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鉴定与收藏观念上的九种误区

发布时间:2006-01-0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冀宝斋博物馆 王健威

 

    改革开放以来,收藏业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经济上也得到了实惠,而且对下岗再就业和农村闲散劳动力不需国家安置而增加了很多就业门路,为创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中国古玩在拍卖市场上经常爆出天价,使收藏热逐步升温,特别是佳士得在英国拍出天价元青花“鬼谷大罐”,清珐琅彩“锦鸡图双耳瓶”以来,收藏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想把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但是有些人苦于不懂真伪,再加上赝品充斥市场,经常上当受骗,成为收藏界的严重障碍之一,再加上目前鉴定界各持已见,说法不一,使很多人陷入了误区,冀宝斋收藏元明清瓷器多年走了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我们的体会对鉴定、收藏界的误区谈几点看法。

 

误区之一:收藏好办,藏理难明。
武术界有句俗话“拳脚好练,拳理难明”,收藏界也是一样,“收藏好办,藏理难明”,有些人盲目收藏,理念不清,而且它的危害比鉴定失误更为严重。比如说,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明清官窑器民间怎么会有?成化无大器,洪武没官款,粉彩创烧于康熙年间,什么东西出了多少件?有些人大谈什么麻仓土、苏勃泥青、气泡、修足的方法、器型的标准等等,这种说法有的属于自已没见过的就不承认,有的属于对内行来说不用讲也明白,对外行而言说破嘴也是白费。在书上持这种说法的人在鉴定上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一个人从南京往北京走,走到半路迷了路,问了一个人,他给你指反了方向,请问你什么时候能走到北京?

 

误区之二:故宫有的藏品民间再有了就是假的。
有些故宫的专家认为,故宫有的藏品民间再有了就是假的。他们动辄就是孤品、绝品,实际上每件瓷器研制成功后都是批量生产的,我们丝毫没有贬低故宫珍品的意思,只不过至今还存有多少鲜为人知罢了。武术界的前辈们有句俗话“站着是英雄,趴下是狗熊”,古玩界也是一样,说真道假没用,拿东西说话,这才叫实事求是,冀宝斋将展出“至尊国宝,皇家名品”瓷王、瓷母等部分故宫拥有的部分官窑珍品供大家欣赏,据我们所知像“瓷王”“瓷母”这样的器物从30CM89.5CM,大小不等不低于六个型号,这充分证实了某些专家轻言孤品绝品的论点是错误的。

 

误区之三:故宫没有的藏品,民间不可能再有。
他们认为故宫没有的藏品,民间不可能有,有了就是假的。那么请问,孙瀛洲先生等人献给了国家那么多文物,难道他们都是从故宫偷来的吗?解放后故宫从民间征集了多少好东西,你们不知道吗?近些年走私出境的那么多国宝,都是故宫和国家文物商店卖出去的吗?不可能都是八国联军抢走的吧?肯定不是,我国历史悠久,多年来生产的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大量的,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遗留物任何人都说不清楚,只能是发现与探索,不应一票否决。

 

误区之四:专家没见过的东西就是假的
有些专家对没见过的东西就认为是假的。搞鉴定与收藏的人,实际上都是三种逻辑:一是对,二是不对,三是看不懂。有些人只承认前两种,不承认看不懂,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任何人都有看不懂的东西。我们曾让一位国家顶级瓷器专家看了一件永乐青花盖盒,这位专家不屑一顾的说,你们见过永乐青花吗?永乐年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们反过来问这位专家,你即便见过,又能见过几件?这种说法不能让我们信服,我们要把这件我们认为是珍品的青花盖盒展在博物馆里,任人评说。

 

误区之五:多了就成了假的。
一位经常拿着瓷片搞鉴定的大名鼎鼎的女专家受雇于北京一家鉴定公司,到冀宝斋鉴定我们的藏品,她看了我们的部分藏品,赞不绝口,大为惊讶,在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口口声声说,“如果我有一件这样的东西摆在家里真是太好了”,我们怀着对她比较敬重的心情,感觉她来一趟冀州不容易,让她多参观了几个展室,目的是让她开开眼界,特别是让她看了我们的直径为一米半的元青花釉里红葵口大盘,她大为震撼,说“我见过最大的盘子也只有七十多公分,从未见过这样的大盘”。我们为了让她更加增长见识,又看了我们八块叠放在一起的一米以上元明青花、青花釉里红大盘,我们以为她会感到更加惊喜,实际上我们过高的估计了她,她一看这么多大盘子,图案都没顾上看,脸色马上就变了,大喊,“你哪来的这么多大盘子,这是景德镇仿的吧,肯定是假的”从此,我们说什么她也不相信了,就连她自已挑出来的认为是真品的三十多件器物,也不敢开鉴定书了,使聘请她的鉴定公司的人也大为恼火。所以我们说,让一些孤陋寡闻的所谓专家看多了,真的也就成了假的了。因为我们是花钱请她来的,要求她出据对我们藏品的鉴评结论,她绞尽脑汁写了三条意见:一是建国初期所仿;二是距今三十年所仿;再就是有些东西不错,但底胎与传世品不符有待于研究。当时我们明确指出,你作为故宫的专家有责任有义务帮我们查清这些东西的出处,她当时勉强答应了,在这同时,鉴定公司的负责人给我们开出了与她完全相左的鉴定意见。但至今已一年有余,我们多次催促她答复,她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告诉我们说,最近三五十年的仿古专家都已作古,找不到这些人了。实际上景德镇的知名仿古专家包括七十多岁的黄云鹏老先生都还健在,这种说法显然是谎言。她这份不伦不类的鉴定意见与公司的意见书至今仍保存在我们博物馆里,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同时公布于世。

 

误区之六:编写过瓷器专著的人就是鉴定专家。
我们认为,出版瓷器专著不过是按图索骥,把国内外的一些瓷器珍品拍照下来,加上一些评论与说明,就成了他们的学术成果,他们也就成了所谓权威专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拍照的人是不是也就成了专家?我们并不是说书上的器物不对,每个搞收藏的人必须要看书,因为这是基础,但是写书的人绝不是鉴定家,这些作者写书付出的辛苦和劳动成果是应该肯定的。有些收藏界的人看了他们的专著、理论,如获至宝,认为他们真是鉴定界的权威,花钱请他们鉴定自已的藏品,而且对其鉴定结论深信不疑。实际上这些人只是凭借自已的特殊地位,有条件拍照一些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他们也不过上过一两次手而已,因为他们没有众多的藏品,根本没有条件把古代器物的本质研究透,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鉴定专家。孙瀛洲和孙学海老先生都曾讲过这样的话,“不买不卖永远弄不清真假”,“没见过的不等于没有”目前我国一些瓷器鉴定专家在旧社会只不过是个学徒工而已,解放后,我国实行了公私合营,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古玩行业走向凋零,尤其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我国的古文化受到了极大破坏,很多研究文物的人不可能在这个时期公开的专心致志的研究文物鉴定,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才重新起步,据此而论,现在有些所谓鉴定家的鉴定水平究竟如何可想而知。

 

误区之七:偏爱是步入鉴定与收藏误区的重要原因
偏爱是一些人步入鉴定与收藏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没官窑器的人就说民窑好,没有清代的就说民国的好,没有明代的就说清代的好,没有元代的就说明代的好,甚至没有老的就说新的好,喜欢青花的就说青花好,喜欢彩瓷的就说彩瓷好,喜欢单色釉的就说单色釉好等等。由于个人的偏爱对某些品种研究的比较透彻,对自已不喜欢的品种就可能看不太明白等等。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鉴定与收藏界的极大混乱。我们认为文物收藏是一项与考古专业既不完全一样,又有相同之处的工作,考古界经常讲发现与探索,这个定义是非常正确的,考古界发现的事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真实的,只有用发现了的历史遗迹去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发现的从不说没有,从来不讲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而且是永远在探索中。收藏是根据个人的好恶与经济价值做取舍的,只能是喜欢什么买什么,对自已不爱好的东西就难以作出准确的结论,如果您专门收藏某些品种,比如说壶、碗,那么说你在这个领域就肯定是有所成就的,你鉴定的东西的准确率就应该是比较高的,反之,就另当别论。

 

误区之八:研究瓷片就发表文章的人也是一种误区。
专门研究瓷片就发表文章高谈阔论的人也是一种误区。我看了陕西悟陶斋马先生发表的“古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等文章,感到马先生在研究元瓷方面费了不少力气,下了不少功夫,得出了不少结论,也很是难得。从网上看,马先生博物馆收藏的东西除了民窑就是瓷片,连建馆投资不过区区三十万元,讲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再一一论述。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他能拿出一件完整的真元青花,我不明白马先生在没见过完整元青花的情况下怎么能得出这么多的结论。元代青花瓷器精品,造型规整、美观大方、线条流畅、青花色泽浓淡相宜、发色纯正、铁锈斑明显、画风粗犷大气极具元代风格,釉面有很强的玉质感,但由于出土时间地点的不同与传世品存放条件与使用情况的不同,而不能死搬硬套的一概而论,不同时期的完整器物都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神韵,仿制品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真东西的神韵是不可仿制的。器物越完整其经济和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是残器那就大打折扣,如果单研究瓷片,那就属于初级班了。您如果拿高倍放大镜去看一个美女的一部分,比如说眼睛或嘴巴,您还能不能看出这个美女的美来?这与管中窥豹又有何异?您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鉴定结论准确度又有几何?还看到您说,某某人不懂吗?某某人不懂吗?我们说,他们懂,但他们又懂得多少?实际上他们是在用教条主义的理论、死搬硬套的方法连古人都想管着,让他们做什么样,怎么做,用什么做,做多少……这岂非天方夜谭?在这里我们不想和您多说,我们也愿意和您作朋友,希望您在适当的时机把我们写的这篇文章告诉你所赞扬的那些专家们,让他们多提宝贵意见,并希望您有机会来冀宝斋做客,我们一定热情接待,诚心和您探讨。目的是一致的,为了把元青花搞清楚,我希望马先生和与他持同样观点的朋友们暂且不要作任何结论,因为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任何结论都不可能是准确的。
?

误区之九:为什么一件器物会出现多种不同结论。
为什么一件器物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鉴定结论?让鉴定家看东西和在市场上买东西经常会遇到一件器物多种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人们的眼力不同,二是人们的爱好不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器物千百万种,收藏爱好者成千上万,爱好的品种千差万别,经验的积累也是层次不同。所以说要说清以上几种原因的来龙去脉是相当困难的。大家从网上看到很多人对每件器物的不同看法就可以证实这一点。有些朋友们讲瓷器的自然磨损,这样讲也是正确的,但是自然磨损严重的器物这一般都应是晚明与清代民窑用品,需知出土器物与传世官窑精品都是没有或很少有磨损痕迹的。有些人认为“我干了很多年都没有见过这样完整无缺、干净漂亮、没有自然磨损的器物”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们要说,任何一个人所去过的地方再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过是“点、线”而已,任何人也看不到“面”,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没看到过的东西太多了,毫不奇怪。看东西应该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原料和风格,任何艺术界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理解就要看你的悟性了。还有一种观点,以器物价格高低论真假,这就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看这个问题了,富裕阶层一掷千金,贫困阶层一分钱也是好的,那就看东西在什么人手里了,贫富悬殊的人买卖古玩价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从这个角度看真假那应该说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老古玩界的师傅们经常讲“看新是老才是宝”,你能不能在这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无数件新老瓷器当中识别真伪,如果能分的清这才叫硬功夫,我们希望古玩界的朋友们都应该由不懂到懂、由懂到精,在实践中炼就火眼金睛,不再被种种假象所蒙蔽,使自已的收藏品味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结束语:
我们根据多年的收藏体会,谈了一些收藏看法,这只是对收藏与鉴定误区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鉴定领域里的“黑幕”比这些现象更为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个别黑心鉴定家为了名利而不惜损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利益并达到长期垄断收藏界与拍卖行业为个人谋取私利的目的,与造假者勾结,制假贩假,自已人的东西就说真,外人的东西就说假,给钱多就说真,不给钱或给钱少就说假。拍卖行征集的拍品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不然的话再好的拍品由于拍卖行惧怕他们的权威也不敢上拍。目前鉴定机构既多又滥,鉴出多门,使收藏者与拍卖业无所适从。再者仪器检测本应是考古专用,近几年来,国内外某些机构为了赢利把仪器检测搬上了鉴定舞台,他们把许多真品都检测为五十年左右的东西,在山东第二届元青花研讨会上受到了收藏家们的质疑,他们自已也承认了仪器检测的不科学性,其实我们始终也不相信这种东西,因为我们一行八人于零四年前往景德镇考察,在景德镇珠山博物馆的负责人带领下考察了数十家仿古作坊,其中有几家的老板拿出他的仿品告诉我们“你可以拿到北京、上海、香港用仪器检测都可过关,不信我领你们去”。他的东西一看就是新的,为什么他那么有把握的说可以过仪器关,我们还看到了故宫顶尖的鉴定权威和仿古老板在一起笑的那么开心的合影,这些专家出书和认可的元青花大部分都在国外,值得我们深思。那些吃着国家奉禄的专家们又有几个真正了解中国民间收藏家收里有多少元青花?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媒体上看国家已经采取措施纠正这种不良现象,这是收藏界的福音,也是我们的期盼。我们讲这些只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希望收藏界的朋友们勇敢的站出来,揭露这种鉴定界的丑恶现象,使它们无立足之地。
对于我们关于鉴定误区的说法,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藏友多提宝贵意见,我们虚心接受。我们在网上展出的藏品,任何一个鉴定家或仿古厂家能拿出确凿证据证实我们的东西是赝品,我们将按你所仿器物的最高价收购,并向对我们的展品提出质疑而受到我们反驳的鉴定家赔偿精神损失费。如果他们拿不出证据推翻目前在我国收藏界出现的瓷器珍品,就应该大胆的承认自已的鉴定有失误,不应装聋作哑,莫不作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属于理念误区或鉴定失误,就应该实事求是,知错必改,冀宝斋能为自已的不足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难道某些专家就不能对广大收藏界说声对不起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公正、正直、有良知的鉴定家和收藏界朋友们的谅解。我们目的只有一个,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物,澄清目前鉴定界的混乱局面,使收藏事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鉴定与收藏观念上的九种误区

发布时间:2006-01-08

 

    改革开放以来,收藏业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经济上也得到了实惠,而且对下岗再就业和农村闲散劳动力不需国家安置而增加了很多就业门路,为创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中国古玩在拍卖市场上经常爆出天价,使收藏热逐步升温,特别是佳士得在英国拍出天价元青花“鬼谷大罐”,清珐琅彩“锦鸡图双耳瓶”以来,收藏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想把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但是有些人苦于不懂真伪,再加上赝品充斥市场,经常上当受骗,成为收藏界的严重障碍之一,再加上目前鉴定界各持已见,说法不一,使很多人陷入了误区,冀宝斋收藏元明清瓷器多年走了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我们的体会对鉴定、收藏界的误区谈几点看法。

 

误区之一:收藏好办,藏理难明。
武术界有句俗话“拳脚好练,拳理难明”,收藏界也是一样,“收藏好办,藏理难明”,有些人盲目收藏,理念不清,而且它的危害比鉴定失误更为严重。比如说,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明清官窑器民间怎么会有?成化无大器,洪武没官款,粉彩创烧于康熙年间,什么东西出了多少件?有些人大谈什么麻仓土、苏勃泥青、气泡、修足的方法、器型的标准等等,这种说法有的属于自已没见过的就不承认,有的属于对内行来说不用讲也明白,对外行而言说破嘴也是白费。在书上持这种说法的人在鉴定上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一个人从南京往北京走,走到半路迷了路,问了一个人,他给你指反了方向,请问你什么时候能走到北京?

 

误区之二:故宫有的藏品民间再有了就是假的。
有些故宫的专家认为,故宫有的藏品民间再有了就是假的。他们动辄就是孤品、绝品,实际上每件瓷器研制成功后都是批量生产的,我们丝毫没有贬低故宫珍品的意思,只不过至今还存有多少鲜为人知罢了。武术界的前辈们有句俗话“站着是英雄,趴下是狗熊”,古玩界也是一样,说真道假没用,拿东西说话,这才叫实事求是,冀宝斋将展出“至尊国宝,皇家名品”瓷王、瓷母等部分故宫拥有的部分官窑珍品供大家欣赏,据我们所知像“瓷王”“瓷母”这样的器物从30CM89.5CM,大小不等不低于六个型号,这充分证实了某些专家轻言孤品绝品的论点是错误的。

 

误区之三:故宫没有的藏品,民间不可能再有。
他们认为故宫没有的藏品,民间不可能有,有了就是假的。那么请问,孙瀛洲先生等人献给了国家那么多文物,难道他们都是从故宫偷来的吗?解放后故宫从民间征集了多少好东西,你们不知道吗?近些年走私出境的那么多国宝,都是故宫和国家文物商店卖出去的吗?不可能都是八国联军抢走的吧?肯定不是,我国历史悠久,多年来生产的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大量的,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遗留物任何人都说不清楚,只能是发现与探索,不应一票否决。

 

误区之四:专家没见过的东西就是假的
有些专家对没见过的东西就认为是假的。搞鉴定与收藏的人,实际上都是三种逻辑:一是对,二是不对,三是看不懂。有些人只承认前两种,不承认看不懂,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任何人都有看不懂的东西。我们曾让一位国家顶级瓷器专家看了一件永乐青花盖盒,这位专家不屑一顾的说,你们见过永乐青花吗?永乐年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们反过来问这位专家,你即便见过,又能见过几件?这种说法不能让我们信服,我们要把这件我们认为是珍品的青花盖盒展在博物馆里,任人评说。

 

误区之五:多了就成了假的。
一位经常拿着瓷片搞鉴定的大名鼎鼎的女专家受雇于北京一家鉴定公司,到冀宝斋鉴定我们的藏品,她看了我们的部分藏品,赞不绝口,大为惊讶,在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口口声声说,“如果我有一件这样的东西摆在家里真是太好了”,我们怀着对她比较敬重的心情,感觉她来一趟冀州不容易,让她多参观了几个展室,目的是让她开开眼界,特别是让她看了我们的直径为一米半的元青花釉里红葵口大盘,她大为震撼,说“我见过最大的盘子也只有七十多公分,从未见过这样的大盘”。我们为了让她更加增长见识,又看了我们八块叠放在一起的一米以上元明青花、青花釉里红大盘,我们以为她会感到更加惊喜,实际上我们过高的估计了她,她一看这么多大盘子,图案都没顾上看,脸色马上就变了,大喊,“你哪来的这么多大盘子,这是景德镇仿的吧,肯定是假的”从此,我们说什么她也不相信了,就连她自已挑出来的认为是真品的三十多件器物,也不敢开鉴定书了,使聘请她的鉴定公司的人也大为恼火。所以我们说,让一些孤陋寡闻的所谓专家看多了,真的也就成了假的了。因为我们是花钱请她来的,要求她出据对我们藏品的鉴评结论,她绞尽脑汁写了三条意见:一是建国初期所仿;二是距今三十年所仿;再就是有些东西不错,但底胎与传世品不符有待于研究。当时我们明确指出,你作为故宫的专家有责任有义务帮我们查清这些东西的出处,她当时勉强答应了,在这同时,鉴定公司的负责人给我们开出了与她完全相左的鉴定意见。但至今已一年有余,我们多次催促她答复,她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告诉我们说,最近三五十年的仿古专家都已作古,找不到这些人了。实际上景德镇的知名仿古专家包括七十多岁的黄云鹏老先生都还健在,这种说法显然是谎言。她这份不伦不类的鉴定意见与公司的意见书至今仍保存在我们博物馆里,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同时公布于世。

 

误区之六:编写过瓷器专著的人就是鉴定专家。
我们认为,出版瓷器专著不过是按图索骥,把国内外的一些瓷器珍品拍照下来,加上一些评论与说明,就成了他们的学术成果,他们也就成了所谓权威专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拍照的人是不是也就成了专家?我们并不是说书上的器物不对,每个搞收藏的人必须要看书,因为这是基础,但是写书的人绝不是鉴定家,这些作者写书付出的辛苦和劳动成果是应该肯定的。有些收藏界的人看了他们的专著、理论,如获至宝,认为他们真是鉴定界的权威,花钱请他们鉴定自已的藏品,而且对其鉴定结论深信不疑。实际上这些人只是凭借自已的特殊地位,有条件拍照一些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他们也不过上过一两次手而已,因为他们没有众多的藏品,根本没有条件把古代器物的本质研究透,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鉴定专家。孙瀛洲和孙学海老先生都曾讲过这样的话,“不买不卖永远弄不清真假”,“没见过的不等于没有”目前我国一些瓷器鉴定专家在旧社会只不过是个学徒工而已,解放后,我国实行了公私合营,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古玩行业走向凋零,尤其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我国的古文化受到了极大破坏,很多研究文物的人不可能在这个时期公开的专心致志的研究文物鉴定,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才重新起步,据此而论,现在有些所谓鉴定家的鉴定水平究竟如何可想而知。

 

误区之七:偏爱是步入鉴定与收藏误区的重要原因
偏爱是一些人步入鉴定与收藏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没官窑器的人就说民窑好,没有清代的就说民国的好,没有明代的就说清代的好,没有元代的就说明代的好,甚至没有老的就说新的好,喜欢青花的就说青花好,喜欢彩瓷的就说彩瓷好,喜欢单色釉的就说单色釉好等等。由于个人的偏爱对某些品种研究的比较透彻,对自已不喜欢的品种就可能看不太明白等等。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鉴定与收藏界的极大混乱。我们认为文物收藏是一项与考古专业既不完全一样,又有相同之处的工作,考古界经常讲发现与探索,这个定义是非常正确的,考古界发现的事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真实的,只有用发现了的历史遗迹去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发现的从不说没有,从来不讲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而且是永远在探索中。收藏是根据个人的好恶与经济价值做取舍的,只能是喜欢什么买什么,对自已不爱好的东西就难以作出准确的结论,如果您专门收藏某些品种,比如说壶、碗,那么说你在这个领域就肯定是有所成就的,你鉴定的东西的准确率就应该是比较高的,反之,就另当别论。

 

误区之八:研究瓷片就发表文章的人也是一种误区。
专门研究瓷片就发表文章高谈阔论的人也是一种误区。我看了陕西悟陶斋马先生发表的“古瓷大珍离我们有多远”、“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等文章,感到马先生在研究元瓷方面费了不少力气,下了不少功夫,得出了不少结论,也很是难得。从网上看,马先生博物馆收藏的东西除了民窑就是瓷片,连建馆投资不过区区三十万元,讲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再一一论述。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他能拿出一件完整的真元青花,我不明白马先生在没见过完整元青花的情况下怎么能得出这么多的结论。元代青花瓷器精品,造型规整、美观大方、线条流畅、青花色泽浓淡相宜、发色纯正、铁锈斑明显、画风粗犷大气极具元代风格,釉面有很强的玉质感,但由于出土时间地点的不同与传世品存放条件与使用情况的不同,而不能死搬硬套的一概而论,不同时期的完整器物都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神韵,仿制品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真东西的神韵是不可仿制的。器物越完整其经济和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是残器那就大打折扣,如果单研究瓷片,那就属于初级班了。您如果拿高倍放大镜去看一个美女的一部分,比如说眼睛或嘴巴,您还能不能看出这个美女的美来?这与管中窥豹又有何异?您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鉴定结论准确度又有几何?还看到您说,某某人不懂吗?某某人不懂吗?我们说,他们懂,但他们又懂得多少?实际上他们是在用教条主义的理论、死搬硬套的方法连古人都想管着,让他们做什么样,怎么做,用什么做,做多少……这岂非天方夜谭?在这里我们不想和您多说,我们也愿意和您作朋友,希望您在适当的时机把我们写的这篇文章告诉你所赞扬的那些专家们,让他们多提宝贵意见,并希望您有机会来冀宝斋做客,我们一定热情接待,诚心和您探讨。目的是一致的,为了把元青花搞清楚,我希望马先生和与他持同样观点的朋友们暂且不要作任何结论,因为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任何结论都不可能是准确的。
?

误区之九:为什么一件器物会出现多种不同结论。
为什么一件器物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鉴定结论?让鉴定家看东西和在市场上买东西经常会遇到一件器物多种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人们的眼力不同,二是人们的爱好不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器物千百万种,收藏爱好者成千上万,爱好的品种千差万别,经验的积累也是层次不同。所以说要说清以上几种原因的来龙去脉是相当困难的。大家从网上看到很多人对每件器物的不同看法就可以证实这一点。有些朋友们讲瓷器的自然磨损,这样讲也是正确的,但是自然磨损严重的器物这一般都应是晚明与清代民窑用品,需知出土器物与传世官窑精品都是没有或很少有磨损痕迹的。有些人认为“我干了很多年都没有见过这样完整无缺、干净漂亮、没有自然磨损的器物”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们要说,任何一个人所去过的地方再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过是“点、线”而已,任何人也看不到“面”,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没看到过的东西太多了,毫不奇怪。看东西应该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原料和风格,任何艺术界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理解就要看你的悟性了。还有一种观点,以器物价格高低论真假,这就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看这个问题了,富裕阶层一掷千金,贫困阶层一分钱也是好的,那就看东西在什么人手里了,贫富悬殊的人买卖古玩价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从这个角度看真假那应该说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老古玩界的师傅们经常讲“看新是老才是宝”,你能不能在这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无数件新老瓷器当中识别真伪,如果能分的清这才叫硬功夫,我们希望古玩界的朋友们都应该由不懂到懂、由懂到精,在实践中炼就火眼金睛,不再被种种假象所蒙蔽,使自已的收藏品味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结束语:
我们根据多年的收藏体会,谈了一些收藏看法,这只是对收藏与鉴定误区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鉴定领域里的“黑幕”比这些现象更为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个别黑心鉴定家为了名利而不惜损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利益并达到长期垄断收藏界与拍卖行业为个人谋取私利的目的,与造假者勾结,制假贩假,自已人的东西就说真,外人的东西就说假,给钱多就说真,不给钱或给钱少就说假。拍卖行征集的拍品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不然的话再好的拍品由于拍卖行惧怕他们的权威也不敢上拍。目前鉴定机构既多又滥,鉴出多门,使收藏者与拍卖业无所适从。再者仪器检测本应是考古专用,近几年来,国内外某些机构为了赢利把仪器检测搬上了鉴定舞台,他们把许多真品都检测为五十年左右的东西,在山东第二届元青花研讨会上受到了收藏家们的质疑,他们自已也承认了仪器检测的不科学性,其实我们始终也不相信这种东西,因为我们一行八人于零四年前往景德镇考察,在景德镇珠山博物馆的负责人带领下考察了数十家仿古作坊,其中有几家的老板拿出他的仿品告诉我们“你可以拿到北京、上海、香港用仪器检测都可过关,不信我领你们去”。他的东西一看就是新的,为什么他那么有把握的说可以过仪器关,我们还看到了故宫顶尖的鉴定权威和仿古老板在一起笑的那么开心的合影,这些专家出书和认可的元青花大部分都在国外,值得我们深思。那些吃着国家奉禄的专家们又有几个真正了解中国民间收藏家收里有多少元青花?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媒体上看国家已经采取措施纠正这种不良现象,这是收藏界的福音,也是我们的期盼。我们讲这些只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希望收藏界的朋友们勇敢的站出来,揭露这种鉴定界的丑恶现象,使它们无立足之地。
对于我们关于鉴定误区的说法,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藏友多提宝贵意见,我们虚心接受。我们在网上展出的藏品,任何一个鉴定家或仿古厂家能拿出确凿证据证实我们的东西是赝品,我们将按你所仿器物的最高价收购,并向对我们的展品提出质疑而受到我们反驳的鉴定家赔偿精神损失费。如果他们拿不出证据推翻目前在我国收藏界出现的瓷器珍品,就应该大胆的承认自已的鉴定有失误,不应装聋作哑,莫不作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属于理念误区或鉴定失误,就应该实事求是,知错必改,冀宝斋能为自已的不足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难道某些专家就不能对广大收藏界说声对不起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公正、正直、有良知的鉴定家和收藏界朋友们的谅解。我们目的只有一个,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物,澄清目前鉴定界的混乱局面,使收藏事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冀宝斋博物馆 王健威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