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曰若稽古,求诸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江俊伟

  殷墟是三千余年前商王国的都城,透过近代对其遗址的科学发掘,大量甲骨与文物确立了商代信史的地位,也是中国考古学、甲骨学乃至古史重建蓬勃发展的肇始。2010年夏,当时身为硕士生的我在导师郭静云教授的推荐下,有幸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向唐际根、何毓灵等老师们直接学习。这亦是我第一次踏足大陆,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倍感新鲜好奇,为记录这段特别的时光还特地每天写日记,下文就多摘于当时的记录。

  来殷墟之前,我只修过古文字相关课程,考古学知识仅略知一二,所以在临行前心怀忐忑。但到了工地后,才知是自己多虑。唐老师、何老师手把手地教导如何辨识器物类型与分期,并让我亲手感知三千多年前的器物,当第一次触摸那些陶器时,仿佛亲眼见到商代人的生活,这些都是过去无法从书本获得的真实体验,让我对殷商历史更加神往。此后,老师们又推荐考古工作手册及一些殷墟考古的研究专著,并教会我使用GIS软件等。

  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何老师想考察一下我的学习情况,便带我到文物室来个现场“测验”。只见何老师拿了六件陶鬲要我分期,好险没出太大的差错!后来,老师又陆续让我对数量不等的陶簋、豆、觚、爵进行分期、断代,并提醒要了解现在使用特定器物分期的原因,而非被动接受结果。

图1 读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0.07.05摄于安阳工作站宿舍)

  基础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接着就准备去安钢大道的发掘现场。因为那里离住的地方有段距离,每天往来需要骑自行车,但因我来得比较晚,工作站已没有多的了,可下午又急用。多亏陈翔同学中午特地陪我去市场挑选,还记得看了好多家,最终跟一位卖家弱弱的杀价5元买了台二手,成交价90元。可惜没骑几天就爆了两次胎,额外花钱不说,还耽误不少事。那时,陈翔与我负责同一探方,由于我没有发掘经验,主要跟着技师霍慧军先生学习,包括最基础的看层位关系,画剖面图,清理墓葬画线图,从陶器碎片特征看器型,判断人骨部位及性别等等。在发掘过程中,对一座商代祭祀坑的印象最为深刻:

  今天下午在T33发现商代祭祀坑。里有人骨一,可能生前遭活埋。下颌骨和牙齿完整,上排牙齿和上颌骨不存,仅在口腔部位发现一颗上排牙齿,从特征来看为女性。霍技师更能判断其年龄约在18岁左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商时期的人从土中被挖出。为了更近距离观察头骨的情况,我还拿起了下颌骨仔细观察牙齿的情况。(殷墟日记2010.07.14)

  当时的我也是第一次拿起商代的人骨,本以为会有些害怕或忌讳,但真正上手时,只想着这件遗物的来龙去脉:究竟发生什么事,才会导致一位女性的上排牙齿尽毁,被活埋于坑中?每具人骨、每件器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

图2 民工清理商代祭祀坑,照片可见头骨口腔内残存一上排齿(2010.07.14摄于安钢大道发掘现场)

图3 工作的民工们(2010.07.14摄于安钢大道发掘现场)

  除了墓葬、祭祀坑之外,有天负责附近探方的黎海超和盛伟同学还发现了有字甲骨。闻听此一消息,在振奋之余我也有些焦急,当天就抓起耙来挖土,想说也要来个“大发现”,结果隔天全身酸痛却一无所获。

  另外,发掘过程中的一次失误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事情是这样的:

  发掘工作快结束时,两位民工正在用耙松T33的土。当时看到土层露出一圆状物,疑为陶器而不能定,料想民工当会注意。然而其中一位民工在该物周围耙了二次,第三次直接往那物敲下,该物应声而破,方知确为陶器。我看了大概知道是商代陶罐,体积不小,底部已破,高至少有30公分。虽然碎片大致能拼成完整器物,霍慧军先生也说复原的可能性极大,但我还是为没能保留一件完整的商代陶器感到遗憾。(殷墟日记2010.07.12)

  之后我引以为鉴,对发掘工作更加谨慎,避免了这类情况再发生。

  在殷墟的收获不仅仅是田野考古发掘知识的积累与操练,更为重要的是让久坐书斋之人藉由实地的考察迸发出新灵感。在去工地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紧邻殷墟遗址的洹河河道,我不禁思索起它与殷墟遗址的布局关系问题,后来持续查阅殷墟发掘报告及甲骨文相关资料,回到台湾立即草成一篇甲骨文洹字与殷墟布局方面的文章,并在隔年刊于《殷都学刊》上。

图4 洹河(2010.07.12摄于修自行车路上)

  当然还有许多琐事不能一一详说,如对于一向晚睡晚起的人要养成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吃早饭上工的习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工作站的餐食确实美味,但以北方传统面食为主,导致我的“南方胃”不大适应,回台湾后狂吃一段时间米饭才补回来;透过郑州大学的帮忙认识了当时宋镇豪先生的高足杨杨,结伴探访各地的商代遗址,并结为挚友;在何老师帮助下得以走进一统华北的东汉丞相、魏武王永眠之地“曹操高陵”;第一次与民工们喝酒喝到吐等等(后来才知道我有严重的酒精过敏),都是难忘的回忆。

  从第一次踏进殷墟至今已11年,要说殷墟带给了我什么,那就是坚定了我探寻上古史,尤其是殷周史的决心,如今回想起十几年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殷墟遗址作为历史留给后人的瑰宝,吸引着无数学人沉浸其中,愿有更多人研究殷墟,探索殷商史,为上古史的研究增色添彩!

图文:江俊伟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

审核:何毓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花絮

曰若稽古,求诸殷墟

发布时间:2021-11-29

  殷墟是三千余年前商王国的都城,透过近代对其遗址的科学发掘,大量甲骨与文物确立了商代信史的地位,也是中国考古学、甲骨学乃至古史重建蓬勃发展的肇始。2010年夏,当时身为硕士生的我在导师郭静云教授的推荐下,有幸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向唐际根、何毓灵等老师们直接学习。这亦是我第一次踏足大陆,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倍感新鲜好奇,为记录这段特别的时光还特地每天写日记,下文就多摘于当时的记录。

  来殷墟之前,我只修过古文字相关课程,考古学知识仅略知一二,所以在临行前心怀忐忑。但到了工地后,才知是自己多虑。唐老师、何老师手把手地教导如何辨识器物类型与分期,并让我亲手感知三千多年前的器物,当第一次触摸那些陶器时,仿佛亲眼见到商代人的生活,这些都是过去无法从书本获得的真实体验,让我对殷商历史更加神往。此后,老师们又推荐考古工作手册及一些殷墟考古的研究专著,并教会我使用GIS软件等。

  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何老师想考察一下我的学习情况,便带我到文物室来个现场“测验”。只见何老师拿了六件陶鬲要我分期,好险没出太大的差错!后来,老师又陆续让我对数量不等的陶簋、豆、觚、爵进行分期、断代,并提醒要了解现在使用特定器物分期的原因,而非被动接受结果。

图1 读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0.07.05摄于安阳工作站宿舍)

  基础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接着就准备去安钢大道的发掘现场。因为那里离住的地方有段距离,每天往来需要骑自行车,但因我来得比较晚,工作站已没有多的了,可下午又急用。多亏陈翔同学中午特地陪我去市场挑选,还记得看了好多家,最终跟一位卖家弱弱的杀价5元买了台二手,成交价90元。可惜没骑几天就爆了两次胎,额外花钱不说,还耽误不少事。那时,陈翔与我负责同一探方,由于我没有发掘经验,主要跟着技师霍慧军先生学习,包括最基础的看层位关系,画剖面图,清理墓葬画线图,从陶器碎片特征看器型,判断人骨部位及性别等等。在发掘过程中,对一座商代祭祀坑的印象最为深刻:

  今天下午在T33发现商代祭祀坑。里有人骨一,可能生前遭活埋。下颌骨和牙齿完整,上排牙齿和上颌骨不存,仅在口腔部位发现一颗上排牙齿,从特征来看为女性。霍技师更能判断其年龄约在18岁左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商时期的人从土中被挖出。为了更近距离观察头骨的情况,我还拿起了下颌骨仔细观察牙齿的情况。(殷墟日记2010.07.14)

  当时的我也是第一次拿起商代的人骨,本以为会有些害怕或忌讳,但真正上手时,只想着这件遗物的来龙去脉:究竟发生什么事,才会导致一位女性的上排牙齿尽毁,被活埋于坑中?每具人骨、每件器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

图2 民工清理商代祭祀坑,照片可见头骨口腔内残存一上排齿(2010.07.14摄于安钢大道发掘现场)

图3 工作的民工们(2010.07.14摄于安钢大道发掘现场)

  除了墓葬、祭祀坑之外,有天负责附近探方的黎海超和盛伟同学还发现了有字甲骨。闻听此一消息,在振奋之余我也有些焦急,当天就抓起耙来挖土,想说也要来个“大发现”,结果隔天全身酸痛却一无所获。

  另外,发掘过程中的一次失误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事情是这样的:

  发掘工作快结束时,两位民工正在用耙松T33的土。当时看到土层露出一圆状物,疑为陶器而不能定,料想民工当会注意。然而其中一位民工在该物周围耙了二次,第三次直接往那物敲下,该物应声而破,方知确为陶器。我看了大概知道是商代陶罐,体积不小,底部已破,高至少有30公分。虽然碎片大致能拼成完整器物,霍慧军先生也说复原的可能性极大,但我还是为没能保留一件完整的商代陶器感到遗憾。(殷墟日记2010.07.12)

  之后我引以为鉴,对发掘工作更加谨慎,避免了这类情况再发生。

  在殷墟的收获不仅仅是田野考古发掘知识的积累与操练,更为重要的是让久坐书斋之人藉由实地的考察迸发出新灵感。在去工地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紧邻殷墟遗址的洹河河道,我不禁思索起它与殷墟遗址的布局关系问题,后来持续查阅殷墟发掘报告及甲骨文相关资料,回到台湾立即草成一篇甲骨文洹字与殷墟布局方面的文章,并在隔年刊于《殷都学刊》上。

图4 洹河(2010.07.12摄于修自行车路上)

  当然还有许多琐事不能一一详说,如对于一向晚睡晚起的人要养成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吃早饭上工的习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工作站的餐食确实美味,但以北方传统面食为主,导致我的“南方胃”不大适应,回台湾后狂吃一段时间米饭才补回来;透过郑州大学的帮忙认识了当时宋镇豪先生的高足杨杨,结伴探访各地的商代遗址,并结为挚友;在何老师帮助下得以走进一统华北的东汉丞相、魏武王永眠之地“曹操高陵”;第一次与民工们喝酒喝到吐等等(后来才知道我有严重的酒精过敏),都是难忘的回忆。

  从第一次踏进殷墟至今已11年,要说殷墟带给了我什么,那就是坚定了我探寻上古史,尤其是殷周史的决心,如今回想起十几年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殷墟遗址作为历史留给后人的瑰宝,吸引着无数学人沉浸其中,愿有更多人研究殷墟,探索殷商史,为上古史的研究增色添彩!

图文:江俊伟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

审核:何毓灵

作者:江俊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