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撩开石家庄先民的神秘面纱 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发布时间:2010-07-14文章出处:燕赵晚报作者:

 

    编者注:2009年被发现的“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一瀑布水帘之下,该遗址是距今约2万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人称“石家庄先民之家”。日前省市文物部门联手晚报先后两次举办“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活动”,引发强烈反响。咱们的老祖先——水帘洞人究竟什么样?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我们有什么差别?本报特邀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撰文,为大家撩开“石家庄先民”的神秘面纱——

    水帘洞人生活在什么时代?

    水帘洞人生活的时期,在地质学上称为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在考古学上叫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人类演化史上则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基于地层地貌、文化遗物及动物群分析,推测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2至3万年间,准确年代有待对文化层中保存的烧骨、碳粒等标本的碳十四测年最终确定。

    第四纪是地球演化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人类自此开始出现,有人称它为人类时代。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地壳活动剧烈,气候波动最大,也有人称它为冰川时代。第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间冰期,而水帘洞人生活在最后一个冰期,或叫做末次冰期的后段。那是距今2万年前后,地史上最寒冷时期来临,地球上覆盖着大陆冰盖或高山冰川。而在此之前曾有个短暂的间冰期,即温暖期,水帘洞人恰巧生活在这一阶段。这时水帘洞一带水量充沛,植被茂盛,动物成群,为他们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水帘洞人生活在滹沱河支流险溢河边水帘洞中,过着较为舒适的定居生活。居住洞穴并不是他们的发明,早在六七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居住在山洞中,利用天然洞穴来保暖驱寒,防止野兽进攻。水帘洞人很懂得利用自然环境,他们在水帘洞外较远的地方拣选合用的石料,运回洞内制造工具;女人们在附近采集植物种子或块根,男人们则外出狩猎。猎物带回洞中被剥皮、肢解、刮肉、敲骨、吸髓、烤肉、进餐。“石家庄先民”的生产、生活,犹如一幅富有生气的油画,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水帘洞人延续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滹沱河的文明。

    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滹沱河流域灿若群星的人类文化遗产、石家庄市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都归功于她的滋润和养育,这不容质疑。滹沱河发源于山西,切穿太行山注入河北平原。

    在如今的石家庄市区,如果深挖数米甚至百余米,常常见到几万年之前的地层和地层内有诸如古菱齿象、披毛犀、野马、鹿、羊和鸵鸟蛋皮等动物化石,它们记载着晚更新世时期滹沱河的辉煌。她大约用了几万甚至十来万年时间,将携带来的泥沙及其自然遗物堆积在石家庄一带,铸就成巨大的冲积扇,从而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们提供了优厚的生存环境。石家庄市位于滹沱河冲积扇的顶部,地势较高,冲积层富含地下水,易防洪沥涝,土地肥沃,利于人类生存。因此滹沱河不仅造就了石家庄,也孕育出一批非常著名、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平山中山国战国城址、市区东垣故城战国城址,元氏常山郡汉代城址和正定古城,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目前,在滹沱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井陉县的冶河、绵河(滹沱河支流)两岸最为丰富,时代也最早。上世纪末,首先找到的是孙庄遗址,它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估计其年龄在二三十万年之前。在不久前进行的文物普查中,又找到了雪兵、岩峰、小作、东元村和朱会沟五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岩峰遗址保存最佳,地层出露完美,文化遗物丰富,时代可能与孙庄遗址相近。井陉县的考古资料证实,滹沱河流域是河北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帘洞文化的母亲也是滹沱河,平山水帘洞遗址位于滹沱河中游,坐落在滹沱河支流险溢河上游岸边,如今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沛,植被茂盛,动物种类众多,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但这与“石家庄先民”那会儿相比还逊色的多。

水帘洞人长什么样?

    水帘洞人长得如何,仅凭现有的考古资料我们还没有确定答案,因为在洞内还没有发现与人类相关的头盖骨或其他能证明人类长相、脑量、高低、年龄的实物资料。如若想知道水帘洞人的长相,也只能依据国内外其他考古发现来分析比较,大致勾画出他们的面貌。

    水帘洞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处在晚期智人阶段,因此又叫做现代智人,也就是说在人体解剖结构上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正是在这一阶段,人种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根据皮肤颜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鼻、唇形状,现在习惯上分为白、黄、黑、棕四个人种。中国人属于黄种人,因为蒙古人最具黄种人的特征,因而又叫做蒙古人种。据以往研究,北京猿人就具备了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种几乎相同。总体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色、粗直;眼睛黑色或深褐色;面部宽阔,颧骨平扁而突出;鼻梁低矮;丹凤眼(眼内角下斜,外角上斜);胡子、体毛稀少。水帘洞人与山顶洞人时代相当,文化一脉相承,长相应该相似。水帘洞人和山顶洞人都被视为黄种人的祖先。

    水帘洞人使用什么工具?

    生活在两三万年前的水帘洞人,十分简易的生产工具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生产水平仍然处于原始、低下阶段,生产资料也比较缺乏。

    从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水帘洞人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头,加工制造石器依然使用延续几百万年的石头碰石头的最原始的打制石器技术,即锤击技术和砸击技术,制造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雕刻器等石工具,砍砸器主要体现斧子的功能,可用来砍伐树木,砸击骨头;刮削器则具备刀子的功能,主要用来剥皮、割肉、刮骨,是上好的餐具;尖状器具有锥钻的功能,既可以刮骨剔肉,又可以缝补衣服。总之,石制工具是水帘洞人使用最普遍、最实用的工具。水帘洞人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大宗工具应该是木器无疑。

    水帘洞人在哪儿采集石料?

    水帘洞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制品,早期人类使用的石材往往是就地取材。对于如何选择原材料,古人类已经积累了二百多万年的经验。从世界范围内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材看来,原始人类加工石器的石材多达上百种,但仅十多种为优质材料,如燧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玛瑙、火山岩和水晶等。

    平山?"?"水水帘洞遗址的石材原料种类较少,石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石英打制,还有石英砂岩、火山岩和水晶等。记得我第一次考察水帘洞遗址时,看到的第一件石制品就是石英碎片,之后发现大多数石制品也由石英制作,当即就确定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我之所以这么肯定,除了地层、灰烬层和石制品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石英的出现。在北京猿人化石发现前,外国专家安特生初登鸡骨山,发现第一件石英片时,便脱口而出“这里有人类活动”。就是因为周口店一带是石灰岩地区不出产石英,遗址附近发现石英,只能是古人类带来的。水帘洞遗址的情况与周口店几乎相同,出现石英对考古学家来说第一感觉当然是与人类活动相关。

    对于水帘洞人的石器原料,考古队就此进行专题调查,最终险溢河下游的塔崖村发现了水帘洞人打制石器的原料产地。塔崖村位于险溢河东南岸的台地上,村北有处高耸的塔式岩体,在河谷观看非常醒目。在塔式岩体之下,我们发现了石英。塔崖村相距水帘洞遗址约五公里,水帘洞人是在五公里以外拣选石料,并将其搬运回家而加工石器的。

    水帘洞人吃什么?

    人类是杂食动物,古人类也是杂食动物。

    作为晚期智人的“石家庄先民”都吃些什么,我们只能依据遗址内发现的文化遗物、动植物资源及附近生态环境进行探讨。我们从遗址地层内的孢粉分析结果和现在遗址附近植物种类两个方面入手,发现植物中板栗、胡桃、榆树和荨麻很多,板栗、胡桃营养较高;榆钱在娇嫩时期也非常香甜可口;荨麻则被先民们用来获得天然纤维,缝补衣服或捆绑东西。水帘洞一带还出产瓜果梨桃等多种水果和植物根茎,这些也应当是水帘洞人按季节采摘的食物。遗址周围还生长着其他多种植物,这些植物种子成熟之后,也是他们经常采集的食物资源。

    水帘洞人较为重要的食物还是肉类,此时古人类狩猎的技术和能力,比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要好得多。综观水帘洞遗址发现的数万件动物遗骨,发现以羊和鹿类最为丰富,说明他们的狩猎行为非常成熟,专门猎取羊和鹿类为食。可以断定,水帘洞人的狩猎已专门化,因此羊和鹿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另外还有鼠、獾、牛等,其中野牛体形硕大,人们猎杀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所占比例较小。

    参考其他同时期遗址,水帘洞遗址缺乏大型动物如古菱齿象、披毛犀和马等食草动物,其实在石家庄及滹沱河流域的地层中,经常能见到这些动物。同时肉食动物在水帘洞遗址中也很少见,其他遗址中常见的狼和鬣狗都不见踪迹。

    水帘洞人吃同胞吗?

    水帘洞人的食谱中,是否列上了自己,这是一个备受关注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的确有吃人习俗的记载,一些民族仍沿袭着食人之风,中国人这方面的相关记载也不少,其中古典文学《水浒传》的不少章节描述了吃人肉的场景。在澳大利亚、印尼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部落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流传或记载。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一节着重介绍了“十六世纪非洲的吃人之风”。

    在最近东非人类学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因二三百万年前后同时存在着不同的人种,他们之间有互相捕食对方的案例。另外当直立人出现时,同时生存的还可能有南方古猿或其他人类,直立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可能捕猎其他人类为食。北京猿人被认为保持着吃人之风,不少学者认为北京猿人有吃自己同伴大脑的习惯,甚至还将头盖骨当作取水盛具使用。考古研究中关于智人、晚期智人阶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上人吃人案例或推测,更是屡见不鲜。但是要知道,没有哪个民族是经常吃人肉的。

    至于水帘洞人是否保留着食人之风,看来基本可以排除,首先有关这一方面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其次这一时期人类进化已经达到现代人水平,葬俗已经趋于成熟;第三是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食物资源丰富。总之,除信仰外,不在食物极端缺乏情况之下,人类是不愿意残害自己同胞的。

    水帘洞人穿什么?

    水帘洞人穿着如何,一般考古资料难以提供直接证据,因为所有的衣物都易腐烂。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当时的穿着情况,也只能根据国内外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成果及生活复原图的理解,对水帘洞人穿着进行推测。

    从现有资料看,人类进化到早期智人阶段开始穿着兽皮,披戴植物叶片或树皮是肯定的。这一时期遗址中常常见到尖状器、石钻甚至骨锥状物,这些工具与人们穿衣有关。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几乎适应了现代人类能适应的所有生态环境,穿着问题一定不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冬装、夏装都有。在这一时期的遗址内,真正的骨锥开始出现,甚至人们都掌握了钻孔技术,制作出更加得心应手的骨针。由于有了针鼻可以穿线,缝制衣服的效率不会象以往那样低陋。

    水帘洞人穿兽皮是没有问题的,皮裙、皮裤、皮披肩已经成型。另外地层内分析出的孢粉中有不少荨麻,或许水帘洞人已经懂得了如何从荨麻皮中得到天然纤维,并用其做绳索缝补衣物或其它使用。而且水帘洞人的穿衣打扮肯定是随季节而改变的。

    水帘洞人爱美吗?

    如果有人问及水帘洞人爱美吗?回答是肯定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艺术出现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爱美的方式除能体现美观的衣服外,面部的涂脂抹粉和项饰、腕饰最为常见。

    天然红色物质在自然界也能够找到,如朱砂、赤铁矿、红色泥岩等。这些物质被采集取回驻地后,在石砧上研磨成粉状物即可使用。从现代民族学调查资料可知,涂脂抹粉多被女人所喜爱,一些喜欢打扮的男人常常使用,甚至个别的民族男性更喜欢涂脂抹粉。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染料的地点也不少,眼见的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河北泥河湾虎头梁遗址群等等。至少水帘洞的女性会用颜色装扮自己,尽管目前在遗址内没有发现实物证据也可做出推定。

    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装饰品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缺乏,质地有石质、角质、骨头、牙齿、蚌壳、螺壳等。山顶洞人喜欢用动物的牙齿在根部穿孔后作项饰使用,也喜欢用石头磨光、穿孔后作坠饰佩戴。在他们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用海生贝类壳体钻孔后做成的装饰品,它应该是件珍品,佩戴者肯定是人群中地位最高者。在河北泥河湾于家沟遗址中,发现过一件蚌壳制品,其加工水平高超,造型美观,堪称佳品。在水帘洞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装饰品,很是遗憾。但是,没有发现实物证据并不意味着水帘洞人不好美,不佩戴装饰品,只不过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撩开石家庄先民的神秘面纱 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发布时间:2010-07-14

 

    编者注:2009年被发现的“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一瀑布水帘之下,该遗址是距今约2万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人称“石家庄先民之家”。日前省市文物部门联手晚报先后两次举办“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活动”,引发强烈反响。咱们的老祖先——水帘洞人究竟什么样?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我们有什么差别?本报特邀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撰文,为大家撩开“石家庄先民”的神秘面纱——

    水帘洞人生活在什么时代?

    水帘洞人生活的时期,在地质学上称为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在考古学上叫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人类演化史上则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基于地层地貌、文化遗物及动物群分析,推测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2至3万年间,准确年代有待对文化层中保存的烧骨、碳粒等标本的碳十四测年最终确定。

    第四纪是地球演化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人类自此开始出现,有人称它为人类时代。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地壳活动剧烈,气候波动最大,也有人称它为冰川时代。第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间冰期,而水帘洞人生活在最后一个冰期,或叫做末次冰期的后段。那是距今2万年前后,地史上最寒冷时期来临,地球上覆盖着大陆冰盖或高山冰川。而在此之前曾有个短暂的间冰期,即温暖期,水帘洞人恰巧生活在这一阶段。这时水帘洞一带水量充沛,植被茂盛,动物成群,为他们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水帘洞人生活在滹沱河支流险溢河边水帘洞中,过着较为舒适的定居生活。居住洞穴并不是他们的发明,早在六七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居住在山洞中,利用天然洞穴来保暖驱寒,防止野兽进攻。水帘洞人很懂得利用自然环境,他们在水帘洞外较远的地方拣选合用的石料,运回洞内制造工具;女人们在附近采集植物种子或块根,男人们则外出狩猎。猎物带回洞中被剥皮、肢解、刮肉、敲骨、吸髓、烤肉、进餐。“石家庄先民”的生产、生活,犹如一幅富有生气的油画,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水帘洞人延续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滹沱河的文明。

    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滹沱河流域灿若群星的人类文化遗产、石家庄市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都归功于她的滋润和养育,这不容质疑。滹沱河发源于山西,切穿太行山注入河北平原。

    在如今的石家庄市区,如果深挖数米甚至百余米,常常见到几万年之前的地层和地层内有诸如古菱齿象、披毛犀、野马、鹿、羊和鸵鸟蛋皮等动物化石,它们记载着晚更新世时期滹沱河的辉煌。她大约用了几万甚至十来万年时间,将携带来的泥沙及其自然遗物堆积在石家庄一带,铸就成巨大的冲积扇,从而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们提供了优厚的生存环境。石家庄市位于滹沱河冲积扇的顶部,地势较高,冲积层富含地下水,易防洪沥涝,土地肥沃,利于人类生存。因此滹沱河不仅造就了石家庄,也孕育出一批非常著名、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平山中山国战国城址、市区东垣故城战国城址,元氏常山郡汉代城址和正定古城,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目前,在滹沱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井陉县的冶河、绵河(滹沱河支流)两岸最为丰富,时代也最早。上世纪末,首先找到的是孙庄遗址,它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估计其年龄在二三十万年之前。在不久前进行的文物普查中,又找到了雪兵、岩峰、小作、东元村和朱会沟五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岩峰遗址保存最佳,地层出露完美,文化遗物丰富,时代可能与孙庄遗址相近。井陉县的考古资料证实,滹沱河流域是河北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帘洞文化的母亲也是滹沱河,平山水帘洞遗址位于滹沱河中游,坐落在滹沱河支流险溢河上游岸边,如今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沛,植被茂盛,动物种类众多,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但这与“石家庄先民”那会儿相比还逊色的多。

水帘洞人长什么样?

    水帘洞人长得如何,仅凭现有的考古资料我们还没有确定答案,因为在洞内还没有发现与人类相关的头盖骨或其他能证明人类长相、脑量、高低、年龄的实物资料。如若想知道水帘洞人的长相,也只能依据国内外其他考古发现来分析比较,大致勾画出他们的面貌。

    水帘洞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处在晚期智人阶段,因此又叫做现代智人,也就是说在人体解剖结构上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正是在这一阶段,人种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根据皮肤颜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鼻、唇形状,现在习惯上分为白、黄、黑、棕四个人种。中国人属于黄种人,因为蒙古人最具黄种人的特征,因而又叫做蒙古人种。据以往研究,北京猿人就具备了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种几乎相同。总体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色、粗直;眼睛黑色或深褐色;面部宽阔,颧骨平扁而突出;鼻梁低矮;丹凤眼(眼内角下斜,外角上斜);胡子、体毛稀少。水帘洞人与山顶洞人时代相当,文化一脉相承,长相应该相似。水帘洞人和山顶洞人都被视为黄种人的祖先。

    水帘洞人使用什么工具?

    生活在两三万年前的水帘洞人,十分简易的生产工具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生产水平仍然处于原始、低下阶段,生产资料也比较缺乏。

    从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水帘洞人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头,加工制造石器依然使用延续几百万年的石头碰石头的最原始的打制石器技术,即锤击技术和砸击技术,制造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雕刻器等石工具,砍砸器主要体现斧子的功能,可用来砍伐树木,砸击骨头;刮削器则具备刀子的功能,主要用来剥皮、割肉、刮骨,是上好的餐具;尖状器具有锥钻的功能,既可以刮骨剔肉,又可以缝补衣服。总之,石制工具是水帘洞人使用最普遍、最实用的工具。水帘洞人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大宗工具应该是木器无疑。

    水帘洞人在哪儿采集石料?

    水帘洞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制品,早期人类使用的石材往往是就地取材。对于如何选择原材料,古人类已经积累了二百多万年的经验。从世界范围内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材看来,原始人类加工石器的石材多达上百种,但仅十多种为优质材料,如燧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玛瑙、火山岩和水晶等。

    平山?"?"水水帘洞遗址的石材原料种类较少,石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石英打制,还有石英砂岩、火山岩和水晶等。记得我第一次考察水帘洞遗址时,看到的第一件石制品就是石英碎片,之后发现大多数石制品也由石英制作,当即就确定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我之所以这么肯定,除了地层、灰烬层和石制品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石英的出现。在北京猿人化石发现前,外国专家安特生初登鸡骨山,发现第一件石英片时,便脱口而出“这里有人类活动”。就是因为周口店一带是石灰岩地区不出产石英,遗址附近发现石英,只能是古人类带来的。水帘洞遗址的情况与周口店几乎相同,出现石英对考古学家来说第一感觉当然是与人类活动相关。

    对于水帘洞人的石器原料,考古队就此进行专题调查,最终险溢河下游的塔崖村发现了水帘洞人打制石器的原料产地。塔崖村位于险溢河东南岸的台地上,村北有处高耸的塔式岩体,在河谷观看非常醒目。在塔式岩体之下,我们发现了石英。塔崖村相距水帘洞遗址约五公里,水帘洞人是在五公里以外拣选石料,并将其搬运回家而加工石器的。

    水帘洞人吃什么?

    人类是杂食动物,古人类也是杂食动物。

    作为晚期智人的“石家庄先民”都吃些什么,我们只能依据遗址内发现的文化遗物、动植物资源及附近生态环境进行探讨。我们从遗址地层内的孢粉分析结果和现在遗址附近植物种类两个方面入手,发现植物中板栗、胡桃、榆树和荨麻很多,板栗、胡桃营养较高;榆钱在娇嫩时期也非常香甜可口;荨麻则被先民们用来获得天然纤维,缝补衣服或捆绑东西。水帘洞一带还出产瓜果梨桃等多种水果和植物根茎,这些也应当是水帘洞人按季节采摘的食物。遗址周围还生长着其他多种植物,这些植物种子成熟之后,也是他们经常采集的食物资源。

    水帘洞人较为重要的食物还是肉类,此时古人类狩猎的技术和能力,比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要好得多。综观水帘洞遗址发现的数万件动物遗骨,发现以羊和鹿类最为丰富,说明他们的狩猎行为非常成熟,专门猎取羊和鹿类为食。可以断定,水帘洞人的狩猎已专门化,因此羊和鹿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另外还有鼠、獾、牛等,其中野牛体形硕大,人们猎杀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所占比例较小。

    参考其他同时期遗址,水帘洞遗址缺乏大型动物如古菱齿象、披毛犀和马等食草动物,其实在石家庄及滹沱河流域的地层中,经常能见到这些动物。同时肉食动物在水帘洞遗址中也很少见,其他遗址中常见的狼和鬣狗都不见踪迹。

    水帘洞人吃同胞吗?

    水帘洞人的食谱中,是否列上了自己,这是一个备受关注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的确有吃人习俗的记载,一些民族仍沿袭着食人之风,中国人这方面的相关记载也不少,其中古典文学《水浒传》的不少章节描述了吃人肉的场景。在澳大利亚、印尼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部落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流传或记载。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一节着重介绍了“十六世纪非洲的吃人之风”。

    在最近东非人类学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因二三百万年前后同时存在着不同的人种,他们之间有互相捕食对方的案例。另外当直立人出现时,同时生存的还可能有南方古猿或其他人类,直立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可能捕猎其他人类为食。北京猿人被认为保持着吃人之风,不少学者认为北京猿人有吃自己同伴大脑的习惯,甚至还将头盖骨当作取水盛具使用。考古研究中关于智人、晚期智人阶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上人吃人案例或推测,更是屡见不鲜。但是要知道,没有哪个民族是经常吃人肉的。

    至于水帘洞人是否保留着食人之风,看来基本可以排除,首先有关这一方面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其次这一时期人类进化已经达到现代人水平,葬俗已经趋于成熟;第三是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食物资源丰富。总之,除信仰外,不在食物极端缺乏情况之下,人类是不愿意残害自己同胞的。

    水帘洞人穿什么?

    水帘洞人穿着如何,一般考古资料难以提供直接证据,因为所有的衣物都易腐烂。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当时的穿着情况,也只能根据国内外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成果及生活复原图的理解,对水帘洞人穿着进行推测。

    从现有资料看,人类进化到早期智人阶段开始穿着兽皮,披戴植物叶片或树皮是肯定的。这一时期遗址中常常见到尖状器、石钻甚至骨锥状物,这些工具与人们穿衣有关。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几乎适应了现代人类能适应的所有生态环境,穿着问题一定不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冬装、夏装都有。在这一时期的遗址内,真正的骨锥开始出现,甚至人们都掌握了钻孔技术,制作出更加得心应手的骨针。由于有了针鼻可以穿线,缝制衣服的效率不会象以往那样低陋。

    水帘洞人穿兽皮是没有问题的,皮裙、皮裤、皮披肩已经成型。另外地层内分析出的孢粉中有不少荨麻,或许水帘洞人已经懂得了如何从荨麻皮中得到天然纤维,并用其做绳索缝补衣物或其它使用。而且水帘洞人的穿衣打扮肯定是随季节而改变的。

    水帘洞人爱美吗?

    如果有人问及水帘洞人爱美吗?回答是肯定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艺术出现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爱美的方式除能体现美观的衣服外,面部的涂脂抹粉和项饰、腕饰最为常见。

    天然红色物质在自然界也能够找到,如朱砂、赤铁矿、红色泥岩等。这些物质被采集取回驻地后,在石砧上研磨成粉状物即可使用。从现代民族学调查资料可知,涂脂抹粉多被女人所喜爱,一些喜欢打扮的男人常常使用,甚至个别的民族男性更喜欢涂脂抹粉。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染料的地点也不少,眼见的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河北泥河湾虎头梁遗址群等等。至少水帘洞的女性会用颜色装扮自己,尽管目前在遗址内没有发现实物证据也可做出推定。

    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装饰品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缺乏,质地有石质、角质、骨头、牙齿、蚌壳、螺壳等。山顶洞人喜欢用动物的牙齿在根部穿孔后作项饰使用,也喜欢用石头磨光、穿孔后作坠饰佩戴。在他们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用海生贝类壳体钻孔后做成的装饰品,它应该是件珍品,佩戴者肯定是人群中地位最高者。在河北泥河湾于家沟遗址中,发现过一件蚌壳制品,其加工水平高超,造型美观,堪称佳品。在水帘洞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装饰品,很是遗憾。但是,没有发现实物证据并不意味着水帘洞人不好美,不佩戴装饰品,只不过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

文章出处: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