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国都城临淄

发布时间:2012-05-0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褚亚龙

    从西周时齐献公攻杀胡公,将齐都从薄姑迁至临淄(约公元前859年),至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中间虽经田氏代姜(公元前386年,齐康公十九年)的政权更替,但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未有改变。
    齐国临淄故城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镇,东临淄水,西依系水,北为平原,南有牛山、稷山,为鲁山余脉。
    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14158米,其中西墙长2812米,北墙长3316米,东墙长5209米,南墙长2821米。墙基宽17~43米。东墙上有一座夯土台基建筑。大城已探出城门6座,其中东西坦各1座,南北垣各2座。大城城墙上发现排水道口3处,其中西墙1处,靠近西北角,宽11~17米,呈内窄外宽的喇叭口形。大城的北墙和南墙外都挖有护城河。小城周长约7275米,东墙长2195米,南墙长1402米,西墙长2274米,北墙长1404米,宽20~38米,其中,北墙北门以东宽达55.67米。小城有城门5座,东、西、北门各1座,南门2座。小城四面也有护城河,其中,南墙和西墙外的护城河较窄,宽13米左右,西护城河自西南角向北约800米处,与古系水相接。

 

 


    宫殿建筑基址主要见于小城内。小城的北部偏西有一座夯土台—桓公台,台高14米,呈椭圆形,南北86米,东、北两面150米之外有河沟围绕,即排水系统。“桓公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基址,这一带应是以“桓公台”为主体建筑的大片建筑群。此外,在小城东北部现存一处30~40米见方的台基,俗称“金銮殿”。
    在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的东北部河崖头村一带。另一处在大城南刘家寨,南墙东门以里大道两侧。河崖头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有南北墓道,时代为西周晚至春秋时期。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百科

齐国都城临淄

发布时间:2012-05-09

    从西周时齐献公攻杀胡公,将齐都从薄姑迁至临淄(约公元前859年),至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中间虽经田氏代姜(公元前386年,齐康公十九年)的政权更替,但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未有改变。
    齐国临淄故城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镇,东临淄水,西依系水,北为平原,南有牛山、稷山,为鲁山余脉。
    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14158米,其中西墙长2812米,北墙长3316米,东墙长5209米,南墙长2821米。墙基宽17~43米。东墙上有一座夯土台基建筑。大城已探出城门6座,其中东西坦各1座,南北垣各2座。大城城墙上发现排水道口3处,其中西墙1处,靠近西北角,宽11~17米,呈内窄外宽的喇叭口形。大城的北墙和南墙外都挖有护城河。小城周长约7275米,东墙长2195米,南墙长1402米,西墙长2274米,北墙长1404米,宽20~38米,其中,北墙北门以东宽达55.67米。小城有城门5座,东、西、北门各1座,南门2座。小城四面也有护城河,其中,南墙和西墙外的护城河较窄,宽13米左右,西护城河自西南角向北约800米处,与古系水相接。

 

 


    宫殿建筑基址主要见于小城内。小城的北部偏西有一座夯土台—桓公台,台高14米,呈椭圆形,南北86米,东、北两面150米之外有河沟围绕,即排水系统。“桓公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基址,这一带应是以“桓公台”为主体建筑的大片建筑群。此外,在小城东北部现存一处30~40米见方的台基,俗称“金銮殿”。
    在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的东北部河崖头村一带。另一处在大城南刘家寨,南墙东门以里大道两侧。河崖头墓地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有南北墓道,时代为西周晚至春秋时期。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褚亚龙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