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窗间过马,永恒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黎海超

  2010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决定跟随张昌平教授学习商周考古,有幸跟盛伟同学一起成了张老师的“开山弟子”。作为“开山弟子”,自然是压力山大的。那时立下宏伟目标,要挖遍三代王都。恰好,张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殷墟!接到这个任务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毕业典礼一过,我们俩就收拾行装出发了。那是个难忘的暑假,安阳的盛夏给我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一眨眼已经十一年了,三代王都依然只挖过殷墟,小伙子也快成了大叔。那份殷墟的情结却愈发浓重。

“妇好”鸮尊

“亚长”牛尊

  前几日,何毓灵老师问我是否有当时在殷墟的发掘照片。我翻箱倒柜,搜遍了一堆硬盘也未找到一张。问了盛伟,答曰:“当时还没智能手机,我们根本没拍过照。”这才一拍脑门,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来已经过了这么久。我记性不好,但关于殷墟的记忆却分外鲜明。写下这篇短文,来记述这段珍贵的过往。

“亚长”兽面纹圆鼎

妇好墓玉龙形玦

  说起来有点难为情,其实相对于学术和发掘,我对殷墟最难忘却的是工作站的食堂。那是迄今也无法超越的工地伙食标杆。记得那个做饭的年轻阿姨尤其擅长做面食。她什么都做的一流,唯独不太会做米饭。偶尔的米饭也时常会夹生。我是东北人,吃米吃面都高兴。盛伟是湖南人,吃了一阵子他就忍受不了没有米饭的生活。我还嘲笑他不懂享受。我记得吃饺子时大家是最开心的,总是不够吃。我最中意的却是阿姨的自制肯德基,她会炸一大盆味道不逊色于肯德基的鸡腿。一些老师不习惯这种小孩的美食,吃得少,所以我就可以超额享受。

涂朱文字卜骨

  我和盛伟两人住一间,住宿条件很好,只是晚上不敢喝水。因为晚上为了文物安全需要在院子里放狗。说来也怪,我听着大狼狗从窗前跑过,反而睡得格外踏实,安全感十足。早上起来,我们各骑一辆老式自行车去工地。盛伟的车刹车不灵,我说我们换吧,我腿长点,可以用脚刹。虽然费鞋,但脚刹效果也不错,不过好心的崔良生主任一听说自行车有问题还是赶紧给我换了。

亚长墓玉戚

  我们发掘的地点是苗圃北地,在公路旁边,是配合管道工程而做的抢救性发掘。所以探方也是沿着公路分布的。分工时,我和盛伟一人负责一片发掘区域。望着长长的探方,当时心里发虚,“这么大一片区域自己能搞的定吗?”但是开挖以后这些顾虑便烟消云散,因为民工大叔太牛了。我说“大叔帮忙刮个面吧”。一会儿功夫,探方平平整整,我看大叔娴熟而自信地用铁锹把面上的灰坑、墓葬一个个划出来。“这是民工还是技工啊?”我心里无比震惊。大叔看看我,淡淡的问:“这些灰坑要做吗?”接下来的发掘就简单了,我主要负责确定遗迹、记录、绘图等等,一些基本的工作大叔们会轻松搞定。

殷墟宫殿俯视

  让我震惊的除了民工大叔,还有一些“热心市民”。开始发掘的几天,总有一些人围在探方旁边,细心的观察我们的发掘工作。他们看起来很有兴致,有时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我还跟盛伟说“你看安阳就是不一样,市民都这么关心考古工作!”结果后来才知道,原来其中不少“热心市民”只是一些心怀不轨的文物贩子罢了。不禁感慨,在安阳这种地方做考古真是不容易!

殷墟王陵区俯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发现了带字甲骨、挖了超级深的铜器墓。发掘之余,何老师、岳老师、牛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讲学术。有时也会遇到其他学校、其他国家过来的小伙伴。不知不觉,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从安阳离开回到武大后,觉得自己哪里不一样了。我想是更自信了吧,毕竟自己是挖过殷墟的人了!我时常在想,在殷墟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国际视野、多学科协作、开放、多元、时代传承?所有的这些都是殷墟的特质,它们共同融汇成“殷墟精神”。这份精神也成为我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支撑力!

  2021年11月10日于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

作者:黎海超

审核:何毓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花絮

窗间过马,永恒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15

  2010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决定跟随张昌平教授学习商周考古,有幸跟盛伟同学一起成了张老师的“开山弟子”。作为“开山弟子”,自然是压力山大的。那时立下宏伟目标,要挖遍三代王都。恰好,张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殷墟!接到这个任务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毕业典礼一过,我们俩就收拾行装出发了。那是个难忘的暑假,安阳的盛夏给我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一眨眼已经十一年了,三代王都依然只挖过殷墟,小伙子也快成了大叔。那份殷墟的情结却愈发浓重。

“妇好”鸮尊

“亚长”牛尊

  前几日,何毓灵老师问我是否有当时在殷墟的发掘照片。我翻箱倒柜,搜遍了一堆硬盘也未找到一张。问了盛伟,答曰:“当时还没智能手机,我们根本没拍过照。”这才一拍脑门,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来已经过了这么久。我记性不好,但关于殷墟的记忆却分外鲜明。写下这篇短文,来记述这段珍贵的过往。

“亚长”兽面纹圆鼎

妇好墓玉龙形玦

  说起来有点难为情,其实相对于学术和发掘,我对殷墟最难忘却的是工作站的食堂。那是迄今也无法超越的工地伙食标杆。记得那个做饭的年轻阿姨尤其擅长做面食。她什么都做的一流,唯独不太会做米饭。偶尔的米饭也时常会夹生。我是东北人,吃米吃面都高兴。盛伟是湖南人,吃了一阵子他就忍受不了没有米饭的生活。我还嘲笑他不懂享受。我记得吃饺子时大家是最开心的,总是不够吃。我最中意的却是阿姨的自制肯德基,她会炸一大盆味道不逊色于肯德基的鸡腿。一些老师不习惯这种小孩的美食,吃得少,所以我就可以超额享受。

涂朱文字卜骨

  我和盛伟两人住一间,住宿条件很好,只是晚上不敢喝水。因为晚上为了文物安全需要在院子里放狗。说来也怪,我听着大狼狗从窗前跑过,反而睡得格外踏实,安全感十足。早上起来,我们各骑一辆老式自行车去工地。盛伟的车刹车不灵,我说我们换吧,我腿长点,可以用脚刹。虽然费鞋,但脚刹效果也不错,不过好心的崔良生主任一听说自行车有问题还是赶紧给我换了。

亚长墓玉戚

  我们发掘的地点是苗圃北地,在公路旁边,是配合管道工程而做的抢救性发掘。所以探方也是沿着公路分布的。分工时,我和盛伟一人负责一片发掘区域。望着长长的探方,当时心里发虚,“这么大一片区域自己能搞的定吗?”但是开挖以后这些顾虑便烟消云散,因为民工大叔太牛了。我说“大叔帮忙刮个面吧”。一会儿功夫,探方平平整整,我看大叔娴熟而自信地用铁锹把面上的灰坑、墓葬一个个划出来。“这是民工还是技工啊?”我心里无比震惊。大叔看看我,淡淡的问:“这些灰坑要做吗?”接下来的发掘就简单了,我主要负责确定遗迹、记录、绘图等等,一些基本的工作大叔们会轻松搞定。

殷墟宫殿俯视

  让我震惊的除了民工大叔,还有一些“热心市民”。开始发掘的几天,总有一些人围在探方旁边,细心的观察我们的发掘工作。他们看起来很有兴致,有时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我还跟盛伟说“你看安阳就是不一样,市民都这么关心考古工作!”结果后来才知道,原来其中不少“热心市民”只是一些心怀不轨的文物贩子罢了。不禁感慨,在安阳这种地方做考古真是不容易!

殷墟王陵区俯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发现了带字甲骨、挖了超级深的铜器墓。发掘之余,何老师、岳老师、牛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讲学术。有时也会遇到其他学校、其他国家过来的小伙伴。不知不觉,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从安阳离开回到武大后,觉得自己哪里不一样了。我想是更自信了吧,毕竟自己是挖过殷墟的人了!我时常在想,在殷墟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国际视野、多学科协作、开放、多元、时代传承?所有的这些都是殷墟的特质,它们共同融汇成“殷墟精神”。这份精神也成为我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支撑力!

  2021年11月10日于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

作者:黎海超

审核:何毓灵

作者:黎海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