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浅谈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0-09-14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王宇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数字存储与传输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越来越便利,文物摄影也是如此。但是,作为文物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记录、存储的便捷上,要根据文物摄影的特殊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信息进一步丰富起来,方便人们欣赏或研究文物。

    一、文物摄影的数字化使文物信息的利用更加便利、节约成本

    文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可将文物本身所承载、附加的物理特性、历史背景、地理信息、人文信息全部包含进去。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承认了拓片具有的重要文献、文物价值,而拓片就是一种传统信息采集手段。数字化的文物信息不但把存储介质由纸质上升为磁光介质,而且所保存的文物本体信息及其衍生信息更加全面、精确。

    文物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可在线提供文物资料查询功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简单、有效地为文博相关单位研究课题提供便利。而且,建设数字化系统,一次投资以后,可以无限次使用。文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也使我们在对文物进行研究或观测时,可脱离文物实体,减少了文物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

    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允许在互联网上查阅、欣赏这些文物,从而满足文物收藏爱好者的知识需求,促进大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

    二、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笔者认为,数字技术使文物摄影方式更加便利,也是让文物图片更好地发挥其研究、欣赏作用的基础,有了数字化图片作为基础,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可以向更真实、更清晰、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即向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微观摄影技术、高像素摄影技术3个方面发展。

    1.文物研究重在实体研究的特殊性,决定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全息三维成像技术发展

    文物摄影虽然属于静物摄影的范畴,但它和其他静物摄影又不完全相同,文物摄影的独特性是最真实地反映被摄物体的原始风貌,它是记录性资料,而不是阐明性资料,必须具有正常的透视、大小、形状、比例、尺寸等,以求能正确表现出物品结构。而传统摄影都是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立体世界,势必存在一定的视觉误差,会对研究造成一定影响,这就促使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全息三维成像技术发展。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不断完善,如今的全息三维成像系统技术基本不受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环境等限制,通过对平面图像信息的计算,完成重建物体从平面像素点到三维空间点云的转化,这种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文物数字化保存、展示等有着重要作用,它的高速度、高精度以及实现文物的三维重建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文物色彩、性状,真正实现文物摄影的研究需求。    
    2.文物研究品类的多样性,决定微观摄影技术成为文物摄影的重要补充

    宏观的研究文物,可以用虚拟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辅助研究,要想仔细查看文物的细部特征,我们就要借助微观摄影技术了。微观摄影不但能够全方位、多层面记录的文物实体的数字化影像,更重要的是,高倍率的文物影像突破了肉眼的限制,能够为研究部门及参观者提供多角度、多手段的研究、观测数据,让研究者可以从一个微观的世界中探求文物的技术、价值。此外,微观摄影技术也可以成为一种科技鉴别手段,为文物鉴定起到辅助鉴别作用。

    3.文物书籍印刷出版的技术要求,决定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高像素化迈进

    文博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展览宣传及书籍出版工作,而出版印刷对图片的像素容量要求十分严格,印刷的版面越大,需要的图片像素就越高。目前,要获取高像素信息的主要摄影形式是采用胶片摄影,不但程序繁琐,而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是用胶片拍摄,也要先扫描成数字文件才能进行排版印刷,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胶片的每一次扫描,都是一次磨损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高像素的数码摄影设备,笔者认为,使用20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摄影设备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影像采集,基本可满足大多数出版印刷的需求。

    将文物摄影数字化向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微观摄影技术以及高像素化发展,是为了让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应用,使之在文物研究上起到更加便利、节约成本的作用。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将突破传统文物研究中文物实体易损坏、不易搬动以及所承载的信息资料分散、无序等难点,将那些常年沉睡于库房的不方便研究的文物唤醒,使其真正为文物研究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10日第7版)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随笔

浅谈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0-09-1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数字存储与传输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越来越便利,文物摄影也是如此。但是,作为文物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记录、存储的便捷上,要根据文物摄影的特殊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信息进一步丰富起来,方便人们欣赏或研究文物。

    一、文物摄影的数字化使文物信息的利用更加便利、节约成本

    文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可将文物本身所承载、附加的物理特性、历史背景、地理信息、人文信息全部包含进去。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承认了拓片具有的重要文献、文物价值,而拓片就是一种传统信息采集手段。数字化的文物信息不但把存储介质由纸质上升为磁光介质,而且所保存的文物本体信息及其衍生信息更加全面、精确。

    文物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可在线提供文物资料查询功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简单、有效地为文博相关单位研究课题提供便利。而且,建设数字化系统,一次投资以后,可以无限次使用。文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也使我们在对文物进行研究或观测时,可脱离文物实体,减少了文物在搬运、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

    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允许在互联网上查阅、欣赏这些文物,从而满足文物收藏爱好者的知识需求,促进大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

    二、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笔者认为,数字技术使文物摄影方式更加便利,也是让文物图片更好地发挥其研究、欣赏作用的基础,有了数字化图片作为基础,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可以向更真实、更清晰、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即向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微观摄影技术、高像素摄影技术3个方面发展。

    1.文物研究重在实体研究的特殊性,决定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全息三维成像技术发展

    文物摄影虽然属于静物摄影的范畴,但它和其他静物摄影又不完全相同,文物摄影的独特性是最真实地反映被摄物体的原始风貌,它是记录性资料,而不是阐明性资料,必须具有正常的透视、大小、形状、比例、尺寸等,以求能正确表现出物品结构。而传统摄影都是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立体世界,势必存在一定的视觉误差,会对研究造成一定影响,这就促使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全息三维成像技术发展。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不断完善,如今的全息三维成像系统技术基本不受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环境等限制,通过对平面图像信息的计算,完成重建物体从平面像素点到三维空间点云的转化,这种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文物数字化保存、展示等有着重要作用,它的高速度、高精度以及实现文物的三维重建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文物色彩、性状,真正实现文物摄影的研究需求。    
    2.文物研究品类的多样性,决定微观摄影技术成为文物摄影的重要补充

    宏观的研究文物,可以用虚拟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辅助研究,要想仔细查看文物的细部特征,我们就要借助微观摄影技术了。微观摄影不但能够全方位、多层面记录的文物实体的数字化影像,更重要的是,高倍率的文物影像突破了肉眼的限制,能够为研究部门及参观者提供多角度、多手段的研究、观测数据,让研究者可以从一个微观的世界中探求文物的技术、价值。此外,微观摄影技术也可以成为一种科技鉴别手段,为文物鉴定起到辅助鉴别作用。

    3.文物书籍印刷出版的技术要求,决定文物摄影数字化技术向高像素化迈进

    文博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展览宣传及书籍出版工作,而出版印刷对图片的像素容量要求十分严格,印刷的版面越大,需要的图片像素就越高。目前,要获取高像素信息的主要摄影形式是采用胶片摄影,不但程序繁琐,而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是用胶片拍摄,也要先扫描成数字文件才能进行排版印刷,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胶片的每一次扫描,都是一次磨损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高像素的数码摄影设备,笔者认为,使用20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摄影设备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影像采集,基本可满足大多数出版印刷的需求。

    将文物摄影数字化向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微观摄影技术以及高像素化发展,是为了让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应用,使之在文物研究上起到更加便利、节约成本的作用。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将突破传统文物研究中文物实体易损坏、不易搬动以及所承载的信息资料分散、无序等难点,将那些常年沉睡于库房的不方便研究的文物唤醒,使其真正为文物研究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10日第7版)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王宇新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