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10、悬泉置遗址(丝绸之路申遗项目)

发布时间:2012-06-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常宁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 1.5 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 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 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邮驿遗址。这里东去安西 56 公里,西去敦煌 64 公里, 遗址总面积 22500 平方米,海拔 1700 米。

 

 

遗址俯视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 50 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 40、20、11 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 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 3 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 50 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 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置,相当于后世的驿站。公元前 94年,西汉王朝在悬泉设立了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 前后延续近 400 年之久。这座汉代遗址于 1987 年被发现,从 1990 年开始,文物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轰动了学术界。

 

 

遗址局部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 数量惊人,共计 15000 多枚。悬泉汉简可以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悬泉汉简中的最主要部分,包括悬泉置日常运作的所有文书,二是保障悬泉置日常运作的相关文书,三是具有汉代普遍意义的文书,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与政治生活。汉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它杂事诸类。内涵已从“流沙坠简”中单纯的边防屯戍扩展至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和与西域的交往、商贸活动诸方面。其中,有明确层位和准确纪年简犊共存关系的西汉时期 ( 公元前 73 年~前 1 年)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的出土,已考定为汉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上推了近一个世纪,对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是毋庸置疑的突破。

    悬泉置出土的其他遗物也极其珍贵,种类繁多,有各种农具,打猎用具,货币兵器,陶器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遗物如以质地计,有铜、铁、漆、木、陶、麻、皮毛、丝绸、纸张、粮食、兽骨等 11 大类;如以用途计,则有货币、兵器、家具、工具、猎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等。像铜箭镞、五株钱、铁木工具、农具、带钩、陶罐、陶碗、漆木耳杯、石砚、画板、草、苇、竹席、梳蓖、皮鞋、麻鞋、玩具以及大麦、小麦、青稞、谷子、糜子、豌豆、扁豆、大蒜、杏核、苜蓿、桃核、马骨和大量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马腿等。这些遗物虽历经千载,保存得却完整如新。如帛书家信完整可读,漆筷与现在所用的一模一样,漆耳杯色彩艳丽,几双帮底开全的皮鞋将国内制作和穿用皮鞋的历史上溯了几千年。在残墙断壁上发现的皇帝诏书和医药方的墨书题,被称为当今考古界的惊人发现。以上众多遗物为研究西北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崭新、丰富、确凿的原始资料。

 

 

竹简

 

    悬泉置建筑遗址对探索汉代驿站的建筑形式、布局和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邮驿文书、简牍簿籍,又为现今的人们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同时,也使人们对两汉时期邮驿设施的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及人员构成等有了明确认识。数量巨大的各种简牍簿籍,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悬泉置接待过往官员、使者商客的过程,以及支付的食品、粮草、车马的数额价值,成为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进一步拓宽了简牍研究的领域,为深入研究汉代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民族交往、邮驿制度、屯田水利等诸多方面奠定了翔实而丰厚的史料基础。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无疑将给方兴未艾的丝绸之路热增添新的情趣,极大地丰富敦煌艺术宝库的内容。


参考资料:
        王昱:《悬泉置遗址,大漠深处的古文献宝库》,《酒泉日报》,2011年6月22日。
        欧阳正宇:《悬泉置——中国最早的邮驿遗址》,《发展》,2008年第6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百科

10、悬泉置遗址(丝绸之路申遗项目)

发布时间:2012-06-07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 1.5 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 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 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邮驿遗址。这里东去安西 56 公里,西去敦煌 64 公里, 遗址总面积 22500 平方米,海拔 1700 米。

 

 

遗址俯视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 50 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 40、20、11 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 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 3 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 50 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 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置,相当于后世的驿站。公元前 94年,西汉王朝在悬泉设立了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 前后延续近 400 年之久。这座汉代遗址于 1987 年被发现,从 1990 年开始,文物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轰动了学术界。

 

 

遗址局部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 数量惊人,共计 15000 多枚。悬泉汉简可以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悬泉汉简中的最主要部分,包括悬泉置日常运作的所有文书,二是保障悬泉置日常运作的相关文书,三是具有汉代普遍意义的文书,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法律制度与政治生活。汉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它杂事诸类。内涵已从“流沙坠简”中单纯的边防屯戍扩展至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和与西域的交往、商贸活动诸方面。其中,有明确层位和准确纪年简犊共存关系的西汉时期 ( 公元前 73 年~前 1 年)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的出土,已考定为汉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上推了近一个世纪,对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是毋庸置疑的突破。

    悬泉置出土的其他遗物也极其珍贵,种类繁多,有各种农具,打猎用具,货币兵器,陶器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遗物如以质地计,有铜、铁、漆、木、陶、麻、皮毛、丝绸、纸张、粮食、兽骨等 11 大类;如以用途计,则有货币、兵器、家具、工具、猎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等。像铜箭镞、五株钱、铁木工具、农具、带钩、陶罐、陶碗、漆木耳杯、石砚、画板、草、苇、竹席、梳蓖、皮鞋、麻鞋、玩具以及大麦、小麦、青稞、谷子、糜子、豌豆、扁豆、大蒜、杏核、苜蓿、桃核、马骨和大量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马腿等。这些遗物虽历经千载,保存得却完整如新。如帛书家信完整可读,漆筷与现在所用的一模一样,漆耳杯色彩艳丽,几双帮底开全的皮鞋将国内制作和穿用皮鞋的历史上溯了几千年。在残墙断壁上发现的皇帝诏书和医药方的墨书题,被称为当今考古界的惊人发现。以上众多遗物为研究西北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崭新、丰富、确凿的原始资料。

 

 

竹简

 

    悬泉置建筑遗址对探索汉代驿站的建筑形式、布局和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邮驿文书、简牍簿籍,又为现今的人们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同时,也使人们对两汉时期邮驿设施的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及人员构成等有了明确认识。数量巨大的各种简牍簿籍,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悬泉置接待过往官员、使者商客的过程,以及支付的食品、粮草、车马的数额价值,成为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进一步拓宽了简牍研究的领域,为深入研究汉代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民族交往、邮驿制度、屯田水利等诸多方面奠定了翔实而丰厚的史料基础。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无疑将给方兴未艾的丝绸之路热增添新的情趣,极大地丰富敦煌艺术宝库的内容。


参考资料:
        王昱:《悬泉置遗址,大漠深处的古文献宝库》,《酒泉日报》,2011年6月22日。
        欧阳正宇:《悬泉置——中国最早的邮驿遗址》,《发展》,2008年第6期。

作者:常宁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