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难忘那段牵手时光

发布时间:2007-07-09文章出处:何驽作者:

陶寺遗址东南望远山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临汾盆地东缘塔儿山前的黄土塬上,4300~4100年前是一座56万平方米的城址,4100~4000年前是一座280万平方米的中国史前最大城址。古观象台就坐落在城址外东南,面向塔儿山。

9月14日台基南部西望
    2003年至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栉风沐雨,用了5个春秋发掘工作季,全面揭露了陶寺中期内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


原4月20日日切
    2004年4月20日东9号缝中绚烂绮丽的日出,使观摩者欢呼雀跃,令考古学家得意洋洋。众人的心情的确很“阳光”。怎奈由于当时观测点的错误,导演了这次错误的观测。“骗局”有时很“美丽”。


03年冬至日出
    2003年12月22日冬至,冯九生在一阵手忙脚乱中,发现日出根本到不了最南的东1号缝,甚至日半出时也进不了东2号缝,偏在东2号缝以北。如果真有柱子的话就被柱子遮住了看不到。考古学家火热的心再次跌入冰谷,结满冰霜。

10月14日全景西南望
2004年10月29日之前,我们实地模拟观测的观测点坐落在一个堆土台子上,当时尚未发现陶寺文化时期的观测点遗迹。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陶寺观测点示意图
    针对冬至观测的角度、塔儿山主峰不在东5号缝中(也就是说会被柱子遮住看不见)等问题,2004年3月,笔者提出以圆心点为中心,半径50厘米的范围内的三个观测点,后来遭到天文学家的坚决否定。

夯土台顶拍打
    为了将这个“新”模拟观测点从我们做的模拟观测台上引到台基破坏残留界面上,我们特意由模拟观测台面上垂直向下打了一个探孔,直至生土,将模拟观测点移下去。探孔内灌入白涂料,然后插入一根笔直的桐树棍,以备日后拍全景照时,将模拟观测台打掉后,把模拟观测点位置落在台基平面上。

解剖全貌
    观测台土堆挖掉后,出乎意料地发现了陶寺文化时期当时观测点标志的夯土基础。考古学家所寻找的模拟观测点,其下移的探孔恰好落在陶寺观测点中心圆内,我们的仪器对中点位于陶寺观测点核心圆圆心以东4厘米点上,可谓科学地璧合,而非巧合。

发掘结束观测缝东南视
    观象台以陶寺中期大城内道南城墙Q6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大半圆形建筑。台基大约可分三层。观测系统由观测点、共计13个柱子12道缝和对面远处的崇山山脊构成。观测点与观测柱缝系统本身就是巨大而完整的观测仪器构件。

21日日切
    2004年6月21日夏至,日切时,她那嫣然的圆脸,完全羞涩地躲入东12号缝南侧“柱子” E2的背后,全然“不给面子”,使笔者全然误读了太阳的心思,险些失之交臂,遗恨千古。所幸武家璧博士纠偏,指出由于黄赤交角变化,四千年日出时当在东12号缝中。

与天文学家合影
    2004年11月13日,天文学专家组踏着2004年晋南的第一场瑞雪,来到陶寺,实地参观考察了基本发掘完毕的IIFJT1。这次“陶寺遗址现场讨论会”上,天文学家们却基本肯定了其核心功能与天文观测有关,并认为这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考古发掘的成功例证。

难兄难弟
    两年来的挫折、成功、艰辛、兴奋、委屈、喜悦轮番冲击着笔者的泪腺,终使男儿不轻弹的液体夺眶而出,溅起杯中的汾酒醇香四溢……

洽恒测量
    陈美东先生带来的洽恒公司精确测量队,在认真测量。如暮春久旱恰逢及时雨,为突破陶寺观象台观测缝方位角精确度的瓶颈,带来了福音。

陈美东先生观日出
    2005年5月2日清晨,陈美东先生拖着多病孱弱的身体,模仿四千年前尧舜的天文官羲和氏那样,笔直地站在观测点上,遥望东方,实地观摩日出,在一轮红日的照耀下,体会着神圣与神奇,放飞着无尽的思绪……

会场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会上,天文学专家再次对陶寺大型建筑IIFJT1的天文观测功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陈晓中先生发言
    陈晓中先生根据会前进行的认真计算,指出陶寺大型特殊建筑天文观测的合理性,并且提出陶寺天文观测遗迹除了观测日出之外还有可能观测月亮和鸟、大火、虚、昴等星宿,认为《尧典》所载“历象日月星辰”可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难忘那段牵手时光

发布时间:2007-07-09

陶寺遗址东南望远山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临汾盆地东缘塔儿山前的黄土塬上,4300~4100年前是一座56万平方米的城址,4100~4000年前是一座280万平方米的中国史前最大城址。古观象台就坐落在城址外东南,面向塔儿山。

9月14日台基南部西望
    2003年至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栉风沐雨,用了5个春秋发掘工作季,全面揭露了陶寺中期内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


原4月20日日切
    2004年4月20日东9号缝中绚烂绮丽的日出,使观摩者欢呼雀跃,令考古学家得意洋洋。众人的心情的确很“阳光”。怎奈由于当时观测点的错误,导演了这次错误的观测。“骗局”有时很“美丽”。


03年冬至日出
    2003年12月22日冬至,冯九生在一阵手忙脚乱中,发现日出根本到不了最南的东1号缝,甚至日半出时也进不了东2号缝,偏在东2号缝以北。如果真有柱子的话就被柱子遮住了看不到。考古学家火热的心再次跌入冰谷,结满冰霜。

10月14日全景西南望
2004年10月29日之前,我们实地模拟观测的观测点坐落在一个堆土台子上,当时尚未发现陶寺文化时期的观测点遗迹。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陶寺观测点示意图
    针对冬至观测的角度、塔儿山主峰不在东5号缝中(也就是说会被柱子遮住看不见)等问题,2004年3月,笔者提出以圆心点为中心,半径50厘米的范围内的三个观测点,后来遭到天文学家的坚决否定。

夯土台顶拍打
    为了将这个“新”模拟观测点从我们做的模拟观测台上引到台基破坏残留界面上,我们特意由模拟观测台面上垂直向下打了一个探孔,直至生土,将模拟观测点移下去。探孔内灌入白涂料,然后插入一根笔直的桐树棍,以备日后拍全景照时,将模拟观测台打掉后,把模拟观测点位置落在台基平面上。

解剖全貌
    观测台土堆挖掉后,出乎意料地发现了陶寺文化时期当时观测点标志的夯土基础。考古学家所寻找的模拟观测点,其下移的探孔恰好落在陶寺观测点中心圆内,我们的仪器对中点位于陶寺观测点核心圆圆心以东4厘米点上,可谓科学地璧合,而非巧合。

发掘结束观测缝东南视
    观象台以陶寺中期大城内道南城墙Q6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大半圆形建筑。台基大约可分三层。观测系统由观测点、共计13个柱子12道缝和对面远处的崇山山脊构成。观测点与观测柱缝系统本身就是巨大而完整的观测仪器构件。

21日日切
    2004年6月21日夏至,日切时,她那嫣然的圆脸,完全羞涩地躲入东12号缝南侧“柱子” E2的背后,全然“不给面子”,使笔者全然误读了太阳的心思,险些失之交臂,遗恨千古。所幸武家璧博士纠偏,指出由于黄赤交角变化,四千年日出时当在东12号缝中。

与天文学家合影
    2004年11月13日,天文学专家组踏着2004年晋南的第一场瑞雪,来到陶寺,实地参观考察了基本发掘完毕的IIFJT1。这次“陶寺遗址现场讨论会”上,天文学家们却基本肯定了其核心功能与天文观测有关,并认为这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考古发掘的成功例证。

难兄难弟
    两年来的挫折、成功、艰辛、兴奋、委屈、喜悦轮番冲击着笔者的泪腺,终使男儿不轻弹的液体夺眶而出,溅起杯中的汾酒醇香四溢……

洽恒测量
    陈美东先生带来的洽恒公司精确测量队,在认真测量。如暮春久旱恰逢及时雨,为突破陶寺观象台观测缝方位角精确度的瓶颈,带来了福音。

陈美东先生观日出
    2005年5月2日清晨,陈美东先生拖着多病孱弱的身体,模仿四千年前尧舜的天文官羲和氏那样,笔直地站在观测点上,遥望东方,实地观摩日出,在一轮红日的照耀下,体会着神圣与神奇,放飞着无尽的思绪……

会场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会上,天文学专家再次对陶寺大型建筑IIFJT1的天文观测功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陈晓中先生发言
    陈晓中先生根据会前进行的认真计算,指出陶寺大型特殊建筑天文观测的合理性,并且提出陶寺天文观测遗迹除了观测日出之外还有可能观测月亮和鸟、大火、虚、昴等星宿,认为《尧典》所载“历象日月星辰”可信。

作者:

文章出处:何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