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无悔青春,感恩殷墟——大邑商游学记

发布时间:2022-0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闫永强

  大邑商,是商王朝对自己都城的称呼,寥寥三个字中无不流露着商代先民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挚爱;也充分表达了自称“小邦周”的周王朝能够以小博大的自豪与敬畏,著名的何尊铭文就曾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三千余年后,作为一个数年游学于殷墟的考古专业学生,我也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回想以往在殷墟的实习生活,一切犹如昨日,殷墟学问“之宏大”与本人被谑称小强“之渺小”是最真实的心境。

图一夜晚的殷墟博物苑大门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的所在,1928年开始,随着殷墟的发掘,中国考古学逐渐走向了成熟,殷墟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殷墟也是有出土文字可证的最早的都城遗址,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具有坐标意义。2006年殷墟遗址以其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遗迹遗物种类、数量极丰富,地层关系复杂且典型,非常适于作为考古学生实习的基地,九十多年以来,殷墟为中国考古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被誉为“考古学家的摇篮”。

  如果说能在殷墟实习是一种幸运的话,那我就是无比幸运的。我本科就读于安阳师范学院,与殷墟同城,因此有很多去殷墟学习的机会,除了上课之外几乎都在参加殷墟发掘、整理,寒暑假也都在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度过,本科毕业之后又两次来殷墟学习。我经常骑着电动车穿过安阳的街道往返于殷墟和学校间,对这座城市也越来越熟悉,哪个街道有什么超市,哪家店的扁粉菜好吃我都能说上好多,对安阳的熟悉也超过了自己的家乡。

图二笔者在测量、绘制器物图

  调查、发掘、整理、修复、绘图与报告编写,几年寒暑,我在多个岗位中得到历练,而我最得意的是学习器物绘图。这还要从大三时在学校整理陶器说起。当时我本科导师赵俊杰老师正在进行一项考古发掘报告整理与编写工作,我们几个学生都到整理室整理陶片,同时整理的还有我们实习时在洹北商城发掘的器物。何毓灵老师和赵俊杰老师在整理室手把手的教我们认器形、挑标本,讲解基本考古学知识,发掘经历,甚至是考古界的掌故和轶闻趣事。一次何毓灵老师问陈艳师姐:“小强他们四个晚上在做什么?”,陈艳师姐说:“……小强在画画……”,何老师知道后,就让艳姐教我尝试画一下器物线图。晚上,我就抱了一件白天刚拼好的陶鬲放在桌子上准备画。艳姐给我讲怎样量器形、画绳纹,就这样开始了人生第一件器物图的绘制。第二天何老师来看了我画的陶鬲后又给我了一些指导,让我们试着做一些器物描述,使我们对器物有更好的了解。之后我又尝试画了几件陶器,但当时对于器物线图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陶鬲的裆线还不是很理解,画的也不够准确。

图三笔者自制的绘图卡钳

  到了大三下学期我们班要开始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实习,经何老师和赵老师安排,我到安阳工作站向刘小贞老师学习考古绘图。何老师特意把我安排在刘老师办公室,便于我随时向刘老师请教,刘小贞老师是较早的一批经过专业培养的考古绘图人才,所绘器物不仅精准,还栩栩如生。何毓灵老师在《亚长之谜:殷墟贵族人骨的秘密》一书中用“线条里的时光”讲述刘老师绘图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陶器、青铜器、甲骨、玉器,样样精通。记得第一次来殷墟的时候就好奇的跑去看刘老师绘图,当时刘老师正在画一件蚌壳,我看到老师画的图那么精致,不禁感叹器物图竟然能这么好看,自已也慢慢喜欢上了器物绘图。

  我画的器物都是我们之前整理陶片时拼对的器物,孟军老师修好之后,我就用塑料筐装起来抱到房间画,画完之后再还回库房。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绘制,何老师看了我绘的图说纹饰还是不像,让我去看看《郑州二里冈》里的器物图里的绳纹是怎么画的。《郑州二里冈》、《辉县发掘报告》等是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典范,报告中陶器线图同样是经典之作,首先要确保器物的形制、结构、纹饰准确无误,其次是采用素描方法使其层次分明。晚上我回到寝室后一直睡不着觉,想着怎样才能把纹饰画好,就在电脑上把报告中的陶鬲放大看里面的绳纹,第二天再去办公室继续画绳纹,刘小贞老师也一直悉心教导,给我示范纹饰的画法,自己根据刘老师的方法慢慢尝试,就这样几次反复琢磨,从最开始把绳纹画成了篮纹,到有一点绳纹的感觉,再到后来才慢慢掌握了画绳纹的方法和技巧。器物图里最难画的就是纹饰,只有纹饰像了器物图才能有神韵。

图四笔者绘制的陶器图

  很快大三下半学期结束了,回学校完成了实习作业后我又回到工作站继续绘图,一直画到临近过年才回家,孟军老师修的陶器也被我一点一点地搬到了库房去,慢慢摆满了器物架。后来我又多次在安阳工作站内学习绘图、参加钻探以及发掘,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画过了鬲、盆、簋、罐、觚、爵、豆、盘……这些器物的样子慢慢都熟记于心,对于类型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田野调查与发掘同样是考古人的基本功。2020年12月刚考完试,何毓灵老师让我来安阳帮助进行洹北商城手工业区的钻探,当时零下十几度我们仍然坚持室外工作,过年前完成了钻探任务。2021年刚过完年,我又来参与制骨、制陶作坊的发掘。何老师知道我喜欢动手、对制陶技术感兴趣,特意将我安排在北部的陶窑区,负责制陶作坊的发掘。几年的实习、学习,何老师对我特别照顾,有一天我到办公室找他,说想介绍一位女同学来洹北商城实习,老师看了我一眼,当即猜透了我的心思。很快,女同学也来到工地与我一起发掘,这让我非常的开心,有了她的帮助,我的工作也更轻松了一些,平时会把我们的工具整理的整整齐齐,我哪里有失误也会及时提醒我,我也帮她学会了认陶片的器形和分期等等。

  手工业生产技术始终是发掘与研究的关键内容,为此还进行了骨器制作的模拟实验。何老师买来了一堆新鲜的牛骨,大家都根据发掘出来的骨料进行锯切,经过我们实验发现新鲜骨头锯切相对容易,力气小的女生也能轻松锯开骨头,但是“剥片式”锯切方法难度比较大,需要足够的熟练和技巧才可以完成。同时,李志鹏老师猜想烧过的兽骨可能是用来烧陶窑的燃料,于是我们试着将剩余的关节废料放入火中烧,由于关节废料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这些废料很容易烧了起来,这证明了“燃料说”的可能性。这次制骨实验让我们对骨器加工方式有了直接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手工业考古中实验环节的重要性。

  到7月份,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我们工地也因此受灾,连续的暴雨使地下水极度饱和,探方里也满是积水。我们积极抢救文物,将文物和资料送回工作站内保存。整整一个月雨下个不停,田野发掘难以持续,这让我再次体会到考古的艰辛与不易。

图五女同学正在清理陶窑

  对于我们而言,殷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们不仅学习上谆谆教导,在生活上也一直关心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温暖又感动;同时,殷墟更是考古学习的殿堂,这里有丰富的考古资源以及九十多年的考古传统,更有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老师、同学们,这里永远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殷墟从三千年前走来,却又一直年轻着。

  在殷墟游学的这几年里,参加过钻探、发掘和整理,这些经历都将一直滋养着我,我们在发掘、研究着殷墟,同时殷墟也在塑造着我们。

  无悔青春,感恩殷墟!

作者:闫永强

审核:何毓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花絮

无悔青春,感恩殷墟——大邑商游学记

发布时间:2022-01-10

  大邑商,是商王朝对自己都城的称呼,寥寥三个字中无不流露着商代先民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挚爱;也充分表达了自称“小邦周”的周王朝能够以小博大的自豪与敬畏,著名的何尊铭文就曾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三千余年后,作为一个数年游学于殷墟的考古专业学生,我也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回想以往在殷墟的实习生活,一切犹如昨日,殷墟学问“之宏大”与本人被谑称小强“之渺小”是最真实的心境。

图一夜晚的殷墟博物苑大门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的所在,1928年开始,随着殷墟的发掘,中国考古学逐渐走向了成熟,殷墟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殷墟也是有出土文字可证的最早的都城遗址,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具有坐标意义。2006年殷墟遗址以其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遗迹遗物种类、数量极丰富,地层关系复杂且典型,非常适于作为考古学生实习的基地,九十多年以来,殷墟为中国考古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被誉为“考古学家的摇篮”。

  如果说能在殷墟实习是一种幸运的话,那我就是无比幸运的。我本科就读于安阳师范学院,与殷墟同城,因此有很多去殷墟学习的机会,除了上课之外几乎都在参加殷墟发掘、整理,寒暑假也都在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度过,本科毕业之后又两次来殷墟学习。我经常骑着电动车穿过安阳的街道往返于殷墟和学校间,对这座城市也越来越熟悉,哪个街道有什么超市,哪家店的扁粉菜好吃我都能说上好多,对安阳的熟悉也超过了自己的家乡。

图二笔者在测量、绘制器物图

  调查、发掘、整理、修复、绘图与报告编写,几年寒暑,我在多个岗位中得到历练,而我最得意的是学习器物绘图。这还要从大三时在学校整理陶器说起。当时我本科导师赵俊杰老师正在进行一项考古发掘报告整理与编写工作,我们几个学生都到整理室整理陶片,同时整理的还有我们实习时在洹北商城发掘的器物。何毓灵老师和赵俊杰老师在整理室手把手的教我们认器形、挑标本,讲解基本考古学知识,发掘经历,甚至是考古界的掌故和轶闻趣事。一次何毓灵老师问陈艳师姐:“小强他们四个晚上在做什么?”,陈艳师姐说:“……小强在画画……”,何老师知道后,就让艳姐教我尝试画一下器物线图。晚上,我就抱了一件白天刚拼好的陶鬲放在桌子上准备画。艳姐给我讲怎样量器形、画绳纹,就这样开始了人生第一件器物图的绘制。第二天何老师来看了我画的陶鬲后又给我了一些指导,让我们试着做一些器物描述,使我们对器物有更好的了解。之后我又尝试画了几件陶器,但当时对于器物线图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陶鬲的裆线还不是很理解,画的也不够准确。

图三笔者自制的绘图卡钳

  到了大三下学期我们班要开始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实习,经何老师和赵老师安排,我到安阳工作站向刘小贞老师学习考古绘图。何老师特意把我安排在刘老师办公室,便于我随时向刘老师请教,刘小贞老师是较早的一批经过专业培养的考古绘图人才,所绘器物不仅精准,还栩栩如生。何毓灵老师在《亚长之谜:殷墟贵族人骨的秘密》一书中用“线条里的时光”讲述刘老师绘图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陶器、青铜器、甲骨、玉器,样样精通。记得第一次来殷墟的时候就好奇的跑去看刘老师绘图,当时刘老师正在画一件蚌壳,我看到老师画的图那么精致,不禁感叹器物图竟然能这么好看,自已也慢慢喜欢上了器物绘图。

  我画的器物都是我们之前整理陶片时拼对的器物,孟军老师修好之后,我就用塑料筐装起来抱到房间画,画完之后再还回库房。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绘制,何老师看了我绘的图说纹饰还是不像,让我去看看《郑州二里冈》里的器物图里的绳纹是怎么画的。《郑州二里冈》、《辉县发掘报告》等是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典范,报告中陶器线图同样是经典之作,首先要确保器物的形制、结构、纹饰准确无误,其次是采用素描方法使其层次分明。晚上我回到寝室后一直睡不着觉,想着怎样才能把纹饰画好,就在电脑上把报告中的陶鬲放大看里面的绳纹,第二天再去办公室继续画绳纹,刘小贞老师也一直悉心教导,给我示范纹饰的画法,自己根据刘老师的方法慢慢尝试,就这样几次反复琢磨,从最开始把绳纹画成了篮纹,到有一点绳纹的感觉,再到后来才慢慢掌握了画绳纹的方法和技巧。器物图里最难画的就是纹饰,只有纹饰像了器物图才能有神韵。

图四笔者绘制的陶器图

  很快大三下半学期结束了,回学校完成了实习作业后我又回到工作站继续绘图,一直画到临近过年才回家,孟军老师修的陶器也被我一点一点地搬到了库房去,慢慢摆满了器物架。后来我又多次在安阳工作站内学习绘图、参加钻探以及发掘,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画过了鬲、盆、簋、罐、觚、爵、豆、盘……这些器物的样子慢慢都熟记于心,对于类型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田野调查与发掘同样是考古人的基本功。2020年12月刚考完试,何毓灵老师让我来安阳帮助进行洹北商城手工业区的钻探,当时零下十几度我们仍然坚持室外工作,过年前完成了钻探任务。2021年刚过完年,我又来参与制骨、制陶作坊的发掘。何老师知道我喜欢动手、对制陶技术感兴趣,特意将我安排在北部的陶窑区,负责制陶作坊的发掘。几年的实习、学习,何老师对我特别照顾,有一天我到办公室找他,说想介绍一位女同学来洹北商城实习,老师看了我一眼,当即猜透了我的心思。很快,女同学也来到工地与我一起发掘,这让我非常的开心,有了她的帮助,我的工作也更轻松了一些,平时会把我们的工具整理的整整齐齐,我哪里有失误也会及时提醒我,我也帮她学会了认陶片的器形和分期等等。

  手工业生产技术始终是发掘与研究的关键内容,为此还进行了骨器制作的模拟实验。何老师买来了一堆新鲜的牛骨,大家都根据发掘出来的骨料进行锯切,经过我们实验发现新鲜骨头锯切相对容易,力气小的女生也能轻松锯开骨头,但是“剥片式”锯切方法难度比较大,需要足够的熟练和技巧才可以完成。同时,李志鹏老师猜想烧过的兽骨可能是用来烧陶窑的燃料,于是我们试着将剩余的关节废料放入火中烧,由于关节废料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这些废料很容易烧了起来,这证明了“燃料说”的可能性。这次制骨实验让我们对骨器加工方式有了直接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手工业考古中实验环节的重要性。

  到7月份,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我们工地也因此受灾,连续的暴雨使地下水极度饱和,探方里也满是积水。我们积极抢救文物,将文物和资料送回工作站内保存。整整一个月雨下个不停,田野发掘难以持续,这让我再次体会到考古的艰辛与不易。

图五女同学正在清理陶窑

  对于我们而言,殷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们不仅学习上谆谆教导,在生活上也一直关心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温暖又感动;同时,殷墟更是考古学习的殿堂,这里有丰富的考古资源以及九十多年的考古传统,更有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老师、同学们,这里永远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殷墟从三千年前走来,却又一直年轻着。

  在殷墟游学的这几年里,参加过钻探、发掘和整理,这些经历都将一直滋养着我,我们在发掘、研究着殷墟,同时殷墟也在塑造着我们。

  无悔青春,感恩殷墟!

作者:闫永强

审核:何毓灵

作者:闫永强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