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留原址还是迁址?南朝石刻保护方式再引热议

发布时间:2010-04-28文章出处:中华网作者:

    破坏加剧,三大“杀手”威胁石刻安全    
    南京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1000多年过去了,这些石刻已是伤痕累累。以上坊镇上坊中学东面的陈霸先万安陵石刻为例,露天放置的一对麒麟身上满是裂痕,许多地方已经残缺不全。“20多年前,我去实地考察时,很多石刻上的花纹和文字还清晰可见,如今再去,全都看不见了。”一位文物专家痛心地说。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来,石刻遭受的毁损比过去1000年都要严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告诉记者,南朝石刻主要有三大威胁:酸雨、风化和冻融。尤其是近10年来,酸雨已成为石刻的“头号杀手”,而南京夏热冬寒的气候条件,加剧了冻融作用的破坏性:石头裂缝中的渗水遇冷结冰膨胀,会导致石质开裂,这使得风化的侵蚀进一步加重。
    加顶防护,原址保护思路50年未变
    铁板箍拢、灌注水泥……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文物部门就开始了对南朝石刻的保护探索,虽然技术手段不尽相同,但“原址保护”的原则一直没有变过。1958年,甘家巷萧澹陵墓一组石刻周围建起了一座小屋,半个世纪后,安置在屋内的石刻保存完好,而周围露天放置的三组石刻风化严重。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在原址保护的前提下,“加顶防护”是目前最有效的石刻保护手段。
    遵循这一思路,2007年,江宁和栖霞的4组石刻也住进了文物部门专门修建的“古亭”中。该负责人表示:“这种保护手段的最大好处是具有可逆性。如果今后有了更好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可以直接拆除建筑,不会对石刻有任何损坏。”
    目前,支持原址保护的多为考古界专家,其依据是“原址保护可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一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南朝石刻为镇墓之用,属于陵墓建筑的一部分,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不可移动文物要遵循就地保护的原则。“目前,许多石刻周围的墓葬都没有发掘,如果把石刻移走,会破坏南朝陵墓的完整性,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环境变迁,“迁址保护”呼声日渐高涨
     江宁南汽一号路西侧的侯村失考墓石刻,是南朝石刻中最为小巧的一对辟邪。监测结果显示,一对辟邪入住“古亭”两年来,石刻本体的损耗速度大大减缓。不过,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石刻所在地比旁边的公路要低半米左右,一旦遇到降雨就有淹水的危险。随着周围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两座辟邪正在陷入楼宇“森林”的夹缝之中。
    因城市扩张而被“包围”的南朝石刻,并非侯村失考墓一处,南京的19处南朝石刻大都散落于城郊的农田、学校等处,难以进行看护管理。不少专家认为,随着石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建造一处南朝石刻艺术馆,将散落的石刻迁入保护更切合实际。一位曾参与石刻保护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南朝石刻距离现代建筑和人群越来越近,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延缓文物本体的损耗速度,从这一点看,博物馆才是这些石刻的最佳归宿。”
    在两方观点的碰撞中,也有人提出“折衷之策”,即将原址保护和集中保护相结合。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经探明周边无依存建筑的石刻,留在原地的意义已经不大,应该从石刻艺术的角度考虑进行集中保护。“像甘家巷小学旁的萧秀墓石刻,文物部门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做过考古发掘;麒麟门外的刘裕初宁陵石刻,经考古勘探证明,周围已不存在陵墓建筑。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一处保存较好的石刻做成遗址公园,将其他符合搬迁条件的石刻迁入此处,集中展示南朝石刻的艺术魅力。”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朝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保护规划》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上报国家文物局。

    他山之石

    和南朝石刻一样,建造在石灰岩山上的希腊雅典卫城也面临风化、酸雨等因素的破坏。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后,希腊政府开始了历史上最漫长、同时也是最浩大的一次遗迹整体搬迁工作,雅典卫城的所有雕塑、石刻等文物被安置到博物馆的透明氮气舱内保存起来。与此同时,希腊将移走的文物制作出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放回原位进行展示。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留原址还是迁址?南朝石刻保护方式再引热议

发布时间:2010-04-28

    破坏加剧,三大“杀手”威胁石刻安全    
    南京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1000多年过去了,这些石刻已是伤痕累累。以上坊镇上坊中学东面的陈霸先万安陵石刻为例,露天放置的一对麒麟身上满是裂痕,许多地方已经残缺不全。“20多年前,我去实地考察时,很多石刻上的花纹和文字还清晰可见,如今再去,全都看不见了。”一位文物专家痛心地说。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来,石刻遭受的毁损比过去1000年都要严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告诉记者,南朝石刻主要有三大威胁:酸雨、风化和冻融。尤其是近10年来,酸雨已成为石刻的“头号杀手”,而南京夏热冬寒的气候条件,加剧了冻融作用的破坏性:石头裂缝中的渗水遇冷结冰膨胀,会导致石质开裂,这使得风化的侵蚀进一步加重。
    加顶防护,原址保护思路50年未变
    铁板箍拢、灌注水泥……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文物部门就开始了对南朝石刻的保护探索,虽然技术手段不尽相同,但“原址保护”的原则一直没有变过。1958年,甘家巷萧澹陵墓一组石刻周围建起了一座小屋,半个世纪后,安置在屋内的石刻保存完好,而周围露天放置的三组石刻风化严重。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在原址保护的前提下,“加顶防护”是目前最有效的石刻保护手段。
    遵循这一思路,2007年,江宁和栖霞的4组石刻也住进了文物部门专门修建的“古亭”中。该负责人表示:“这种保护手段的最大好处是具有可逆性。如果今后有了更好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可以直接拆除建筑,不会对石刻有任何损坏。”
    目前,支持原址保护的多为考古界专家,其依据是“原址保护可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一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南朝石刻为镇墓之用,属于陵墓建筑的一部分,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不可移动文物要遵循就地保护的原则。“目前,许多石刻周围的墓葬都没有发掘,如果把石刻移走,会破坏南朝陵墓的完整性,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环境变迁,“迁址保护”呼声日渐高涨
     江宁南汽一号路西侧的侯村失考墓石刻,是南朝石刻中最为小巧的一对辟邪。监测结果显示,一对辟邪入住“古亭”两年来,石刻本体的损耗速度大大减缓。不过,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石刻所在地比旁边的公路要低半米左右,一旦遇到降雨就有淹水的危险。随着周围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两座辟邪正在陷入楼宇“森林”的夹缝之中。
    因城市扩张而被“包围”的南朝石刻,并非侯村失考墓一处,南京的19处南朝石刻大都散落于城郊的农田、学校等处,难以进行看护管理。不少专家认为,随着石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建造一处南朝石刻艺术馆,将散落的石刻迁入保护更切合实际。一位曾参与石刻保护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南朝石刻距离现代建筑和人群越来越近,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延缓文物本体的损耗速度,从这一点看,博物馆才是这些石刻的最佳归宿。”
    在两方观点的碰撞中,也有人提出“折衷之策”,即将原址保护和集中保护相结合。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经探明周边无依存建筑的石刻,留在原地的意义已经不大,应该从石刻艺术的角度考虑进行集中保护。“像甘家巷小学旁的萧秀墓石刻,文物部门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做过考古发掘;麒麟门外的刘裕初宁陵石刻,经考古勘探证明,周围已不存在陵墓建筑。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一处保存较好的石刻做成遗址公园,将其他符合搬迁条件的石刻迁入此处,集中展示南朝石刻的艺术魅力。”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朝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保护规划》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上报国家文物局。

    他山之石

    和南朝石刻一样,建造在石灰岩山上的希腊雅典卫城也面临风化、酸雨等因素的破坏。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后,希腊政府开始了历史上最漫长、同时也是最浩大的一次遗迹整体搬迁工作,雅典卫城的所有雕塑、石刻等文物被安置到博物馆的透明氮气舱内保存起来。与此同时,希腊将移走的文物制作出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放回原位进行展示。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