古学论坛”师生合影


考古系学生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师生交流学习


考古系学生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师生交流学习
 
  4 联系方式
 
  联系人:雷老师;办公电话:010-85116476;邮箱:Leiran@cass.org.cn
                                                     
考古系雷然
 

作者:雷然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