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守望民族根脉 共栖精神家园——山西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扫描

发布时间:2010-09-1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许高哲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依附于黄河、汾河岸畔,散布在太行、吕梁之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品味着岁月的沧桑,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到了2009年,沉睡千年的不醒梦却被有史以来超大规模的重点工程建设而惊扰。列祖列宗留下的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从未遇到的生存危机。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遗产的共栖和守望,对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更具有非凡价值。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是工程建设者和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参与  促进大建设

    历史进入2008年的时候,一场历史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投资规模达6000亿元、涉及十大领域的152项重点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文物保护是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重两利”方针由来已久,是我国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要求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文物部门积极配合基本建设,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尊重。然而,如此大规模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既是对全省文物工作的一次全新的考验,也为全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省文物局与省重点工程办联合召开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史上尚属首次的全省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省文物系统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如期、高效地完成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任务,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但是,为避免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文物部门自身存的问题和不足,绝不能忽视,更不能纵容。省文物局局长施联秀在会上严肃地指出,个别地方文物部门擅自向建设单位或业主单位提供文物保护环境评估报告和不合理的文物保护经费预算,甚至狮子大开口,败坏形象;个别地方文物部门越权自行召开涉及省保、国保建设项目的评审会,或在审批手续不健全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勘探甚至发掘,法制观念淡薄,自毁尊严;在参与建设项目的可研论证时,存在依法办事有余,创新思路不足,习惯于说这不行、那不行,就是不能说怎样才行,等等。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坚决改变!

    于是,山西省文物局喊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全力以赴,服务大局,低限取费,确保工期,两重两利,再创佳绩!

    特事特办  加档大提速

    紧紧围绕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程进度要求,山西省文物局统筹安排,使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步入“快车道”。

    ——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凡是重点工程涉及文物保护的行政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文物行政部门既要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又要按照建设项目进度要求,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对有关部门或设计单位送来的项目文件,能当天审结务必当天办复;需要请专家论证的,立即组织讨论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函复;应报请上级部门审批的快速上传,并促请缩短审批时限。各审批环节做到限时完成,谁拖拉谁负责,哪一级延期哪一级负责,并追究相关责任。

    ——提高可研论证效率。在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过程中,遇到建设工程必须上马,而设计路线又确实无法避开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时,文物部门一方面依法办事,强调“尽可能避开”,另一方面从大局出发,争当促进派,不做摇头派,不光说不行,要说怎样才行,在法律规定与基本建设需要之间寻求保护文物的最佳契合点,拿出一个既让建设单位接受、有利于工程建设,又能把文物损害程度降至最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双赢”方案。

    在国高网青兰公路山西境临汾——吉县段局部穿越“国保”单位柿子滩遗址方案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虽然建设单位根据文物部门意见对路线进行了多次改动,但确实无法绕避柿子滩遗址。经过省文物局与省交通厅共同协商、讨论,最终将省考古所与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编制的《高速公路穿越柿子滩遗址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柿子滩遗址段路线方案》合并,形成双方都较满意的《高速公路局部穿越柿子滩遗址路线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体现管理服务并重。严格依照《山西省文物考古勘探管理暂行办法》,对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的进度、质量、资金、验收、技术、档案等繁缛分散的工作纳入规范程序,高效率、高速度地科学编制并及时送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方案,并力求科学确定预算,尽可能取低限,做到工作量、工作进度与投资量、投资进度形成合理比例关系,营造一种可控、可视的良好环境,体现出较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精心运作  组织大会战

    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文物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斗志昂扬,协同作战,打了一场硬仗、漂亮仗。

    ——周密组织部署。省文物局合理调配专业技术力量,在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组建主力军的同时,积极寻求多种合作方式,吸收高校或省外队伍参与,集中优势兵力,在全省组织了13支文物调查勘探队、7支考古队,经过周密部署,近500名文物勘探和考古人员在全省开展考古勘探、发掘项目“大会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完善目标责任。省文物局有关处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履行日常的联络、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勘测中心作为业务和技术总牵头单位,和各市、县考古、勘探等业务单位,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完成时限;市、县文物部门配合,负责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具体接洽并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省、市、县文物行政部门做到三级联动,各司其职。
    ——扩大宣传普及。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不仅具有妥善保护好文物,将文物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和增加工程文明色彩的意义,更具有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价值。省文物局把文物保护宣传普及贯穿于全过程,尤其是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向工程建设方和当地民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对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接待等问题,文物工作者坚持主动地、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促使建设部门的同志认识到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同等重要和权利义务,从而赢得建设方乃至全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发掘过程中,考古所组织了“走近考古·触摸文明——下王尹的故事”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同时还与下王尹小学联合举办了“对考古的认识和感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当地民众分享下王尹遗址考古成果,增强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强化指导督察。省文物局与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掌握总体情况,并向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供咨询。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及时检点工作进度,解决存在问题,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度人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在跟踪建设方的工程进展的同时,还要及时阻止各种破坏文物现象的发生。在文物工作者对准朔铁路沿线进行调查时,及时发现并阻止了其线路穿越长城军堡行为,保护了长城的完整性。

    互利共赢  喜获大丰收

    令人欣喜的是,当三晋大地上的重点工程机声隆隆、激战犹酣的时候,文物保护也捷报频传,硕果累累。

    截至2009年底,山西省119个重点工程项目,95项已完成行政审批,24项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完善设计方案。需要勘探的27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勘探总面积968.6万平方米,发现古遗址31处、古墓葬589座、其它遗迹78处。需要发掘的2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发掘面积12.1万平方米,发掘古遗址23处、古墓葬485座,出土各类文物15933件(套)。考古发掘项目涵盖全省11个地市,为山西史前时期到宋元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这里仅举几例:

    ——对国家重点工程万家赛引黄北干线尚希庄水库淹没区中心地带涉及1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实施了整体搬迁,得到了有效保护。

    ——青兰高速公路建设沿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上下叠压的五个文化层,在1200平方米内发现200余处用火遗迹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出土上万件遗存,对于研究史前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史前人类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和实物依据。
    ——忻保高速公路沿线发掘的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对研究晋西北地区史前社会的组织结构、聚落形态都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和实物资料。岢岚县乔家湾遗址从田野发掘的实物资料上确认了其区域文化面貌,为进一步了解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群体的生计状况聚落形态及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村料。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沿线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战国和汉代的文化遗存,其中战国时期夯土墙和汉代遗址的发现在本地区尚属首次。
    ——屯留县的康庄墓地共清理墓葬13座,发现有元代砖雕壁画墓,其壁画“炕围”画形式具有地域民俗特色,为这一美术形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郭家枣园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内涵丰富,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小区域文化遗存分期研究的深化,而且对完善该地区文化谱系和揭示该地区东周时期文化面貌也有重要作用。

    这些看似平凡的数字和例证,却为我们的“守望”和“共栖”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也显示了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的自觉、自醒……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10日第3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守望民族根脉 共栖精神家园——山西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扫描

发布时间:2010-09-10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依附于黄河、汾河岸畔,散布在太行、吕梁之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品味着岁月的沧桑,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到了2009年,沉睡千年的不醒梦却被有史以来超大规模的重点工程建设而惊扰。列祖列宗留下的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从未遇到的生存危机。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遗产的共栖和守望,对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更具有非凡价值。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是工程建设者和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参与  促进大建设

    历史进入2008年的时候,一场历史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投资规模达6000亿元、涉及十大领域的152项重点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文物保护是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重两利”方针由来已久,是我国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要求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文物部门积极配合基本建设,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尊重。然而,如此大规模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既是对全省文物工作的一次全新的考验,也为全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省文物局与省重点工程办联合召开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史上尚属首次的全省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省文物系统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如期、高效地完成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任务,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但是,为避免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文物部门自身存的问题和不足,绝不能忽视,更不能纵容。省文物局局长施联秀在会上严肃地指出,个别地方文物部门擅自向建设单位或业主单位提供文物保护环境评估报告和不合理的文物保护经费预算,甚至狮子大开口,败坏形象;个别地方文物部门越权自行召开涉及省保、国保建设项目的评审会,或在审批手续不健全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勘探甚至发掘,法制观念淡薄,自毁尊严;在参与建设项目的可研论证时,存在依法办事有余,创新思路不足,习惯于说这不行、那不行,就是不能说怎样才行,等等。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坚决改变!

    于是,山西省文物局喊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全力以赴,服务大局,低限取费,确保工期,两重两利,再创佳绩!

    特事特办  加档大提速

    紧紧围绕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程进度要求,山西省文物局统筹安排,使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步入“快车道”。

    ——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凡是重点工程涉及文物保护的行政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文物行政部门既要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又要按照建设项目进度要求,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对有关部门或设计单位送来的项目文件,能当天审结务必当天办复;需要请专家论证的,立即组织讨论并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函复;应报请上级部门审批的快速上传,并促请缩短审批时限。各审批环节做到限时完成,谁拖拉谁负责,哪一级延期哪一级负责,并追究相关责任。

    ——提高可研论证效率。在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过程中,遇到建设工程必须上马,而设计路线又确实无法避开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时,文物部门一方面依法办事,强调“尽可能避开”,另一方面从大局出发,争当促进派,不做摇头派,不光说不行,要说怎样才行,在法律规定与基本建设需要之间寻求保护文物的最佳契合点,拿出一个既让建设单位接受、有利于工程建设,又能把文物损害程度降至最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双赢”方案。

    在国高网青兰公路山西境临汾——吉县段局部穿越“国保”单位柿子滩遗址方案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虽然建设单位根据文物部门意见对路线进行了多次改动,但确实无法绕避柿子滩遗址。经过省文物局与省交通厅共同协商、讨论,最终将省考古所与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编制的《高速公路穿越柿子滩遗址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柿子滩遗址段路线方案》合并,形成双方都较满意的《高速公路局部穿越柿子滩遗址路线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体现管理服务并重。严格依照《山西省文物考古勘探管理暂行办法》,对重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的进度、质量、资金、验收、技术、档案等繁缛分散的工作纳入规范程序,高效率、高速度地科学编制并及时送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方案,并力求科学确定预算,尽可能取低限,做到工作量、工作进度与投资量、投资进度形成合理比例关系,营造一种可控、可视的良好环境,体现出较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精心运作  组织大会战

    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文物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斗志昂扬,协同作战,打了一场硬仗、漂亮仗。

    ——周密组织部署。省文物局合理调配专业技术力量,在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组建主力军的同时,积极寻求多种合作方式,吸收高校或省外队伍参与,集中优势兵力,在全省组织了13支文物调查勘探队、7支考古队,经过周密部署,近500名文物勘探和考古人员在全省开展考古勘探、发掘项目“大会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完善目标责任。省文物局有关处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履行日常的联络、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勘测中心作为业务和技术总牵头单位,和各市、县考古、勘探等业务单位,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完成时限;市、县文物部门配合,负责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具体接洽并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省、市、县文物行政部门做到三级联动,各司其职。
    ——扩大宣传普及。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不仅具有妥善保护好文物,将文物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和增加工程文明色彩的意义,更具有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价值。省文物局把文物保护宣传普及贯穿于全过程,尤其是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向工程建设方和当地民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对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接待等问题,文物工作者坚持主动地、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促使建设部门的同志认识到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同等重要和权利义务,从而赢得建设方乃至全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发掘过程中,考古所组织了“走近考古·触摸文明——下王尹的故事”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同时还与下王尹小学联合举办了“对考古的认识和感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当地民众分享下王尹遗址考古成果,增强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强化指导督察。省文物局与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掌握总体情况,并向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供咨询。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及时检点工作进度,解决存在问题,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度人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在跟踪建设方的工程进展的同时,还要及时阻止各种破坏文物现象的发生。在文物工作者对准朔铁路沿线进行调查时,及时发现并阻止了其线路穿越长城军堡行为,保护了长城的完整性。

    互利共赢  喜获大丰收

    令人欣喜的是,当三晋大地上的重点工程机声隆隆、激战犹酣的时候,文物保护也捷报频传,硕果累累。

    截至2009年底,山西省119个重点工程项目,95项已完成行政审批,24项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完善设计方案。需要勘探的27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勘探总面积968.6万平方米,发现古遗址31处、古墓葬589座、其它遗迹78处。需要发掘的2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发掘面积12.1万平方米,发掘古遗址23处、古墓葬485座,出土各类文物15933件(套)。考古发掘项目涵盖全省11个地市,为山西史前时期到宋元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这里仅举几例:

    ——对国家重点工程万家赛引黄北干线尚希庄水库淹没区中心地带涉及1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实施了整体搬迁,得到了有效保护。

    ——青兰高速公路建设沿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上下叠压的五个文化层,在1200平方米内发现200余处用火遗迹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出土上万件遗存,对于研究史前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史前人类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和实物依据。
    ——忻保高速公路沿线发掘的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对研究晋西北地区史前社会的组织结构、聚落形态都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和实物资料。岢岚县乔家湾遗址从田野发掘的实物资料上确认了其区域文化面貌,为进一步了解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群体的生计状况聚落形态及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村料。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沿线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战国和汉代的文化遗存,其中战国时期夯土墙和汉代遗址的发现在本地区尚属首次。
    ——屯留县的康庄墓地共清理墓葬13座,发现有元代砖雕壁画墓,其壁画“炕围”画形式具有地域民俗特色,为这一美术形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郭家枣园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内涵丰富,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小区域文化遗存分期研究的深化,而且对完善该地区文化谱系和揭示该地区东周时期文化面貌也有重要作用。

    这些看似平凡的数字和例证,却为我们的“守望”和“共栖”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也显示了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的自觉、自醒……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10日第3版)

作者:许高哲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