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钟情考古 寻迹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涛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对我来说一个心向往之而又感觉有点陌生的地方。2019年7月1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叩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大门,走进安阳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年代感的建筑,在这座建筑里面,一代代的考古学家们辛勤耕耘,砥砺学术,这座建筑无形中也见证了殷墟考古的不断发展。众所周知,殷墟是晚商都城遗址,同时亦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摇篮,遗址内出土有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和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等重要遗物,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1 洹河岸边

  漫步古都安阳,不仅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殷墟宫殿宗庙与王陵遗址,而且在一河之隔的对面,还有着一座比殷墟还早的都城遗址——洹北商城。不仅如此,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羑里城、三杨庄汉代聚落、文峰塔、岳飞庙等众多名胜古迹,而且这里还是曹操,韩琦,袁世凯等众多历史名人的埋骨之处。安阳,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2 殷墟望楼

  傅斯年先生曾说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考古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需要我们经常奔走在田野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搞考古的。”这虽然是老百姓的戏谑之言,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不易与艰辛。在殷墟这样一个考古学的圣地,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们呕心沥血,为中国考古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在殷墟,也有一批技工师傅们,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经验丰富,有绘图的、有修复的、有拓片的、有拍照的,他们都为考古默默奉献,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图3 商魂广场一角

  罕为人知的是,在殷墟遗址范围内还出土了大量其他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弥足珍贵。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对殷墟遗址内发掘的部分汉代以后的考古资料进行了整理,对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素养。

图4 安阳博物馆藏铜鍑

  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在工作站整理墓葬资料,与田野发掘相比,室内整理一点也不轻松,是进行各类研究的基础。整理时,不仅需要对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葬俗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还需要将墓葬材料置于历史大背景下,才有可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第一次进入文物库房时,架子上的文物琳琅满目。当老师将我要整理的文物放在我眼前时,我有点迷惑,与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相比,这些满布烟炱的铜器显得有些太过普通,但是我敏锐的察觉到这种文物的特殊性。晚上回到宿舍后,我翻阅文献,终于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了和这些铜器外形非常相似的器物:“鍑”,这种器物一般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有。他们在马背上迁徙不定,需要用到这种器物来生火做饭,非常轻便,便于携带。在不断地整理工作中,我认为这种平底鍑很有可能为匈奴民族所用,但是很快我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种铜鍑在鲜卑墓葬中也可以见到。是匈奴还是鲜卑,来自哪里,为何而来?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萦绕着,循环往复!

图5 作者“游客照”

  初秋的一天,我正在库房整理,在一个小盒子内偶然发现土色中闪着金光,当我清理完泥土时,眼前的情景令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步摇冠上的叶片嘛,还有五个叶片组成的小花钿,这就是慕容鲜卑所爱佩戴的步摇饰件啊!心中一阵窃喜。邺城曾是慕容鲜卑前燕时期的国都,离邺城不远的安阳当时也是京畿之地,于此发现慕容鲜卑的墓葬也不足为奇。但是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后来又是怎么消逝在历史长河里?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可能无法解决,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解开这个谜题,这或许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吧。考古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在不断的研究中还原历史,透物见人,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虽然在殷墟没有亲自参与考古发掘,但是通过在文物库房的整理工作中,也看到了纹饰繁缛而又精美的青铜礼器,看到了一直心之向往的甲骨文,看到了玲珑剔透的玉器,对之前脑海中模糊的商代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每次负责库房的老师在取出文物时,都是将它们捧在手心,从中可见老师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感。

  在参观洹北商城时,清晰的层位见证着历史的厚重,不仅可以看到宏大的宫殿遗迹,还可以在制陶,制骨作坊遗址里想像当时人们的劳动场景,这里的北朝隋唐墓葬中还有精美的青瓷,白瓷,以及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有点可爱的陶俑,宋代的仿木构建筑等等,不一而足,文化序列十分清晰、完整。历史从未在这块土地断层,考古从未在这里停滞。

  闲暇时,我每每于工作站前的田地中散步,常能捡到灰色的陶片,三千年前,熙来攘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而我,行走在殷墟的土地上,仿佛自己是从历史之中走来,又伴着历史而行。

  考古是什么?德国学者C.W.西拉姆在《神祇·坟墓·学者》中曾这样说到:“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是让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考古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梦”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王涛

审核:何毓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花絮

钟情考古 寻迹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22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对我来说一个心向往之而又感觉有点陌生的地方。2019年7月1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叩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大门,走进安阳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年代感的建筑,在这座建筑里面,一代代的考古学家们辛勤耕耘,砥砺学术,这座建筑无形中也见证了殷墟考古的不断发展。众所周知,殷墟是晚商都城遗址,同时亦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摇篮,遗址内出土有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和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等重要遗物,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1 洹河岸边

  漫步古都安阳,不仅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殷墟宫殿宗庙与王陵遗址,而且在一河之隔的对面,还有着一座比殷墟还早的都城遗址——洹北商城。不仅如此,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羑里城、三杨庄汉代聚落、文峰塔、岳飞庙等众多名胜古迹,而且这里还是曹操,韩琦,袁世凯等众多历史名人的埋骨之处。安阳,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2 殷墟望楼

  傅斯年先生曾说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考古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需要我们经常奔走在田野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搞考古的。”这虽然是老百姓的戏谑之言,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不易与艰辛。在殷墟这样一个考古学的圣地,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们呕心沥血,为中国考古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在殷墟,也有一批技工师傅们,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经验丰富,有绘图的、有修复的、有拓片的、有拍照的,他们都为考古默默奉献,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图3 商魂广场一角

  罕为人知的是,在殷墟遗址范围内还出土了大量其他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弥足珍贵。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对殷墟遗址内发掘的部分汉代以后的考古资料进行了整理,对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素养。

图4 安阳博物馆藏铜鍑

  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在工作站整理墓葬资料,与田野发掘相比,室内整理一点也不轻松,是进行各类研究的基础。整理时,不仅需要对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葬俗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还需要将墓葬材料置于历史大背景下,才有可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第一次进入文物库房时,架子上的文物琳琅满目。当老师将我要整理的文物放在我眼前时,我有点迷惑,与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相比,这些满布烟炱的铜器显得有些太过普通,但是我敏锐的察觉到这种文物的特殊性。晚上回到宿舍后,我翻阅文献,终于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了和这些铜器外形非常相似的器物:“鍑”,这种器物一般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有。他们在马背上迁徙不定,需要用到这种器物来生火做饭,非常轻便,便于携带。在不断地整理工作中,我认为这种平底鍑很有可能为匈奴民族所用,但是很快我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种铜鍑在鲜卑墓葬中也可以见到。是匈奴还是鲜卑,来自哪里,为何而来?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萦绕着,循环往复!

图5 作者“游客照”

  初秋的一天,我正在库房整理,在一个小盒子内偶然发现土色中闪着金光,当我清理完泥土时,眼前的情景令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步摇冠上的叶片嘛,还有五个叶片组成的小花钿,这就是慕容鲜卑所爱佩戴的步摇饰件啊!心中一阵窃喜。邺城曾是慕容鲜卑前燕时期的国都,离邺城不远的安阳当时也是京畿之地,于此发现慕容鲜卑的墓葬也不足为奇。但是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后来又是怎么消逝在历史长河里?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可能无法解决,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解开这个谜题,这或许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吧。考古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在不断的研究中还原历史,透物见人,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虽然在殷墟没有亲自参与考古发掘,但是通过在文物库房的整理工作中,也看到了纹饰繁缛而又精美的青铜礼器,看到了一直心之向往的甲骨文,看到了玲珑剔透的玉器,对之前脑海中模糊的商代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每次负责库房的老师在取出文物时,都是将它们捧在手心,从中可见老师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感。

  在参观洹北商城时,清晰的层位见证着历史的厚重,不仅可以看到宏大的宫殿遗迹,还可以在制陶,制骨作坊遗址里想像当时人们的劳动场景,这里的北朝隋唐墓葬中还有精美的青瓷,白瓷,以及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有点可爱的陶俑,宋代的仿木构建筑等等,不一而足,文化序列十分清晰、完整。历史从未在这块土地断层,考古从未在这里停滞。

  闲暇时,我每每于工作站前的田地中散步,常能捡到灰色的陶片,三千年前,熙来攘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而我,行走在殷墟的土地上,仿佛自己是从历史之中走来,又伴着历史而行。

  考古是什么?德国学者C.W.西拉姆在《神祇·坟墓·学者》中曾这样说到:“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是让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考古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梦”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王涛

审核:何毓灵

作者:王涛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