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09-0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内蒙古自治区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近2.2万处,其中新发现1.2万余处,复查近1万处。
    在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前夕,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专家经过认真评审,在新发现文物中评选出了全区的“二十大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囊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分布于全区的12个盟市。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
    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协办: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撰稿\编辑:张文平


    1.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的一个平缓台地之上,遗址总面积约93000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址。200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9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28座、灰坑83个、灶址3个、墓葬2座、沟1条。房址皆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8~60平方米,门道在南侧,大部分为生土居住面,瓢形灶多位于房址中部。灰坑一般为圆形筒状,也有椭圆形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有筒形罐、红陶钵、几何纹彩陶钵、斜口器等;石器有耜、锄、斧、刀、磨盘、磨棒等。
    2.克什克腾旗采石沟
    夏家店上层文化聚落址与墓群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北3公里的采石沟中,处于黄岗梁山峰南麓,背靠群山,南临平川。聚落址与墓群分布于采石沟的南侧和北侧,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
    沟北坡为居住区,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表暴露多处灰土层,文化层厚1~3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罐残片、鬲足、石镐、石斧及动物骨骼等。从采集遗物看,该聚落址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遗存。
    沟南坡为墓葬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陶纺轮、石纺轮、角器、骨匕等遗物。因生产活动,破坏多个墓葬,出土文物有青铜短剑、铜刀、铜斧、铜镜、马具铜饰件、骨器、串珠及丝织物残片等。2007年,崖壁坍塌暴露出一个土坑竖穴墓,经清理,出土有夹砂红陶罐、环首铜刀、圆形铜牌饰、铜锥、铜泡及骨器等遗物。在墓穴上方填土中,出土有3个完整马头骨,呈“品”字形摆放。墓葬区与聚落址应属于同一时期、同一部族人群的遗存。
    3.太仆寺旗宝日浩特元代纳钵城址
    位于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白马群嘎查南500米半山坡上。城址南北长505米,东西宽310米,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城墙为黄土版筑,外侧包砌石片。西、南墙各开一座城门,外设瓮城。城内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墙,把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因城墙外部包砌的石片为当地所产紫红色石材,当地人称此城为宝日浩特(紫城)。
    关于古城的建制,当与蒙元时期元大都至元上都之间的驿道有关。据元人周伯琦《扈从诗后序》记载,大都至上都的驿道西路,在察罕脑儿和宝昌州之间,有遮里哈剌和忽鲁秃两处钠钵。宝日浩特古城距离元宝昌州故址(今河北沽源县九连城古城)较近,初步推断为忽鲁秃钠钵所在。
    4.清水河县黑矾沟
    明清瓷窑址群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一条狭长弯曲的沟谷内,沟谷全长2500米。该瓷窑址群依坡而筑,绝大多数窑址坐北朝南,分布结构分为单座、双座或多座等形式。建造特点为圆形圆顶状(俗称馒头窑),高矮粗细不一,最高者在12~13米,低者在6~8米。窑身为上、下结构,各有窑口,下部有出灰口。
    黑矾沟制瓷业兴起发展约在明代中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生产日用生活瓷,品种有碗、盆、盅等。产品销往包头、河套等地。黑矾沟瓷窑址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
    5.库伦旗扎白营子
    夏家店下层文化墓群位于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南约16公里处。墓群位于一个缓坡地带,大体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120米,面积约31200平方米。墓群西侧、北侧为较深的自然冲沟,沟岸处有暴露的墓葬,排列有序,周围采集到时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夹砂红陶鬲足等陶器残片。此外,在普查中征集到该墓群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4件。
    6.准格尔旗城塔青铜时代墓群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境内。墓群东侧紧临黄河,西侧为农田,地势西高东低,面积约16600平方米。墓葬在地表多堆积石块、石片为标志,地表可见明显的石堆52座。墓地内有一条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冲沟,冲沟断面上暴露出人骨和陶器等,普查队对其进行了清理,出土了2件陶鬲和1件陶罐。根据出土遗物及地表散布陶片的特征判断,这是一处青铜时代墓群。
    7.正镶白旗北朝墓葬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2010年5月被盗,当地公安局追缴回部分器物后,文物部门又对该墓葬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偏洞室墓,共出土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器以及镶宝石首饰等。出土文物较为珍贵、罕见,且异域特征明显。根据遗物特征判断,这是一座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它的发现和清理对研究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8.乌拉特前旗哈拉汉沟突厥墓群
    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白彦花嘎查哈拉汉沟口北1公里的草原上。共发现墓葬10余座,地表均以石头堆为标志。其中一座墓葬上树立一个石人,石人立于墓圹中央,高约1米,面向东,石人五官凿刻得非常清晰,头顶部微残。根据墓葬形制初步认定,这是一处相当于隋唐时代的突厥墓群。
    9.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群
    位于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境内。墓群位于一座向阳的山坡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地表部分墓葬遭盗掘破坏,可见墓葬形制有砖室墓和石室墓等,排列有序。普查队从被盗墓葬中清理出土一座柏木棺床小帐,并追缴回一批辽代的瓷器,有青瓷葵口碗、温碗、白瓷壶、白瓷盘等。墓群地表散布大量辽代的砖瓦残片。
    10.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清代武官墓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乌珠尔苏木东乌珠尔办事处。普查队发现时已遭自然破坏,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棺盖三角形起脊,棺木已破坏。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身着清代官服,另有官帽一顶、朝珠一串。根据官服推断,墓主人为清代正四品武官,应为佐领一级。该墓出土服饰全套完整,官阶明确,是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出土的最高级别的清代武官服,有着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11.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岩画
    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巴彦哈日嘎查乌日图乌兰山南侧一带。岩画分布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岩画133幅。画面多凿刻而成,主要题材有羊、马、骆驼、骑者、符号、藏文、蒙文等,是古代北方民族岩画艺术的杰作。
    12.乌海市海南区雀儿沟岩画
    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民乐社区雀儿沟大桥东3.5公里。岩画集中分布于雀儿沟内山丘岩壁和附近的巨大岩石上,面积约30平方米。主要画面内容有人物以及羊、马、犬等动物图像。这批岩画磨刻痕迹虽浅,但画面却十分清晰。
    13.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敖包岩画
    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镇巴音塔拉嘎查一带。岩画分布在山丘的山脊上,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岩画400余幅。岩画内容以马、羊、鹿、狼、骑者、车、蒙古包等为主要题材,画面凿刻清晰,形象生动。画面之间有明显的叠压打破关系,应包含不同时期的北方民族作品。
    14.准格尔旗庙塔清代石窟寺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永胜壕村北约3公里,东侧紧临黄河西岸,西侧为深沟,南侧和北侧为天堑。在高台地上有一座石砌佛塔。塔座为长方形,塔基长5.3米,宽4.5米。塔身长5米,高4.5米,宽4.5米,由2个佛龛组成,面朝东北。上佛龛高1.3米,宽1米,进深约1.5米;下佛龛高1.8米,宽1.05米,进深约2.3米。龛额顶端有一块眉石,上刻经文。塔尖高4.5米。佛塔东的坡地上依山用石片砌筑了许多洞窟式建筑,鳞次栉比,别具特色,其中部分洞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彩绘雕塑。洞窟南侧有一条石阶小道,蜿蜒而下直达黄河边上。
    15.杭锦旗乌兰阿贵清代石窟寺
    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建于南北走向的“S”型红砂岩峭壁上。总面积1200平方米,南、北峭壁共有石窟14处。7处较为完整,其中1处为大型石窟,内套3个小石窟,内窟进深3米,宽2米,高1.6米;外窟进深4米,宽7米,高3米;其余6处石窟高均为2米,宽2.5米,窟口形状有方形、有圆形。另外7处因遭风沙侵蚀等而破坏严重,原貌不存。石窟所处位置高于四周,石窟以下平缓地带原有清代寺庙,但“文革”期间被拆毁,现仅存基址,其中有一处喇嘛住房,主房原貌犹存。石窟以西,从山顶向西“一”字排列有20处塔基,再往南平缓地带共有15处建筑基址。石窟南丘陵顶部由南向北有2处建筑基址。若包括地面建筑基址在内,石窟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16.呼伦贝尔市中东铁路遗址群
    中东铁路于1897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这条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口,全长近2500公里。中东铁路先后为俄罗斯、日本、前苏联占领、管理和使用,1952年中东铁路全部收归我国政府所有。中东铁路既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也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东铁路沿线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许多建筑设计精美,功能完善,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风格、俄式建筑,其中不乏精品,很多建筑形式在俄罗斯境内都已经难寻。
    17.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平绥铁路白塔火车站旧址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巴彦镇黑土凹村东。建于1921年,1938年日本人侵略归绥后进行了扩建。面阔21米、进深13.6米、通高6.1米,现占地面积为3400平方米。平绥铁路白塔火车站由站房、信号房、碉堡等多座建筑组成,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为砖木结构,碉堡为砖混结构,目前基本保持原风貌。为平绥铁路沿线现存极少,又保存较完整的二、三级小站。它与现在的白塔火车站相邻,是自治区重要的近现代建筑。
    18.内蒙古东部区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旧址群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为了稳定对中国东北长期占领并进一步实施其南下侵略全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北进夺取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计划,自1934年~1945年,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内蒙古海拉尔和阿尔山5000公里边境地带,共修筑17处要塞,要塞群相加约1700公里,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被日军自喻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其军事功能、建筑规模实际远远超过了马奇诺防线。侵华日军要塞不但是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罪恶的见证:为了修筑要塞,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320多万人,造成了100多万劳工的死亡;同时强征、骗征中、朝两国妇女为慰安妇,为日军充当性奴隶。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旧址群的发现,提醒今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19.磴口县三盛黄河公水利枢纽
    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相交的黄河干流上,建于1959年9月,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是黄河流域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目前灌溉面积58万公顷,河套灌区因其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闸坝引水灌区,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由拦河闸、北干渠进水闸和拦河土坝组成。拦河闸长约326米,共18孔。北干渠进水闸长105米,共9孔。两闸以圆头相连,保存状况良好。现已开发为著名水利风景区。
    20.四子王旗水口五七干校旧址
    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10公里处。为一排24间窑洞式建筑,总长度近100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窑洞为一进两开式建筑,高4.5米,进深5.9米。中间窑洞上方雕有五星,将24间窑洞分为东、西各12间。窑洞墙体为石条垒砌,顶部为土坯筑成。
    1969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办起了这所“五七干校”,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在这里接受锻炼。水口五七干校旧址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3日第6-7版)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09-08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内蒙古自治区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近2.2万处,其中新发现1.2万余处,复查近1万处。
    在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前夕,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专家经过认真评审,在新发现文物中评选出了全区的“二十大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囊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分布于全区的12个盟市。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
    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协办: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撰稿\编辑:张文平


    1.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的一个平缓台地之上,遗址总面积约93000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址。200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9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28座、灰坑83个、灶址3个、墓葬2座、沟1条。房址皆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8~60平方米,门道在南侧,大部分为生土居住面,瓢形灶多位于房址中部。灰坑一般为圆形筒状,也有椭圆形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有筒形罐、红陶钵、几何纹彩陶钵、斜口器等;石器有耜、锄、斧、刀、磨盘、磨棒等。
    2.克什克腾旗采石沟
    夏家店上层文化聚落址与墓群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北3公里的采石沟中,处于黄岗梁山峰南麓,背靠群山,南临平川。聚落址与墓群分布于采石沟的南侧和北侧,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
    沟北坡为居住区,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表暴露多处灰土层,文化层厚1~3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罐残片、鬲足、石镐、石斧及动物骨骼等。从采集遗物看,该聚落址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遗存。
    沟南坡为墓葬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陶纺轮、石纺轮、角器、骨匕等遗物。因生产活动,破坏多个墓葬,出土文物有青铜短剑、铜刀、铜斧、铜镜、马具铜饰件、骨器、串珠及丝织物残片等。2007年,崖壁坍塌暴露出一个土坑竖穴墓,经清理,出土有夹砂红陶罐、环首铜刀、圆形铜牌饰、铜锥、铜泡及骨器等遗物。在墓穴上方填土中,出土有3个完整马头骨,呈“品”字形摆放。墓葬区与聚落址应属于同一时期、同一部族人群的遗存。
    3.太仆寺旗宝日浩特元代纳钵城址
    位于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白马群嘎查南500米半山坡上。城址南北长505米,东西宽310米,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城墙为黄土版筑,外侧包砌石片。西、南墙各开一座城门,外设瓮城。城内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墙,把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因城墙外部包砌的石片为当地所产紫红色石材,当地人称此城为宝日浩特(紫城)。
    关于古城的建制,当与蒙元时期元大都至元上都之间的驿道有关。据元人周伯琦《扈从诗后序》记载,大都至上都的驿道西路,在察罕脑儿和宝昌州之间,有遮里哈剌和忽鲁秃两处钠钵。宝日浩特古城距离元宝昌州故址(今河北沽源县九连城古城)较近,初步推断为忽鲁秃钠钵所在。
    4.清水河县黑矾沟
    明清瓷窑址群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一条狭长弯曲的沟谷内,沟谷全长2500米。该瓷窑址群依坡而筑,绝大多数窑址坐北朝南,分布结构分为单座、双座或多座等形式。建造特点为圆形圆顶状(俗称馒头窑),高矮粗细不一,最高者在12~13米,低者在6~8米。窑身为上、下结构,各有窑口,下部有出灰口。
    黑矾沟制瓷业兴起发展约在明代中后期,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生产日用生活瓷,品种有碗、盆、盅等。产品销往包头、河套等地。黑矾沟瓷窑址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
    5.库伦旗扎白营子
    夏家店下层文化墓群位于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南约16公里处。墓群位于一个缓坡地带,大体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120米,面积约31200平方米。墓群西侧、北侧为较深的自然冲沟,沟岸处有暴露的墓葬,排列有序,周围采集到时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夹砂红陶鬲足等陶器残片。此外,在普查中征集到该墓群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4件。
    6.准格尔旗城塔青铜时代墓群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境内。墓群东侧紧临黄河,西侧为农田,地势西高东低,面积约16600平方米。墓葬在地表多堆积石块、石片为标志,地表可见明显的石堆52座。墓地内有一条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冲沟,冲沟断面上暴露出人骨和陶器等,普查队对其进行了清理,出土了2件陶鬲和1件陶罐。根据出土遗物及地表散布陶片的特征判断,这是一处青铜时代墓群。
    7.正镶白旗北朝墓葬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2010年5月被盗,当地公安局追缴回部分器物后,文物部门又对该墓葬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偏洞室墓,共出土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器以及镶宝石首饰等。出土文物较为珍贵、罕见,且异域特征明显。根据遗物特征判断,这是一座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它的发现和清理对研究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8.乌拉特前旗哈拉汉沟突厥墓群
    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白彦花嘎查哈拉汉沟口北1公里的草原上。共发现墓葬10余座,地表均以石头堆为标志。其中一座墓葬上树立一个石人,石人立于墓圹中央,高约1米,面向东,石人五官凿刻得非常清晰,头顶部微残。根据墓葬形制初步认定,这是一处相当于隋唐时代的突厥墓群。
    9.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群
    位于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境内。墓群位于一座向阳的山坡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地表部分墓葬遭盗掘破坏,可见墓葬形制有砖室墓和石室墓等,排列有序。普查队从被盗墓葬中清理出土一座柏木棺床小帐,并追缴回一批辽代的瓷器,有青瓷葵口碗、温碗、白瓷壶、白瓷盘等。墓群地表散布大量辽代的砖瓦残片。
    10.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清代武官墓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乌珠尔苏木东乌珠尔办事处。普查队发现时已遭自然破坏,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棺盖三角形起脊,棺木已破坏。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身着清代官服,另有官帽一顶、朝珠一串。根据官服推断,墓主人为清代正四品武官,应为佐领一级。该墓出土服饰全套完整,官阶明确,是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出土的最高级别的清代武官服,有着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11.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岩画
    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巴彦哈日嘎查乌日图乌兰山南侧一带。岩画分布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岩画133幅。画面多凿刻而成,主要题材有羊、马、骆驼、骑者、符号、藏文、蒙文等,是古代北方民族岩画艺术的杰作。
    12.乌海市海南区雀儿沟岩画
    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民乐社区雀儿沟大桥东3.5公里。岩画集中分布于雀儿沟内山丘岩壁和附近的巨大岩石上,面积约30平方米。主要画面内容有人物以及羊、马、犬等动物图像。这批岩画磨刻痕迹虽浅,但画面却十分清晰。
    13.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敖包岩画
    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镇巴音塔拉嘎查一带。岩画分布在山丘的山脊上,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岩画400余幅。岩画内容以马、羊、鹿、狼、骑者、车、蒙古包等为主要题材,画面凿刻清晰,形象生动。画面之间有明显的叠压打破关系,应包含不同时期的北方民族作品。
    14.准格尔旗庙塔清代石窟寺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永胜壕村北约3公里,东侧紧临黄河西岸,西侧为深沟,南侧和北侧为天堑。在高台地上有一座石砌佛塔。塔座为长方形,塔基长5.3米,宽4.5米。塔身长5米,高4.5米,宽4.5米,由2个佛龛组成,面朝东北。上佛龛高1.3米,宽1米,进深约1.5米;下佛龛高1.8米,宽1.05米,进深约2.3米。龛额顶端有一块眉石,上刻经文。塔尖高4.5米。佛塔东的坡地上依山用石片砌筑了许多洞窟式建筑,鳞次栉比,别具特色,其中部分洞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彩绘雕塑。洞窟南侧有一条石阶小道,蜿蜒而下直达黄河边上。
    15.杭锦旗乌兰阿贵清代石窟寺
    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建于南北走向的“S”型红砂岩峭壁上。总面积1200平方米,南、北峭壁共有石窟14处。7处较为完整,其中1处为大型石窟,内套3个小石窟,内窟进深3米,宽2米,高1.6米;外窟进深4米,宽7米,高3米;其余6处石窟高均为2米,宽2.5米,窟口形状有方形、有圆形。另外7处因遭风沙侵蚀等而破坏严重,原貌不存。石窟所处位置高于四周,石窟以下平缓地带原有清代寺庙,但“文革”期间被拆毁,现仅存基址,其中有一处喇嘛住房,主房原貌犹存。石窟以西,从山顶向西“一”字排列有20处塔基,再往南平缓地带共有15处建筑基址。石窟南丘陵顶部由南向北有2处建筑基址。若包括地面建筑基址在内,石窟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16.呼伦贝尔市中东铁路遗址群
    中东铁路于1897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这条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口,全长近2500公里。中东铁路先后为俄罗斯、日本、前苏联占领、管理和使用,1952年中东铁路全部收归我国政府所有。中东铁路既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也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东铁路沿线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许多建筑设计精美,功能完善,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风格、俄式建筑,其中不乏精品,很多建筑形式在俄罗斯境内都已经难寻。
    17.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平绥铁路白塔火车站旧址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巴彦镇黑土凹村东。建于1921年,1938年日本人侵略归绥后进行了扩建。面阔21米、进深13.6米、通高6.1米,现占地面积为3400平方米。平绥铁路白塔火车站由站房、信号房、碉堡等多座建筑组成,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为砖木结构,碉堡为砖混结构,目前基本保持原风貌。为平绥铁路沿线现存极少,又保存较完整的二、三级小站。它与现在的白塔火车站相邻,是自治区重要的近现代建筑。
    18.内蒙古东部区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旧址群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为了稳定对中国东北长期占领并进一步实施其南下侵略全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北进夺取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计划,自1934年~1945年,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内蒙古海拉尔和阿尔山5000公里边境地带,共修筑17处要塞,要塞群相加约1700公里,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被日军自喻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其军事功能、建筑规模实际远远超过了马奇诺防线。侵华日军要塞不但是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罪恶的见证:为了修筑要塞,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320多万人,造成了100多万劳工的死亡;同时强征、骗征中、朝两国妇女为慰安妇,为日军充当性奴隶。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旧址群的发现,提醒今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19.磴口县三盛黄河公水利枢纽
    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相交的黄河干流上,建于1959年9月,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是黄河流域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目前灌溉面积58万公顷,河套灌区因其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闸坝引水灌区,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由拦河闸、北干渠进水闸和拦河土坝组成。拦河闸长约326米,共18孔。北干渠进水闸长105米,共9孔。两闸以圆头相连,保存状况良好。现已开发为著名水利风景区。
    20.四子王旗水口五七干校旧址
    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10公里处。为一排24间窑洞式建筑,总长度近100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窑洞为一进两开式建筑,高4.5米,进深5.9米。中间窑洞上方雕有五星,将24间窑洞分为东、西各12间。窑洞墙体为石条垒砌,顶部为土坯筑成。
    1969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办起了这所“五七干校”,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在这里接受锻炼。水口五七干校旧址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3日第6-7版)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